內容簡介
葉劍英(1897—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傢,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廣東省梅縣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畢業,後曾入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特彆班學習。早年參加粵軍迴粵驅逐桂係軍閥、討伐陳炯明、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北伐之役,參與創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領導廣州起義。曾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央蘇區東南戰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參謀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陝甘支隊參謀長、紅一方麵軍參謀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中央軍委參謀長、軍事學院副院長;軍事調處部中共代錶、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北平市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兼市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長、華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分局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軍委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等。
作者簡介
《葉劍英傳》編寫組,由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立項,軍事科學院組織編寫。書稿經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央文獻研究室審定。鄧小平為本書題寫書名。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梅水之濱
第一節 童年在雁洋
第二節 丙村三堡學堂
第三節 剪辮子,打“潮勇”
第四節 就讀東山中學,立誌報國救民
第二章 漂泊南洋與習武雲南
第一節 海外謀生
第二節 人雲南講武學校
第三節 與日本教官比武
第四節 質問唐都督
第五節 “把劍長歌氣壓軒”
第三章 追隨孫中山革命
第一節 投奔“援閩粵軍”
第二節 隨孫中山齣巡廣西
第三節 護衛大總統脫險
第四節 香港籌款
第五節 參加討陳戰役
第四章 執教黃埔與練兵香洲
第一節 在黃埔軍校籌備處
第二節 軍校停辦風波
第三節 教授部副主任
第四節 連平大捷
第五節 香洲獨立營
第六節 參與平定商團叛亂
第五章 東徵之役
第一節 淡水之戰
第二節 白芒花的爭論
第三節 進軍潮梅
第四節 梅縣縣長
第五節 痛悼張民達師長
第六節 平息香洲兵變
第七節 二次東徵
第六章 隨師北伐與加入中國共産黨
第一節 在總預備隊指揮部
第二節 參加南昌之役
第三節 新編第二師代師長
第四節 通電反蔣與吉安暴動
第五節 彷徨武漢
第六節 齣任“鐵軍”參謀長
第七節 投入中國共産黨的懷抱
第七章 策應南昌起義
第一節 密議甘棠湖
第二節 巧獻“計中計”
第三節 保護“革命火種”
第四節 率教導團南下廣東
第八章 到敵人心髒裏準備暴動
第一節 留在張發奎身邊
第二節 接受黨的秘密使命
第三節 調虎離山
第四節 加強起義武裝力量
第五節 設法穩住敵人
第九章 廣州工農兵起義
第一節 “夜半槍聲連角起”
第二節 城區鏖戰
第三節 秘密轉移到香港
第四節 在莫斯科勞動大學
第十章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第一節 前往江西蘇區
第二節 閩西肅反的睏惑
第三節 參與反“圍剿”的作戰指揮
第四節 紅軍參謀事業的奠基者
第十一章 在紅軍學校與東南前綫
第一節 挑起辦校和作戰兩副重擔
第二節 嚴於治校
第三節 按實戰要求教學
第四節 建立紅色據點,開展遊擊戰
第五節 在閩贛軍區
第六節 關心戰士疾苦
第十二章 萬水韆山長徵路
第一節 保護革命骨乾
第二節 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
第三節 在遵義會議的旗幟下
第四節 艱難的雪山行軍
第十三章 與張國燾的鬥爭
第一節 北上與南下之爭
第二節 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
第三節 過草地的開路先鋒
第四節 挫敗張國燾的陰謀
第五節 “呂端大事不糊塗”
第六節 北上到吳起
第十四章 初到陝北
第一節 東徵戰役中的中路指揮
第二節 參與籌劃西徵
第三節 爭取東北軍與十七路軍
第四節 在安塞領導東綫工委
第十五章 西安風雲
第一節 和平密使
第二節 張公館的“座上客”
第三節 廣泛開展統戰救亡工作
第四節 與張學良緊急會晤
第五節 協助周恩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第六節 多方奔走,鞏固和談成果
第七節 主持西安紅軍聯絡處
第八節 營救西路軍戰友
第十六章 輾轉奔波為抗戰
第一節 在西安繼續進行國共談判
第二節 齣席南京國防會議
第三節 營救“政治犯”
第四節 在南京八路軍辦事處
第五節 遷移武漢
第六節 華南之行
第七節 長沙大火中脫險
第十七章 在南嶽遊擊乾部訓練班
第一節 訓練班的副教育長
第二節 備受歡迎的“遊擊戰爭戰略傢”
第三節 “我來唱一個”
第四節 動員南嶽佛道教界抗日救國
第五節 “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齣去”
第六節 團結桂係抗戰
第十八章 戰鬥在重慶
第一節 痛斥“平江慘案”製造者的罪行
第二節 與何應欽的交鋒
第三節 “葉劍公舌戰群儒”
第四節 新四軍北移的談判
第五節 揭露“皖南事變”真相
第六節 身在虎穴,正氣凜然
第十九章 延安歲月
第一節 重返軍委參謀部
第二節 運籌謀劃,持久抗戰
第三節 科學預測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動嚮
第四節 打一場“政治宣傳戰”
第五節 同中外記者參觀團的友好交往
第六節 與美軍觀察組談判
第七節 在延安整風運動中
第八節 參加黨的“七大”
第二十章 在軍調部的四百天(上)
第一節 停戰令頒發前後
第二節 組建軍調部中共機構
第三節 停戰原則談判的波摺
第四節 執行小組的使命
第五節 東江縱隊撤退與中原軍區突圍
第六節 恢復交通綫之爭
第七節 安平事件
第二十一章 在軍調部的四百天(下)
第一節 堅守陣地,巋然不動
第二節 《解放》報事件
第三節 黑暗中的燈塔
第四節 “我們一定會迴來的”
第二十二章 領導中央後方委員會工作
第一節 從延安到臨縣三交鎮
第二節 中央的“耳目”
第三節 城工部與外事組
第四節 齣席全國土地會議
第五節 臨縣反“左”
第六節 與群眾共甘苦
第二十三章 在華北軍大的領導崗位上
第一節 “得天下英纔而教之,一樂也”
第二節 統一思想,協調步伐
第三節 為貫徹黨的方針而教學
第四節 “搬師請賢”
第五節 教學民主
第六節 物質保障
第七節 教學水平的新高度
第二十四章 新北平市長
第一節 從石傢莊到北平
第二節 “聯閤辦事處”主任
第三節 緊張接管
第四節 整頓秩序,恢復生産
第五節 發展科學教育事業
第六節 廉潔奉公
第七節 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錶團和談
第二十五章 解放廣東
第一節 “泉水”
第二節 贛州會議定大計
第三節 與林彪的分歧
第四節 組織解放海南島戰役
第五節 領導兩廣剿匪作戰
第二十六章 開創廣州工作局麵
第一節 接管廣州
第二節 “治安戰役”
第三節 “把糧食運進來”
第四節 金融鬥爭
第五節 市政建設的起步
第二十七章 建設新華南(上)
第一節 確定大政方針
第二節 城市工作
第三節 農村建設
第四節 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第五節 經濟領域的鬥爭
第二十八章 建設新華南(下)
第一節 為新中國的橡膠事業奠基
第二節 創辦南方大學
第三節 發展統一戰綫
第四節 在“反地方主義”的漩渦中
第五節 鞏固國防南大門
第二十九章 主持訓練總監部工作
第一節 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第二節 主管全軍的軍事訓練
第三節 遼東半島軍事演習
第四節 軍隊建設中的“八個關係”
第五節 發揚優良傳統與學習外國經驗
第六節 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
第三十章 開拓軍事科學研究(上)
第一節 創建軍事科學院
第二節 確定科研方嚮
第三節 建立全軍的科研機構和隊伍
第四節 發揚“攻關”精神
第五節 群眾冷暖掛心頭
第三十一章 開拓軍事科學研究(下)
第一節 對現代戰爭特點的新認識
第二節 開展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
第三節 排除林彪的乾擾
第四節 摸索符閤科研規律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 建立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
第六節 發展中國無産階級的先進軍事科學
第七節 關注全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第三十二章 全軍教育訓練的新階段
第一節 突齣軍事訓練的地位
第二節 軍事訓練的目標與途徑
第三節 倡導和推廣郭興福教學法
第四節 領導全軍院校工作
第五節 元帥餘事付謳歌
第三十三章 在動亂中穩定軍隊
第一節 “天下不能亂,長城不能毀”
第二節 在兩個“十萬人大會”上
第三節 “串聯炮打何時瞭”
第四節 保護老乾部和知識分子
第五節 “內憂必然引起外患”
第三十四章 迎著逆流進擊
第一節 “大鬧京西”
第二節 下達軍委八條命令和七項規定
第三節 “大鬧懷仁堂”
第四節 主持召開軍以上乾部會議
第五節 忍辱負重,堅持鬥爭
第六節 “二月逆流”實為“二月正流”
第七節 到新華印刷廠“蹲點”
第八節 對國際新戰略的建議
第九節 “流放”湖南
第十節 揭穿陳伯達的真麵目
第三十五章 重新主持軍委工作
第一節 受命於危難之際
第二節 籌備軍委擴大會議
第三節 整頓軍隊領導班子
第四節 訓練與戰備
第五節 指揮西沙之戰
第三十六章 軍委擴大會議前後
第一節 中美會談之後
第二節 苦撐軍隊危局
第三節 圍繞籌備四屆人大的較量
第四節 一次曆史性的重要會議
第五節 在周恩來病重的日子裏
第三十七章 粉碎“四人幫”
第一節 周恩來逝世和“四五”狂飆
第二節 醞釀除害良策
第三節 毛澤東的臨終召喚
第四節 眾誌成城
第五節 “西山不可久留”
第六節 果斷決策,“以快打慢”
第七節 驚心動魄的懷仁堂“會議”
第八節 山河重光,舉國歡騰
第三十八章 在新的曆史發展時期
第一節 撥亂反正,請鄧小平復齣
第二節 關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
第三節 開創軍隊工作的新局麵
第四節 在黨和國傢曆史性的轉摺之際
第三十九章 擔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
第二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第三節 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四節 加速軍隊和國防現代化
第五節 發展國傢對外友好關係
第六節 告颱灣同胞書與“九條方針”
第七節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四十章 帥星永遠閃耀
第一節 以己之退,促黨的事業之進
第二節 同疾病頑強鬥爭
第三節 帥星隕落,功業永存
葉劍英生平大事年錶
後記
精彩書摘
《葉劍英傳(3版 精裝)》:
第二節丙村三堡學堂1908年,11歲的葉劍英,已長成一個英俊少年。
這時,傢境也稍微好轉,父母決定送他到離雁洋10多裏路的丙村三堡學堂住校讀書。
三堡學堂,是由金盤堡、錦州堡、雁洋堡聯閤創辦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學。這所學堂的校長和教員大都是不滿清朝封建統治、主張“教育救國”的愛國青年。當時學堂是四年製,設置甲、乙、丙、丁4個班次,葉劍英在甲班。據他當年的同學溫日新、溫瑤生、廖光史迴憶,葉劍英那時的學習成績是幾個班裏最拔尖的,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除瞭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門課程外,還多方藉閱許多課外書籍,尤其愛好寫詩作文。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展覽。
學校聘請的一位名叫李煮夢的老師,詩文極好,纔華齣眾,是柳亞子創立的“南社”的詩友。李老師很欣賞葉劍英的詩文,經常親加指點,使其習作大有長進。葉劍英直到晚年還懷念這位啓濛老師,還能背誦李詩“調高泣風雨,筆健走雷霆”,“劍氣縱橫盤北鬥,簫聲淒咽拂南天”等佳句。1977年夏天,一次偶然機會,葉劍英得到一部“南社”集刊,誦讀之餘,迴憶起當年嚮李老師請教《詩經》的情景,在書的封麵上意味深長地寫下這樣兩句詩:“說部我輸李煮夢,小戎離黍齣詼諧。”葉劍英自幼喜歡爬山和遊泳,到瞭三堡學堂學習國文、英文、地理、體操等課程後,對山山水水更加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每到節假日,他常常約三五個要好的同學去遊玩。附近的名勝“三坎石”、“仙水塘”、“北帝宮”、“梅子坑”,還有陰那山的“靈光寺”,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他隨身帶著小本子,每到一處,凡是刻有楹聯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腳步,留意觀看,一邊吟誦,一邊抄寫。就這樣,一句句妙語佳聯深深地印進瞭他的腦海,對他不斷提高詩文寫作水平很有幫助。
當時,長夜如磐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在發生劇烈的震顫。自從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於1905年在日本提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以後,全國各地的革命黨人相繼組織武裝起義,嚮封建帝製王朝發起瞭猛烈衝擊。在這種革命形勢下,參加同盟會的梅縣籍留日學生也創辦瞭《梅州雜誌》,宣傳孫中山的革命學說,同時把大批革命宣傳品寄迴梅縣。同盟會的《民報》,陳天華的《猛迴頭》、《警世鍾》,還有鄒容的《革命軍》等,成瞭三堡學堂進步師生爭相傳閱的讀物。
葉劍英讀到這些革命書籍,常常熱血沸騰,激動不已。
三堡學堂的進步老師,也不斷嚮學生們灌輸新的思想。校長謝魯倩是一位齣生於印度尼西亞邦加島的華僑富商之子,他受到孫中山思想的影響,迴國參加同盟會,創辦新學,利用各種場閤,嚮學生宣講孫中山的學說。還有一位老師林修明,也是同盟會會員,畢業於日本的體育學校,先後在鬆口體育學堂和三堡學堂任教。他上體育課有個規矩,無論春夏鞦鼕,每次排隊,都要使隊伍麵嚮太陽。夏天學生們怕曬,請求背陰站隊,他不答應,並且說:“你們長大後,應當準備投筆從戎,一個真正的軍人是不怕太陽曝曬的,怕曬就沒有資格當軍人!”他常常把體育課當成政治課,藉題發揮,嚮同學們講瞭許多曆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從太平天國講到義和團,從義和團講到孫中山。
葉劍英從這兩位師長處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孫中山這位革命先驅的高大形象,在他心靈上逐漸打下瞭清晰的烙印。
第三節剪辮子,打“潮勇”有一次,林修明突然取下帽子,摘掉瞭頭上的發辮,學生們的幾十雙眼睛一下子都瞪大瞭。原來,林老師早已剪掉辮子,戴的是一盤假發。林修明慷慨激昂,嚮學生講述清朝規定男人蓄發,留辮子,要革命首先要剪掉頭上的辮子,錶示反抗清朝封建製度的道理。葉劍英和同學們聽瞭,十分佩服林老師的學識和勇氣。他和其他幾個膽大的同學,也學著林老師的樣子,剪掉頭上的辮子。這件事很快轟動瞭學堂和村鎮。頑固保守的鄉紳罵他們“無法無天”,要校方嚴加懲處。葉劍英等幾位同學由於得到校長謝魯倩和進步教師的支持,膽量更大瞭。在他們的影響下,三堡學堂又有些學生跟著造瞭自己頭上辮子的“反”。那些頑固保守的人見此情景,連聲哀嘆,徒喚奈何。
剪辮子的風潮過去不久,學堂裏又發生瞭另一件引起丙村轟動的事。
丙村是梅江邊一個較大的鎮子,也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碼頭。東來西往的船隻常常在這裏停靠。當時,潮州的知府時常派官船到鬆口、丙村、梅縣縣城運送貨物,押解案犯,辦理公務。一些潮州府的清兵,頭戴紅纓帽,身穿青馬褂,胸前綉著一、個“勇”字,人們稱之為“潮勇”。他們每次坐船來到丙村,總是為非作歹,勒索財物,鬧得雞犬不寜。百姓不堪其苦,罵他們是“紅頭蒼蠅”,告到官府,官府不但不管,反誣之為刁民告惡狀。“潮勇”得到官府庇護,氣焰更加囂張。
“潮勇”明搶強奪的事,也驚擾瞭三堡學堂的校長和教師們。那時,學堂的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靠鎮上肉鋪上繳的“牲口捐”。每逢肉鋪被搶,官府不管,總有肉鋪老闆跑到學校告狀,要求減免捐稅。學堂師生們對“潮勇”的惡劣行徑感到十分氣憤。
一天下午,葉劍英和同學們看到鎮上幾傢肉鋪的老闆跑到學校告狀說,“潮勇”又來搶肉瞭。葉劍英和同學們義憤填膺,要求校方伸張正義。校長謝魯倩很贊賞同學們的膽量,率領葉劍英等十幾個同學,帶著棍棒,嚮鎮上奔去。
幾個“潮勇”見校長帶著學生來問罪,便強詞奪理,耍賴狡辯,還辱罵學生們是狗咬耗子——多管閑事。謝校長和學生們寸步不讓,要他們把搶來的東西歸還物主,葉劍英等幾個大一點的學生上前動手與清兵爭奪,鎮上的許多居民也紛紛圍上來給學生們助威。清兵見此情景,軟瞭下來,被迫交齣瞭所搶的牛肉等財物。謝校長和學生們將他們帶到學堂,教訓瞭一頓,然後又扭送到瞭官府處理。
三堡學堂師生打“潮勇”一事,有力地打擊瞭“潮勇”的氣焰。從此,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輕易到丙村去騷擾瞭。
1911年春節剛過,三堡學堂校長謝魯倩和教師林修明忽然不辭而彆。葉劍英和同學們見不到這兩位受尊敬的先生,都很納悶,也很想念。原來,他們是秘密地去廣州參加瞭籌劃已久的黃花崗起義。林修明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謝魯倩於起義失敗後,又去參加組織光復軍,繼續進行起義的準備。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瞭,武昌新軍在同盟會的宣傳鼓動下,首先起義。各省紛紛響應,相繼獨立。梅縣地區也沸騰起來瞭,起義軍於12月攻占瞭縣城,民心大快。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從此,2000多年封建帝王的統治宣告結束。三堡學堂的師生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慶賀革命政權的誕生。教師們眉飛色舞地給學生講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的詳細經過及其偉大的曆史意義。葉劍英聽得入瞭神。課後,他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對同學們說:“現在是民國瞭,我們的國傢得救瞭。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傢做一番事業,使國傢富強起來,再不受人欺侮。”老師還要求學生們結閤辛亥革命,寫一篇以“論兵”為題的作文。葉劍英在構思時,想到老師平素講的中國曆史上無數次戰爭和武昌起義的壯烈情景,頓時思路大開。他開宗明義地寫道:“兵之物,大矣哉!”接著,在文中引經據典,講述軍隊的重要作用。
這一篇作文,又被老師當作範文,拿去“貼堂”。
……
前言/序言
null
《風雲激蕩的歲月》 一、 序章:曆史的洪流與風雲人物 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總有那麼一些人物,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他們的行動深刻地影響著曆史的走嚮。他們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蕩滌著舊世界的塵埃,也塑造著新時代的黎明。本書正是要講述這樣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及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其堅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屈的鬥誌,在中國的革命與建設事業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中國近代史上,革命的烽火從未熄滅,民族的命運在風雨中飄搖。從驅逐列強的屈辱,到內戰的殘酷,再到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每一個時期都湧現齣無數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的英雄兒女。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史詩。本書將目光聚焦於其中一位傑齣的代錶,以他的人生軌跡為主綫,串聯起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感受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二、 鐵血徵程:從革命的萌芽到武裝鬥爭的開端 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無數仁人誌士開始瞭對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探索。他,也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早早地投身於革命的洪流。本書將細緻描繪他早期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的經曆,以及他如何從一個進步青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我們將追溯他參與革命組織、進行秘密活動的點滴,揭示那些在曆史的陰影中進行的、充滿瞭風險與犧牲的早期鬥爭。 南昌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他,作為這場起義的重要參與者和領導者之一,其角色和貢獻將被深入剖析。本書將詳細再現起義前後的緊張局勢,以及他在策劃、組織和指揮戰鬥中所展現齣的軍事纔能和領導魄力。從井岡山星星之火的燎原,到萬裏長徵的艱辛跋涉,他始終站在革命鬥爭的最前沿,用他的智慧和勇氣,為革命事業披荊斬棘。 長徵,是一場舉世聞名的偉大遠徵。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紅軍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本書將著重描寫他在長徵途中的具體錶現,包括他在戰略決策上的關鍵作用,他在艱難險阻麵前的冷靜判斷,以及他在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方麵所做的努力。從遵義會議上撥亂反正的關鍵時刻,到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輝煌,他的身影始終與長徵的偉大進程緊密相連。 三、 抗日烽火:民族危亡之際的堅毅與擔當 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事業中,他再次肩負起重要的曆史使命。本書將聚焦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活動,詳細闡述他如何在復雜的鬥爭環境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初期八路軍取得的一場輝煌勝利。本書將深入解析他在這次戰役中的指揮藝術,包括他對戰局的精準把握,對敵情的判斷,以及對部隊的部署。通過對這場戰役的細緻描繪,展現他作為一名傑齣的軍事指揮員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實戰經驗。 在敵後抗戰的艱難歲月裏,他不僅在軍事上領導部隊打擊日僞軍,更在政治上、組織上為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本書將呈現他如何深入基層,發動群眾,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以及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處理與國民黨政府的關係,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四、 解放戰爭的決勝時刻:戰略傢的運籌帷幄 解放戰爭的爆發,標誌著中國革命進入瞭一個決定性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他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其戰略決策對戰局的走嚮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詳細展現他在解放戰爭中的主要貢獻,尤其是在軍事戰略和政治工作方麵。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本書將著重分析他在這些重大戰役中的參與程度和決策過程,包括他對戰役的戰略構想,對部隊的調動部署,以及對戰術指揮的指導。通過對這些關鍵戰役的深入剖析,展現他作為一名卓越的戰略傢所具備的膽識、智慧和軍事纔能。 除瞭軍事指揮,他還在解放戰爭的政治工作中發揮瞭重要作用。本書將介紹他在爭取民心、瓦解敵人、以及處理解放區各項事務方麵的具體工作,展現他不僅是一名軍事傢,更是一名齣色的政治傢。 五、 奠基新中國:建設時期的智慧與遠見 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摺點。在國傢建設的嶄新徵程中,他再次以其豐富的經驗和深邃的遠見,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本書將聚焦他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工作,包括他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以及外交工作等領域所發揮的作用。 在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的初期,他積極參與國傢各項政策的製定和實施。本書將展現他對經濟建設的思考,包括如何發展生産,如何改善民生,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經濟問題。 在國防建設方麵,他為建立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鞏固國傢國防力量,做齣瞭卓越貢獻。本書將介紹他在軍事現代化建設、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麵的努力,展現他對國防安全的重視和長遠規劃。 六、 晚年的思考與傳承:智慧的結晶與曆史的迴響 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人生也進入瞭新的階段。本書將梳理他在晚年的一些重要思考和活動,包括他對國傢發展方嚮的建議,他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以及他對年輕一代的期望。 他一生經曆瞭無數風雨,其思想和經驗是寶貴的財富。本書將在結尾部分,提煉和總結他人生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和精神特質,包括他的革命樂觀主義,他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以及他對人民的深厚感情。通過對這些精神層麵的挖掘,展現他作為一位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傑齣領導人,其思想和精神遺産將如何激勵後人,在新的時代繼續前進。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位曆史人物一生事跡的梳理和解讀,帶領讀者深入瞭解中國革命和建設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信仰、鬥爭、奉獻和創造的史詩,是理解中國現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