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萬維編著的《先秦儒法關係研究:殷周思想的對立性繼承及流變》從儒傢思想與法傢思想起源的社會基礎及其在曆史上錶現的差異,從根源上分析儒、法兩種思想的對古代社會的影響,以及為何在相應社會條件下走嚮匯流。本書認為,法思想均是王權社會的産物。從先秦政治演變來看,古代中國王權政治是經過多種力量的角逐,經過漫長演變逐步形成的,並無“普世王權”的必然。王權文明不同的文化元素産生瞭儒傢、法傢兩種根本對立的思想:孔子繼承西周政治經驗産生的“禮”、“德”、“孝”、“中”等文化精神和道德人文傳統,將這些傳統思想提升為一個人文主義學派:儒傢思想。以往論者對儒傢思想來源的論述,往往側重於信仰和神秘文化的探究,
《先秦儒法關係研究:殷周思想的對立性繼承及 流變》由關萬維編著。
儒法關係體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矛盾:民權 與君權的矛盾、人文主義理想與古代政治生態的矛盾 ,也涵括瞭傳統文化的善與惡。然而,不論是儒是法 ,其主要思想來源均是殷周政治思想。孔子因西周德 政思想而起,以孝為理,以禮為用,以中為衡,進而 構建一個以仁普適的政治—倫理思想體係。商鞅總攬 東周列國政權崩潰和改革過程的經驗,集其大成且充 分製度化,以君權為體,以耕戰為用,以酷法為衡, 構建瞭嶄新且完備的行政製度。在儒傢的人道理想救 世無門時,法傢在秦國取得瞭成功。這為思想史提供 瞭一種可能:儒傢政治理想或可經由法傢政治方法論 得以實現。於是,兩種*然相反的政治價值觀在荀子 思想裏齣現瞭奇怪的匯流。
關萬維,曆史學博士,現供職於深圳市社會科學院,主要從事思想史與社會史研究。
序
內容提要
導論 先秦人文主義與王權思想
**節 問題的淵源與學術史概要
一、儒法殊途的認識曆程概略
二、儒法思想起源的研究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問題
一、研究方法及創新
二、先秦文獻的五種類型
**章 作為思想史基礎的世襲王權
**節 世襲王權的形成及思想史影響
一、提前齣現的世襲王權
二、禹的思想史價值
三、曆史學的真實與人類學的真實
第二節 逐步加強的世襲王權觀念
一、世襲王權挑戰者的失敗
二、君子名臣對王權閤法化的推進
三、盤庚遷都:王權走嚮專製的重要事件
四、西周王權天賦觀念對思想史的影響
第二章 西周政治遺産的人文價值
**節 西周社會觀念與儒傢思想的關係
一、禮的多層含義
二、“仁”考
三、孝在儒傢思想中的演變
四、傳統“中”思想的儒學發展
第二節 德的政治性質與倫理含義
一、西周政治氣質對“德”的塑造
二、“德”在戰國成為政治陰謀
三、德的倫理意義與政治意義
第三章 儒傢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節 史官、史學與儒傢的關係
一、儒是先於儒學存在的一種職業
二、儒學與傳統思想及其經典
三、“史”考及史學對儒學的影響
四、六經皆史與六經皆先王之跡
第二節 儒學肇始中的孔子價值
一、儒學的確立:傳統精神的人文主義升華
二、孔子之“作”
三、從對政治人物評價看孔子核心政治理想
四、周公與孔子關係考辨
第三節 孟子悲憫情懷外化的睏境與通途
一、孟子仁政的自我闡釋和勸慰色彩
二、心氣論:悲憫情懷之外化通途
三、孟子未能完成從民本到民主的跨越
第四章 法傢思想的政治來源
**節 酷刑政治:權力之惡與思想史之惡
一、夏刑的文獻學分析
二、甲骨文所載酷刑及其與秦律酷刑比較
三、酷刑起源及君主政治對酷刑的依賴
第二節 西周政體瓦解過程的政治經驗
一、大夫之死與郡縣之立
二、生産模式與稅製或軍事原因引起的經濟變革
三、法的量化與軍功的量化
四、附論李悝變法與作《法經》真僞之辨
第五章 法傢的政治方法論與陰謀論
**節 商鞅的法傢政治方法論與實踐
一、分解社會階層與小農經濟的形成
二、軍功與酷刑的進一步法律化
三、以農戰政治實現君主的*大利益
四、王法製與郡縣統一吏製
五、簡論商鞅
第二節 韓非法傢陰謀觀的集成與流毒
一、韓非對前代法傢的批判繼承
二、簡述韓非與其他學派思想的關係
三、從君權至上到對君權的徹底解放
四、韓非“術”的本質:曆代陰謀之集大成
五、從“六虱”到“五蠹”
第六章 儒法思想比較與儒法匯流
**節 上層建築的法與普通倫理的儒
一、傳統觀念的變與不變
二、政治價值觀的對立:民本與君本
三、保守主義與進化論的真實含義
第二節 理論的匯流:政局劇變下的荀子之變
一、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徵:君主體係
二、法後王的理論實質與睏境
三、利:禮之緣起與性惡之源
四、對君主**推崇與儒體法用的匯流模式
綜論 從儒法矛盾看傳統思想問題
一、從內聖外王理論看傳統思想睏局
二、法傢思想造就君民二極對立的曆史影響
參考文獻
後記
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購入這本的,他聲稱這本書徹底改變瞭他對先秦思想史的理解框架,尤其是在處理儒傢“仁義”與法傢“法製”之間看似水火不容的關係時,提供瞭全新的參照係。我個人比較關注曆史中的連續性問題,這本書的副標題“殷周思想的對立性繼承及流變”,恰恰擊中瞭我對“傳承與斷裂”這一核心議題的興趣點。通常我們習慣於把儒傢和法傢視為秦漢以後的對立麵,但追溯到殷周,情況顯然要復雜得多,充滿瞭混閤性與過渡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論證這種“對立性繼承”的——它意味著兩者在根源上共享瞭某種基礎性的認知模式,但在具體的操作和價值取嚮上走嚮瞭相反的方嚮?這種深層次的關聯性,比單純的對立更能解釋中國政治智慧的復雜性。我希望能看到嚴謹的文獻考據支撐起這種宏大的結構性論斷,讓理論的構建有堅實的基石。
評分翻開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抱負。它似乎沒有滿足於描述儒傢和法傢各自的成就,而是試圖在它們尚未完全分化之前,去探究其“共有的思想土壤”。這種“溯源”的嘗試,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兩麵性”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上鮮有純粹的儒傢或純粹的法傢統治,更多是一種混閤體。這本書如果能成功闡釋這種早期糾纏的形態,那麼它對理解後世帝王權術中“外儒內法”的現象,無疑會提供一把關鍵的鑰匙。我設想,作者必然會深入分析“禮”在早期政治實踐中的多重意涵,以及“德”與“刑”是如何在周代的宗法製度下相互滲透,而不是截然二分的。這種對曆史情境的精細還原,遠比抽象的哲學思辨來得更有說服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帶著一種古樸又深邃的氣息,讓人一拿到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仿佛觸碰到瞭曆史的厚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它的標題——《先秦儒法關係研究(殷周思想的對立性繼承及流變)》,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瞭。它暗示著對中國思想史上兩個重量級學派——儒傢和法傢的源頭追溯,並且著眼於它們在殷周時期的思想脈絡中的糾纏與分化。這可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通史敘述,而是直指核心的結構性分析,這種對復雜思想體係進行“對立性繼承”的考察角度,本身就充滿瞭學理上的張力與魅力。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奠定華夏文明基調的時代,統治精英們是如何在“德治”與“刑治”之間徘徊與選擇的,以及這種早期的張力如何塑造瞭後世兩韆多年的政治哲學景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而不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秦思想傢們在麵對社會劇變時的那種智識上的掙紮與抉擇。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中蘊含的“張力”所吸引。儒傢與法傢,一個是理想主義的道德重建者,一個是現實主義的權力構建者。但作者聲稱要在“殷周思想”的同一根基上尋找它們的“對立性繼承”,這極具顛覆性。它暗示著,我們看待先秦思想的傳統視角可能過於扁平化瞭。我更傾嚮於相信,在周代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前夜,思想的發生並非從零開始的創新,而是對既有統治觀念的重新解釋和重構。如果這本書能細緻描摹齣,早期思想傢們是如何從共同的文化遺産中,分彆抽取齣瞭支持“德治”的要素和支持“集權”的要素,並為之構建齣各自的理論體係,那麼它將為理解中國政治思想的“內在衝突性”提供一個極佳的切入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具體展開這種復雜而精妙的繼承與流變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字體選擇,散發著一種不急不躁的學術氣息,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追求短期熱度的暢銷書,而是一份需要沉下心來仔細研讀的嚴肅學問。從書名和副標題的組閤來看,它挑戰瞭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試圖在“對立”中尋找“統一性”的影子,這在當代史學研究中是非常有價值的趨勢。我期待它能夠展示齣一種辯證的史觀,去解析殷周時期在天命觀、祖先崇拜以及等級秩序構建上,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內在統一的思維模式是如何被後來的儒傢和法傢分彆繼承和強化的。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邏輯框架來梳理這種思想的“基因突變”過程,那麼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將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