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军,刘星 编
图书标签:
  • 天然产物
  • 化学
  • 有机化学
  • 生物化学
  • 药物化学
  • 植物化学
  • 分离纯化
  • 结构鉴定
  • 代谢途径
  • 生物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1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15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4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然产物化学》根据编者张玉军、刘星多年的工作积累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第1章介绍了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的一般方法,其后各章对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生理活性及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最后一章介绍了部分代表性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化学修饰。
  《天然产物化学》可用作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安全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医药、农药、粮油食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0.1 天然产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0.2 天然产物研究的发展史
0.3 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的意义
0.4 研究天然产物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0.5 天然产物研究发展的趋势

第1章 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1.1 概述
1.2 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
1.2.1 蒸馏法
1.2.2 溶剂提取法
1.3 分离方法
1.3.1 萃取法
1.3.2 沉淀分离法
1.3.3 结晶与重结晶
1.3.4 色谱分离方法
1.3.5 分子蒸馏

第2章 天然维生素
2.1 概述
2.2 维生素的来源
2.3 维生素的分类与命名
2.3.1 维生素的分类
2.3.2 维生素的命名
2.4 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
2.4.1 脂溶性维生素
2.4.2 水溶性维生素
2.5 部分维生素的提取与生产
2.5.1 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
2.5.2 维生素C的生产

第3章 油脂和磷脂
3.1 油脂
3.1.1 油脂简介
3.1.2 油脂的结构与性质
3.1.3 油脂的提取与分离
3.1.4 脂类的波谱特征
3.1.5 油脂的生物活性
3.1.6 油脂的综合利用
3.2 磷脂
3.2.1 磷脂简介
3.2.2 磷脂的结构与命名
3.2.3 磷脂的物理化学性质
3.2.4 磷脂制取

第4章 生物碱
4.1 概述
4.2 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与命名
4.2.1 各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
4.2.2 生物碱的命名
4.3 生物碱的性质与鉴别
4.3.1 生物碱的性质
4.3.2 生物碱的鉴别
4.4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4.4.1 总生物碱的提取
4.4.2 生物碱的分离
4.5 生物碱的鉴定与谱学特征分析
4.5.1 理化鉴定
4.5.2 色谱鉴定
4.5.3 生物碱的谱学特征分析
4.6 生物碱的提取实例
4.6.1 长春碱与长春新碱
4.6.2 延胡索乙素
4.7 代表性的生物碱
4.7.1 吗啡
4.7.2 奎宁
4.7.3 秋水仙碱
4.7.4 石杉碱甲
4.7.5 莨菪碱和阿托品
4.7.6 一叶萩碱

第5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5.1 氨基酸
5.1.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分类
5.1.2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5.1.3 氨基酸的分离分析
5.1.4 氨基酸的波谱特征
5.1.5 氨基酸的分离提取方法
5.1.6 氨基酸总量测定
5.2 多肽
5.2.1 多肽的组成和命名
5.2.2 多肽结构的测定
5.2.3 多肽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5.3 蛋白质
5.3.1 蛋白质的分类
5.3.2 蛋白质的结构
5.3.3 蛋白质的性质
5.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3.5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5.3.6 酶
5.4 核酸
5.4.1 核酸的组成
5.4.2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6章 黄酮类化合物
6.1 概述
6.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6.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6.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6.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
6.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6.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6.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用途
6.4.1 天然甜味剂
6.4.2 天然抗氧化剂
6.4.3 保健食品
6.4.4 化妆品中的应用
6.4.5 天然色素
6.4.6 药品中的应用
6.5 大豆异黄酮
6.5.1 大豆异黄酮简介
6.5.2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性质
6.5.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方法
6.5.4 大豆异黄酮的用途

第7章 糖类化合物
7.1 概述
7.2 糖的分类
7.2.1 单糖
7.2.2 低聚糖
7.2.3 多糖
7.3 糖链的结构
7.3.1 糖残基种类和分子比例的确定
7.3.2 单糖间的连接位置
7.3.3 单糖在糖链中的排列顺序
7.3.4 苷键构型的测定
7.3.5 多糖的分子大小
7.4 糖链的降解
7.4.1 酸催化水解
7.4.2 酶催化水解
7.4.3 其他降解方法
7.5 糖的功能及应用
7.5.1 重要单糖及应用
7.5.2 低聚糖的生理活性及应用
7.5.3 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第8章 甾体类化合物
8.1 概述
8.2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命名与理化特性
8.2.1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
8.2.2 甾体化合物的理化特性
8.3 各类甾体化合物
8.3.1 甾醇
8.3.2 甾体生物碱
8.3.3 甾体激素
8.3.4 胆汁酸
8.3.5 C21甾体类化合物
8.3.6 甾体皂苷

第9章 萜类化合物
9.1 概述
9.2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
9.2.1 单萜
9.2.2 倍半萜
9.2.3 二萜
9.2.4 二倍半萜、三萜和多萜化合物
9.3 萜类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9.3.1 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9.3.2 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9.4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9.4.1 单萜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9.4.2 倍半萜化合物的分离
9.4.3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9.5 萜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和结构鉴定
9.5.1 植物精油的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
9.5.2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9.5.3 结构鉴定实例——青蒿素的结构鉴定
9.6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实例
9.6.1 薄荷油提取工艺
9.6.2 鄂北贝母中对应贝壳杉烷型二萜的提取与分离

第10章 苷类化合物
10.1 苷类化合物概述
10.2 苷的分类
10.2.1 按苷元化学结构分类
10.2.2 按苷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类
10.2.3 按端基碳的构型分类
10.2.4 按苷元的不同分类
10.2.5 按成苷键的原子(苷原子)分类
10.3 氰苷类化合物
10.3.1 氰苷类的结构类型
10.3.2 氰苷类的性质
10.3.3 鉴定反应
10.3.4 分离和纯化
10.4 强心苷
10.4.1 强心苷概述
10.4.2 强心苷的结构
10.4.3 强心苷的性质
10.4.4 强心苷的检测
10.4.5 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
10.4.6 强心苷示例——毛花洋地黄强心苷
10.5 皂苷
10.5.1 皂苷的结构
10.5.2 皂苷的分离
10.5.3 皂苷的鉴定

第11章 香豆素
11.1 概述
11.2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11.2.1 与芳香环相连的C5基团
11.2.2 与酚性氧原子相连的C5基团
11.2.3 与碳及氧原子相连的C5基团
11.2.4 与侧链氧原子相连的各种酯
11.3 香豆素的分类和命名
11.3.1 简单香豆素类
11.3.2 呋喃香豆素类
11.3.3 吡喃香豆素类
11.3.4 其他香豆素
11.4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1.4.1 性状
11.4.2 溶解性
11.4.3 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11.4.4 呈色反应
11.4.5 香豆素的合成方法
11.5 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11.5.1 香豆素的提取
11.5.2 香豆素成分的分离
11.6 香豆素的波谱学特征
11.6.1 紫外光谱
11.6.2 红外光谱
11.6.3 核磁共振谱
11.6.4 质谱

第12章 芳香族酸酚性化合物
12.1 概述
12.2 芳香族酸酚性化合物结构类型
12.2.1 苯及苯酚类衍生物
12.2.2 苯环二元酚类
12.2.3 间苯三酚类
12.2.4 萘环衍生物
12.2.5 连苯三酚类
12.2.6 二苯烯类及其有关化合物
12.2.7 蒽菲类衍生物
12.2.8 地衣酚类
12.2.9 大麻酚类
12.2.10 苯丙酸类
12.2.11 其他复杂类型的化合物
12.3 芳香族酸酚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
12.4 结构测定方法

第13章 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装饰
13.1 概述
13.2 紫杉醇的合成
13.2.1 紫杉醇的半合成
13.2.2 紫杉醇的全合成
13.3 奎宁类生物碱
13.4 鬼臼毒素的合成
13.5 石杉碱甲的合成
13.6 土荆皮乙酸的合成
参考文献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导论》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化学、药学以及植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全面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入门与进阶指南。我们着重于阐述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生存、生态适应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详细介绍当前最前沿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以及其在生物活性筛选和药物发现中的应用潜力。 第一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基础与分类 第一章:植物次生代谢的演化与功能 本章首先探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的演化历程。次生代谢产物并非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所必需的基础过程,但它们在植物与环境的长期交互中,形成了至关重要的防御、信号传导、物种间竞争与合作机制。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化合物在植物抵御植食性动物、病原微生物侵害中的“化学盔甲”作用,以及它们在吸引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方面的信息素功能。此外,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极端温度)的响应,也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次生代谢物调控网络。 第二章: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分类与结构特征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一个庞大且结构极其多样的化合物家族。本章将从化学结构出发,系统地对主要的次生代谢物群进行分类和解析。重点内容包括: 1.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Isoprenoids): 这是种类最丰富的一类,包括单萜烯、倍半萜烯、二萜烯、三萜烯以及甾体类化合物。我们将详细讨论其共同的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合成途径,并解析代表性结构,如精油成分(薄荷醇、樟脑)、皂苷类和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逻辑。 2. 酚类化合物(Phenolics): 酚类化合物以苯丙烷(Phenylpropanoid)途径为核心。本章将深入剖析黄酮类(Flavonoids)——包括花青素、黄酮醇和异黄酮——的结构多样性及其在植物色素和抗氧化防御中的作用。同时,讨论单宁(Tannins)在蛋白质沉淀和防御中的机制,以及木质素(Lignin)作为结构支撑物质的生物合成路径。 3. 含氮化合物(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主要包括生物碱(Alkaloids)、糖苷类和特定的氨基酸衍生物。生物碱因其强烈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本章将选取代表性的骨架结构(如吲哚类、喹啉类、吡咯烷类)进行结构剖析,并探讨其在植物内毒性和人类药理学中的双重角色。 第二部分:分析技术与分离纯化 第三章: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的原理与实践 要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精确分离是关键前提。本章聚焦于从复杂的植物基质中高效提取化合物的策略。内容涵盖: 1. 提取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比较传统溶剂提取法(如索氏提取、浸渍法)与新型绿色提取技术,如超声辅助提取(UAE)、微波辅助提取(MAE)和超临界流体萃取(SFE)。重点讨论溶剂极性、温度、时间和物料比对产物得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2. 初步纯化技术: 介绍液-液萃取(LLE)和固相萃取(SPE)在去除高分子杂质(如叶绿素、脂质)中的应用,并阐述基于化学性质(如酸碱性)进行分步分离的策略。 第四章:现代分离与结构鉴定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分离科学的“金标准”——色谱技术,并深入探讨结构解析的谱学方法: 1. 高效色谱技术: 重点阐述制备型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应用。讨论反相、正相以及离子交换柱的原理。对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合物,气相色谱(GC)的应用和衍生化技术也被详细介绍。 2. 联用技术(Hyphenated Techniques): 阐明色谱与质谱(LC-MS/MS, GC-MS)联用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解释如何通过精确的分子量信息和碎片离子谱图来推断化合物结构,特别是对于未知或痕量化合物的鉴定。 3. 光谱学结构解析: 详细解析核磁共振波谱学(NMR,包括一维和二维实验,如COSY, HSQC, HMBC)在确定化合物三维结构和连接方式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和红外光谱(IR)对官能团的初步确认。 第三部分:生物活性评估与应用前景 第五章: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筛选模型 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并开发其应用潜力。本章系统梳理评估这些化合物活性的主要实验模型: 1.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活性: 介绍DPPH、ABTS、FRAP等经典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并讨论活性氧物种(ROS)清除机制。 2. 细胞毒性与抗增殖研究: 阐述MTT、CCK-8等标准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合适的癌细胞系模型,用于初步评估化合物的潜在抗肿瘤活性。 3. 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 介绍体外细胞实验中对炎症标志物(如NO、PGE2、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以及体内动物模型的应用。 第六章: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章讨论从植物中分离出的活性分子转化为临床药物所面临的瓶颈与新兴方向。内容包括:药代动力学(ADME)性质的初步预测、生物利用度的挑战、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基于构效关系SAR),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手段来促进高价值次生代谢产物的可持续供应,从而推动新药创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应用实践,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它就像一本带着艺术气息的科学读物。我一直觉得,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子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学,而这本书将这种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描述各种天然产物时,不仅仅关注它们的化学性质,更注重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书中的许多例子,都让我联想到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变成了曼妙的舞者,在分子世界里翩翩起舞。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科学理论,它巧妙地将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香料和染料的章节,它们让我看到了化学物质是如何与人类的情感、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感悟。它让我明白,科学并不总是冰冷而枯燥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

评分

我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边界是不断延伸的,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边界的模糊和融合。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学、医学、甚至人类学等多个领域。我被书中关于天然产物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吸引,那些关于天然化合物如何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肠道菌群,甚至改变基因表达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作者在探讨这些前沿话题时,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哲学的思考,它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感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探索未知的边界,拓展人类的认知。它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未来发展的强烈好奇心,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跨学科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大自然的馈赠充满好奇,总觉得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发现的宝藏。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从一开始,我就被它优美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广袤的自然界中穿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花草树木、土壤岩石甚至微生物中的神奇分子。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各种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天然产物是如何在生命体中发挥作用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是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发展出医药、香料、染料等各种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深入解析,读来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那些关于植物如何通过合成复杂的化学物质来抵御病虫害、吸引传粉者,或是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的故事,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生命交响曲。读完之后,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情感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关于“变废为宝”的奇妙故事集。我一直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如何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感到着迷,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它深入探讨了许多天然产物在传统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方面的应用,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或微生物,它们所蕴含的化学宝藏,常常被我们忽视。书中的案例研究非常扎实,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鉴定过程,以及它们具体的功效和应用原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植物精油和生物活性多糖的章节所打动,它们展示了自然界中那些强大的“隐藏力量”。读这本书,让我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善用自然资源。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智慧和创新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和福祉的物质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的视角恰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化学知识的堆砌,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医药宝库的大门。书中对各种天然产物在药物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历史上著名的案例,到当下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都给出了深刻的见解。我被那些从植物、真菌甚至海洋生物中提取出的具有强大抗癌、抗炎、抗菌等活性的化合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科学挑战和技术难题,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展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潜在的药物分子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手段。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机的实验室,与那些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一起,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介绍了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和优化过程,这让我对药物研发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和药物化学的兴趣,让我看到了大自然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方面的无限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