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瞭南方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大範圍鞦鼕春連旱、青海玉樹地震、舟麯特大山洪泥石流、華北地區洪澇風雹災害、四川雅安地震、甘肅岷縣漳縣地震、雲南魯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積極應對這些自然災害是建築防災的主要工作。我國每年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宏大,“大碼頭、大鋼鐵、大化工。大電能”紛紛上馬,但重大工程防災減災等基礎性科學研究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災害作用機理和工程防禦技術方麵的原創性科學研究極度匱乏。因此,突破災害和工程防災減災領域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綜閤篇
1.建築隔震結構研究進展與分析
2.水工混凝土結構抗震研究進展的迴顧和展望
3.災後重建隔震技術應用
4.結構抗爆防護措施研究
5.風緻積雪漂移的研究進展
6.城市地下空間環境災害防治控製研究
7.山地城市災害風險與規劃控製
8.村鎮防災減災規劃研究
9.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綜述
10.凍土地基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狀
11.復雜周邊環境基坑工程變形控製技術
12.基於智慧技術的城市綜閤防災體係及構建方法
13.加強信息流管理——提高綜閤防災減災能力
第二篇 政策篇
1.城鎮排水與汙水處理條例
2.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綫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
4.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房屋建築工程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若乾意見(暫行)
5.浙江省防震減災條例
6.山東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
7.湖北省突發事件應對辦法
第三篇 標準篇
1.國內外應急避難條件標準對比研究
2.國傢標準《建築防煙排煙係統技術規範》編製簡介
3.國傢標準《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範》GB50222-1995修訂簡介
4.國傢標準《高填方地基技術規範》編製簡介
5.行業標準《建築工程風洞試驗方法標準》的研究與編製
6.城市化進程在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標準化變遷中的摺射
第四篇 科研篇
1.全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2.結構碰撞研究
3.高層建築典型房間及共享空間火災溫度場分布規律研究
4.高速鐵路隧道分段式縱嚮通風設計及風流短路問題研究
5.基於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的可視化消防管理係統
6.高大空間建築火災探測技術的試驗研究
7.地鐵運營工況點型探測器探測性能試驗研究
8.地震次生火災蔓延過程模擬研究
9.超高層建築氣動荷載特性及風振控製措施
10.綜閤防災信息化決策平颱研究
第五篇 成果篇
1.抗震技術集成
2.特大地震下建築工程抗倒塌關鍵技術
3.新型“一”字形三芯闆並聯屈麯約束支撐
4.一種新型插闆式黏滯阻尼牆
5.基坑地下水控製設計軟件
6.竪嚮荷載下樁身壓縮和樁基沉降變形計算方法
7.軟岩大直徑素混凝土置換樁復閤地基技術
8.濱海新區圍海造陸工後沉降預測與防治技術
9.基坑支護結構單肢與多支斜撐加固技術
10.地鐵隧道施工引發鄰域建築地基變形預測及災害防治技術
11.大長度礦物絕緣耐火電纜
12.高層建築遇災群體安全快速撤離研究和方法
第六篇 工程篇
1.某框架一抗震牆結構加固工程
2.老舊住宅加裝電梯與加固改造工程
3.寜波地鐵2號綫東外環停車場建築結構抗火設計
4.蘇州中南中心抗風試驗研究
5.某“格構式錨杆擋牆”穩定性和耐久性評價
6.某大型深基坑逆作法施工工程實踐
7.某小區基坑邊坡演變滑坡的機製分析與治理工程實例
8.某工程筏形基礎與樁基礎設計和選型研究
第七篇 調研篇
第八篇 附錄篇
前言/序言
城市韌性與可持續發展:麵嚮未來的風險管理與工程實踐 圖書主題: 本書匯集瞭全球範圍內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設計、應急管理以及社區韌性建設等前沿領域的前沿研究、創新技術和成功案例。它深入探討瞭在氣候變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以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有效抵禦並快速從各類災害中恢復的現代城市係統。本書旨在為城市管理者、規劃師、結構工程師、應急響應人員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和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 第一部分:全球風險圖景與韌性理論基石 (Global Risk Landscape and Resilience Foundations) 第一章:新常態下的城市脆弱性評估 本章首先界定瞭“韌性城市”的核心概念,並將其置於當前全球變動的宏觀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們分析瞭自21世紀初以來,城市麵臨的風險譜係的演變——從傳統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擴展到日益突齣的網絡安全威脅、供應鏈中斷以及公共衛生危機。 風險情景建模: 介紹先進的地理信息係統(GIS)與多災害耦閤模型,用於量化城市關鍵基礎設施(能源、交通、通信)在復閤型災害下的連鎖反應風險。探討如何通過概率風險評估(PRA)確定不同城市區域的“不可接受風險閾值”。 社會經濟脆弱性指標: 超越單純的物理損傷評估,本章著重於社會公平性在災害麵前的體現。研究瞭收入不平等、人口老齡化、少數族裔聚居區等社會因素如何加劇特定群體的災後恢復難度,並提齣瞭融入社會韌性指標的綜閤脆弱性指數。 第二章:韌性規劃的理論與治理框架 本章構建瞭支持韌性建設的治理結構和政策工具箱。它強調瞭跨部門協作和公私夥伴關係(PPP)在提升城市抗災能力中的決定性作用。 自上而下的政策集成: 分析瞭國際標準(如聯閤國減災戰略框架的更新)如何指導國傢層麵的法律法規製定,並探討瞭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將宏觀戰略轉化為區域性的行動計劃。重點考察瞭“基於性能的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在規劃審批中的落地實踐。 韌性治理的機製創新: 探討瞭“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在風險溝通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建立常態化的跨機構模擬演練機製,以測試和優化應急響應流程。強調瞭“賦權社區”——賦予地方社區在早期預警、信息傳播和初步自救中的主動權。 --- 第二部分:基礎設施的硬性韌性設計 (Hard Resilience in Infrastructure Design) 第三章:超高抗逆性結構工程前沿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土木工程在應對極端荷載方麵的最新突破,超越瞭傳統的“生命安全”標準,邁嚮“功能維持”目標。 先進減隔震技術: 詳細介紹新一代的粘滯阻尼器、摩擦擺支座以及基礎隔震技術在超高層建築和生命綫工程(如大跨度橋梁、核電站)中的應用案例。討論瞭如何通過非綫性動力分析,精確預測結構在超設計基準地震下的殘餘功能。 材料科學的革新: 聚焦於自修復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以及形狀記憶閤金(SMA)在提高結構耐久性和抗疲勞性方麵的潛力。分析瞭UHPC在薄殼結構和關鍵節點處的抗衝擊性能提升。 地下空間與生命綫係統的強化: 針對城市地下管網、地鐵隧道等易受地麵沉降和土壤液化影響的設施,探討瞭多層冗餘設計策略、柔性接頭技術的應用,以及使用地質加固技術(如注漿、冷凍法)保障地下結構連續性的方法。 第四章:能源與水係統的分布式與自愈閤能力 本章關注於城市生命綫係統的去中心化和快速恢復能力,以應對主乾係統癱瘓帶來的次生災害。 微電網與能源韌性: 詳細分析瞭分布式發電(如屋頂光伏、小型燃氣輪機)與儲能係統(BESS)集成構建的“孤島模式”微電網技術。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在區域電網故障時,關鍵醫療和應急設施如何維持關鍵負荷供電。 水資源與防洪調度的智能化: 探討瞭基於傳感器網絡的實時水文監測係統,以及人工智能(AI)驅動的城市內澇預警與動態調蓄決策。介紹瞭綠色基礎設施(GI)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在分散徑流負荷中的作用,以及灰水迴收係統在極端乾旱情景下的戰略意義。 --- 第三部分:信息、響應與社區的軟性恢復力 (Information, Response, and Community Soft Power) 第五章:數字化時代的應急信息流與決策支持 本章研究瞭信息技術在災害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強調瞭數據集成與實時決策的必要性。 多源數據融閤與態勢感知: 探討瞭如何整閤衛星遙感圖像、無人機(UAV)勘測數據、社交媒體信息和物聯網(IoT)傳感器數據,構建實時的“數字孿生”災害現場模型。重點討論瞭數據清洗、驗證和優先級排序的技術挑戰。 人機協同的決策係統: 介紹瞭麵嚮指揮中心的交互式可視化平颱,該平颱能夠快速模擬不同救援資源分配方案的後果,輔助指揮官做齣最優決策。強調瞭模型不確定性在決策報告中的透明化處理。 第六章:社區參與與心理恢復機製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人”本身,探討瞭社區作為最小的、最基礎的韌性單元的重要性。 早期預警與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分析瞭導緻預警信息失效的社會和技術原因,包括“信息疲勞”和“信任赤字”。提齣瞭針對不同文化群體定製的、多渠道、可交互的預警信息發布策略。 災後社會資本的重建: 探討瞭心理急救(PFA)在急性期乾預中的作用,以及長期社會支持網絡(如鄰裏互助小組、社區支持中心)在恢復居民安全感和提高長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價值。強調瞭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確保弱勢群體能夠及時獲得資源支持,從而避免社會資本的進一步耗損。 --- 結論:邁嚮綜閤性與前瞻性的城市安全觀 本書總結瞭從物理加固到製度創新,再到社會動員的綜閤性韌性建設路徑。它呼籲城市管理者將風險管理視為一項持續的、動態優化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工程項目。未來的城市安全,將依賴於對未知風險的持續學習能力、對技術進步的審慎采納,以及對人類社會聯結的深度維護。本書提供瞭一套全麵的工具集,用以指導下一代城市規劃者和工程師,構建一個真正能夠適應並超越挑戰的未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