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大范围秋冬春连旱、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华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四川雅安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积极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是建筑防灾的主要工作。我国每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大,“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纷纷上马,但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等基础性科学研究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灾害作用机理和工程防御技术方面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极度匮乏。因此,突破灾害和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综合篇
1.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
2.水工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进展的回顾和展望
3.灾后重建隔震技术应用
4.结构抗爆防护措施研究
5.风致积雪漂移的研究进展
6.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灾害防治控制研究
7.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
8.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
9.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10.冻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复杂周边环境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技术
12.基于智慧技术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及构建方法
13.加强信息流管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第二篇 政策篇
1.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
5.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
6.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7.湖北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
第三篇 标准篇
1.国内外应急避难条件标准对比研究
2.国家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编制简介
3.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1995修订简介
4.国家标准《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编制简介
5.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的研究与编制
6.城市化进程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标准化变迁中的折射
第四篇 科研篇
1.全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2.结构碰撞研究
3.高层建筑典型房间及共享空间火灾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4.高速铁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设计及风流短路问题研究
5.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可视化消防管理系统
6.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探测技术的试验研究
7.地铁运营工况点型探测器探测性能试验研究
8.地震次生火灾蔓延过程模拟研究
9.超高层建筑气动荷载特性及风振控制措施
10.综合防灾信息化决策平台研究
第五篇 成果篇
1.抗震技术集成
2.特大地震下建筑工程抗倒塌关键技术
3.新型“一”字形三芯板并联屈曲约束支撑
4.一种新型插板式黏滞阻尼墙
5.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软件
6.竖向荷载下桩身压缩和桩基沉降变形计算方法
7.软岩大直径素混凝土置换桩复合地基技术
8.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工后沉降预测与防治技术
9.基坑支护结构单肢与多支斜撑加固技术
10.地铁隧道施工引发邻域建筑地基变形预测及灾害防治技术
11.大长度矿物绝缘耐火电缆
12.高层建筑遇灾群体安全快速撤离研究和方法
第六篇 工程篇
1.某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加固工程
2.老旧住宅加装电梯与加固改造工程
3.宁波地铁2号线东外环停车场建筑结构抗火设计
4.苏州中南中心抗风试验研究
5.某“格构式锚杆挡墙”稳定性和耐久性评价
6.某大型深基坑逆作法施工工程实践
7.某小区基坑边坡演变滑坡的机制分析与治理工程实例
8.某工程筏形基础与桩基础设计和选型研究
第七篇 调研篇
第八篇 附录篇
前言/序言
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风险管理与工程实践 图书主题: 本书汇集了全球范围内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设计、应急管理以及社区韧性建设等前沿领域的前沿研究、创新技术和成功案例。它深入探讨了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抵御并快速从各类灾害中恢复的现代城市系统。本书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应急响应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 第一部分:全球风险图景与韧性理论基石 (Global Risk Landscape and Resilience Foundations) 第一章:新常态下的城市脆弱性评估 本章首先界定了“韧性城市”的核心概念,并将其置于当前全球变动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分析了自21世纪初以来,城市面临的风险谱系的演变——从传统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扩展到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威胁、供应链中断以及公共卫生危机。 风险情景建模: 介绍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多灾害耦合模型,用于量化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在复合型灾害下的连锁反应风险。探讨如何通过概率风险评估(PRA)确定不同城市区域的“不可接受风险阈值”。 社会经济脆弱性指标: 超越单纯的物理损伤评估,本章着重于社会公平性在灾害面前的体现。研究了收入不平等、人口老龄化、少数族裔聚居区等社会因素如何加剧特定群体的灾后恢复难度,并提出了融入社会韧性指标的综合脆弱性指数。 第二章:韧性规划的理论与治理框架 本章构建了支持韧性建设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工具箱。它强调了跨部门协作和公私伙伴关系(PPP)在提升城市抗灾能力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上而下的政策集成: 分析了国际标准(如联合国减灾战略框架的更新)如何指导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并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区域性的行动计划。重点考察了“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在规划审批中的落地实践。 韧性治理的机制创新: 探讨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在风险沟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常态化的跨机构模拟演练机制,以测试和优化应急响应流程。强调了“赋权社区”——赋予地方社区在早期预警、信息传播和初步自救中的主动权。 ---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的硬性韧性设计 (Hard Resilience in Infrastructure Design) 第三章:超高抗逆性结构工程前沿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土木工程在应对极端荷载方面的最新突破,超越了传统的“生命安全”标准,迈向“功能维持”目标。 先进减隔震技术: 详细介绍新一代的粘滞阻尼器、摩擦摆支座以及基础隔震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如大跨度桥梁、核电站)中的应用案例。讨论了如何通过非线性动力分析,精确预测结构在超设计基准地震下的残余功能。 材料科学的革新: 聚焦于自修复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以及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提高结构耐久性和抗疲劳性方面的潜力。分析了UHPC在薄壳结构和关键节点处的抗冲击性能提升。 地下空间与生命线系统的强化: 针对城市地下管网、地铁隧道等易受地面沉降和土壤液化影响的设施,探讨了多层冗余设计策略、柔性接头技术的应用,以及使用地质加固技术(如注浆、冷冻法)保障地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 第四章:能源与水系统的分布式与自愈合能力 本章关注于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去中心化和快速恢复能力,以应对主干系统瘫痪带来的次生灾害。 微电网与能源韧性: 详细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如屋顶光伏、小型燃气轮机)与储能系统(BESS)集成构建的“孤岛模式”微电网技术。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在区域电网故障时,关键医疗和应急设施如何维持关键负荷供电。 水资源与防洪调度的智能化: 探讨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水文监测系统,以及人工智能(AI)驱动的城市内涝预警与动态调蓄决策。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GI)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在分散径流负荷中的作用,以及灰水回收系统在极端干旱情景下的战略意义。 --- 第三部分:信息、响应与社区的软性恢复力 (Information, Response, and Community Soft Power) 第五章:数字化时代的应急信息流与决策支持 本章研究了信息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数据集成与实时决策的必要性。 多源数据融合与态势感知: 探讨了如何整合卫星遥感图像、无人机(UAV)勘测数据、社交媒体信息和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构建实时的“数字孪生”灾害现场模型。重点讨论了数据清洗、验证和优先级排序的技术挑战。 人机协同的决策系统: 介绍了面向指挥中心的交互式可视化平台,该平台能够快速模拟不同救援资源分配方案的后果,辅助指挥官做出最优决策。强调了模型不确定性在决策报告中的透明化处理。 第六章:社区参与与心理恢复机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人”本身,探讨了社区作为最小的、最基础的韧性单元的重要性。 早期预警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分析了导致预警信息失效的社会和技术原因,包括“信息疲劳”和“信任赤字”。提出了针对不同文化群体定制的、多渠道、可交互的预警信息发布策略。 灾后社会资本的重建: 探讨了心理急救(PFA)在急性期干预中的作用,以及长期社会支持网络(如邻里互助小组、社区支持中心)在恢复居民安全感和提高长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价值。强调了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及时获得资源支持,从而避免社会资本的进一步耗损。 --- 结论:迈向综合性与前瞻性的城市安全观 本书总结了从物理加固到制度创新,再到社会动员的综合性韧性建设路径。它呼吁城市管理者将风险管理视为一项持续的、动态优化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工程项目。未来的城市安全,将依赖于对未知风险的持续学习能力、对技术进步的审慎采纳,以及对人类社会联结的深度维护。本书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集,用以指导下一代城市规划者和工程师,构建一个真正能够适应并超越挑战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