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亢世勇,刘海润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语言学
  • 新词语
  • 流行语
  • 文化
  • 社会
  • 21世纪
  • 汉语
  • 词汇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3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79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1
字数:8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为我社2003年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的补编本,拟收录2000年-2014年期间产生或流行的新词语5000多条,力求所收新词语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以反映新世纪新词语的现状。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体例上依照《新词语大词典》,每个词条的内容包括:词目、注音、释义、最早的和最晚的两个书证;正文后还收录了一些字母数字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正文
附录
数字字母词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前言/序言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图书简介 时代回声,语言图谱——一部关于我们正在言说的词语的史诗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语言的脉搏与社会发展的节奏同步跳动。词语,这些承载着意义的最小单位,如同历史的细胞,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演进以及生活方式的革新。从2000年到2015年,这短短的十五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极为辉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期。经济的腾飞、科技的突飞猛进、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浪潮,共同催生了无数新词新语,它们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洞察时代精神的窗口。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正是这样一本试图捕捉并梳理这段语言变迁史的权威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21世纪初的汉语词汇图谱。这不仅仅是一本收录了大量新词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语言学文献,一本记录下我们集体记忆与时代印记的活化石。 聚焦时代脉搏,收录语言的鲜活生命力 2000年至2015年,是中国从世纪之交走向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从奢侈品变为基础设施,智能手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宅男宅女”、“网购”、“微博”、“点赞”、“晒单”等词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大众视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消费习惯和信息获取途径。“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社会阶层分化与个体情感表达的复杂心态;“房奴”、“车奴”、“卡奴”等词汇,则直观地反映了大众在快速城市化和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生活压力与焦虑。 与此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新词。《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收录了诸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基因编辑”等一批代表着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是技术的代名词,更是人类探索未知、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可能。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也使得中外语言交流更加频繁。《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收录了大量吸收外来词或受外来词影响而产生的词语,如“接地气”、“颜值”、“情怀”、“KPI”、“O2O”等。这些词语的出现,既体现了汉语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 社会变革与文化思潮的碰撞,同样在词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限购”、“限行”、“公知”、“五毛”、“小清新”、“文艺青年”等词语,或反映了政策调控下的社会现象,或折射出舆论环境的复杂态语,或勾勒出特定群体的情感与审美特征。这些词语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价值观的多元,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同选择与立场。 严谨编纂,权威释义——为读者提供最可靠的语言指南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的编纂团队汇聚了语言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历时数载,从海量的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媒体、影视作品以及日常口语中,广泛收集、严格筛选,力求收录最具代表性、最具生命力、最具社会影响力的2000年至2015年间涌现的新词新语。 本书的释义并非简单罗列定义,而是力求做到: 准确而详尽: 每一个词条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准确界定其核心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引申义、比喻义或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溯源与演变: 对于一些重要的新词,本书会追溯其词源,分析其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轨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生命周期。 语境化示例: 每条释义都配有生动、贴切的例句,这些例句来自真实的语料,能够直观地展示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 社会文化解读: 许多新词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载体。本书在释义中,会适时穿插对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文化特征的解读,使读者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脉络。 规范与辨析: 对于一些易混淆、易误用或存在争议的新词,本书会进行专门的辨析,指出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形成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超越工具书的价值——一部时代的百科全书,一份珍贵的语言财富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收录新词的工具书。它更是一部时代的百科全书,一本浓缩了15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语言画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新词的含义,更能够: 回溯时代印记: 每一个词条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入世”的开放与机遇,到“奥运”的辉煌与民族自豪感;从“汶川地震”的悲痛与凝聚力,到“嫦娥奔月”的科技成就;从“广场舞”的市民生活,到“PM2.5”的环保忧虑……本书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时代事件、社会热点、文化潮流,通过词语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洞察社会变迁: 词语的变迁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指示器。《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词语,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体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审视价值观念的多元与碰撞。 理解文化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新词的涌现,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的吸收、创新与发展。本书中的许多词语,既有本土的智慧与幽默,也带有全球化的印记,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面貌。 提升语言素养: 在信息爆炸、沟通多元的时代,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至关重要。《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生、教师、研究者、媒体工作者等,提供了一套权威、系统的新词语学习指南,有助于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留存珍贵记忆: 对于经历了这15年岁月的人们而言,本书是一份珍贵的记忆宝藏。那些曾经熟悉、甚至每日挂在嘴边的词语,通过本书得以系统梳理和深刻解读,唤醒尘封的记忆,引发共鸣,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致读者: 《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词语的集合,更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生动叙事。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次穿越时空的语言之旅,在词语的光影中,发现时代的脉动,感知社会的温度,理解文化的深度。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属于我们时代的词典,聆听语言在时代潮头激起的澎湃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收录了“新词”的工具书,一开始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新词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很多当年红极一时的表达,现在看来已经略显陈旧,甚至有点“土味”。然而,这本《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2000年—2015年)》的编纂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那种为了凑数而收录的浮躁感,反而展现出一种对语言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我注意到,它对词条的释义非常精准到位,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往往能追溯到该词语的流行背景、使用语境,甚至是一些微妙的褒贬色彩变化。例如,对于那些带有强烈社会评论性质的合成词,词典的处理方式是既保持客观中立,又不失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这对于想要理解特定时期社会心态的后来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日常的口语碎片与规范的语言记录之间,体现了编纂团队对语言学前沿的敏感把握和扎实的考据功底。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那个“数字原住民”崛起时代的语言工具。市面上大多数词典都是按部就班,对近二十年来的快速语汇变化,总显得有些滞后或蜻蜓点水。这部辞典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其时间跨度——它精准地锁定了互联网从萌芽到爆发式增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重塑的十五年。我特意查阅了几个我记忆中非常模糊的词条,比如某些网络流行语在特定论坛或社区中的早期形态。令人惊喜的是,词典不仅收录了最终定型的版本,甚至在释义中隐约提及了其演变路径,这对于追溯文化符号的起源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查定义”的工具,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了无数关于一代人交流方式、幽默感和身份认同的密码。它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国互联网文化发展史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辞典的最大功绩在于“去魅”与“标准化”。在2000年至2015年间,许多新兴词汇充斥着情绪化、非正式化和地域化色彩,使得语言环境变得有些嘈杂。这本词典就像一位冷静的记录者,它将这些碎片化的、流动的语言现象,纳入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展示和界定。通过这种收录和定义,它客观上推动了部分高频新词的“语言正名化”进程,或者至少是提供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解释版本。它避免了让新词仅仅停留在“大家都知道但说不清”的尴尬境地。这对于提升整体的语言交流质量,消除代际间的语言隔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它的存在,保证了那个特定时期语言的“记忆不失真”,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时代注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虽然内容是关于最前沿、最时髦的词汇,但整体设计风格却保持了一种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舒适性。字体大小适中,版面布局清晰,查找效率很高。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由缩写、字母和汉字混合构成的网络语言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没有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的混乱感。我发现自己可以很顺畅地进行“随机翻阅”,从一个词条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词条,并在每一次跳转中都能收获新的知识点。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却总能有所发现的“文化地图”。它成功地将严肃的词典编纂与活泼的语言现实进行了完美的平衡,做到了既不失学术的庄重,又充满对时代脉搏的鲜活感知。

评分

这部辞典的出版时机真是太妙了!我记得那段时间,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每天打开社交媒体或者浏览新闻,总能冒出一些闻所未闻的新词汇。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们这些紧跟时代潮流,却又常常感到“词汇量跟不上”的人们,准备的一份及时雨。我尤其欣赏它收录的那些与互联网、新媒体、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词条,比如那些在特定圈子里广为流传,但尚未被主流语言完全接纳的“黑话”或“梗”。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汇编,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记录了从2000年到2015年这十几年间,社会思潮、技术迭代是如何在语言层面留下深刻印记的。翻开它,就像是重新走了一遍那个充满活力与躁动的时代,那些曾经让我们会心一笑或感到困惑的词语,如今都有了清晰的注脚。对于研究当代汉语发展,或者仅仅是想回顾那段“热词频出”岁月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语料基础。那种“啊,原来这个词是这么来的!”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其他工具书难以比拟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