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的危机与生机

本土研究的危机与生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琪 著
图书标签:
  • 本土研究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研究
  • 学术前沿
  • 学科发展
  • 知识生产
  • 理论反思
  • 转型期
  • 危机与机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54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对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在反思本土学术的同时,也挑战西方典范的有效性。
★书中检讨与评论的目的不在否定或抹煞,而是对话与讨论。
★以一种较”本土化”视野更为宽广的思维,来推展本土学术可长可久的发展。

内容简介

“理论上盲目追随西方”、 “实务上疏离本土需求”是本土社会科学研究经常被检讨的缺失。但“本土化”就可以带来学术发展的生机吗?“回归本土”又是否必须舍弃“国际接轨”?
《本土研究的危机与生机》深入隐藏在研究层面背后的历史因素,由中西文化思想典范的差异入手,着力解决这个本土学界必须面对的危机。

作者简介

汪琪,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终身荣誉讲座教授。1977年取得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东西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82年回到台湾,先后担任过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系主任,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讲座教授。2002年赴香港担任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院长,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黄金辉传播与讯息学院黄金辉讲座教授(客座)。
研究兴趣主要在文化与传播的关连,近年则聚焦于社会科学本土化议题,并以此为主题发表多种中英文著作,包括2011年编辑出版的英文专著《传播研究去西方化》(De-Westerniz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hanging questions and altering frameworks, Routledge,2011)以及《亚洲传播学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专刊等。

目录

从书序
导读

第一章 “本土化”:错误的答案
一、“在地化”与一片迷雾中的“本土化”
二、真假本土研究
三、在“本土”谈学术:问题在哪里?
第二章 自己的敌人:“西方主义”
一、遭遇西方
二、“西方主义”与“东方主义”论述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西用”扩张
五、对于“中体”信心的崩溃:自我与他者冲突的高潮
六、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主义”
七、全盘接收主流西方所发展的方法与理论
八、跟着西方贬抑自己
第三章 “治学”与“思辩”(dialectic):道不同,可相为谋?
一、文献性质:“学问”与“知识”
二、研究取径:“治学”与“求知”
三、春秋战国论述典范与西方的“不可共量”与“可共量”特质
第四章 找路
一、回归本土的两种取径与目的
二、关键与吊诡:普世性与“一”“多”的论争
第五章 学术的巴贝尔高塔倒塌之后
一、理解、诠释、与翻译
二、对于诠释的挑战
三、“不可共量性”的种类
四、共同性、兼容性与可共量性(Commonlity, Compatibility and Commensurality)
五、“共量性”与“不可共量性”的相依相随
六、由“普世”到“不可共量性”
七、“不可共量性”到“可共量性”
八、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与“普世性”:可共量性/共通性
第六章 实战手册:找回主体性、面对异质文化
一、典范错置与主体性
二、超越“西方主义”,面对异质文化的挑战
三、代结论

精彩书摘

多年来,华人学界对于本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反省与批评始终不断;”理论上盲目追随西方”、与”实务上疏离本土需求”是两个经常被提出来的缺失。许多人认为”本土化程度不足”是问题的关键。然而就像是庆典的烟火,”本土化”议题虽然不时出现、却也不曾带来根本的改变。截至目前为止,本土化的终极目标为与途径为何?甚至何谓”本土化”都仍然没有定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过去讨论本土化,大多限制在研究过程本身,例如研究主题、观察与分析角度是否贴近本土、文献探讨是否涵盖本土论述等。然而本土化所牵涉的并不仅只是研究执行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执行面背后的、思考方式与历史文化所造成的典范冲突。
本书因此采取更宏观的角度,在典范冲突之下找寻可能兼顾“立足本土”与“国际对话”的方案。论述由解析“本土化”概念的意涵开始,进而深入历史文化脉络,由社会科学的特质、西学引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华人治学与欧洲思辩传统等三方面,分析影响今天本土学术表现的关键因素。在剖析各种本土化取径的优劣之后,并提出以达成“共通性”来取代社会科学所追求的“共同性”为目标的学术发展策略。

前言/序言



《在地之思:文明碰撞中的地方知识与现代困境》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植根于特定地域、世代相传的知识体系,那些关乎生存、伦理与价值的“在地之思”,是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在与西方现代性的强势对接中,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还是能够寻找到新的生长空间,焕发勃勃生机?本书《在地之思:文明碰撞中的地方知识与现代困境》并非直接探讨“本土研究”这一学术领域本身的运作方式或历史沿革,而是试图深入剖析在现代性视角下,不同文明形态中的“地方性知识”所经历的挣扎、调适与潜在的复兴之路。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普适性理论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探寻那些在日常实践、民间智慧、地域文化中依然鲜活的经验,以及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既被冲击,又在顽强地寻找着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第一章:现代性之网:普适性话语的逻辑与地方知识的边界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核心在于理性、进步、科学以及普遍适用的法则。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极大地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价值观念。本书的第一章,并非梳理现代性理论的发展脉络,而是聚焦于现代性话语在“地方性知识”面前所展现出的强大渗透力与建构性。我们看到,现代性的学科划分、分类体系,往往倾向于将知识进行抽象化、去情境化处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适性的认知框架。在这种框架下,那些与特定地域、特定社群紧密相连的知识,如农耕经验、传统医药、民俗信仰、地方性的生态智慧,容易被视为“前现代”、“非理性”或“零散的经验”,从而被边缘化、被忽视。 本章将通过考察不同文明区域的案例,例如,东亚地区在接受西方科学体系后,传统中医药的地位转变;非洲地区在殖民统治下,部落治理模式与现代国家法律的冲突;拉丁美洲原住民社群在现代教育普及过程中,古老的神话叙事与口头传统的式微。我们将分析,现代性如何通过教育、法律、科技、经济等多种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使得“在地之思”逐渐退居幕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一种阻碍“进步”的因素。这种“普适性话语”的建构,并非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化转型,它重塑了地方社群的自我认知,也影响了他们与自身知识传统的亲疏远近。本章的核心在于揭示,现代性话语在无形中为“地方性知识”划定了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生长与传承的空间。 第二章:失落的语言:经验的断裂与价值的失焦 当普遍性的理论逻辑开始主导一切,那些承载着丰富经验与深刻价值的地方性叙事,往往会因其“不普适”而遭遇“失落”。第二章着重探讨的是,在现代性冲击下,地方性知识的“经验性”如何面临断裂,其所承载的独特“价值”又如何可能失焦。 我们并非要回顾失落的古代文明,而是关注当下,那些曾经指导社群生存与发展的技艺、伦理、宇宙观,在代际传承出现断裂后,所呈现出的空洞或变形。例如,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对土壤、气候、物候的精细观察与世代积累的农事经验,在引入机械化和化学肥料后,其精髓可能被简化为科学配比和操作流程,但背后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时令的顺应等价值,却可能随之淡化。再如,某些地区的传统医疗体系,其对疾病的认识并非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更包含着心理、社会、乃至灵性层面的关照。当现代医学以其精确的诊断和高效的治疗模式进入,这些整体性的关怀方式,在标准化诊疗流程中,可能被边缘化,患者所感受到的“人”的温暖与关切,也可能因此打折扣。 本章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例如,某个少数民族关于食物采集与利用的知识体系,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从可持续利用走向过度开发;某个乡村社群关于土地使用的传统习俗,在现代产权制度介入后,如何引发社区矛盾;某个地方性的节日庆典,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如何在现代化娱乐方式冲击下,逐渐变得形式化。我们将尝试理解,当经验的载体——语言、仪式、实践——逐渐变得陌生,当其所服务的社群对其价值的认同感减弱,地方性知识便容易走向“失落”,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指导意义也随之“失焦”。 第三章:韧性之芽:抵抗、调适与重构中的地方智慧 然而,“失落”并非终点,在现代性的强大压力之下,“在地之思”也并非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第三章将聚焦于“地方性知识”所展现出的“韧性”,探讨它们如何在抵抗、调适与重构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生命力。 这里的“抵抗”并非指简单的全盘否定现代性,而是指在不放弃自身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对外部强势话语的审慎辨析与有选择的吸纳。例如,一些社区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来记录和传播濒危的方言;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在借鉴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依然坚守古老的制作技艺,并以此创造出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调适”则意味着一种更具策略性的适应,是在与现代性互动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例如,一些地区将传统的生态知识与现代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些宗教或社群组织,在保持传统仪式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重构”是更为主动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在对传统进行反思和清理的基础上,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新的诠释与创新,使其能够回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例如,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在重新发掘和阐释古代哲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或个人成长;一些地方文化机构,通过创新性的展览和活动,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生,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案例,例如,东南亚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如何将原住民的森林知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印度瑜伽在向全球传播过程中,如何与西方健身理念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保留其精神内核;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有识之士如何尝试复兴传统乡建理念,探索“在地化”的乡村发展模式。我们将看到,地方性知识并非僵死的遗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智慧,它能够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 第四章:在地之思的未来:对话、共生与多元文明的视野 “在地之思”的未来,并非简单地回归过去,也并非完全被现代性所同化,而是在一种新的“对话”与“共生”的愿景中,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多元文明的视野”。第四章将在此基础上,对“在地之思”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我们并非主张建立孤立的“地方性知识”体系,而是强调不同文明、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平等、尊重、互鉴的。它意味着,现代性知识体系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地方性知识也应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知识形式,能够为理解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例如,非西方的哲学思想,如非洲的“Ubuntu”(人者,因人而存),如何能够为理解个体与社群的关系提供新的启示; indigenous knowledge(原住民知识)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价值,如何能够为我们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提供关键性的见解。 “共生”则是一种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它意味着,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例如环境治理、公共卫生、教育发展、乡村建设等,能够实现现代性知识与地方性智慧的融合,形成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如何将现代科学监测技术与当地居民的长期观察经验相结合,形成更具实效性的保护策略;在教育领域,如何将普适性的现代教育体系与地方性的语言、文化、历史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具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最终,本书的落脚点是“多元文明的视野”。我们倡导一种新的世界观,承认并珍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与价值取向。这种视野,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那些“在地之思”。它也意味着,未来的知识发展,不应是单线性的进步,而是一种多中心的、互联互通的、丰富多彩的图景。 结语 《在地之思:文明碰撞中的地方知识与现代困境》并非一本宣言,而是一次深入的探寻。它无意于为“本土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划定边界或提供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地方性知识”在现代性浪潮中的遭遇与回应的细致描摹,引发读者对知识的本质、文明的演进以及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洪流中,那些扎根于土地的智慧,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具生命力,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关于人类、关于自然、关于生存的古老而又崭新的故事。它们的未来,不仅关乎自身的存续,更关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和谐、更加具有韧性的未来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神震动的,在于它所蕴含的对“真诚”的追求。在充斥着术语和标签的学术界,作者敢于直面研究者内心的迷茫与挣扎,将学问背后的情感投入和价值判断也纳入考量范围,这是一种非常勇敢的姿态。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作者似乎总能从遥远的过去汲取智慧,用以照亮眼前的困境,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不失批判的锋芒,又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理论思辨与鲜活的社会现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做学问”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更像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负责任的探索,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与对传统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线性展开,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拼图,每一部分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咬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关于知识重塑的宏大图景。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方法论再定位”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实际操作层面的挑战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既具操作性又充满辩证色彩的建议。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侧重于描绘“可能性”和“过程性”。这种开放性的态度,恰恰是当前许多急于给出结论的研究中所缺乏的。它鼓励读者去参与到这场关于知识建构的持续对话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这种邀请式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让原本可能晦涩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也让读者从中获得了独立思考的勇气和工具。

评分

坦白说,初看书名,我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沉闷、纯粹探讨学术史的著作,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远非如此。作者的文风非常具有感染力,行文流畅,节奏感极佳,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一场深入的、毫无保留的交流。他对于当前学科内部“内卷化”现象的剖析,鞭辟入里,那种对现状的深刻洞察和一丝不苟的考据,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良心。特别是书中对一些经典概念进行“祛魅”处理时所展现的精妙手法,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原来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壁垒,在细致的解构面前,也能够变得如此通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学科壁垒的对话语境,使得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关于知识生产伦理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它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学术界某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那种空泛的、宏大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和深入访谈,将“本土研究”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学科范式冲击时的那种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真实困境,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某些传统研究路径的解构,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我们过去所引以为傲的那些“发现”,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扎根于本土脉络,又有多少不过是西方理论的嫁接与套用。这种批判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知识生产方式,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和思考的火花。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以及未来研究应该如何避免陷入“本土”与“普适”之间的二元对立怪圈。这种对学科内在矛盾的坦诚揭示,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耳目一新,因为它完全跳脱了以往学术著作那种刻板、说教式的腔调,转而采取了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叙事风格,让枯燥的理论讨论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论述逻辑仿佛是活水,层层推进,每一次的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作者是引导我们走入一个迷宫,最终却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语境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盲目崇拜“本土经验”的特殊性,也不轻易地将所有问题都纳入某种宏大叙事中进行简化处理。这种对中间地带的关注,使得书中的论点极具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做研究”的问题,更是在探讨一种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文化场域中的自我定位与责任。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问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切,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观察手记,读完后让人感到一种充实而又略带沉重的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