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香道

广东香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承良 著,黄树森 编
图书标签:
  • 香道
  • 广东
  • 岭南文化
  • 传统文化
  • 民俗
  • 香文化
  • 历史
  • 文化研究
  • 风俗习惯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76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17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道广东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96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道广东丛书,所谓“地道”广东,既是指广东风物而言,也是就广东文化精神而言,也就是说丛书既真实反映广东社会文化的表层,也揭示广东社会文化的内核,从对民俗的变与不变的记叙中,揭示广东地域文化的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揭示广东人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
  《广东香道》系《地道广东》丛书之一种,着重阐述和表现广东的香文化,对宣扬岭南文化将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

内容简介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历史亲眼见证不同时期人们爱香、用香的景况,但在流传的文学作品和各式典籍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们对香的挚爱:从《诗经》《楚辞》所记录的年代,到唐诗、宋词的时代,再到《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的时代,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封建社会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有闲阶级把对香味的享受升华为一种仪式,成为上流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礼香、品香、赛香、斗香、藏香,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产业化链条,数千年来生生不息。
  众香皆妙,而沉香犹甚。沉香素有“百香之王”之谓,成为谱写人类嗅觉文化史的标志性存在。在几种高级的香料中,“沉檀龙麝”的说法也是沉香为首。在宗教的世界里,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沉香都被认为是上天恩赐的宝物。《圣经》记载,沉香是上帝栽种的植物,是基督降世以前,三位先知带来世间的三件宝物(沉香、没药、乳香)之一。在中国,沉香是稀缺的名贵香料和中药材,自宋代到明清,“一两沉香一两金”“一寸沉香一寸金”“一片万钱”等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说法。

作者简介

  黄树森,生于鄂,漂泊湘桂黔,长居岭南一甲子。长期从事文化批评和岭南文化研究,编审,广东省文联荣誉委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联第六、七届代表。专著和编著有《题材纵横谈》《手记叩问——经济文化时代猜想之子丑寅卯》《黄说——叩问岭南一甲子》《春天纪》《广东九章》《上海九章》《广西九章》《深圳九章》等,主编“叩问岭南”丛书五种,“流行蛊”丛书六种,“地道广东”六种。《东莞九章》首次挖掘“莞香”岭南文化密码,续断160年之莞(沉)香文化,可望成为超千亿产值的经济文化联姻的经典个案。新近出版《黄说》会通六十年之文化缅怀人生洞见社会淬砺,另有《说黄》汇集六十文坛大家名家言说评论,成我者与他者之互文互动。得过若干奖。名被选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辞典》《中国文艺家名人录》等。媒体和民间有“文化奇人”“黄九章”俗称。

  张承良,江西于都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专职教师,兼任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多年从事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关注文化发展、文化管理、岭南文化等相关领域。执行主编城市文化读本“中国九章”系列之《东莞九章——现代化中的东莞现象与东莞想象》、《广西九章——海洋语境中的文化整合与观念建构》、《上海九章——中国奇迹的历史场景与未来宏图》等。博士论文《论鲁迅文学世界的个体思想呈现》获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第二届“岭南博士文库”资助项目)资助出版。曾参与多项地方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指导,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目录

引言 香气的迷思 / Ⅰ
第一章 “香市”重生 / 001
1.一座香气远播的小城 / 002
2.莞香的荣耀记忆 / 008
3.莞香贸易地图中的古代寮步 / 013
4.逝去的莞香奢华 / 019
5.复兴香市文化 / 022
第二章 香积神国 / 033
1.佛教世界的众香之国 / 034
2.心香:修禅的境界 / 039
3.礼佛:香的供奉 / 045
4.在南华禅寺的领悟 / 051
第三章 香道印记 / 059
1.香道技艺的重现 / 060
2.体验香氛优雅 / 064
3.“禁番香”圣旨中的新发现 / 069
4.香氛中的文学景观 / 076
5.明清文豪的异香情结 / 081
6.品香的美学 / 086
7.香道的行为艺术 / 091
第四章 香艺雅玩 / 099
1.高洁:香气与人品的分合 / 100
2.品香还需识香 / 106
3.沉香收藏:雅玩的极致 / 114
4.香炉的文化简史(1) / 119
5.香炉的文化简史(2) / 129
第五章 香业憧憬 / 137
1.拜访莞香园主人 / 138
2.藏香大王汪庆的故事 / 145
3.沉香的当代价值 / 149
4.沉香经济曾经的辉煌 / 154
5.沉香经济在岭南的新可能 / 160
6.后碳时代的绿色伙伴 / 164

精彩书摘

  在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中,有一个令人向往的众香国,香积佛是众香世界的佛陀,又称香台佛。由印度经书翻译而成的《维摩诘经》记载,香积佛居住在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众香国。众香国的香气,在十方世界的香气之中,是第一微妙殊胜的。在众香国,不仅楼阁、廊道、庭园等一切建筑都是由顶级香木构建的,甚至连菩萨们所用、所食也都以香所成。香积佛以众香为道具来说法,众香国的菩萨们便坐在香树下闻诸妙香,达至功德完满。
  香道的定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
  ……

前言/序言

  我与岭南文化长厢厮守,历史文献,皓首穷经,现实体悟,淹杂博极,跨界知识,多空纠缠,倏忽六十有年,累有机遇和“新欢”,而终未有移易,“以文立世,以文久长”(谢有顺评拙著《黄说》语)。不因它曾经的“夷狄蛮貊”、陆地死角而窘迫,也不因说它“沙漠化”、有点像“穿堂风”或被人形容的如“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的和季节性的消耗而气馁。
  岭南文化,银钩铁画,钢鼎扎地;堂廡深大,根性精深。它的偏安、临海、移民、奇崛的生态,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间游走,行程本身已然精彩纷呈,更不用说还有它们经年累月的搬运和积累。著名经济学家陈序经说,广东不仅是新文化的发源地,在旧文化的保存上,十分坚守。信哉斯言。数以万尊的石狗在雷州城乡蹲坐着,1800亩“桑基鱼塘”在鹤山古劳镇静躺着。茂名一条小巷中,深藏着顶级奇楠香馆,莞(沉)香气从海陆丰到雷州半岛流荡着。粤菜潮菜,成为中国菜“味觉旅行”先行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登陆。在潮州乌岽山保存着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宋种古茶树3700株(《潮洲凤凰茶树资源志》),高州根子镇有39株500年到1300年荔枝古树屹立着。
  如果说,1988年前,对于岭南文化,我们只是注重方位感的话,那么,1994年“经济文化时代”的理念提出、《叩问岭南》的编撰则是注重它的质地感和量度感,是激扬岭南文化大都市现代文明的探究,呈现出复归、扬弃、变异和超越固有文化的趋向。
  如果说,1990年代“岭南新文化”主张的提出,是文化解构重建的探求,1999年《流行蛊》丛书的编撰,焦点在其潮流性,是推摧大众文化的发展。那么,2006年编撰《广东九章》《东莞九章》《广州九章》《深圳九章》 则在于其文献性,寻找其根性原质。2008年,《不应忽略观念和文化的GDP》《要从“数据偏好”中走出来》等文,则是批判岭南新文化的现实短板:习惯于“机构数字”立论,而鲜有“以例立论”;满足于运动式盛世联欢,鄙夷长期性的生长沉淀;热衷于“空对空”“课题形式”研究,缺乏场景经济“地对空”的建设研究;以金钱贴牌天下,不顾自主创新;偏好经济增量,忽略文化存量等。那么编撰这一套《地道广东》丛书,即《广东味道》《广东香道》《广东花道》《广东艺道》《广东茶道》《广东拳道》则是聚焦于体验性,系道器并举,实践体悟,文化分析。即十二字观:品味、囊香、浣花、喷艺、沽茶、谱拳。
  “地道”之论,不光在于它的真正、纯粹、异质、美誉,而且有厚重的“事实感”,有绵延的生长度和心灵震撼的高峰体验。“地道”是一种生命势能,一种生活活体,一种文化质感。一花一茶,写满绿色和美丽;一香一味,充满神奇和诱惑;一拳一艺,无语沁人,至臻妙境。胡兰成《今生今世》说,张爱玲“桃红颜色闻得见香气”,通过一种感觉,找到了另一种感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战败沙场,万念俱灰,拯救他的是俄罗斯大地、森林、河流即天地之大美。
  思想之飞,文化之质,需要极致体验。“地道”不仅是物质存遗,而且是精神不死鸟,翱翔于天外的青天,盘旋于生者的世界,尽瘁竭诚,薪尽火传。吾虽耄耋高龄,无丝毫衰减,反青春焕发,返老还童。想起罗素所言,比之权力和金钱,文化的影响力要久远得多。
  笔者在岭南的浩瀚山水中,行走六十年,也有几次难忘的体验记忆,兹录于此。
  2003年,陕西西安。陕西电视台在录制京粤沪陕四地文化学者探讨“非典与文化”的专题节目中,我无意中谈到吃乳鼠的往事,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大为惊讶,纷纷提问。质疑“非典”是广东人贪吃野味引起的,让我一时语塞。记得1958年,中山大学学生下放东莞虎门劳动锻炼,我的三同户(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天早晨在稻田里挖到一窝乳鼠,刚刚出生,未曾开眼,他送了三只给我,让我和着烧酒活吞下去,他说:禾田里挖出的乳鼠是最干净的,很补,很有益身体。我便一股脑儿把三只乳鼠吞下去了。
  其实,吃鼠并非广东始,而是由北方传过来的,陈序经有《广东与中国》一文,里边说:“古代燕赵慷慨之士,喜吃狗肉之风,至今尚遗留在广东,战国载‘周人谓鼠未猎者补’。那么,周人不但吃鼠,而且有猎鼠。”(《东方杂志》三十六卷第二号,1933年版)陈序经是我在中山大学读书时的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2012年12月20日,广东东莞清溪镇。我和《广东香道》作者张承良到“莞香园”探访一位香农,在群山环抱之中,弯弯曲曲数十拐的弯道上,莞香树如层峰叠岚,似惊涛骇浪,汽车奔驰而上,数十白狗黑狗呼啸追踪,十分壮观。
  “莞香园”主、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席刘东晓,讲了他对莞香树数年的观察。这位植物资源研究者,闻遍所有沉香树花,唯莞香花最香,花期最长;“莞香园”里的老鼠,饥饿时,不吃别的,专吃莞香树皮;“莞香园”里的山羊,也专拣莞香树皮充饥,排出来的,非一般的颗粒状,而是呈条状的排泄物。
  2012年10月15日,上午十时,受邀参观东莞寮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东莞沉香博览会,其间穿插了一个沉香品尝会。一众香商香客在品香仪式之后,各各展示所藏之香的品位、性能、价值,北京香藏家张晓武,拿出一款奇楠香,削了一卷屑,让我放在口中。在判断成色之后,削之即卷,是辨别好香第一要素。那卷屑在舌头上,苦味徐徐展开,略显辛辣,一会儿便消弭殆尽,留下一股异香,窜入脑际,经久不息,难以忘怀,张晓武对我说,你老含掉了千元,约0.1克,现如今,好香已卖到万元1克。如此消费,鲍参翅肚之类,也只能似作猪肠粉、和味牛杂了。
  2014年3月,广东潮州碑坊街在天羽茶斋跟茶研究家叶汉钟饮功夫茶。这茶从上午十时喝到晚上十点。晚餐在一家潮州大牌档吃蚝烙和炒粿。任何成熟的文化艺术形态,都有一种高雅严肃的仪式感和程式。叶汉钟就是主宰者,端坐的身姿,浓郁的茶香,砌茶者与饮茶者的眼光交汇,茶博士与茶客的你问我答,他谈茶种的林林总总,茶具的千奇百怪,浙江大学茶叶系的研究,都体现出一种尊重、热爱和敬畏。叶汉钟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整一个文化高超范。他演绎的茶泡沫图案,其精妙绝,堪与顶级咖啡泡沫图案媲美。
  2014年3月,广东佛山顺德。我和《广东味道》作者周松芳、《广东花道》作者侯虹斌在顺德清晖园探访一位中大哲学系退休教授。我向他询问一个经有年矣的质疑:顺德菜中,是否真有一款叫做“酿豆芽”的菜(即在豆芽菜中,酿以肉沫、火腿之类)。他说有,清晖园园主,每次回乡,都要点三个菜:一是酿豆芽,每碟二三十条;二是炒烧鹅皮;三是“混蛋”,即“酿鸡蛋”(鸡蛋煮至半熟,从一端刺破,溢出蛋黄,再以肉沫填充之,再煮熟破开)。顺德厨师的精细性与顺德饮食的体验性,堪称绝配。
  2015年5月,广东江门鹤山。与谭庭浩、张承良两次往鹤山探访咏春拳王梁赞故居。经世代传承发展,“咏春”已成为中国武术一大流派,梁赞故里坐落古劳镇“桑基鱼塘”上,他的“咏春”,名家辈出,代有传人,前有叶问,后有李小龙。武术与电影合璧的电影《唐山大兄》,饮誉世界,“真正功夫在中国”达到全球共识,美国海军陆战队,法国SEK,意大利的NOPS等警察部队、特种部队,都以“咏春拳”作为必修训练课程。
  佛山咏春,主张“里帘必争”,硬压直取,拳抢中线,而鹤山咏春,则倡偏身技法,以弱制强,尤重对拆,系梁赞为身材矮小的古劳家乡人设计的。梁赞有言“力力力中能借力,机机机心内生机”,堂奥极深,达于化境,当是咏春拳灵魂所在和精神皈依,强压与弱取,直取与偏身,中线与附线,皆在借力与心机的深浅、重轻、骄谦、狂敛、急缓,限忍的气韵掌握与心力平衡,心字如山林,力动若风火,大器至极。
  梁赞故居不远,有“电影皇后”胡蝶故居,也是岭南文化一个待解之谜。
  2015年6月16日,广东茂名。是日往高州参加《高州作家新世纪作品选》研讨会。九时从广州出发,下午三时到高州根子镇贡园参观千年古荔。晚饭后,往茂名夜访汪庆。茂名高楼丛立,霓虹眩目,跟别的城市,毫无二致。汽车停在一条小巷深处,我们在星点灯光、坑坑洼洼中行进,忽然香气扑鼻,那香,我并不陌生。在天津沉香博物馆、在东莞寮步“香博会”,我都领悟过它的奇崛微妙,窜入脑际。那就是沉香之王的,奇楠香。终于找到了汪庆的住所,汪在楼下迎接我们。
  汪庆为“沉香世家”,家族玩香已历三代,达数百人之众。他八岁起开始恋上沉香,沉香也为他带来一生的磨难与辉煌。
  汪的住所为二居室,厅里悬挂着许多木雕对联和糊裱精致的横幅。有一幅龙飞凤舞写道“圣香之王”,其书写者也非等闲之辈。
  内室是他的沉香藏品,细条状奇楠香,分类排列,存放于玻璃罐中,精湛和谐,仿若一个林林总总的中药房。巨型奇楠香,有若龙若鹤若龟,有若大河之横流,有若泄洪之瀑布,有若大厦之林立。每个都有它的故事,每个都有它的来历,每个都是天文价的艺术品,荡漾其中,仿佛每根神经都在震动。有探访者问汪庆:此物价码如何?汪庆往往弹出一句笑话:你带了多少钱?
  汪庆沉香生涯,颇具传奇色彩。1981年,羁难“广东投机倒把第一大案”,被判了十三年刑,坐了七年牢,后来被平反冤狱,还了清白之身,但那个案子,牵涉到近八千吨沉香,且大都为野生顶级好香,你拿手机算一下,其价值若何?我在东莞寮步香博会,含了0.1克奇楠香,就价值千元。
  我对汪庆的判断,缘于三个感觉。他的沉香生涯,历经数十年时间沉淀,在中国沉香文化芸芸众生中,他算得上沉香非遗承传人最强竞争者。他的沉香收藏,至今是个谜。我见过几百万、千万的奇楠香,参加过两届香博会,与汪庆藏品相比,无论就其形态、价值、规模,都难以望其项背;探访过他的人中,好些是我在十年间接触过的推动东莞“莞香”文化的开创者、见证者、实践者,还有一些人长途跋涉,从北京、上海坐飞机到茂名专程一睹汪庆收藏之风采,随即乘机返回。
  汪庆毕其一生,通过观察与实践的检验,用沉香的药理、剂量、用法,用“沉香”这把钥匙,在开启人类疾病疗治这把大锁。为探索他的“沉香实证知识体系”,他每天都荡漾在他的宝室中,享受、试验、感觉,并记录、整理、分析。每天都静坐于一个高端的天地人三界灵通的奇楠香气场,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沉香为“救心丹”的必备原料;宋美龄从台湾定居美国,整一飞机装的都是沉香,而舍金银珠宝;中国古典文献小说诗词《史记?货殖列传》《红楼梦》《儒林外史》《水浒传》《金瓶梅》《影梅庵忆语》,词人诗人周邦彦、秦观、李清照、李白、晏殊乃至《圣经》《悟性论》,哪一个不写到沉香?
  纽约东北部的撒捡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医爱德华?特鲁多(Edwad Tvudeau),他的墓志铭上,铭刻着一句揭示医学科学与人类健康的亘古奥秘:
  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汪庆的“以身试香”,让我想到神农尝百草、想到药王孙思邈的故事传说,但汪庆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沉香给人的帮助是“经常的”,“能治愈”的;也是“有时”的;而它“总是”予人以安慰、以宁静、以遐想。汪庆所为,大抵在爱德华医生所说的这三个境界中游弋,值得敬仰,值得点赞。
  味令人心旷神怡,茶可去纷繁俗虑,花可散肝郁积闷,拳可排胸中怨气,艺可助胸襟开阔,香可开窍顺脉。万脉奔流,诸峰罗列,妙发灵性,独特怀抱,都是岭南文化一部分,岭南生活一部分。汤显祖《广城二题》有言:“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味、香、花、茶、拳、艺、商诸道,皆岭南“气脉”之“雄”的壮阔、大气、神秘。
  黄树森
  2015年7月8日广州

《南粤风雅:香韵悠长》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香料文化在广东地区发展的深度探索。本书不局限于单纯的香料物质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历史、民俗、宗教、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力求还原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南粤香韵图景。 第一部分:香料的溯源与岭南情结 本部分追溯香料在中国古代的起源,重点分析其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逐渐传入并扎根于岭南这片土地。我们将探讨早期传入的香料种类,如沉香、檀香、龙涎香等,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产生互动。通过对古籍文献、考古发现的梳理,展现香料在岭南地区早期社会生活中的初步应用,包括祭祀、药用、熏香等。同时,也会分析岭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贸易优势,如何使其成为中国香料import和distribution的重要枢纽。 第二部分:香的雅俗共赏:从宫廷到民间 香料在岭南并非仅是达官贵人的专属。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香料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渗透与流变。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香料被视为品鉴、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我们将介绍当时文人雅士如何通过焚香、品香来达到“香道”的境界,理解香之“清、静、和、雅”的内涵。书中会引用大量文学作品、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描绘士人如何将香与琴、棋、书、画并列,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 另一方面,香料在民间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考察香料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日常起居中的应用。例如,在春节祭祖时,焚烧特定的香料以示虔诚;在民间信仰中,香烟袅袅象征着沟通天地神明;在家庭日常,熏香则用于净化空气、驱虫辟秽。本书将通过对地方戏曲、民间歌谣、风俗志等资料的研究,展现香料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三部分:岭南香事:独具特色的地域风韵 广东,特别是广州、潮州等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料产业和香事文化。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地域的香料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岭南地区特有的香料种类,例如在海南岛盛产的沉香,及其在广东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会关注本地利用本土植物制作香料的实践,如使用艾草、檀香等。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岭南地区的制香工艺。从香料的采集、炮制、配伍,到香的形态(如线香、盘香、香丸、香粉)和用途(如熏衣、熏室、药用),都将进行细致的描述。我们将通过对现有工艺流程的还原,以及对传统香铺、制香世家的考察(若有),来展现岭南匠人的智慧与技艺。 此外,本部分还会分析岭南香事与当地民俗信仰、宗教活动的紧密联系。例如,在佛教、道教寺庙中,香是不可或缺的供奉品;在民间祭祀活动中,香的种类、焚烧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香与岭南文化:交织融合的艺术与生活 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承载文化符号的载体。本部分将探讨香料在岭南文化中的多重意蕴。 文学艺术中的香: 分析历代文人墨客如何在诗词、散文、小说中描绘香的形态、香气,以及香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香如何成为烘托气氛、寄托情思的重要意象。 宗教与哲学中的香: 探讨香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仪式中的作用,以及香所代表的“无上供养”、“梵净香”、“功德香”等宗教理念。香的袅袅升腾如何被视为修行者与佛道沟通的桥梁。 生活美学中的香: 审视香在岭南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价值。从“品香”这一行为本身,到香炉、香具的设计,再到将香融入家居环境,都体现了岭南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体悟。 香与健康养生: 考察香料在传统医学中的药用价值,以及古人如何利用香气来调理身心、预防疾病。例如,安神助眠、提神醒脑、辟秽驱邪等功效。 结论: 《南粤风雅:香韵悠长》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它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香料在中国南粤地区的历史演变、文化融合与生活实践。本书旨在通过对“香”这一古老物质的细致解读,折射出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悠远绵长的南粤香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广东香道的百科全书!我作为一个对香道充满好奇但又不太了解的初学者,捧着这本《广东香道》如同找到了一个宝藏。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历史渊源到实际操作,再到文化内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没有那种冰冷的书本气息,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深奥的知识化繁为简,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到了广东香道的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品香”过程的详细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闻一下就好”,而是从准备工作、香的选择、燃香的方式、到如何集中精神去感受香气,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闻香”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这些细节的展现,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把香道当成了一门严肃的学问来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品香技巧,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实践一番。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沉静的书。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广东香道》就像是慢下来,去品味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感受到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的丝丝缕缕。书中对广东香道历史的梳理,详实而又流畅,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的特点都得到了恰当的展现。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香气与情感”的章节。它探讨了不同的香气如何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某些香气能够让人平静,某些香气能够让人振奋,某些香气又能够勾起淡淡的忧伤。这让我觉得,香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途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个人的感悟和体会,这些真实的表达,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温暖和有人情味,仿佛在与作者一同品味香道的人生。

评分

这本《广东香道》我真是爱不释手,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古朴雅致的插图吸引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醇厚香气,仿佛置身于岭南的某个百年老宅,静待一场焚香的仪式。书中的文字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感。作者以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广东香道从起源、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脉络,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香料起源和辨识的部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香道书籍那样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种香料的产地、采摘、炮制过程,甚至细致到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香料在香气上微妙的差异。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古人会如此珍视那些“一缕香”:原来背后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自然的馈赠。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更是让阅读体验变得妙趣横生。比如,我了解到许多文人墨客如何将香道融入他们的生活,如何通过焚香来激发灵感、抒发情怀,这让我觉得香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香”的意义。在《广东香道》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气味,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哲学。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广东香道的起源、发展、流派、香料、香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惊讶于作者对各种香料的细致描绘,从它们的产地、采集、炮制,到它们独特的香气特征,都写得鞭辟入里。 书中的历史考证部分,让我对广东香道的历史变迁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但并没有让内容显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讲故事,将枯燥的历史变得引人入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明清时期广东香道发展的描述,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香道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雅致。

评分

说实话,拿到《广东香道》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想着可能也就是一本介绍香料的图鉴或者简单的历史科普。但读完之后,我只能说,我的看法被完全改变了,而且是惊喜的改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在考证和研究上下了巨大的功夫,但呈现出来的文字却丝毫不显得枯燥,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魅力。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停留在香料的物理属性上,而是深入到香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以及伦理道德。书中探讨了“气韵生动”、“以静制动”等观念如何体现在香道的实践中,以及香道如何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让我明白,香道并非简单的“闻香识人”,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让我对“和、静、清、远”的香道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养分。

评分

《广东香道》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广东地区独特香道文化的挖掘和呈现。我之前对香道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离生活很遥远,是宫廷里或者寺庙里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非常细致地讲述了香道如何在广东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且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书中对于广东不同地域的香道习俗都有详尽的介绍,比如潮汕地区的祭祀用香,珠三角地区的文人雅集用香,还有一些民间节庆中与香相关的习俗。这些内容写得非常接地气,让我看到了香道如何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用来“闻”的,更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拜神”时用香的描述,那种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通过一炷香被具象化,变得无比真切。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老照片和手绘图,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了这些香道的仪式。

评分

《广东香道》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慢生活”和“仪式感”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能够引导我去关注事物的本质,去体会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书中对于“品香”过程的描写,让我深刻理解了“仪式感”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品香不仅仅是用鼻子去闻,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香气带来的变化。从点燃香的瞬间,到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再到香气在鼻尖停留,直至最后消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玄妙。这种对过程的专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香道所蕴含的“匠人精神”。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匆忙,是否忽略了那些能够带来宁静和愉悦的“小确幸”。

评分

《广东香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把广东香道写成一本尘封在历史中的古籍,而是用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它如何在今天依然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书中对于香道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我特别欣赏书中提到的“生活香道”的理念。它提倡将香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在阅读时点上一炉香,在冥想时用香来辅助,甚至是在招待朋友时,用香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这些建议都非常实用,让我觉得香道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仪式,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香道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诠释和运用,这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评分

《广东香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知识的系统性,它为我勾勒出了广东香道完整的发展图景,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技艺如何在中国南方这片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次是文化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介绍香料和器具,更是深入挖掘了香道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让我认识到香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香”的定义和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嗅觉体验,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书中反复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认为品香不仅是用鼻子去闻,更是用心去感受。这种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追求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诗词歌赋,来印证香道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这些都让我对广东香道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广东香道》这本书,让我对“香”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香就是香水,就是香薰蜡烛,就是那种用来掩盖异味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香,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作者用非常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广东香道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药用、祭祀,到后来的文人雅集、日常养生,每一个环节都写得生动形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香器的介绍。那些造型各异、材质精美的香炉、香插,不仅仅是用来承载香料的工具,更是艺术品。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区香器的风格特点,以及它们在香道实践中的作用。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香器展览,每一件器物都讲述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对香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融合,比如与书法、绘画、茶道等,也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香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丰富性和包容性。

评分

京东世界第一等。。。。。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学习的时候

评分

物流挺快的!

评分

好书,给力,慢慢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值得购买

评分

商品不错,物流很给力,服务态度很好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