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香道

廣東香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承良 著,黃樹森 編
圖書標籤:
  • 香道
  • 廣東
  • 嶺南文化
  • 傳統文化
  • 民俗
  • 香文化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風俗習慣
  • 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ISBN:97875360761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17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道廣東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96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地道廣東叢書,所謂“地道”廣東,既是指廣東風物而言,也是就廣東文化精神而言,也就是說叢書既真實反映廣東社會文化的錶層,也揭示廣東社會文化的內核,從對民俗的變與不變的記敘中,揭示廣東地域文化的傳統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揭示廣東人的行為方式、價值理念。
  《廣東香道》係《地道廣東》叢書之一種,著重闡述和錶現廣東的香文化,對宣揚嶺南文化將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

內容簡介

  我們已經無法迴到曆史親眼見證不同時期人們愛香、用香的景況,但在流傳的文學作品和各式典籍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們對香的摯愛:從《詩經》《楚辭》所記錄的年代,到唐詩、宋詞的時代,再到《牡丹亭》《西廂記》《紅樓夢》的時代,從來沒有間斷過。在封建社會繁華的城市生活中,有閑階級把對香味的享受升華為一種儀式,成為上流社會身份的文化符號。禮香、品香、賽香、鬥香、藏香,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産業化鏈條,數韆年來生生不息。
  眾香皆妙,而沉香猶甚。沉香素有“百香之王”之謂,成為譜寫人類嗅覺文化史的標誌性存在。在幾種高級的香料中,“沉檀龍麝”的說法也是沉香為首。在宗教的世界裏,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沉香都被認為是上天恩賜的寶物。《聖經》記載,沉香是上帝栽種的植物,是基督降世以前,三位先知帶來世間的三件寶物(沉香、沒藥、乳香)之一。在中國,沉香是稀缺的名貴香料和中藥材,自宋代到明清,“一兩沉香一兩金”“一寸沉香一寸金”“一片萬錢”等都可謂是婦孺皆知的說法。

作者簡介

  黃樹森,生於鄂,漂泊湘桂黔,長居嶺南一甲子。長期從事文化批評和嶺南文化研究,編審,廣東省文聯榮譽委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傢協會名譽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文聯第六、七屆代錶。專著和編著有《題材縱橫談》《手記叩問——經濟文化時代猜想之子醜寅卯》《黃說——叩問嶺南一甲子》《春天紀》《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深圳九章》等,主編“叩問嶺南”叢書五種,“流行蠱”叢書六種,“地道廣東”六種。《東莞九章》首次挖掘“莞香”嶺南文化密碼,續斷160年之莞(沉)香文化,可望成為超韆億産值的經濟文化聯姻的經典個案。新近齣版《黃說》會通六十年之文化緬懷人生洞見社會淬礪,另有《說黃》匯集六十文壇大傢名傢言說評論,成我者與他者之互文互動。得過若乾奬。名被選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中國文藝傢名人錄》等。媒體和民間有“文化奇人”“黃九章”俗稱。

  張承良,江西於都人,文學博士,現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專職教師,兼任廣東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南方軟實力研究院副院長,多年從事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長期關注文化發展、文化管理、嶺南文化等相關領域。執行主編城市文化讀本“中國九章”係列之《東莞九章——現代化中的東莞現象與東莞想象》、《廣西九章——海洋語境中的文化整閤與觀念建構》、《上海九章——中國奇跡的曆史場景與未來宏圖》等。博士論文《論魯迅文學世界的個體思想呈現》獲廣東優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齣版基金(第二屆“嶺南博士文庫”資助項目)資助齣版。曾參與多項地方文化項目的策劃與實施指導,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目錄

引言 香氣的迷思 / Ⅰ
第一章 “香市”重生 / 001
1.一座香氣遠播的小城 / 002
2.莞香的榮耀記憶 / 008
3.莞香貿易地圖中的古代寮步 / 013
4.逝去的莞香奢華 / 019
5.復興香市文化 / 022
第二章 香積神國 / 033
1.佛教世界的眾香之國 / 034
2.心香:修禪的境界 / 039
3.禮佛:香的供奉 / 045
4.在南華禪寺的領悟 / 051
第三章 香道印記 / 059
1.香道技藝的重現 / 060
2.體驗香氛優雅 / 064
3.“禁番香”聖旨中的新發現 / 069
4.香氛中的文學景觀 / 076
5.明清文豪的異香情結 / 081
6.品香的美學 / 086
7.香道的行為藝術 / 091
第四章 香藝雅玩 / 099
1.高潔:香氣與人品的分閤 / 100
2.品香還需識香 / 106
3.沉香收藏:雅玩的極緻 / 114
4.香爐的文化簡史(1) / 119
5.香爐的文化簡史(2) / 129
第五章 香業憧憬 / 137
1.拜訪莞香園主人 / 138
2.藏香大王汪慶的故事 / 145
3.沉香的當代價值 / 149
4.沉香經濟曾經的輝煌 / 154
5.沉香經濟在嶺南的新可能 / 160
6.後碳時代的綠色夥伴 / 164

精彩書摘

  在佛教的西天極樂世界中,有一個令人嚮往的眾香國,香積佛是眾香世界的佛陀,又稱香颱佛。由印度經書翻譯而成的《維摩詰經》記載,香積佛居住在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眾香國。眾香國的香氣,在十方世界的香氣之中,是第一微妙殊勝的。在眾香國,不僅樓閣、廊道、庭園等一切建築都是由頂級香木構建的,甚至連菩薩們所用、所食也都以香所成。香積佛以眾香為道具來說法,眾香國的菩薩們便坐在香樹下聞諸妙香,達至功德完滿。
  香道的定義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有關“香氣的藝術”。如果要進一步說明,就是從香料的熏點、塗抹、噴灑所産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閤富於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迴憶或聯想,創造齣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
  ……

前言/序言

  我與嶺南文化長廂廝守,曆史文獻,皓首窮經,現實體悟,淹雜博極,跨界知識,多空糾纏,倏忽六十有年,纍有機遇和“新歡”,而終未有移易,“以文立世,以文久長”(謝有順評拙著《黃說》語)。不因它曾經的“夷狄蠻貊”、陸地死角而窘迫,也不因說它“沙漠化”、有點像“穿堂風”或被人形容的如“早茶和花市”,隻滿足日常性的和季節性的消耗而氣餒。
  嶺南文化,銀鈎鐵畫,鋼鼎紮地;堂廡深大,根性精深。它的偏安、臨海、移民、奇崛的生態,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間遊走,行程本身已然精彩紛呈,更不用說還有它們經年纍月的搬運和積纍。著名經濟學傢陳序經說,廣東不僅是新文化的發源地,在舊文化的保存上,十分堅守。信哉斯言。數以萬尊的石狗在雷州城鄉蹲坐著,1800畝“桑基魚塘”在鶴山古勞鎮靜躺著。茂名一條小巷中,深藏著頂級奇楠香館,莞(沉)香氣從海陸豐到雷州半島流蕩著。粵菜潮菜,成為中國菜“味覺旅行”先行者,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美國登陸。在潮州烏崬山保存著樹齡在200年以上的宋種古茶樹3700株(《潮洲鳳凰茶樹資源誌》),高州根子鎮有39株500年到1300年荔枝古樹屹立著。
  如果說,1988年前,對於嶺南文化,我們隻是注重方位感的話,那麼,1994年“經濟文化時代”的理念提齣、《叩問嶺南》的編撰則是注重它的質地感和量度感,是激揚嶺南文化大都市現代文明的探究,呈現齣復歸、揚棄、變異和超越固有文化的趨嚮。
  如果說,1990年代“嶺南新文化”主張的提齣,是文化解構重建的探求,1999年《流行蠱》叢書的編撰,焦點在其潮流性,是推摧大眾文化的發展。那麼,2006年編撰《廣東九章》《東莞九章》《廣州九章》《深圳九章》 則在於其文獻性,尋找其根性原質。2008年,《不應忽略觀念和文化的GDP》《要從“數據偏好”中走齣來》等文,則是批判嶺南新文化的現實短闆:習慣於“機構數字”立論,而鮮有“以例立論”;滿足於運動式盛世聯歡,鄙夷長期性的生長沉澱;熱衷於“空對空”“課題形式”研究,缺乏場景經濟“地對空”的建設研究;以金錢貼牌天下,不顧自主創新;偏好經濟增量,忽略文化存量等。那麼編撰這一套《地道廣東》叢書,即《廣東味道》《廣東香道》《廣東花道》《廣東藝道》《廣東茶道》《廣東拳道》則是聚焦於體驗性,係道器並舉,實踐體悟,文化分析。即十二字觀:品味、囊香、浣花、噴藝、沽茶、譜拳。
  “地道”之論,不光在於它的真正、純粹、異質、美譽,而且有厚重的“事實感”,有綿延的生長度和心靈震撼的高峰體驗。“地道”是一種生命勢能,一種生活活體,一種文化質感。一花一茶,寫滿綠色和美麗;一香一味,充滿神奇和誘惑;一拳一藝,無語沁人,至臻妙境。鬍蘭成《今生今世》說,張愛玲“桃紅顔色聞得見香氣”,通過一種感覺,找到瞭另一種感覺。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公爵戰敗沙場,萬念俱灰,拯救他的是俄羅斯大地、森林、河流即天地之大美。
  思想之飛,文化之質,需要極緻體驗。“地道”不僅是物質存遺,而且是精神不死鳥,翱翔於天外的青天,盤鏇於生者的世界,盡瘁竭誠,薪盡火傳。吾雖耄耋高齡,無絲毫衰減,反青春煥發,返老還童。想起羅素所言,比之權力和金錢,文化的影響力要久遠得多。
  筆者在嶺南的浩瀚山水中,行走六十年,也有幾次難忘的體驗記憶,茲錄於此。
  2003年,陝西西安。陝西電視颱在錄製京粵滬陝四地文化學者探討“非典與文化”的專題節目中,我無意中談到吃乳鼠的往事,陝西師範大學學生大為驚訝,紛紛提問。質疑“非典”是廣東人貪吃野味引起的,讓我一時語塞。記得1958年,中山大學學生下放東莞虎門勞動鍛煉,我的三同戶(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有天早晨在稻田裏挖到一窩乳鼠,剛剛齣生,未曾開眼,他送瞭三隻給我,讓我和著燒酒活吞下去,他說:禾田裏挖齣的乳鼠是最乾淨的,很補,很有益身體。我便一股腦兒把三隻乳鼠吞下去瞭。
  其實,吃鼠並非廣東始,而是由北方傳過來的,陳序經有《廣東與中國》一文,裏邊說:“古代燕趙慷慨之士,喜吃狗肉之風,至今尚遺留在廣東,戰國載‘周人謂鼠未獵者補’。那麼,周人不但吃鼠,而且有獵鼠。”(《東方雜誌》三十六捲第二號,1933年版)陳序經是我在中山大學讀書時的副校長,著名經濟學傢。
  2012年12月20日,廣東東莞清溪鎮。我和《廣東香道》作者張承良到“莞香園”探訪一位香農,在群山環抱之中,彎彎麯麯數十拐的彎道上,莞香樹如層峰疊嵐,似驚濤駭浪,汽車奔馳而上,數十白狗黑狗呼嘯追蹤,十分壯觀。
  “莞香園”主、廣東省沉香協會主席劉東曉,講瞭他對莞香樹數年的觀察。這位植物資源研究者,聞遍所有沉香樹花,唯莞香花最香,花期最長;“莞香園”裏的老鼠,飢餓時,不吃彆的,專吃莞香樹皮;“莞香園”裏的山羊,也專揀莞香樹皮充飢,排齣來的,非一般的顆粒狀,而是呈條狀的排泄物。
  2012年10月15日,上午十時,受邀參觀東莞寮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東莞沉香博覽會,其間穿插瞭一個沉香品嘗會。一眾香商香客在品香儀式之後,各各展示所藏之香的品位、性能、價值,北京香藏傢張曉武,拿齣一款奇楠香,削瞭一捲屑,讓我放在口中。在判斷成色之後,削之即捲,是辨彆好香第一要素。那捲屑在舌頭上,苦味徐徐展開,略顯辛辣,一會兒便消弭殆盡,留下一股異香,竄入腦際,經久不息,難以忘懷,張曉武對我說,你老含掉瞭韆元,約0.1剋,現如今,好香已賣到萬元1剋。如此消費,鮑參翅肚之類,也隻能似作豬腸粉、和味牛雜瞭。
  2014年3月,廣東潮州碑坊街在天羽茶齋跟茶研究傢葉漢鍾飲功夫茶。這茶從上午十時喝到晚上十點。晚餐在一傢潮州大牌檔吃蠔烙和炒粿。任何成熟的文化藝術形態,都有一種高雅嚴肅的儀式感和程式。葉漢鍾就是主宰者,端坐的身姿,濃鬱的茶香,砌茶者與飲茶者的眼光交匯,茶博士與茶客的你問我答,他談茶種的林林總總,茶具的韆奇百怪,浙江大學茶葉係的研究,都體現齣一種尊重、熱愛和敬畏。葉漢鍾如數傢珍,一一道來,整一個文化高超範。他演繹的茶泡沫圖案,其精妙絕,堪與頂級咖啡泡沫圖案媲美。
  2014年3月,廣東佛山順德。我和《廣東味道》作者周鬆芳、《廣東花道》作者侯虹斌在順德清暉園探訪一位中大哲學係退休教授。我嚮他詢問一個經有年矣的質疑:順德菜中,是否真有一款叫做“釀豆芽”的菜(即在豆芽菜中,釀以肉沫、火腿之類)。他說有,清暉園園主,每次迴鄉,都要點三個菜:一是釀豆芽,每碟二三十條;二是炒燒鵝皮;三是“混蛋”,即“釀雞蛋”(雞蛋煮至半熟,從一端刺破,溢齣蛋黃,再以肉沫填充之,再煮熟破開)。順德廚師的精細性與順德飲食的體驗性,堪稱絕配。
  2015年5月,廣東江門鶴山。與譚庭浩、張承良兩次往鶴山探訪詠春拳王梁贊故居。經世代傳承發展,“詠春”已成為中國武術一大流派,梁贊故裏坐落古勞鎮“桑基魚塘”上,他的“詠春”,名傢輩齣,代有傳人,前有葉問,後有李小龍。武術與電影閤璧的電影《唐山大兄》,飲譽世界,“真正功夫在中國”達到全球共識,美國海軍陸戰隊,法國SEK,意大利的NOPS等警察部隊、特種部隊,都以“詠春拳”作為必修訓練課程。
  佛山詠春,主張“裏簾必爭”,硬壓直取,拳搶中綫,而鶴山詠春,則倡偏身技法,以弱製強,尤重對拆,係梁贊為身材矮小的古勞傢鄉人設計的。梁贊有言“力力力中能藉力,機機機心內生機”,堂奧極深,達於化境,當是詠春拳靈魂所在和精神皈依,強壓與弱取,直取與偏身,中綫與附綫,皆在藉力與心機的深淺、重輕、驕謙、狂斂、急緩,限忍的氣韻掌握與心力平衡,心字如山林,力動若風火,大器至極。
  梁贊故居不遠,有“電影皇後”鬍蝶故居,也是嶺南文化一個待解之謎。
  2015年6月16日,廣東茂名。是日往高州參加《高州作傢新世紀作品選》研討會。九時從廣州齣發,下午三時到高州根子鎮貢園參觀韆年古荔。晚飯後,往茂名夜訪汪慶。茂名高樓叢立,霓虹眩目,跟彆的城市,毫無二緻。汽車停在一條小巷深處,我們在星點燈光、坑坑窪窪中行進,忽然香氣撲鼻,那香,我並不陌生。在天津沉香博物館、在東莞寮步“香博會”,我都領悟過它的奇崛微妙,竄入腦際。那就是沉香之王的,奇楠香。終於找到瞭汪慶的住所,汪在樓下迎接我們。
  汪慶為“沉香世傢”,傢族玩香已曆三代,達數百人之眾。他八歲起開始戀上沉香,沉香也為他帶來一生的磨難與輝煌。
  汪的住所為二居室,廳裏懸掛著許多木雕對聯和糊裱精緻的橫幅。有一幅龍飛鳳舞寫道“聖香之王”,其書寫者也非等閑之輩。
  內室是他的沉香藏品,細條狀奇楠香,分類排列,存放於玻璃罐中,精湛和諧,仿若一個林林總總的中藥房。巨型奇楠香,有若龍若鶴若龜,有若大河之橫流,有若泄洪之瀑布,有若大廈之林立。每個都有它的故事,每個都有它的來曆,每個都是天文價的藝術品,蕩漾其中,仿佛每根神經都在震動。有探訪者問汪慶:此物價碼如何?汪慶往往彈齣一句笑話:你帶瞭多少錢?
  汪慶沉香生涯,頗具傳奇色彩。1981年,羈難“廣東投機倒把第一大案”,被判瞭十三年刑,坐瞭七年牢,後來被平反冤獄,還瞭清白之身,但那個案子,牽涉到近八韆噸沉香,且大都為野生頂級好香,你拿手機算一下,其價值若何?我在東莞寮步香博會,含瞭0.1剋奇楠香,就價值韆元。
  我對汪慶的判斷,緣於三個感覺。他的沉香生涯,曆經數十年時間沉澱,在中國沉香文化蕓蕓眾生中,他算得上沉香非遺承傳人最強競爭者。他的沉香收藏,至今是個謎。我見過幾百萬、韆萬的奇楠香,參加過兩屆香博會,與汪慶藏品相比,無論就其形態、價值、規模,都難以望其項背;探訪過他的人中,好些是我在十年間接觸過的推動東莞“莞香”文化的開創者、見證者、實踐者,還有一些人長途跋涉,從北京、上海坐飛機到茂名專程一睹汪慶收藏之風采,隨即乘機返迴。
  汪慶畢其一生,通過觀察與實踐的檢驗,用沉香的藥理、劑量、用法,用“沉香”這把鑰匙,在開啓人類疾病療治這把大鎖。為探索他的“沉香實證知識體係”,他每天都蕩漾在他的寶室中,享受、試驗、感覺,並記錄、整理、分析。每天都靜坐於一個高端的天地人三界靈通的奇楠香氣場,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沉香為“救心丹”的必備原料;宋美齡從颱灣定居美國,整一飛機裝的都是沉香,而捨金銀珠寶;中國古典文獻小說詩詞《史記?貨殖列傳》《紅樓夢》《儒林外史》《水滸傳》《金瓶梅》《影梅庵憶語》,詞人詩人周邦彥、秦觀、李清照、李白、晏殊乃至《聖經》《悟性論》,哪一個不寫到沉香?
  紐約東北部的撒撿納剋湖畔,長眠著一位名醫愛德華?特魯多(Edwad Tvudeau),他的墓誌銘上,銘刻著一句揭示醫學科學與人類健康的亙古奧秘:
  有時能治愈,常常在幫助,總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汪慶的“以身試香”,讓我想到神農嘗百草、想到藥王孫思邈的故事傳說,但汪慶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沉香給人的幫助是“經常的”,“能治愈”的;也是“有時”的;而它“總是”予人以安慰、以寜靜、以遐想。汪慶所為,大抵在愛德華醫生所說的這三個境界中遊弋,值得敬仰,值得點贊。
  味令人心曠神怡,茶可去紛繁俗慮,花可散肝鬱積悶,拳可排胸中怨氣,藝可助胸襟開闊,香可開竅順脈。萬脈奔流,諸峰羅列,妙發靈性,獨特懷抱,都是嶺南文化一部分,嶺南生活一部分。湯顯祖《廣城二題》有言:“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味、香、花、茶、拳、藝、商諸道,皆嶺南“氣脈”之“雄”的壯闊、大氣、神秘。
  黃樹森
  2015年7月8日廣州

《南粵風雅:香韻悠長》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香料文化在廣東地區發展的深度探索。本書不局限於單純的香料物質介紹,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曆史、民俗、宗教、藝術乃至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力求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南粵香韻圖景。 第一部分:香料的溯源與嶺南情結 本部分追溯香料在中國古代的起源,重點分析其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特彆是經過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逐漸傳入並紮根於嶺南這片土地。我們將探討早期傳入的香料種類,如沉香、檀香、龍涎香等,以及它們如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産生互動。通過對古籍文獻、考古發現的梳理,展現香料在嶺南地區早期社會生活中的初步應用,包括祭祀、藥用、熏香等。同時,也會分析嶺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貿易優勢,如何使其成為中國香料import和distribution的重要樞紐。 第二部分:香的雅俗共賞:從宮廷到民間 香料在嶺南並非僅是達官貴人的專屬。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香料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滲透與流變。在宮廷和士大夫階層,香料被視為品鑒、修身養性的重要媒介。我們將介紹當時文人雅士如何通過焚香、品香來達到“香道”的境界,理解香之“清、靜、和、雅”的內涵。書中會引用大量文學作品、筆記小說中的相關記載,描繪士人如何將香與琴、棋、書、畫並列,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 另一方麵,香料在民間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考察香料在節日慶典、婚喪嫁娶、日常起居中的應用。例如,在春節祭祖時,焚燒特定的香料以示虔誠;在民間信仰中,香煙裊裊象徵著溝通天地神明;在傢庭日常,熏香則用於淨化空氣、驅蟲闢穢。本書將通過對地方戲麯、民間歌謠、風俗誌等資料的研究,展現香料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和文化意義。 第三部分:嶺南香事:獨具特色的地域風韻 廣東,特彆是廣州、潮州等地區,在曆史上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香料産業和香事文化。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些地域的香料發展。我們將詳細介紹嶺南地區特有的香料種類,例如在海南島盛産的沉香,及其在廣東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會關注本地利用本土植物製作香料的實踐,如使用艾草、檀香等。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嶺南地區的製香工藝。從香料的采集、炮製、配伍,到香的形態(如綫香、盤香、香丸、香粉)和用途(如熏衣、熏室、藥用),都將進行細緻的描述。我們將通過對現有工藝流程的還原,以及對傳統香鋪、製香世傢的考察(若有),來展現嶺南匠人的智慧與技藝。 此外,本部分還會分析嶺南香事與當地民俗信仰、宗教活動的緊密聯係。例如,在佛教、道教寺廟中,香是不可或缺的供奉品;在民間祭祀活動中,香的種類、焚燒方式都蘊含著特定的象徵意義。 第四部分:香與嶺南文化:交織融閤的藝術與生活 香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更是一種承載文化符號的載體。本部分將探討香料在嶺南文化中的多重意蘊。 文學藝術中的香: 分析曆代文人墨客如何在詩詞、散文、小說中描繪香的形態、香氣,以及香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哲學思考。香如何成為烘托氣氛、寄托情思的重要意象。 宗教與哲學中的香: 探討香在佛教、道教等宗教儀式中的作用,以及香所代錶的“無上供養”、“梵淨香”、“功德香”等宗教理念。香的裊裊升騰如何被視為修行者與佛道溝通的橋梁。 生活美學中的香: 審視香在嶺南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價值。從“品香”這一行為本身,到香爐、香具的設計,再到將香融入傢居環境,都體現瞭嶺南人對生活品質和精神追求的體悟。 香與健康養生: 考察香料在傳統醫學中的藥用價值,以及古人如何利用香氣來調理身心、預防疾病。例如,安神助眠、提神醒腦、闢穢驅邪等功效。 結論: 《南粵風雅:香韻悠長》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它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香料在中國南粵地區的曆史演變、文化融閤與生活實踐。本書旨在通過對“香”這一古老物質的細緻解讀,摺射齣嶺南地區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那份悠遠綿長的南粵香韻。

用戶評價

評分

《廣東香道》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是知識的係統性,它為我勾勒齣瞭廣東香道完整的發展圖景,讓我看到瞭這個古老技藝如何在中國南方這片土地上煥發齣勃勃生機。其次是文化的深度,它不僅僅是介紹香料和器具,更是深入挖掘瞭香道背後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讓我認識到香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 我特彆贊賞書中對“香”的定義和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嗅覺體驗,而是上升到瞭一種精神層麵的交流。書中反復強調瞭“心”的重要性,認為品香不僅是用鼻子去聞,更是用心去感受。這種將物質享受升華為精神追求的理念,深深打動瞭我。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代文獻和詩詞歌賦,來印證香道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這些都讓我對廣東香道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廣東香道的百科全書!我作為一個對香道充滿好奇但又不太瞭解的初學者,捧著這本《廣東香道》如同找到瞭一個寶藏。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曆史淵源到實際操作,再到文化內涵,幾乎無所不包。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沒有那種冰冷的書本氣息,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將深奧的知識化繁為簡,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領略到瞭廣東香道的魅力。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品香”過程的詳細指導。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聞一下就好”,而是從準備工作、香的選擇、燃香的方式、到如何集中精神去感受香氣,都給齣瞭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建議。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聞香”的禁忌和注意事項,這些細節的展現,讓我覺得作者真的把香道當成瞭一門嚴肅的學問來對待,而不是敷衍瞭事。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已經掌握瞭初步的品香技巧,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實踐一番。

評分

《廣東香道》這本書,讓我對“香”這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總覺得,香就是香水,就是香薰蠟燭,就是那種用來掩蓋異味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香,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寄托。作者用非常優美的文字,描繪瞭廣東香道的發展演變,從最初的藥用、祭祀,到後來的文人雅集、日常養生,每一個環節都寫得生動形象。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香器的介紹。那些造型各異、材質精美的香爐、香插,不僅僅是用來承載香料的工具,更是藝術品。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不同地區香器的風格特點,以及它們在香道實踐中的作用。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香器展覽,每一件器物都講述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書中對香道與中國傳統文化其他方麵的融閤,比如與書法、繪畫、茶道等,也有深入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香道作為一種綜閤性的文化現象,其豐富性和包容性。

評分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香”的意義。在《廣東香道》的字裏行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一種氣味,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生活哲學。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對廣東香道的起源、發展、流派、香料、香器等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驚訝於作者對各種香料的細緻描繪,從它們的産地、采集、炮製,到它們獨特的香氣特徵,都寫得鞭闢入裏。 書中的曆史考證部分,讓我對廣東香道的曆史變遷有瞭清晰的認識。作者引用瞭大量史料,但並沒有讓內容顯得晦澀難懂,反而像是在講故事,將枯燥的曆史變得引人入勝。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明清時期廣東香道發展的描述,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香道文化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繁華與雅緻。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沉靜的書。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讀《廣東香道》就像是慢下來,去品味生活中的細節,去感受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感受到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的絲絲縷縷。書中對廣東香道曆史的梳理,詳實而又流暢,每一個時期、每一個流派的特點都得到瞭恰當的展現。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香氣與情感”的章節。它探討瞭不同的香氣如何能夠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反應,比如某些香氣能夠讓人平靜,某些香氣能夠讓人振奮,某些香氣又能夠勾起淡淡的憂傷。這讓我覺得,香道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途徑。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個人的感悟和體會,這些真實的錶達,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加溫暖和有人情味,仿佛在與作者一同品味香道的人生。

評分

說實話,拿到《廣東香道》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想著可能也就是一本介紹香料的圖鑒或者簡單的曆史科普。但讀完之後,我隻能說,我的看法被完全改變瞭,而且是驚喜的改變。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想象。作者在考證和研究上下瞭巨大的功夫,但呈現齣來的文字卻絲毫不顯得枯燥,反而有一種抽絲剝繭的魅力。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道”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停留在香料的物理屬性上,而是深入到香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美學理念以及倫理道德。書中探討瞭“氣韻生動”、“以靜製動”等觀念如何體現在香道的實踐中,以及香道如何能夠幫助人們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寜靜。這讓我明白,香道並非簡單的“聞香識人”,而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書中的一些理論分析,讓我對“和、靜、清、遠”的香道境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夠從中汲取一些養分。

評分

這本《廣東香道》我真是愛不釋手,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古樸雅緻的插圖吸引瞭。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醇厚香氣,仿佛置身於嶺南的某個百年老宅,靜待一場焚香的儀式。書中的文字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感。作者以非常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廣東香道從起源、發展到繁榮的整個脈絡,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講述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傳奇。 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香料起源和辨識的部分。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香道書籍那樣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每一種香料的産地、采摘、炮製過程,甚至細緻到不同年份、不同産地的香料在香氣上微妙的差異。讀到這裏,我纔明白為什麼古人會如此珍視那些“一縷香”:原來背後凝聚瞭多少匠人的心血和自然的饋贈。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典故和名人軼事,更是讓閱讀體驗變得妙趣橫生。比如,我瞭解到許多文人墨客如何將香道融入他們的生活,如何通過焚香來激發靈感、抒發情懷,這讓我覺得香道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寄托。

評分

《廣東香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作者並沒有把廣東香道寫成一本塵封在曆史中的古籍,而是用一種鮮活、生動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它如何在今天依然能夠滋養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生活。書中對於香道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閤,也進行瞭很多有益的探討。 我特彆欣賞書中提到的“生活香道”的理念。它提倡將香道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比如在閱讀時點上一爐香,在冥想時用香來輔助,甚至是在招待朋友時,用香來營造溫馨的氛圍。這些建議都非常實用,讓我覺得香道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儀式,而是觸手可及的美好。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香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詮釋和運用,這讓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充滿瞭信心。

評分

《廣東香道》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廣東地區獨特香道文化的挖掘和呈現。我之前對香道有一些模糊的認識,總覺得它離生活很遙遠,是宮廷裏或者寺廟裏的事情。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非常細緻地講述瞭香道如何在廣東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並且與當地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巧妙地融閤在一起。 書中對於廣東不同地域的香道習俗都有詳盡的介紹,比如潮汕地區的祭祀用香,珠三角地區的文人雅集用香,還有一些民間節慶中與香相關的習俗。這些內容寫得非常接地氣,讓我看到瞭香道如何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用來“聞”的,更是承載著人們的情感、祈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拜神”時用香的描述,那種對神靈的敬畏,對祖先的追思,通過一炷香被具象化,變得無比真切。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那些老照片和手繪圖,仿佛將我帶迴到瞭那個年代,親眼見證瞭這些香道的儀式。

評分

《廣東香道》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關於“慢生活”和“儀式感”的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寜靜的世界,遠離瞭塵世的喧囂。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能夠引導我去關注事物的本質,去體會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書中對於“品香”過程的描寫,讓我深刻理解瞭“儀式感”的重要性。 作者強調,品香不僅僅是用鼻子去聞,更是一種全方位的體驗,需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感受香氣帶來的變化。從點燃香的瞬間,到香氣在空氣中彌漫,再到香氣在鼻尖停留,直至最後消散,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玄妙。這種對過程的專注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看到瞭香道所蘊含的“匠人精神”。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那些能夠帶來寜靜和愉悅的“小確幸”。

評分

物流挺快的!

評分

非常劃算,真的很便宜。

評分

非常劃算,真的很便宜。

評分

非常劃算,真的很便宜。

評分

好好學習的時候

評分

物流挺快的!

評分

非常劃算,真的很便宜。

評分

商品不錯,物流很給力,服務態度很好哦。

評分

物流挺快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