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超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自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意识形态
  • 文化理论
  • 文化发展
  • 国家认同
  • 文化传承
  • 新时代
  • 中国梦
  • 文化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17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理论溯源、生成机制等展开,分析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并提出了以认知自觉、能力提升、价值培育为目标的建设方向。


作者简介

耿超,安徽太和人,中共党员,1979年出生,1997年入伍,先后于南京政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国防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空军空降兵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任教以来,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新华社内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80多篇,主持或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多项。


目录

导论......1


一、研究意义......1

二、研究现状......10

三、关于本书......17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20


一、基本概念......20

二、主要特征......25

三、关系辨析......29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溯源......36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文化思想......36

二、列宁的文化自信思想......43

三、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4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思想......52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59


一、主体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的自觉......59

二、客体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备可信的能力......62

三、关系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彰显......70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77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77

二、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85

三、网络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92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经验借鉴......99


一、中国文化自信的历程和经验......99

二、外国文化自信的经验教训......109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知自觉......12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用——重要地位和作用......1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要——主要矛盾和关系......1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责——主要责任主体及担当......13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6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能力提升......150


一、深化文化改革,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150

二、注重整合创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157

三、吸收有益成果,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容力......162

四、维护文化安全,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防御力......166

五、推动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169

六、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与力......183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培育......190


一、发挥主体作用......190

二、明确培育目标......194

三、抓住培育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199

四、创新培育方法......204


结束语......211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1





前言/序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课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民族强盛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要睁眼看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深入阐明了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秉持文化自信的气度,坚持自我、吸纳外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华文化推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文化自信是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前提。提出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依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依据十八大提出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富有前沿性、创新性、现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理论创新的深切呼唤,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必然诉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深刻感召,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本书的作者耿超是我的博士生,他在国防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勤奋学习,不懈努力,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富有兴趣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修改而成的,历经近五年的认真阅读、反复思考、精心写作、边写边改,终于出版。作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从概念界定、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内涵展开、坚定路径等方面,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广大读者来说,一定会有所收获。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整体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专著。近几年来,学者们对文化自信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和文化自觉等问题放在一起论述的,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作者致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全书运用定性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贯穿了“主体、客体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主线,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基础上,从认知自觉、能力提升和价值培育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开。全书围绕这一研究主线,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该书有其明确的研究主题,涉及问题广泛。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内容丰富。书中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有一定的独创性。如对经典作家文化自信理论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构建,对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以及对文化自信经验借鉴的思考等。另外,作者对培育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策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该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论据充分,反映出作者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当然,该书并非完美无缺的。就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来说,要做的工作、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导师,我希望作者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颜晓峰

2016年3月于北京红山口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修改而成的。一直希望做得再好一些,但直到决定出版,仍然觉得并不完满。学无止境,我愿与各位前辈和同仁一道,继续跋涉在思想的征程中。

光阴如梭,转瞬即逝,执之无物,掠之有痕。感觉入学的日子就在昨天,殊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年!望着光标闪闪的电脑屏幕,回顾三年读博的宝贵时光,心中几多澎湃,感慨万千。五年前,刚踏入国防大学的校门时,我心怀崇敬,充满豪情,求知欲浓。毕业后的今天,蓦然回首,虽有波折、不堪与遗憾,但感受更多的是收获累累、情意浓浓和信心满满。

我要对我的导师颜晓峰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导师以他宽广博大的胸怀、深厚渊博的学识和严师慈父的气度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真师者、真学者和真长者的风采。在做人、在处事、在为学,在能力、在体力、在智力,我都对导师高山仰止,敬佩不已。导师学识渊博,为人却十分谦和,没有哪怕一点的架子;导师成就很大,但依然不懈拼搏,我经常在凌晨、在深夜、在周末,看到导师办公室明亮的灯光。忘不了导师一章章、一句句对我论文的推敲与斧正,忘不了导师一次次对我工作、生活的关心和指导,尤其忘不了在我有一次生病住院时,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年近花甲、事务繁忙的导师竟然三次看望,想来令人潸然泪下!导师对我的教导,使我终身受益;导师对我的恩情,我将始终铭记!

感谢夏兴有教育长、肖冬松主任、黄书进教授、张彬教授、赵小芒教授、廖作斌教授、刘绥虎教授、李建平教授、赵周贤教授、郭凤海教授等诸位老师!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各位教授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帮助。没有教授们的辛苦付出,就不可能诞生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感谢带领我们顺利完成学业的贺来锁队长、史进保政委、杜洪常政委、薛黎光副队长和李潇参谋,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团结、进步、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感谢我的师弟李徐步、吴晓宇、赵坤,他们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无私帮助。

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2015MZD044)子课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课题组的出版资助。同时,本书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12&ZD001;)以及课题组首席专家郝立新教授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赵运仕先生。没有他的努力争取和辛苦付出,本书不会这么顺利地出版。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儿。父母为培养我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而我常年远离他们在外学习、工作,很少有时间看望和照顾,深感愧疚!此时,女儿刚满五周岁,她出生的时候,我在北京考试,她一天天长大的这几年,我也很少在她身边,甚感亏欠!准备考试、攻读博士,甚至包括毕业后的这几年,爱人承担起了全部家务,以及照顾老人、养育女儿的重担。没有爱人的理解、支持与奉献,就没有我的今天。


耿超

2016年4月于桂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的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这一特定理论体系的阐述,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维度与实践意义。作者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基因与价值取向。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文明的根脉与现代的张力 本部分首先回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从哲学思想、艺术瑰宝、科技发明等多个角度,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强调,理解中国当代的文化发展,必须首先深入把握其历史根基。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与深刻挑战,包括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重塑,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定位。这部分的研究旨在揭示一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文化生命力。 第二部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生成机制 这一部分聚焦于“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作者认为,文化自信并非简单的民族自豪感,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坚定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信赖之上。本书详细分析了文化自信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 历史的积淀与传承: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及其在当代社会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现实的成就与创造: 分析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何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支撑。 开放的胸怀与融合: 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育与传播的力量: 分析教育体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现代传媒在塑造和增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潜力。 本书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体、集体与国家层面的共同努力,既要珍视传统,又要拥抱未来。 第三部分: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与时代价值 本部分的重点在于探讨文化自信在当代的具体实践及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作者认为,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层面的追求,更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探讨如何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分析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社会风尚的引导与建设: 探讨如何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风尚,构建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环境。 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 强调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认为,强大的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它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民族创造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文化自信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框架,引导读者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多元构成,理解其生成的复杂机制,并探索其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它不是对特定政治口号的解读,而是对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在现代社会中生长、在未来发展中绽放的生命力的深入考察。本书适合对中国文化、民族认同、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软实力等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宏大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书中对于“社会主义”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展现了一种超越经济范畴的深刻洞察。作者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理念相结合,勾勒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图谱。这种融合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把握,从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形态。它让我在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多了一层文化上的厚重感和人本关怀。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文化自信的形成机制时,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它并没有回避挑战和困难,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冲击与机遇。作者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审视,并非简单的排斥,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比较了不同文明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论述,它指明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避免被同质化。这种策略性的文化发展观,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智慧和担当。

评分

这本书中关于“自信”的论述,让我感触良多。它不仅仅是对外展现的姿态,更是一种内化的精神力量。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内外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创造力,来印证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书中对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描绘,充满了激情与力量,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所蕴含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历史的厚重、人民的奋斗和未来的希望之上的。

评分

书中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阐释,也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借鉴。这种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自信,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更是文化上的自觉和价值上的认同。书中对“中国方案”的提出,让我在思考全球性问题时,多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智慧。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辩证统一的论述。作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置于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之上,认为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持久。书中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伟大贡献的描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民的悲壮色彩,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评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在谈到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作者并非将传统文化视为僵化的遗物,而是强调其在当代的生命力。书中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勤劳、节俭、和谐等,转化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融入到教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守正创新”的深入解读,它强调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的同时,不断进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从而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是一本极其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解读,更是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道路的宏观审视。书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成就的肯定,对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赞颂,以及对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揭示,都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让我由衷感到自豪和充满力量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更加坚信,中国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和辉煌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论创新”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新。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中国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评分

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的厚重感,在拿到手里那一刻就已经扑面而来。翻开扉页,作者的严谨和对这个宏大命题的深刻洞察便跃然纸上。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界定,它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哲学、社会学层面的坚实论证之上。读到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与现代政治理念相融合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将悠久的东方智慧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溯源,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自信。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陈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内涵如何能够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

评分

书中对于“中国特色”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不同”,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如何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模式的缘由。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时代化。这种对“特色”的辩证理解,破除了许多刻板印象,也让我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将其置于文化自信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使得这些成就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积累,更上升到了精神和价值的层面,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评分

选题很好,值得一读。送货快。

评分

书不错,就是物流太慢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质量绝对保证!值得信赖!

评分

正版图书,物流很给力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质量绝对保证!值得信赖!

评分

选题很好,值得一读。送货快。

评分

hao

评分

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