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原理与构造

汽车原理与构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宏新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原理
  • 汽车构造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汽车技术
  • 内燃机
  • 底盘
  • 车身
  • 电气设备
  • 汽车维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0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2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9
字数:53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相关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技师及驾驶人
  《汽车原理与构造》一书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汽车类专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全书内容共分四部分,绪论引入汽车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发动机篇、底盘篇为主体,详细讲解了发动机基本知识、机体零件与曲辆连杆机构、换气系统、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汽油机点火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起动系统以及传动系统、车身与车架、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扩展篇则将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以及拖拉机与工程车辆的相!关内容引入其中。全书共编排了16个技术章节,力求全面系统地表述以汽车!为核心的车辆工程领域的总体情况与技术进步。l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并为相关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有中等上文化程度的技师炜驶入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中,汽车和拖拉机被广泛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汽车和拖拉机同属车辆工程技术领域。虽然汽车和拖拉机的外在形态和使用领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联系十分密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应用与日俱增。与之对应,相关教材既需要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又需要全面体现当代汽车和拖拉机的技术水平,并指明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篇发动机16
第1章发动机基本知识16
1.1概述16
1.1.1发动机的分类16
1.1.2发动机的总体构造17
1.2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四
1.2.1基本术语19
1.2.2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20
1.2.3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22
1.2.4多缸发动机23
1.3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24
1.3.1指示性能指标25
1.3.2有效性能指标26
1.3.3强化性能指标27
1.3.4环境性能指标27
1.3.5耐久可靠性能指标28
1.4内燃机名称及型号编制规则28
1.4.1产品名称28
1.4.2型号组成28
1.4.3型号示例30
第2章机体零件与曲柄连杆机构32
2.1机体零件32
2.1.1机体与下曲轴箱32
2.1.2气缸与气缸套33
2.1.3气缸盖与气缸垫35
2.2曲柄连杆机构36
2.2.1活塞连杆组38
2.2.2曲轴飞轮组48
第3章换气系统56
3.1概述56
3.1.1换气系统功用与构成56
3.1.2充量系数56
3.2配气机构57
3.2.1配气机构类型57
3.2.2配气机构组成60
3.2.3气门间隙与配气相位66
3.3进气系统68
3.3.1空气滤清器68
3.3.2进气歧管70
3.4排气系统72
3.4.1排气歧管72
3.4.2消声器73
3.4.3排气引射73
3.4.4废气净化装置73
3.5发动机增压技术75
3.5.1增压目的与原理75
3.5.2增压方式76
3.5.3废气涡轮增压技术77
第4章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4.1概述
4.1.1供油系统的指标83
4.1.2可燃混合气的形成84
4.1.3燃烧室85
4.2传统燃油供给系统87
4.2.1喷油器88
4.2.2喷油泵92
4.2.3调速器101
4.2.4柴油机供给系统辅助装置105
4.3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109
4.3.1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109
4.3.2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111
4.3.3喷油量的控制原理112
4.3.4高压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113
第5章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120
5.1概述120
5.2化油器式燃油供给系统120
5.2.1简单化油器的基本组成121
5.2.2实用化油器的结构122
5.3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123
5.3.1汽油喷射系统的特点123
5.3.2喷射系统的类型124
5.3.3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125
5.4燃油喷射系统126
5.4.1电磁式喷油器126
5.4.2冷起动喷嘴及热时间开关127
5.4.3压力调节器127
5.4.4燃油箱及燃油滤清器128
5.4.5输油泵128
5.5进气传感与调节129
5.5.1空气流量传感器129
5.5.2快怠速阀131
5.6燃油喷射控制系统131
5.6.1喷泊正时及喷油量控制132l
5.6.2传感器133
5.6.3故障诊断与保险135
第6章汽油机点火系统138
6.1概述138
6.1.1点火系统的功用138
6.1.2点火系统的分类138
6.2传统点火系统139
6.2.1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139E
6.2.2点火系统的主要部件140
6.3电子点火系统144
6.3.1电子点火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45
6.3.2点火信号发生器146
6.3.3电子点火器149
6.3.4电容蓄能式电子点火系统153
6.4微机控制点火系统154
6.4.1有分电器的微机控制点火系统155
6.4.2无分电器的微机控制点火系统156
第7章润滑系统160
7.1概述160
7.1.1润滑方式160
7.1.2润滑剂的种类与选用.161
7.2润滑系统的组成及机油路163
7.2.1润滑系统的组成163
7.2.2机油路.164
7.3主要零部件167
7.3.1机油泵167
7.3.2机油滤清器170
7.3.3机泊冷却器173
第8章冷却系统175
8.1概述175
8.1.1功用与分类175
8.1.2冷却液176
8.2冷却系统的基本组成177
8.2.1液体冷却系统的组成及水路177
8.2.2风冷系统的组成177
8.3液体冷却系统的主要部件178
8.3.1水泵179
8.3.2散热器及散热器盖180
8.3.3冷却强度调节装置182
第9章起动系统189
9.1概述189
9.1.1起动方式189
9.1.2起动系统的工作原理190
9.2电起动系统190
9.2.1直流串励式电动机192
9.2.2起动机的传动机构194
9.2.3起动机的控制装置197
9.2.4起动系统控制电路201
9.2.5电压转换开关204
9.3起动辅助装置206
9.3.1作用和类型206
9.3.2主要部件及其原理206
第二篇底盘
第10章传动系统211
10.1概述211
10.1.1传动系统的功用211
10.1.2传动系统的形式221
10.2离合器215
10.2.1功用和类型MM215
10.2.2摩擦式离合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16
10.2.3基本构件218
10.2.4操纵机构223
10.3手动变速器230
10.3.1齿轮箱230
10.3.2同步器233
10.3.3操纵机构237
10.3.4分动器241
10.4自动变速243
lO.4.1液力机械变速243
1O.4.2动力换档齿轮245
10.4.3液力糯合249
1O.4.4液力变矩250
10.5无级变速器及双离合变速器255
10.6万向传动装置259
10.6.1功用与应用259
10.6.2万向节261
10.6.3传动轴和中间支撑266
10.7驱动桥268
10.7.1主减速器269
10.7.2驱动轮轴与半轴271
10.7.3桥壳273
第11章车身与车架275
11.1车身275
11.1.1功用及类型275
11.1.2车身壳体结构的组成276
11.2车架281
11.2.1边梁式车架281
11.2.2中梁式车架283
11.2.3综合式车架284
11.2.4其他类型车架284
第12章行驶系统286
12.1概述286
12.1.1功用与分类286
12.1.2行驶原理286
12.2车桥288
12.2.1转向桥288
12.2.2转向驱动桥289
12.2.3前轮定位290
12.3车轮293
12.3.1车轮的组成294
12.3.2轮榈294
12.3.3轮胎295
12.4悬架299
12.4.1作用和分类299
12.4.2非独立悬架300
12.4.3独立悬架301
12.4.4悬架的主要元303
第13章转向系统309
13.1概述309
13.1.1类型、组成和工作原理309
13.1.2角传动比及车轮运动规律311
13.2机械转向系统313
13.2.1转向操纵机构313
13.2.2机械转向器315
13.2.3转向传动机构320
13.2.4差速器322
13.3助力转向系统329
13.3.1类型与组成329
13.3.2液压助力转向系统330
13.3.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35
13.3.4四轮转向338
第14章制动系统342
14.1概述342
14.1.1组成及工作原理342
14.1.2分类343
14.2制动器344
14.2.1鼓式制动器344
14.2.2盘式制动器349
14.3液压制动操纵系统352
14.3.1传动系统管路352
14.3.2主要零部件354
14.4气压制动操纵系统359
14.4.1制动系统回路359
14.4.2主要零部件360
14.5防抱死制动系统365
14.5.1基本组成及分类365
14.5.2工作过程367
14.5.3基于ABS的功能扩展369
第三篇扩展375
第15章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375
15.1混合动力汽车375
15.1.1类型与基本结构375
15.1.2工作过程378
15.1.3蓄电池382
15.1.4电动机385
15.2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388
15.2.1基本结构388
15.2.2动力蓄电池390
15.2.3电力驱动系统393
15.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395
15.3.1结构特点与类型395
15.3.2燃料电池397
15.3.3基本构成400
15.3.4工作原理404
第16章拖拉机与工程车辆407
16.1拖拉机407
16.1.1发展历史407
16.1.2国产拖拉机的型号408
16.1.3分类与组成408
16.1.4工作装置410
16.2工程车辆416
16.2.1推土机416
16.2.2挖掘机418
16.2.3装载机419
16.2.4叉车421
16.2.5混凝土搅拌运输车422
16.2.6自卸汽车423
16.2.7发展趋势425
参考文献429

前言/序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与运输工具。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增速大幅提升,再次刷新全球汽车产销量纪录,位居世界第一,从业人员规模也日趋庞大。
  汽车原理与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从事汽车开发、研究、生产及使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必各的专业基础知识。
  本书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汽车类专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全书内容共分四部分,绪论引入汽车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发动机篇、底盘篇为主体,详细讲解了发动机基本知识、机体零件与曲柄连杆机构、换气系统、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汽油机点火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起动系统以及传动系统、车身与车架、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扩展篇则将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以及拖拉机与工程车辆的相关内容引入其中。全书共编排了16个章节,力求全面系统地表述以汽车为核心的车辆工程领域的总体情况与技术进步。
  本书编写注重全面性、时效性和普遍性。以基本知识点为纲要,结合典型实例详细阐述了汽车总体及其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实和增加了汽车技术发展的新内容。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宗旨,同时,该书也可以为汽车设计制造、汽车运用及修理、汽车运输管理相关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技师及驾驶人提供参考。
  由于时间及水平有限,编者虽认真谨慎,书中仍难免有统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读者能够见谅并给予以指正,也希望能与广大读者就汽车知识与运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编委会





《星辰大海的低语:宇宙探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车辆机械原理的指南。相反,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浩瀚之旅,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如何驱动我们不断向外张望、向内追寻的伟大征程。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仰望星空的先驱者,解析他们如何凭借智慧与勇气,将有限的视线延伸至无限的远方。 第一部分:仰望的起点——追溯人类的宇宙认知之旅 自古以来,人类便被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所吸引。从早期文明的朴素观测,到巴比伦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初步记录,再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结构的哲学思辨——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尽管已被证伪,却标志着人类试图构建系统性宇宙模型的开端。本书将细致剖析这些早期的宇宙观,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发展,并揭示出,即使是看似粗糙的认知,也蕴含着对未知世界深邃的敬畏与探索的火种。 我们将重点讲述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颠覆了数千年的宇宙观念,以及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获得的革命性证据,如何为新时代的宇宙学奠定基石。开普勒的三大行星运动定律,以其精确的数学描述,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内在秩序,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定律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将天文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纪元。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将天上的星辰与地上的苹果联系起来,第一次用统一的物理规律解释了宇宙的宏观运行,这是人类智力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迈向深空——现代宇宙探索的辉煌篇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再局限于肉眼观测和理论推演。本书将详细描绘20世纪以来,太空探索浪潮的兴起。从俄罗斯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到美国“阿波罗计划”成功实现载人登月,这些壮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奇迹,更是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回顾载人航天中的经典时刻,探讨宇航员们面对极端环境的挑战,以及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与工作。 本书将聚焦于空间望远镜的革命性贡献。哈勃空间望远镜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捕捉到遥远星系的光芒,挑战我们对宇宙年龄和规模的认知。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又将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红外观测能力,穿透尘埃,揭示宇宙最早期形成的恒星和星系,为我们解答宇宙起源的终极谜团。 我们还将深入介绍行星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重要发现。旅行者号探测器飞越太阳系外围,为我们带回了关于巨行星及其卫星的宝贵信息。好奇号、毅力号等火星探测器,正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并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铺平道路。对小行星、彗星的探测,则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历史,以及潜在的地球威胁。 第三部分:宇宙的奥秘——未解之谜与前沿思考 尽管人类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但宇宙依然充满了令人着迷的谜团。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当前宇宙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占据宇宙绝大部分却又难以捉摸的存在,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宇宙的膨胀和结构的?我们将探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各种实验和理论模型,试图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黑洞,这些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它们的形成机制、性质以及对周围时空的影响,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本书将解释黑洞的性质,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物质分布和辐射来间接认识它们。引力波的探测,更是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宇宙的新窗口,让我们能够“听”到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如黑洞合并和中子星碰撞。 本书还将探讨地外生命的可能性。从“宜居带”的定义,到搜寻系外行星的技术,再到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努力,我们将理性分析寻找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挑战。宇宙的尺度之大,使得地外生命存在的概率不容忽视,但如何寻找、如何确认,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课题。 第四部分:未来的征途——人类的星际梦想 展望未来,人类的宇宙探索之路将更加充满挑战与机遇。本书将讨论新一代的太空望远镜和探测器,它们将如何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例如,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详细研究,包括对其大气成分的分析,以寻找生命存在的生物标记。 我们还将探讨载人深空探测的前景,包括重返月球、登陆火星,乃至更远的星际旅行的可能性。这其中涉及到生命维持系统、推进技术、长期太空辐射防护等一系列严峻的技术挑战。本书将呈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进行的各种创新尝试。 最后,本书将引发读者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思考。随着我们对宇宙认识的加深,我们如何看待自身?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作为宇宙中的智慧生命,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星辰大海的低语”并非仅仅是对物理宇宙的探索,更是对人类自身探索精神的赞颂,是对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寻真理的无限可能性的礼赞。这是一场关乎全人类梦想与未来的宏伟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汽车的“眼睛”和“骨架”——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这本书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首先从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来类比,让我更容易理解它们在汽车中的作用。在讲解转向系统时,作者详细介绍了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和电动助力转向的工作原理。我一直对电动助力转向的变化感到好奇,为什么有时候方向盘会变轻,有时候又会变重?这本书解释说,这是因为ECU(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车速、转向角度等信息,实时调整助力的大小,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这个精密的控制过程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能化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对于悬架系统,作者更是将各种复杂的结构,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等,用清晰的剖视图一一展示,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工作特点,比如舒适性、操控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同车型在过弯时的表现会如此不同,原来背后的悬架设计是如此关键。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汽车的“操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好开”或者“不好开”的简单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技术细节堆砌在一起,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传动系统”这一部分时的逻辑性。从离合器开始,它就像是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桥梁”,作者详细解释了手动挡和自动挡的区别,并且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比如,关于液力变矩器,作者将其比作一对互相旋转的扇叶,通过液体的流动来传递动力,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对自动挡“神秘感”。接着是变速箱,无论是手动挡的齿轮组,还是自动挡的行星齿轮机构,甚至是CVT无级变速,作者都通过精美的插图,将复杂的内部结构展示得一目了然。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汽车能根据速度和转速自动换挡,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作者还提到了不同传动方式(如前驱、后驱、四驱)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路况下的表现,这对于我以后选择车型,或者在恶劣天气下驾驶,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读到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已经能够自信地和朋友们聊起汽车的“心脏”和“四肢”了,这种知识上的满足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蓝白相间的配色,一辆线条流畅的汽车模型跃然纸上,给我一种专业又易于理解的感觉。迫不及待地翻开,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第一章就从汽车的起源和发展讲起,穿插着一些有趣的汽车历史小故事,比如福特T型车的革命性意义,或者早期赛车运动的激情岁月。这让我在对汽车产生整体认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人文魅力。接着,作者开始深入剖析汽车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例如发动机。我对发动机一直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畏惧的态度,总觉得它像个神秘的黑匣子。但是,这本书里的讲解,从最基础的内燃机原理,到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直列四缸、V6、水平对置等),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晰的示意图来解释。我特别喜欢关于“点火顺序”和“配气机构”的讲解,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我竟然真的理解了活塞、气门、曲轴这些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整个过程仿佛在我眼前活生生地演了一遍。而且,作者还提到了不同发动机的优缺点,比如V6发动机的平顺性,以及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爆发力,这对于我这种对驾驶感受有一定要求的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读到这里,我对汽车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更具象、更理性的认识。

评分

车辆的“皮肤”和“呼吸”——车身结构和空气动力学,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作者首先从材料学角度,讲解了不同钢材、铝合金甚至碳纤维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强度、刚性和重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车身刚性”的讲解,作者通过模拟碰撞测试的图片,展示了不同结构的车身在受到冲击时是如何溃缩吸能的,以及高强度钢架如何保护乘员安全。这让我对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随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空气动力学。我一直以为汽车外形只是为了好看,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流线型的车身设计、扰流板、扩散器等等,都对减少风阻、提高高速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甚至用风洞实验的原理来解释,空气是如何在车身上流动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这部分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汽车的外形设计,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物理学原理。

评分

对于车辆的“眼睛”——照明系统,这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卤素大灯、氙气大灯,还详细讲解了LED和激光大灯的原理和优势。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LED大灯那么亮,而且看起来很“科技感”,这本书解释了LED的半导体发光原理,以及它们在节能、寿命和响应速度上的巨大优势。对于激光大灯,作者更是将其比作“点亮黑夜的利器”,详细阐述了它如何通过激发荧光物质来产生高强度白光,以及其在远光照明方面的突出表现。此外,关于大灯的照射角度、高度调节,以及一些辅助照明功能,如转向辅助照明等,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灯光设计对于夜间行车安全的重要性。读到这部分,我对汽车的“视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关注灯光设计对于驾驶体验和安全的影响。

评分

“刹车”和“轮胎”,这两个关乎安全的关键部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刹车系统归结为“踩下踏板就有制动力”,而是深入剖析了液压制动系统的工作流程,从刹车踏板的踩压,到刹车总泵产生液压,再到刹车分泵推动刹车片夹紧刹车盘。特别是关于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它如何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轮转速,并在紧急制动时进行点对点式的刹车,防止车轮抱死,从而保证转向能力。这个设计让我对行车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对于轮胎,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轮胎(如夏季胎、冬季胎、全季胎)的特性,还详细讲解了轮胎的结构、花纹设计以及胎压的重要性。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是圆的、能滚就行,现在才知道,每一个轮胎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并且直接关系到抓地力、排水性、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安全,绝非偶然。

评分

汽车的“仪表盘”和“信息中心”——传感器和车载诊断系统(OBD),这本书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作者从各种类型传感器开始,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等等,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功能,以及如何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ECU。我一直觉得汽车就是一个“黑盒子”,很多信息对我来说是未知的,但通过OBD系统,我才了解到,汽车本身就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诊断”能力。作者详细介绍了OBD接口的位置,以及通过OBD设备读取故障码的原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小问题,甚至是潜藏的故障,都可以通过OBD系统提前发现,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对汽车的“健康状况”有了更强的掌控感,不再是只能任由“医生”摆布。

评分

最后,这本书还非常有前瞻性地探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介绍层面,而是结合了当前行业的发展动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变革进行了预测。关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 infrastructure,以及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尤其对“智能网联汽车”这一部分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与其他车辆、交通设施甚至行人进行信息交互的未来场景。这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

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电气系统和电子控制,这绝对是现代汽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作者从最基础的电瓶、发电机、启动机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传感器、执行器以及ECU(电子控制单元)的组成和功能。我之前一直对汽车上的各种指示灯感到困惑,比如EPC灯、ESP灯等等,这本书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最让我惊叹的是关于ECU的讲解,作者将其比作汽车的“大脑”,负责接收来自各个传感器的数据,然后发出指令给执行器,从而控制发动机、变速箱、刹车、灯光等几乎所有系统的运行。我这才意识到,我们常说的“智能化汽车”,其核心就是这些精密的电子控制系统。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智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汽车科技充满了期待。

评分

车辆的“肺活量”和“循环系统”——进气、排气和冷却系统,同样是汽车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从最基础的空气是如何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以及燃烧后的废气是如何排出(排气系统)讲起。我之前只知道发动机需要“呼吸”,但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却一无所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进气系统不仅仅是空气的通道,还涉及到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等部件,而它们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同样,排气系统也并非简单地排放废气,还包括排气歧管、三元催化器、消音器等,它们不仅关系到动力输出,还涉及到环保排放。关于冷却系统,作者更是详细解释了水冷系统的组成,如水泵、水箱、散热器、节温器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将发动机产生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防止发动机过热。我这才明白,汽车在酷暑或高负荷运转时,能够保持稳定工作,离不开这套精密的“体温调节”系统。

评分

买来学习的 非常好 正版教材

评分

想找点儿见识,但是然并卵,

评分

帮人代购的!

评分

实用水电安装技术实用水电安装技术实用水电安装技术

评分

看个人所需

评分

真的很不错的书。不错,很便宜,质量很好。

评分

纸张果然很透。。但是内容还可以。。。。。。。。。。。。。

评分

o

评分

讲解详细,就是有贵没有彩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