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敬修堂医源经旨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敬修堂医源经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余世用 著,李日宣 编,谢敬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古籍
  • 珍善本
  • 点校
  • 医源经旨
  • 敬修堂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养生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6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7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3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敬修堂医源经旨》八卷,明代医家余世用著。医话医论类著作,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刻本,仅存明末孤本。《敬修堂医源经旨》以编述为主,前有“敬修堂医源经旨发明集例”,叙述编述体例。卷一为总论,凡论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分列中风、痰饮、积聚、痔漏、幼科等111门。各门内容大体有论、脉法、方法、活套。各门首列“论”,多引《素问》等前代文献;“脉法”论述该病证之脉法,间或为脉法歌诀;“方法”列治疗诸方;“活套”则为权变之法。按照余氏自己的话说,“是书运气、经络、脉理、病机掇拾,其辞简义当者,置之前列”,“一病分在一门,细论一病之本,继之以脉”,“以俾后人学者论症对脉,伻相检阅”。

作者简介

  余世用,字化民,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活于明万历年间。然《敬修堂医源经旨》未见方志记载,余世用生平仅能从书中序跋窥见。
  余世用“幼事儒,志期兼善”,也想读书步入仕途。但因为“谫劣数奇”,时运不济,遂弃儒而继承家学,随父学医,“得悟正传,起沉疴于西蜀之间,活人颇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颇有自许之心。然而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年),因为“误于播事,罗织幽絷燕都”。昔有周文王从狱中演《易》,又有汉夏侯胜自狱中授《尚书》,身陷囹圄的余世用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于面壁之暇”,“上祖轩岐,下宗卢扁,暨录刘、张、朱、李论之确者,褫其琐紊,参附己言,汇成一书,厘为八卷,名日《医源经旨》”。《医源经旨》让余世用“患难不入其心”,虽形骸骨立而经受住苦难,“余生不致于颠覆者,实医之力也”。

内页插图

目录

《医源经旨》李叙
《医源经旨》曹序
《医源经旨》自序
《敬修堂医源经旨》发明集例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一
五运六气总论
运气司天解
天和解
五运六气主客图
六气间气解
六气内淫在泉解
六气淫胜司天解
运气南北政脉解
六气为病
五运太过不及图(天符岁会解)
五运太过解
五运不及解
五运主病
六淫解
经络血气精神解
侧身图
正人脏图
伏人脏图
肺经图论(附穴法歌)
大肠经图论(附穴法歌)
胃经图论(附穴法歌)
脾经图论(附穴法歌)
心经图论(附穴法歌)
小肠经图论(附穴法歌)
膀胱经图论(附穴法歌)
肾经图论(附穴法歌)
心包络经图论(附穴法歌)
三焦经图论(附穴法歌)
胆经图论(附穴法歌)
肝经图论(附穴法歌)
任脉图论(附穴法歌)
督脉图论(附穴法歌)
冲脉论
带脉论
阳跷脉论
阴跷脉论
阳维脉论
……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二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三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四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五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六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七
敬修堂医源经旨卷之八

前言/序言


《医林集要》 《医林集要》一书,编撰于明代,内容汇集历代医家之经验,考订精详,论述切当。全书凡十卷,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症,旁及外伤、中毒等急症。其学术思想以《内经》为根基,兼采《伤寒》《金匮》之旨,理论与实践并重,辨证论治,法随证变,尤重情志、饮食、起居等生活调摄之功。 卷首附医论一篇,阐述医者仁心、辨证要义、审脉察色之法,以及药物配伍之原则,立意高远,发人深省。正文部分,各科症治条理清晰,方剂选用审慎,药味平和,剂量得当,且多附有辨析,说明选方用药之理,便于后人理解与应用。 书中对于杂病疑难,尤有独到之处。例如,对痹症的论述,既区分了风、寒、湿、热等外因,又兼顾了肝肾亏虚、气血瘀滞等内因,并根据病位、病程、兼症等,分型施治,方法多样,切合实际。又如,对妇科疾病的论述,不仅关注月经不调、带下、妊娠等常见病,对一些产后病、癥瘕等疑难杂症,亦有详细的诊疗方略。 《医林集要》在方剂学方面,体现了明代医家崇尚简便、效验的特点。书中收录的方剂,多以常用中药为主,配伍精当,既有经典名方,亦有医家自拟之效方。对于某些方剂,还详细阐述了其加减变化,使其适应性更广。例如,对咳嗽的论治,书中不仅根据风寒、风热、燥咳、痰咳等进行辨证,还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不同虚损程度,分而治之,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剂。 此外,本书在药物学方面的论述,亦有可取之处。书中对常用药材的性味、功效、主治、禁忌等均有简要介绍,并结合临床应用,说明药物的配伍宜忌。虽然不及专著《本草》之详尽,但对于临床医者而言,足以作为参考。 《医林集要》的语言风格,质朴而流畅,不尚雕琢,但文字精准,言简意赅。虽然成书年代久远,部分医术语略显古老,但通过细读,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医学智慧。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载的临床经验和方剂,更在于其所体现的医学思想和治学精神,对于后世医家学习、研究中医药,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纵观全书,医德、医理、医术融为一体,是明代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古籍版本学略有涉猎的学者来说,《敬修堂医源经旨》的点校工作本身就极具价值。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古籍版本,往往良莠不齐,同一个条目,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着字句上的差异,甚至意思上的偏差。而一部严谨的点校本,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对众多版本的比对、考订,最终呈现出一个尽可能可靠、接近原貌的版本。这部《敬修堂医源经旨》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点校者在序言中详细介绍了他们所依据的版本,以及在校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正文阅读过程中,我也时常会留意旁边的校注,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版本学功底。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字词校正,就可能改变对原文的理解,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术研究的方向。这部点校本的出版,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学术基础,其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

初次捧读这部《敬修堂医源经旨》,就深感其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严谨。点校整理的“丛书”形式,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我是一名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虽然非科班出身,但多年的自学让我对古籍的阅读多少有些心得。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曾阅读过一些市面上流通的、未经整理的版本,常常因为古奥的文言、繁杂的字形以及版本间的差异而倍感困扰。这次的《敬修堂医源经旨》则完全不同,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将古老的智慧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点校者在原文旁附上的详细注释,对于我这样理解能力有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生僻的字词,都在注释的引导下豁然开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条目的疏证和考订,往往能够触及问题的核心,引人深思。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学习医理,更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中医,我当年学医的时候,都是靠着几本祖传的手抄本,上面写满了各种批注和感悟。现在看到《敬修堂医源经旨》这样一部整理得如此精良的古籍,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的文字虽然古朴,但经过点校和注释,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比我年轻时读过的很多版本都要顺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养生保健的论述,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实用,比如关于饮食起居的宜忌,关于调理情志的方法,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我常常会把书中的一些养生之道讲给我的孙辈听,他们虽然年轻,但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些健康生活的道理。这本书让我感到,虽然时代在变,但健康的理念是相通的。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传授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让我回想起当年学医时的初心,也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对《敬修堂医源经旨》的阅读体验,更多的聚焦于其临床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我们都知道,中医药的根基在于经典,而经典的学习离不开可靠的底本。这部点校本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不仅在文字上进行了严谨的校勘,更在理解上进行了深入的阐发。书中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往往能直指人情,结合了当时的天时、地理、人事等多重因素,这对于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的复杂性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神”的论述,这是中医药理论中一个极其抽象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而《敬修堂医源经旨》的解释,既保留了古人的哲学意境,又结合了实际的生理病理表现,使得这个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可触可及的临床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将书中一些看似古老的方剂思路,结合现代的药物学知识进行化裁,竟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创新。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哲学和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此次拜读《敬修堂医源经旨》完全是从一个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在我看来,任何一部经典的价值,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学科本身,而应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敬修堂医源经旨》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宋明理学的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书中关于“气”、“精”、“神”的论述,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概念,更是那个时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医源”的探讨很感兴趣,它似乎在追溯医学的本源,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与我们研究的古代思想史有着天然的联系。点校者在这方面所做的注释和考证,为我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古人在探求生命奥秘时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它让我明白,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正版书,印刷质量超级好,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满减活动购买,实惠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内容非常古籍,价格非常现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