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道貫》,以文化大師陳立夫之眼重讀“四書”!
“四書”是儒傢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思想和文化方麵具有極高的地位,影響世道人心。《四書道貫》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將“四書”分綱歸納講解。中國國民黨元老,20世紀中國的重要政治人物、文化人物之一陳立夫先生代錶之作。在陳立夫先生帶領下,重入國學之門,品讀傳統文化。
精裝圓脊,精美印刷
《四書道貫》的內容簡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集結十幾億人民為一傢,持續五韆年光榮曆史而不墜者,以我們擁有久遠的文化傳統為首要原因。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是承載此文化傳統的典籍。本書名為《四書道貫》,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作者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係統的整體。
陳立夫先生(1900—2001),原名祖燕,是中國國民黨元老,其作為政治人物為大陸讀者耳熟能詳,作為學界人物則所知不多。他國學基礎雄厚,曾任中國颱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著有《孟子之政治思想》《生之原理》《人理學》等書,直至耄耋之年,仍以弘揚民族文化、激勵民族精神為己任。
★《四書道貫》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係統的整體。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講解詳盡,考證有據;又諳熟西方文化,對比中西以觀異同,因而對現代讀者尤其青年讀者瞭解孔孟學說,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甚為有益。
——程思遠 著名政治活動傢、政界名人
中華文化將廣受世人之崇敬 (再版代序) 陳立夫 / 001
序言( 簡體版) 程思遠 / 007
凡例 / 009
一 總論 / 001
二 格物篇 / 008
(一)緒 言 / 008
(二)博 學 / 013
(三)審 問 / 024
(四)慎 思 / 028
(五)明 辨 / 032
(六)篤 行 / 037
三 緻知篇 / 042
(一)緒 言 / 042
(二)知 天 / 044
(三)知 命 / 054
(四)知 性 / 060
(五)明 道 / 074
(六)明 德 / 079
(七)明 教 / 114
(八)知 人 / 124
(九)知 物 / 139
四 誠意篇 / 171
五 正心篇 / 183
六 修身篇 / 207
(一)綱 要 / 207
(二)目 標 / 222
(三)方 法 / 240
七 齊傢篇 / 345
八 治國篇 / 378
(一)緒 言 / 378
(二)治國九經 / 378
(三)王道與霸道 / 411
(四)治亂興亡之道 / 436
(五)君臣之義 / 444
(六)施政要務 / 468
九 平天下篇 / 516
十 結論 / 518
一 總論
自漢代立學,奉孔子為先聖先師;唐宋以降,暨乎明清,先後有大成至聖先師之尊稱;其間蓋二韆五百餘年矣。夫以孔子之學術思想原為集吾國以往學術思想之大成,而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中心,其時間亦稱之。朝代曆經變更,而尊孔之製不變。宋清各代以顔迴、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廟,分彆稱之曰復聖、宗聖、述聖與亞聖。其中顔迴為孔門弟子,有聞一知十之智,且最好學,得孔子之道最深;曾子亦為孔門弟子,為《大學》一書之作者,獨得孔教之宗;子思為孔子之孫,受教於曾子,為《中庸》一書之作者,程子稱之為孔門傳授心法;孟子則復受教於子思,作《孟子》凡七篇,其基本思想源於孔子,且復繼承道統,發皇而光大之。其言如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說:“有官位的君子,他那流風餘韻,大約可以過五代纔能斷絕;沒有官位的士人,他那流風餘韻,也可以過五代纔能斷絕。我不曾親身做孔子的弟子,我可以從傳授的人那裏學瞭來間接地得到他的好處。”
[注]這一章是孟子自任承繼孔子的道統。
此四人者,於孔子之道知而能行,且能傳其道於後世,厥功甚偉,故特尊之。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係《易》,修《春鞦》,是之謂“六經”,漢人亦稱之曰“六藝”。至於《周禮》保氏“以六藝教國子”,則指禮、樂、射、禦、書、數而為言。大抵舉其學術為藝,見於著述為經,皆為闡明其一貫之道理。其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蓋自謙之辭耳。
子曰:“賜也!女(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音誌)之者與(音餘)?”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學得很多而記得很多的人麼?”子貢答說:“自然是的,不是這樣的麼?”孔子說:“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的道理來貫串它。”
[注]這一章是孔子把根本的學問教子貢。
子曰:“參(音申)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
孔子說:“參啊!我的道理,是有一個基本的道理來貫串它的啊!”
《禮記?經解》篇謂:“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鞦》教也。”由此而知上述六教,或六藝之教,為士人進德成智所必修之學。若夫《孝經》,則為聖賢顯天心之作,《漢誌》所謂:“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後儒亦復有“孔子誌在《春鞦》,行在《孝經》”之語,要之皆闡發人性之本源,為人類生存延續所攸關,容為孔子破不作之例為作,亦未嘗不可能也。
宋以前,《大學》《中庸》成為《小戴禮》中之一篇,雖亦有專篇刊行,尊信而錶彰之者,然猶未與《論語》《孟子》閤稱為“四書”。《論語》,據《漢書?藝文誌》雲,為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問答,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孟子》則列入子部,自硃子纘二程之緒,輯為定本,始於宋淳熙中,閤《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正式稱為“四書”,或稱“四子書”,乃始著聞於天下。元延祐復科舉,即以之取士。明初定製,以《易》《書》《詩》《禮記》《春鞦》為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四書”與“五經”各自成一典籍,實始於此。清代以“四書”取士,“四書”遂成為民間最普遍之讀本。此後西學東漸,學校之製興,“四書”“五經”被選齣一部分為國文教材,而另立修身一科,其要皆取諸“四書”。
“四書”中之《大學》一書,中山先生稱之曰:“中國政治哲學,謂其為最有係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傢都未見到,都未說齣,為中國獨有之寶貝。”其三綱領,其八條目,於人生之目的以及達緻此目的之步驟與方法,條理分明,闡述無遺。程子以《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誠知言也。以其本文有錯簡,而自作定本。硃子又依程子定本,分《大學》為“經”一章,“傳”十章,而作新定本。於是書之開端,首先引程子之言曰:
子程子(程子名頤,字正叔,宋洛陽人。硃子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大學章句》
我們的夫子程夫子說:“《大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是給初求學的人以進德的門徑。到現在,要能看齣古人為學的次序,便隻靠有這本書的存在,其次便是《論語》《孟子》;求學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書上研究,那纔不會有差錯嗬。”
……
序言
程思遠
陳立夫先生是國民黨元老,這已為大陸讀者所熟知。然而他作為一位文化人,曾在國民黨內主持文教工作,並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大陸讀者未必盡知。立夫先生在任期間,常以孔孟之道為題演講著文,以弘揚民族文化,激勵民族精神。走下政治舞颱、息影林泉之後,立夫先生仍緻力民族文化的傳播,孜孜於研究、整理和寫作。耄耋之年,壯心不減,實為難能可貴。《四書道貫》一書,即是他研究孔孟學說精髓的成果總匯。作為立夫先生的老友,我對他感佩不已。中華民族有數韆年悠久曆史,創造瞭光輝燦爛的文化。曆史豈能割斷,社會主義文明又豈能憑空而生?毛澤東主席曾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這是我們應取的正確態度。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這一點上,我們與立夫先生,與海內外一切重視傳統的愛國人士毫無二緻。盡管認識存在差彆,仍可存異而求同。
《四書道貫》取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之意,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分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使之成為有係統的整體。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講解詳盡,考證有據;又諳熟西方文化,對比中西以觀異同,因而對現代讀者尤其青年讀者瞭解孔孟學說,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甚為有益。中國友誼齣版公司在編輯齣版中,除對注音、標點和原印刷脫誤之處做瞭修改,個彆字句有刪節外,基本保持原貌。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立夫先生的著作得以在大陸齣版,這是兩岸文化交流中空前之舉,其意義非同尋常。立夫先生雖九十高齡、遠離故土,對祖國統一大業仍十分關切。他提齣的以文化統一祖國的設想曾得到中國共産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海內外愛國人士的重視和好評。《四書道貫》在大陸齣版發行即為兩岸文化往來中堅實的一步,定能成為增進兩岸人民團結和實現統一大業的一份促進力量。
為立夫兄《四書道貫》大陸版作序是本人應盡之責,並視為榮耀。而今,兄老矣,弟亦老矣!惟望有生之年共睹兩岸攜手共進,以統一強大之國傢形象屹立於世界東方,一酬我輩多年之夙願。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次非常充實且富有啓發的旅程。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很多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修身”、“齊傢”、“治國”這些概念有瞭更具體、更可操作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口號層麵。書中的注釋和引文的運用也非常精準,既提供瞭學術支撐,又不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它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陪伴我度過瞭一段沉靜而深刻的時光。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真正走進儒傢經典核心,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清晰而有邏輯的脈絡感。它不是簡單地將“四書”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構建瞭一個內在的關聯係統。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藍圖,讓人明白這四部經典是如何相互補充、層層遞進地構建齣一個完整的儒傢思想體係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本之間的銜接時所展現齣的細膩觀察力,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將《大學》的“明明德”與《中庸》的“時中”思想進行串聯,讓原本看似獨立的篇章,在解讀之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種結構上的精妙安排,極大地幫助我這個初學者構建起瞭一個穩固的認知框架,不再感到四書如同一盤散沙,而是變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到後麵,我甚至能預感到作者下一段會如何將《論語》中的實踐智慧融入到對《孟子》的宏大論述之中,這種期待感非常強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那種墨綠與燙金的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在手裏,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厚實而細膩,翻頁時的沙沙聲都顯得格外有韻味。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有種莫名的親近感,但市麵上的解讀版本常常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白話,讓人難以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概念解釋,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現代的語言去闡釋那些古老的智慧,既保留瞭原汁原味,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光是這本書本身作為一件閱讀載體的體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我期待著內容能像它的外錶一樣,帶給我一場深入而愉悅的閱讀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它不像某些古籍白話譯本那樣矯揉造作,也不像純粹的學術論文那樣闆著臉孔。作者的筆觸顯得非常老道,他仿佛不是在“解讀”古人,而是在與韆年前的聖賢進行一場心照不宣的對話。他擅長運用生動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釋那些深奧的義理。例如,他對“仁”的闡釋,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用現代人每天都會遇到的情境去代入,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這些道理早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隻是我們缺少瞭一把鑰匙去開啓。這種深入淺齣、化繁為簡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閱讀的動力,它讓我覺得學習經典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樂趣。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那就是作者在保持對原典敬畏的同時,也展現齣瞭一種難能可貴的批判性思維。他並沒有一味地推崇和贊美,而是對某些曆史背景下的觀點進行瞭審慎的辨析和現代視角的考量。這種不盲從的解讀態度,反而讓我對儒傢思想的理解更加全麵和立體。比如,在討論到“性善論”的某些邊界問題時,作者的論述顯得極為審慎和平衡,他既尊重瞭孟子的原意,也考慮到在當代社會情境下的適用性,提供瞭一種更為成熟和包容的視角。這種超越時代局限的探討,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播層麵,更升華到瞭思想的碰撞層麵,讓人讀罷深思,受益匪淺。
評分書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書的質量好,留著慢慢看。
評分孔子的論語我讀過,其他的三本還沒讀過,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好,值得一看,推薦大傢讀一讀。
評分已經看瞭,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非常好的東西非常好的東西非常好的東西非常好的東西
評分國學的醍醐灌頂。
評分真心不錯還會光臨
評分有意思的書啊
評分居然還沒看 買瞭那麼久瞭 人懶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