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道贯》,以文化大师陈立夫之眼重读“四书”!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世道人心。《四书道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将“四书”分纲归纳讲解。中国国民党元老,20世纪中国的重要政治人物、文化人物之一陈立夫先生代表之作。在陈立夫先生带领下,重入国学之门,品读传统文化。
精装圆脊,精美印刷
《四书道贯》的内容简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几亿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年光荣历史而不坠者,以我们拥有久远的文化传统为首要原因。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是承载此文化传统的典籍。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作者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
陈立夫先生(1900—2001),原名祖燕,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其作为政治人物为大陆读者耳熟能详,作为学界人物则所知不多。他国学基础雄厚,曾任中国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著有《孟子之政治思想》《生之原理》《人理学》等书,直至耄耋之年,仍以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为己任。
★《四书道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立夫先生国学基础雄厚,讲解详尽,考证有据;又谙熟西方文化,对比中西以观异同,因而对现代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了解孔孟学说,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为有益。
——程思远 著名政治活动家、政界名人
中华文化将广受世人之崇敬 (再版代序) 陈立夫 / 001
序言( 简体版) 程思远 / 007
凡例 / 009
一 总论 / 001
二 格物篇 / 008
(一)绪 言 / 008
(二)博 学 / 013
(三)审 问 / 024
(四)慎 思 / 028
(五)明 辨 / 032
(六)笃 行 / 037
三 致知篇 / 042
(一)绪 言 / 042
(二)知 天 / 044
(三)知 命 / 054
(四)知 性 / 060
(五)明 道 / 074
(六)明 德 / 079
(七)明 教 / 114
(八)知 人 / 124
(九)知 物 / 139
四 诚意篇 / 171
五 正心篇 / 183
六 修身篇 / 207
(一)纲 要 / 207
(二)目 标 / 222
(三)方 法 / 240
七 齐家篇 / 345
八 治国篇 / 378
(一)绪 言 / 378
(二)治国九经 / 378
(三)王道与霸道 / 411
(四)治乱兴亡之道 / 436
(五)君臣之义 / 444
(六)施政要务 / 468
九 平天下篇 / 516
十 结论 / 518
一 总论
自汉代立学,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唐宋以降,暨乎明清,先后有大成至圣先师之尊称;其间盖二千五百余年矣。夫以孔子之学术思想原为集吾国以往学术思想之大成,而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心,其时间亦称之。朝代历经变更,而尊孔之制不变。宋清各代以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分别称之曰复圣、宗圣、述圣与亚圣。其中颜回为孔门弟子,有闻一知十之智,且最好学,得孔子之道最深;曾子亦为孔门弟子,为《大学》一书之作者,独得孔教之宗;子思为孔子之孙,受教于曾子,为《中庸》一书之作者,程子称之为孔门传授心法;孟子则复受教于子思,作《孟子》凡七篇,其基本思想源于孔子,且复继承道统,发皇而光大之。其言如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有官位的君子,他那流风余韵,大约可以过五代才能断绝;没有官位的士人,他那流风余韵,也可以过五代才能断绝。我不曾亲身做孔子的弟子,我可以从传授的人那里学了来间接地得到他的好处。”
[注]这一章是孟子自任承继孔子的道统。
此四人者,于孔子之道知而能行,且能传其道于后世,厥功甚伟,故特尊之。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修《春秋》,是之谓“六经”,汉人亦称之曰“六艺”。至于《周礼》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则指礼、乐、射、御、书、数而为言。大抵举其学术为艺,见于著述为经,皆为阐明其一贯之道理。其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盖自谦之辞耳。
子曰:“赐也!女(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音志)之者与(音余)?”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而记得很多的人么?”子贡答说:“自然是的,不是这样的么?”孔子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的道理来贯串它。”
[注]这一章是孔子把根本的学问教子贡。
子曰:“参(音申)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是有一个基本的道理来贯串它的啊!”
《礼记?经解》篇谓:“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由此而知上述六教,或六艺之教,为士人进德成智所必修之学。若夫《孝经》,则为圣贤显天心之作,《汉志》所谓:“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后儒亦复有“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语,要之皆阐发人性之本源,为人类生存延续所攸关,容为孔子破不作之例为作,亦未尝不可能也。
宋以前,《大学》《中庸》成为《小戴礼》中之一篇,虽亦有专篇刊行,尊信而表彰之者,然犹未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据《汉书?艺文志》云,为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问答,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孟子》则列入子部,自朱子缵二程之绪,辑为定本,始于宋淳熙中,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正式称为“四书”,或称“四子书”,乃始著闻于天下。元延祐复科举,即以之取士。明初定制,以《易》《书》《诗》《礼记》《春秋》为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四书”与“五经”各自成一典籍,实始于此。清代以“四书”取士,“四书”遂成为民间最普遍之读本。此后西学东渐,学校之制兴,“四书”“五经”被选出一部分为国文教材,而另立修身一科,其要皆取诸“四书”。
“四书”中之《大学》一书,中山先生称之曰:“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纲领,其八条目,于人生之目的以及达致此目的之步骤与方法,条理分明,阐述无遗。程子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诚知言也。以其本文有错简,而自作定本。朱子又依程子定本,分《大学》为“经”一章,“传”十章,而作新定本。于是书之开端,首先引程子之言曰:
子程子(程子名颐,字正叔,宋洛阳人。朱子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章句》
我们的夫子程夫子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给初求学的人以进德的门径。到现在,要能看出古人为学的次序,便只靠有这本书的存在,其次便是《论语》《孟子》;求学的人一定要从这些书上研究,那才不会有差错呵。”
……
序言
程思远
陈立夫先生是国民党元老,这已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然而他作为一位文化人,曾在国民党内主持文教工作,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大陆读者未必尽知。立夫先生在任期间,常以孔孟之道为题演讲著文,以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走下政治舞台、息影林泉之后,立夫先生仍致力民族文化的传播,孜孜于研究、整理和写作。耄耋之年,壮心不减,实为难能可贵。《四书道贯》一书,即是他研究孔孟学说精髓的成果总汇。作为立夫先生的老友,我对他感佩不已。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岂能割断,社会主义文明又岂能凭空而生?毛泽东主席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点上,我们与立夫先生,与海内外一切重视传统的爱国人士毫无二致。尽管认识存在差别,仍可存异而求同。
《四书道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立夫先生国学基础雄厚,讲解详尽,考证有据;又谙熟西方文化,对比中西以观异同,因而对现代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了解孔孟学说,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为有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编辑出版中,除对注音、标点和原印刷脱误之处做了修改,个别字句有删节外,基本保持原貌。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立夫先生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这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空前之举,其意义非同寻常。立夫先生虽九十高龄、远离故土,对祖国统一大业仍十分关切。他提出的以文化统一祖国的设想曾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爱国人士的重视和好评。《四书道贯》在大陆出版发行即为两岸文化往来中坚实的一步,定能成为增进两岸人民团结和实现统一大业的一份促进力量。
为立夫兄《四书道贯》大陆版作序是本人应尽之责,并视为荣耀。而今,兄老矣,弟亦老矣!惟望有生之年共睹两岸携手共进,以统一强大之国家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一酬我辈多年之夙愿。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清晰而有逻辑的脉络感。它不是简单地将“四书”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构建了一个内在的关联系统。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让人明白这四部经典是如何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本之间的衔接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将《大学》的“明明德”与《中庸》的“时中”思想进行串联,让原本看似独立的篇章,在解读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安排,极大地帮助我这个初学者构建起了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不再感到四书如同一盘散沙,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到后面,我甚至能预感到作者下一段会如何将《论语》中的实践智慧融入到对《孟子》的宏大论述之中,这种期待感非常强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那种墨绿与烫金的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厚实而细腻,翻页时的沙沙声都显得格外有韵味。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但市面上的解读版本常常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白话,让人难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概念解释,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去阐释那些古老的智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光是这本书本身作为一件阅读载体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期待着内容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带给我一场深入而愉悦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它不像某些古籍白话译本那样矫揉造作,也不像纯粹的学术论文那样板着脸孔。作者的笔触显得非常老道,他仿佛不是在“解读”古人,而是在与千年前的圣贤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话。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那些深奥的义理。例如,他对“仁”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用现代人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境去代入,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道理早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我们缺少了一把钥匙去开启。这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动力,它让我觉得学习经典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乐趣。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的旅程。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很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修身”、“齐家”、“治国”这些概念有了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书中的注释和引文的运用也非常精准,既提供了学术支撑,又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沉静而深刻的时光。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走进儒家经典核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作者在保持对原典敬畏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一味地推崇和赞美,而是对某些历史背景下的观点进行了审慎的辨析和现代视角的考量。这种不盲从的解读态度,反而让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比如,在讨论到“性善论”的某些边界问题时,作者的论述显得极为审慎和平衡,他既尊重了孟子的原意,也考虑到在当代社会情境下的适用性,提供了一种更为成熟和包容的视角。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探讨,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播层面,更升华到了思想的碰撞层面,让人读罢深思,受益匪浅。
评分个科目颇多,ooxx
评分图书实用,物流给力,值得购买!
评分好的不得了!一地口水流不尽!
评分居然还没看 买了那么久了 人懒了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购买!值得收藏!值得推荐!
评分东西很好,很满意,送货超级快
评分国学经典,大家之书!!!
评分到货快,纸张质量好,书的内容还未看
评分四书的一本学习参考书,值得购买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