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会重演,并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今天重新研究它是为了更好的驾驭它。
本书企图再现1929年开始的那场金融瘟疫的来龙去脉、发病周期和病程。作者从社会的各个角度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从身处繁华都市的失业工人,到逃离“尘土盆地”的受灾农民,从孤苦无依的老人,到饱受剥削的童工,从贫困的中西部佃农,到东海岸的知识精英……全面展现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经济危机中人们自身的疗救过程。
狄克逊·韦克特(DixonWetter,1906-1950),美国亨利·亨廷顿图书馆的历史学者,美国文学的研究者。著有《美国文明的改革范式》、 《美国英雄》、 《美国社会传奇:社会理想记录1607—1937》等多部著作。同时,韦克特也是研究马克·吐温的佼佼者,编著有《马克·吐温致费尔班克斯》、 《马克·吐温情书集》等。
如果你是学经济学的人,那你一定要去研究“大萧条”,“大萧条时代”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显学”。
——前美联储主席 伯克南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报告课题组组长刘鹤
第 1 章 从富足到寒酸 1
第 2 章 新的生活设计 25
第 3 章 换 帅 41
第 4 章 百日新政 61
第 5 章 公民及其政府 81
第 6 章 行进中的工会 105
第 7 章 变革中的城乡 121
第 8 章 老地区和新区域 151
第 9 章 寻找机会的年轻人 173
第10章 寻求保障的时代 197
第11章 新有闲阶级 215
第12章 阅读、写作与革命 243
第13章 消费与科学 275
第14章 与命运约会 297
缩写对照表 321
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322
很多这样的股票都是以保证金买来的,这意味着,投资者(包括现金很少、但希望却很大的小孩子)只需拿出约为价格四分之一的现钱。经纪人通过向银行借钱来预付剩下的部分。经纪人借款这种不稳定的信用结构,在1929年2月摇晃了起来,当时,联邦储备委员会下令其成员银行,不得为此类投机目的而贷款。但是,由查尔斯·E. 米切尔领头的私人银行家立即为投机而打开了他们的保险柜,释放出了数百万美元,给大牛市以及它赖以构建的信心时代以进一步的刺激。这导致了另一次活动的痉挛,没有任何诸如消费需求之类的切实保证,生产效率的增长或股票的真实收入都是有问题的。当富人越来越富的时候,千百万收入微薄的芸芸众生正掏空他们的储蓄,降低他们的购买力,为了投机而抵押他们的未来。有人估算,20世纪20年代的这些市场交易,其中百分之九十与其说是长期投资,还不如说是赌博冒险。几乎是不知不觉之间,经济控制中的一场变化发生了,从早期的产业资本主义转变为金融资本主义。对投资者的剥削,以及会计账目中的频繁欺诈,都属于新秩序中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特征。控股公司——它是源自19世纪晚期“托拉斯”这条已被杀死的恶龙的化身——如今非常兴旺。它允许一小撮股东控制一个分散在四面八方的连锁帝国,甚或是关系松散的利益集团,比如塞缪尔·英萨尔在公用事业领域30亿美元的领地。控股公司所行使的权力(尤其是在公用事业领域)常常跟它的规模是如此不成比例,以至于身为总统的富兰克林·D. 罗斯福形象地把它描述为:“一只96英寸的狗摇着一根4英寸的尾巴。”
这些公司有时候层层叠加在一起,巴别塔伸向天空,底座却在颤抖。它们有时被用来掩盖公司财务的真实状况,以逃过监管当局或公众的法眼,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一家被称做“合众国银行”的纽约州立银行,1930年1月,几乎就在它轰动一时的破产导致将近50万存款人遭受灭顶之灾的一年之前,为了隐瞒它日渐增长的虚弱,而投资100美元,创立了一家傀儡公司,买卖这家银行变戏法似地变出来的另一家傀儡公司的股票,以制造繁荣的假象。局外人被这场一本正经的闹剧所欺骗,后来慢慢才怀疑这座表面有很多花岗岩和大理石的建筑成了一个债台高筑、账目不靠谱的空壳。
华尔街病症的另一个发展,是所谓的“信托投资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迅猛增长,这些公司的功能,就是把借给它们的钱拿来投资,并向它们的股东和受益人派发纯收益。有些公司是“刚性的”,即:其投资局限于一份受限制的有价证券清单,但很多公司是“软性的”,这意味着对投资证券的选择很宽泛。实际上,他们比赌博公司好不了多少,在这样的赌博公司里,就连天真的顾客也不会把自己的赌金委托给一个胡乱选择的赌伴,而是交给赌台管理员——当然,他们主要是代表“赌场”的利益。据说,有450万美国人把他们部分或全部的积蓄交给了信托投资公司,最后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本金,或者说损失总金额高达30亿美元。
信用的过度膨胀,是1929年接下来那场灾难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一个不计后果的融资继续加速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上,隐约出现了美国长期债务的庞然大物——330亿美元的公债(联邦的、州里的和市县一级的),1,000亿美元的公司和个人债务——要成功地维持,就需要不断扩大的市场和全世界的繁荣。购买力的稍稍降低,或者价格的回落,都可以把震动传遍整个山脉。庞大的信用运作——这是一股新的力量,一位经济学家把这一力量比做物理学的原动力——依然没有被人完全理解,依然被某些人鲁莽地滥用着。1929年,普通的美国人对特大规模的信用没有什么概念,比方说,国际金融的增长,依靠持续不断地把信用从富国注入到穷国,就连华尔街在其1929年9月3日空前高峰时所记录的80亿美元的信用(以经纪人贷款的形式),他们也全无概念。
普通人更熟悉像分期付款之类的家常形式的信用膨胀。打垮“销售阻力”——常常是小市民当中的购买力不足——的激烈战斗,导致了购买汽车、衣服、洗衣机、电冰箱、家具、珠宝的分期付款方式的新一轮扩张。实际上,它是生产者借给消费者的一笔贷款,因为后者缺钱,而前者急需销售自己的产品,比起通过降低价格、增加工资来提高民众购买力这种颇为费劲的办法来,他们更愿意选择分期付款的方法。到1929年,分期付款的好运气为它吸引到了成千上万的人。在大萧条的强光之下,这一制度中的某些方面,比如夸大的价格、过高的分期付款利息连同对产品的歪曲等等,将会变得再清楚不过了。某些州(像纽约和肯塔基)的法律,设下了一个更恶毒的圈套(在30年代发展起来的),凭借这一圈套,可以扣下一个债务人的全部工资,直到他的欠账结清。 与此同时,重要的商业企业集中在更少人的手里。遍及全国各地的连锁店的打造,其重要性不亚于最近的汽车工业的大合并。集中化的产业,让每一座都会都成了地区网络的中心,每一个这样的网络,都适合制造、销售和分配产品的全国模式。大陆的经济从来不曾这样高度整合过,其均衡也从来没有这么敏感。边境、农场、乡村和中心集镇,最终都被城市的崛起所吞没。城市工业主义发号施令,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1870年,工薪工人大约占劳动人口的一半,如今,他们占到了五分之四。一种老式美国所不熟悉的相互依赖,成了基本的经济事实。工业生活和团体生活的结构,结合了工会和劳动立法所强加的组织结构,不知不觉地把放任主义的灵活性转变成了某种更刚性、更难对付的东西。
这些范围广泛的变革,几乎没有进入普通百姓的意识。在他们的脑海里,对个人主义及不受妨碍的个人奋斗的信条的忠诚,莫过于1929年。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就像劳资间的潜在摩擦一样,依然是几乎感觉不到的,只要国家的经济机器还在以繁荣作为燃料运转着。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并非始终如一地健康。从后来的情况看,它类似于发烧带来的面红耳赤,而不是健康的脸色红润。农业依然在为它1917~1918年间浮肿般的过度扩张而呻吟。连同烟煤矿和纺织品一起,它也属于被称为“生病产业”的临床病房。产业剧变的确很大,一种对饭碗的不安全感出现了好几年。甚至早在1926年,据估计,失业者就有15万之众;到1929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80万以上。乐天派们没有注意到,在美国,失业和贫困已经成了长期的社会问题——既不是短暂的危机,也不容易通过个人慈善的努力来应对。为这一目的而筹集的个人基金和公共基金,当公共救济开支逐步攀升的时候,其比例在逐渐缩小。16座重要城市1911年用在公共慈善事业上的钱是150万美元,到1928年,一年要花2,000万美元。 银行业务中的缺陷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在1929年10月大崩盘之前的6年时间里,银行破产以每天将近两家的速度发生,但由于违规者都是一些较小的机构(主要在小城镇),因此就缺少公开。商品出口跟生产能力不成比例。这个国家至少20%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导致国家收入损失了大约150亿美元,占它正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四分之一。
然而毋庸置疑,美国经济的主要缺点不在于生产,而在于消费。1929年初秋,报纸的金融版面已经在为汽车和无线电的“沉重”、建筑业的不景气、沿着航空新边境蔓延的失望而愁眉苦脸。美国很多的生产努力,最近都进入了奢侈品和耐用品领域,如果没有紧迫的日常需求,对它们的购买就会被延期。最早的风暴警报过后,这些商品就会堆积在仓库里,导致机器停止运转,以及失业大军的出现。这就是1929年接下来的那场大萧条为什么空前地严重而持久的原因。
甚至在1929年,美国人的购买力就已经显示出了严重的失衡,人们很快便引用卡莱尔的一句短语“丰裕中的贫困”,来强调这一反常。1923~1928年间,投机收益从100增长到了410,工资指数仅仅从100增长到了112。自然而然,用于消费品的收入,比起流入投资渠道和短期拆借市场、流入为未来生产购置新的固定设备中、以及流入富人腰包的滚滚洪流,实在太少了。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十年,国民收入中有如此大的份额被存下来用于投资,也从未有过当前生产如此壮观地超过当前消费。“潜在生产能力全国调查”后来把1923~1929年这段时期描述为“富人当中的存钱狂欢”。
全国三分之二的储蓄是年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家庭存下来的。那些年收入低于1,500美元的家庭(占总人口的40%),实际上入不敷出。600万个家庭(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年收入甚至在1,000美元以下。当一个人快要淹死的时候,未雨绸缪就显得不切实际了。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的美国家庭要花掉绝大部分收入才仅仅维持温饱。因此,在那些“不能享受充足食品”的家庭当中,十家有九家几乎别指望有可观的积蓄。布鲁金斯研究所在介绍他们对经济光谱的两端所作的一项研究时指出,1929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的24,000个家庭,其总收入是600万个最穷家庭的总收入的3倍。顶层群体的平均收入是底层群体的630倍。
正统的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储蓄导致更多的固定设备和更高的效率,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的生产成本、更低的价格,以及大多数人更大的购买力。然而,到1929年,有一点已经变得很清楚了,这就是:这条因果链发展出了薄弱环节。大众的购买力并不能消化全国的产出,不只是因为工资增长的幅度相对较小,而且还因为零售价格在1922~1929年间实际上没有下降。技术进步所实现的节省,并没有以更低价格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它们被转化为红利、存量以及更高的薪水和奖金。各种形式的垄断,像采矿业和制造业中伪装起来的托拉斯、联合、兼并,有助于维持价格的居高不下,即便新式机器、更好的生产方法和“效率专家”们提供的服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里把全美国的劳动产出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某些行业(比如汽车业),据说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上一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赫伯特·胡佛总统曾一本正经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尚未达致目标,但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8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这是一项庄严的经济许诺,其中混杂着很快就会被通俗历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梦”的那种东西。更加自鸣得意的是,欧文·费希尔和其他洞悉华尔街秘密的经济学家们都信誓旦旦地向老百姓保证:他们正在凝望一个繁荣的“永久性高原”。
这块富庶的高地——比古老的新教徒赞美诗所珍爱的“乐土”更切实——看上去应该是一场始于内战时期的工业大发展的最终胜利。美国最近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出现在大规模生产的力量中,混合着新技术的奇迹。甚至就在眼下,1929年10月的第三周,有总统及其他名流出面捧场,亨利·福特正在主办“电灯发明50周年庆典”,以纪念爱迪生和白炽灯的50岁生日。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都是进步的试金石。在时尚和广告的刺激下,要想跟上潮流,所需要的行头不亚于最新潮的模特儿。营销手段带来的压力,甚至怂恿人们购买双份的奢侈品——每间车库里两辆汽车——在消费市场上,已经显示出过度的征兆,这倒不是因为所有美国人都在贪婪地吞噬俗世的商品,而是因为购买力的不均衡。
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与繁荣的中产阶级紧密纠缠在一起。1929年夏天,一位观察者写道:“郊区社群是美国占支配地位的群体。”某些组织——共济会、商人午餐俱乐部、退伍军人协会之类——的团结和友谊所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以及其他像反沙龙联盟这样的组织所面临的道德麻烦,导致了严格的管制,他担心,这预示着“滋生未来法西斯党的群体,如果真有法西斯党的话”。巴比特①没准脱掉了他整洁的绸衫、换上了褐色或黑色的,亦未可知;但是,对一致性——就其对物质成功的促进而言——的膜拜正大行其道。科顿·马瑟、本杰明·富兰克林、彼得·帕利和霍勒斯·格里利想必会懂得这个时代的精神,即使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似乎已经被快速致富的捷径所取代。
1929年1月,这十年最有活力的周刊《时代》(Time)杂志向沃尔特·P. 克莱斯勒欢呼致敬,推选他为“年度人物”,因为在过去12个月里,他把普利茅斯和迪索托牌汽车介绍给了公众,以1.6亿美元买断了道奇兄弟公司,并开始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幢68层的巨人”。眼下,在1929年10月14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小威廉·里格利的面孔,接下来连续几周依次在封面上露脸的是:哈里·R. 古根海姆、伊瓦·克鲁格、塞缪尔·英萨尔和托马斯·W. 拉蒙特——全都是英雄。华尔街崩盘之前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登载了新创刊的《财富》(Fortune)杂志(以“绝无仅有的一年10美元的价格”)长达3页的宣言,宣称“人们普遍同意这样一句老生常谈:美国的伟大功绩就是商业”。另外几幅大广告是巴布森的《报告》(Reports)(“你的美元——你是否在连续而有效地工作?”),汉密尔顿牌手表(“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么?”),罗伯特·I. 沃肖的新书《华尔街的故事》(The Story of Wall Street)(“这些巨人正从本书的字里行间阔步走过,……就像中世纪的冒险家一样。……丹尼尔·德鲁、吉姆·菲斯克、杰伊·古尔德、范德比尔特、希尔、哈里曼……以及很多其他人,他们的丰功伟绩令举国震惊”),以及一家到1932年破产时留下了数百万未付债券的投资公司S. W. 施特劳斯公司(“他把他微薄的收入投入到稳妥可靠的优质证券中”)。它们代表了连续不断地击打普通读者心灵的刺激物。
大多数在1918年的“自由公债”中购买自己平生第一笔债券的美国人,都转向了更具投机性的股票。广告夸耀的是高价格,而不是便宜货——从派克大街上价值45,000美元的公寓和配备“克雷恩牌路易十六酒店金质器具”的浴室,直到价值2.50美元的口红和价值50美分的剃须刀——为挣钱容易的一代人设定节制消费的标准。在这场向永久性繁荣高地攀登的比赛中,要想跟上趟,股票市场是显而易见的交通工具。1920年,美国有29,609个股票经纪人,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跃升到了70,950人。人们普遍注意到,大多数市民不再阅读报纸的头版,而是手忙脚乱地翻到金融专栏。小报和内情通报向缺乏经验的外行们提供建议。广播电台里汩汩流淌的是“老顾问”的声音,像教堂执事一样四平八稳,吟诵着塞缪尔·英萨尔自己的经纪人的智慧。 关于商业周期的神话,公众的兴趣不断增长。左右商业周期的,究竟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是银行的运作、方法的创新,还是希望或恐慌的歇斯底里,抑或是太阳黑子,这些并不清楚。猜测披上了预言的外衣,希望抢先于计划。乐天派相信,老的经济规律已经失灵;另一些人则勉强承认,困难的日子可能回来,但每一场暴风雨过后,天空总归还会晴朗——倘若人人都能保持他阳光的一面的话,正如这个季节最流行的歌曲所告诫的那样。首先,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它既非所谓有闲阶级的垄断,也不为共和党人所独享,尽管他们总是竭力要把这一切归到自己的名下。
一个人如果每周存下15美元,投资于优质普通股,并让红利和股权不断积累,那么,20年后,他将至少有80,000美元,来自投资的收益大约是一个月400美元。他会阔起来。因为收益能让他阔,我坚定地相信,任何人不仅能阔,而且也应该阔。1929年夏天,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J. 拉斯科布是这样声称的。雇员被鼓励投资于老板的股票和债券——这一制度,被有点含糊地视为美国的职工分红、甚或是社会保障的等价物。
我一直对那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历史的叙事方式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那才是最能触及灵魂的。《大萧条时代》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这类读物的期待。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被历史教科书简单概括的时期里,那些鲜活的、真实的人的生活。书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或统计数据,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跟着主人公们一起经历了经济崩溃的恐慌,一起感受了失业的绝望,一起品尝了饥饿的滋味。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如何在仅有的食材中变出“一顿饭”,如何在寒冷的夜晚找到一处栖身之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朴实的力量,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深刻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人们脸上深深的皱纹,听到他们沙哑的嗓音,感受到他们紧握的拳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存、关于尊严、关于希望的故事。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看到了他们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依然努力寻找一线生机。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有了更饱满的理解。
评分刚拿到这本《大萧条时代》,封面上那泛黄的油墨和质朴的排版,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说实话,我本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涉猎不多,总觉得那些陈年旧事离我太过遥远,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从第一页开始,我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跟随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了从繁荣到萧条的剧烈转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精准地捕捉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巨头,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那些曾经安居乐业的普通民众,被迫背井离乡,寻找一线生机。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乞讨者,还是工厂里绝望的工人,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能听到他们低沉的叹息,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组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时代的脉络。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遥远的事件,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深刻根源。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想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又是如何最终走出困境的。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历史的绝佳起点,它让我对“大萧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而是充满血肉和情感的时代画卷。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大萧条时代》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了解那个在许多故事和电影中被反复提及的时代。然而,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猎奇。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见过”的历史时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绝望自然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人们如何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如何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努力挣扎。书中对社会变迁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原本安稳的生活被打破,看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如何因经济危机而加剧,也看到了人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和互助精神。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客观,但正是这种客观,让那些描绘更加具有冲击力。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氛围,但也能够从中捕捉到一丝丝希望的微光。这本书让我对“大萧条”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悲壮画卷。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济波动,如何保持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韧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那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生活。《大萧条时代》这本书,无疑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选择从高高在上的宏观视角去审视这场灾难,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身上。我读到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如何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用尽一切办法喂饱自己的孩子;我读到了一个失业的工人,如何在城市的街头游荡,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我读到了一个年轻的家庭,如何为了摆脱贫困,踏上漫漫的迁徙之路。这些故事,每一个都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作者的叙事风格,没有丝毫的煽情,却比任何煽情的描写都更能打动我。他只是冷静地、细致地描绘着人物的行动和感受,但正是这种冷静,更加凸显了那个时代悲剧的深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被磨砺得粗糙的手,听到那些被压抑的哭泣,感受到那些沉重的步伐。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牵扯着无数个家庭的命运,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轨迹。我开始思考,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能够从那个时代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警示,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是一部极其令人震撼的史诗。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大萧条的书籍,没有那种疏离的学术视角,也没有那种宏大的、似乎与我无关的叙事。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将我赤裸裸地抛入那个时代的漩涡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绝望的气息,听到远处传来饥饿孩子的哭声,看到人们眼中闪烁着迷茫和恐惧的光芒。书中对经济衰退的描绘,不仅仅是图表和数据的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经济崩塌对个体家庭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我看到曾经的富裕家庭如何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变卖一切,甚至尊严。我看到农场主们如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化为荒漠,牲畜因饥渴而倒毙。更让我动容的是,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书中依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那些互助友爱的陌生人,那些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勇气,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危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赞歌。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人类的生存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不可磨灭的。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悲伤,有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敬畏。
评分和想象中讲述的内容不太一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纸质一般,内容不错。
评分历史是面镜子
评分配送服务查询
评分书不行,比港版便宜了好多。
评分专业领域的书,朋友推荐的 值得看看
评分没毛病
评分选择京东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拥有,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