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台湾、香港等地开始讲述“四书”,其中他对《论语》的讲述整理成《论语别裁》,于1976年出版;对《孟子》七篇的讲解则经其弟子友人整理出版,陆续以《孟子旁通》(《梁惠王》篇的讲授)《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滕文公、告子》的名义出版,前后间隔达三十余年;1996年南先生用讲话的语气撰写《原本大学微言》,经周勋男整理后于1998年出版;1998年南先生寓居香港时又亲自撰成《话说中庸》,本拟继《原本大学微言》之后出版,因人事变迁和其他种种因素一拖再拖,直至2015年才由刘雨虹老师整理后正式出版。同时,刘雨虹老师等人还整理出南先生年谱,一并附于书后。
《南怀瑾四书精讲》就是其四书讲稿的集中整理,共分四本,即《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话说中庸》和《孟子七讲》(即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合集)。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论语别裁》(上下册)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册)
《话说中庸》(全一册)
《孟子七讲》(上中下三册)
(即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合集)
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了。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就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的确是误国之学,实是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当中国春秋时代的末期,也就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希腊上古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他是曾经亲自受到孔子的教养,但他却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资料,子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高兴,就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乐朔和子思讨论学术,他们是怎样地发生歧见呢?《孔丛子》的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尚书》——《书经》所收集的,只有《尧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费誓》啊,都是模仿尧、舜的话,实在不够格)。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那是时代社会有所改变,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对当时的习惯而作)。假令周公尧舜,更时异处,其书周矣(假使周公和尧、舜,彼此颠倒上下换个时代,那么尧、舜的文告,也便会和周代的文句一样了)。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乐朔说写文告,本来是要一般人们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简单明白愈好。但读那些古书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读不懂的字句,这不是有意找麻烦吗?)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非其人,道不贵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说:古书上的记载,固然有时觉得很深奥,其实,只要对文字学的训诂下点工夫就懂了。古人把口说的话变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学有艺术感。从前鲁国也有乡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子思)对他说:学问之道,是传给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对学问之道,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现在你怎么也和一般不学无术的人一样见解呢?)”
子思这样说了,乐朔当然是“不悦而退”。便回来对他自己的党徒们说:“孺子辱吾(孔伋这个小子,当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乐朔的党徒们听了便说:孔家的祖先,虽然也是宋国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们有旧仇,我们正要找他出气、修理他。因此,就来围攻子思。幸而被宋国的君侯听到了,才亲自带人来解救了子思的危难。)
但《孔丛子》又记载“子思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正如子思所说,读古书要知道训诂之学了。古文所说的“篇”字,是从竹从扁。换言之,在子思的时代,作书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说《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后来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编成三十三章,这便变成了《大学》、《中庸》朱注章句之学的起源,并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对《中庸》原著考证起来,实在也并非容易的事,我们也只好各说各的了。
何谓《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据《孔丛子》等平实的记载,他是为了解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问之道的著作。所谓“《中庸》一书,其中言智、仁、勇,言费隐,言诚明、天道、人道。非深入圣人之奥,不能达于心口。子思之学,有渊源于中庸乎见之矣”。
在初唐时期,孔颖达著《礼记正义》,引用汉儒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学》、《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编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圣境,根据韩愈一篇《原道》论文,认为《中庸》是传“上古圣神,继天立极”的道统,从尧、舜的传心法要而来。那就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允执厥中”的话。舜再从他一生经验的总结,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了三句而传给禹,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传承相续。但从孟子以后,便失传了,这便是韩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就认为,现在总算由宋儒程颢、程颐兄弟重新悟出来了,再传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统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们却绝口不提这种道统说法,是根据韩愈的《原道》思想而来,未免太过小器了。同时又说:“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这也都是朱熹对《中庸》确有心得的另一见解。至于在朱注《中庸》章句开头,特别标榜程颐(伊川)解说《中庸》的书题,稍等再说。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时代,有名的诗人才子袁枚(子才),他最讨厌宋儒理学,也最不喜欢佛、道两教。他对于《中庸》,认为是西汉儒家的作品。因为他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动不动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独称华岳。他断定子思没有到过秦地,哪得见过华山或嵩山。袁子才素来就有文思辩才,但对于这些论点,始终免不了名士气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孙,都遭逢乱世,周游行踪所及,岂可认为他们绝对不知华岳!不能单凭一句书本上的文字来作论据,就断定子思未见过华岳。袁枚善于谈诗选色,精煮随园豆腐。至于义理之学,并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习之所远,不足论也。但后人也有认为《中庸》“载华岳而不重”的“华”字,本是山岳的“山”字,乃汉代传刻之误,较为有理。
……
初次接触这套书,就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因为古籍的艰深而感到难以深入。这套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将我带入了四书的世界。南怀瑾先生的讲解,真的是独树一帜。他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字词,而是将四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读《论语》,我不再觉得孔子是个遥远的圣人,而是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智慧的长者,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先生的解读,常常能直击人心,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在讲解《孟子》时,先生对于“仁政”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理想社会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整套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特别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点缀。我一直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但苦于古籍晦涩难懂,总是望而却步。朋友推荐了这套书,说是南怀瑾先生讲解四书,通俗易懂,而且极富启发性。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所吸引。先生的文字,虽然是讲解古籍,却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解读,更是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时代背景,使得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鲜活起来,触及人心。我尤其喜欢先生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各种历史典故、生活趣事,这些都为枯燥的论语增添了许多趣味,也让我更容易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思考人生、治理国家。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能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略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清流。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充满了关注,而这套由南怀瑾先生解读的四书,无疑是这场文化盛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先生的讲解,并非是对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注入了他本人深厚的学养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他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的科学探索相联系,将《中庸》的“诚”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相印证,这些都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先生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视野,他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本身,而是将儒家思想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从而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文人的洒脱,读来既有启发性,又不失趣味性。对于我这样一直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维度上去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瞬间,我就被它的内容所震撼。虽然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学者,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套书从《大学》开始,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不是那种死板的条文背诵,而是将四书置于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读者能够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流传至今的意义。他引经据典,旁征博 dikutip,将各种复杂的概念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在讲解《中庸》时,先生那种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让我觉得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切实可行的人生哲学,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整套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每本书的讲解都环环相扣,让读者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四书的思想体系。而且,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名对中国哲学史完全陌生的读者,之前对“四书”的概念也仅限于模糊的印象。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经典的认知。南怀瑾先生的讲解,用一种极其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古圣先贤的思想,还原到了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场景中。他讲《大学》,不是让你去背诵那些繁复的理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明明德”和“亲民”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讲《礼记·中庸》,更是让我明白了“中庸”并非是平庸,而是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智慧,是一种在变动中寻求平衡的艺术。先生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一点学究气,读起来就像听一位长者在给你讲故事,讲人生道理。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自己读或送人都很好。
评分这快递,摔成这样了!
评分眼前的“这件事”完成后,永远都会有另一件事出现。如果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如果真心要得到平静,现在就必须处于平静中,否则,这只是抱着“平静终有一日会到来”的希望而已。
评分读大师经典,上京东购书
评分不错,第二天送到,经典书籍
评分速度快
评分宝贝已收到 非常好
评分我一直坚持认为,最有营养的阅读,还是古典文学。经过几千年淘洗流传下来的东西,总比那些时尚流行的文字更值得推敲,更有收获。
评分给某人送的礼物刚到手还没来得及打开,不知道纸张印刷怎样,外观不错,希望里面也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