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武 著
图书标签:
  • 国术
  • 鹤拳
  • 南派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法
  • 技法
  • 训练
  • 中华武术
  • 动作要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1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88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1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鸣鹤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单练拳法套路主要有八步连、二十八步、中匡、柔箭、七景、化八.对练套路主要有五步交、十三步交、二十四步交、一百零八步对练,对箭及各式各样的单操对练等,器械部分较少,主要有白鹤杖等棍术。限于篇幅,《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选其中流传较广的拳法套路加以介绍。拳不打功,各门拳法都重视练功,鹤拳也同样,“三战”为鹤拳的入门拳,也是练功拳,有“拳从三战起,三战练到死”之说;还有滚石担、摔手、打棺材板、抛石锁等各种练功方法,为提高鹤拳的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冯武,武术教练,1969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自幼习武,现任白山市江源区武术协会顾问,中国武术六段。20世纪90年代初,为提高技艺,奔走南北寻师访友,后定居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十多年学武、教武的生涯中,先后师从十余位老师学习传统武术。曾在国内外武术专业杂志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
  2000年《内外八腿技击法》发表于《博击》杂志,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实用武术征文三等奖。
  2003年《步法制胜》发表于《搏击》杂志,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实用武术征文二等奖(该届一等奖空缺)。
  2004年所表演的鹤拳在“国际南少林武术大赛”中获金奖。
  2008年所表演的鹤拳在“闽台南少林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中获金奖。
  2012年所表演的鹤拳在“首届中国/新加坡群英武术大赛”中获金奖。
  2013年所表演的鹤拳在“福建华夏第二届传统武术邀请赛”中获金奖。
  2013年所表演的鹤拳在“福建省首届传统武术争霸赛”中获金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鹤拳综述
第一节 鹤拳源流、特点
第二节 鸣鹤拳各部位要领
第三节 怎么样练好鸣鹤拳
第四节 鹤拳的养生与健身

第二章 鸣鹤拳基本技术
第一节 手型
第二节 步型
第三节 手法
第四节 身法
第五节 步法
第六节 腿法

第三章 鸣鹤拳基本功法
第一节 换气法
第二节 摔手
第三节 拍打功
第四节 滚石担

第四章 鸣鹤拳单练套路及要领
第一节 八步连
第二节 二十八步
第三节 中匡

第五章 鸣鹤拳对练套路及要领
第一节 五步交
第二节 二十四步交
第三节 单式对练
附录一 鹤拳拳谱——论头顶身手足各处用势及所以出力
附录二 鹤拳精要
后记

精彩书摘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
  第二节摔手
  发力练习应是各门拳法所重视的,鹤拳老师教学生时常以“三战”和摔手练习作为入门。从“劲”的角度讲,三战更多的是练试力,摔手是练发力。不同老师教学生练习摔手的方法也不同,但基本上不出“五行手”的范畴。其中练水手或火手者较多,也有木手或五行手都练的,但以我个人的经验认为初练还是以一种手法人手为好,一种手法练好其他手法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要介绍的摔手为“八仙掌”摔手法,或称作摔八仙掌。按五行手划分,八仙掌为半水火手。
  1.两脚开立,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头正颈直,龟背鹤身(含胸拔背),吞解包臁,两手放松下垂于腹股沟前。
  2.两腿蹬伸,两足抓地旋拧,挺胸立腰,两掌向前摔出成立掌,掌心朝前;同时发声助力。再接前面动作,如此反复练习。具体动作可参考拳法“八步连”及“化八步”中的八仙掌动作。
  初练摔手不求细致,只求身体端正,身体一起一落地把掌摔出即可。摔手的感觉如同抖毛巾,初学者可以先拿条毛巾抖抖,然后再试着将手臂像毛巾一样向外抖出。等你有了些感觉,试着手与足合,即手脚协调;然后,注意气与力合;再接着感觉马步下蹲时身体要吞、要沉、要蓄好力,两腿蹬伸时身体要吐、要浮、要把劲力充分发出。想再提高,还要加上蓄力时的摇身及发力时的宗身,这些功夫看着容易,却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就的,需经日积月累。练摔手每天练三四百下,一般练上三个月到一年左右,宗劲即可练出。练习摔手时切忌不做准备活动就猛然发力,如此易伤关节。练摔手不能闭气,但也不必每摔一下必发声,不必发十足力气,“用心去练”是关键。
  第三节拍打功
  拳谚云:“未习打先习挨”“练时多挨打,战时少受伤”。拍打功就是“挨打”的功夫。鹤拳的拍打功练法有些特殊,它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进行。在练习三战拳法时,老师或同伴对你上肢、身躯、两腿进行拍打。起初不必练习整套三战,练习者只需以三战中“千里引风”的动作站好,老师或同伴分别对你四肢躯干进行拍打。拍打上肢时两臂要保持不动,以练基手强度;拍打下肢时也要保持不动,以练桩步稳健;拍打躯干时,身躯要缩紧以增加抗击打力。练拍打功最好在练功快结束时练习,因为这时全身气血已经运行通畅了,、不易受伤。还有,拍打功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勉强。练习过程中也不能开玩笑,比较薄弱的部位要轻击或不进行拍打。初学者最好是找老师或有经验的同伴进行拍打。
  第四节滚石担
  滚石担,或者称为“石担功”,这是在三战拳法练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加强功力的训练方法。石担系用两块质地坚实的石块制成的圆形石盘,中间开方形孔,通常用满把粗之竹作杠,两端分别插入石盘方形孔,再用木楔塞紧,使石盘与竹杠连接紧固,其形式如同体育器材中的杠铃。具体练法是:
  在练习三战时,先屈臂上提石担置于肘弯处,两捻掌坐腕成朝阳手,练“蟒蛇出洞”动作时,石担经肘滚向腕关节,做“千里引风”动作时再收回至肘关节,再捻掌坐节成朝阳手,再做“蟒蛇出洞”从肘关节向前滚动,如此反复练习到疲劳为止。这种功法最好在练习鹤拳有了较好的基础后,在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练习。
  ……

前言/序言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 编著者: (此处为实际编著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为实际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为实际出版日期) 内容梗概: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是一部深入挖掘与传承中华武术瑰宝——南派鹤拳精髓的力作。本书凝聚了编著者(此处为实际编著者姓名)多年来对鹤拳的潜心研究、实践体悟与口传心授,系统地阐述了南派鹤拳的技击原理、套路构成、功法要诀以及实战应用。本书旨在为广大武术爱好者、传承者以及有志于探寻中华武术奥秘的读者,提供一部权威、详实、易于理解的鹤拳学习指南。 目录概览: (此处应为书籍的详细目录,以下为示例性目录结构,实际内容需根据书籍详略程度填写) 卷一:鹤拳溯源与形神意 第一章 鹤拳的历史渊源与流派分支 1.1 鹤拳的起源传说与历史演变 1.2 南派鹤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1.3 主要南派鹤拳流派及其特点比较 1.4 本书所重点阐述的鹤拳体系介绍 第二章 鹤拳的武术哲学与精神内核 2.1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哲学思想 2.2 模仿鹤形的神韵与技击特点 2.3 鹤拳“静、松、活、巧”的精髓 2.4 学习鹤拳的修身养性之道 第三章 鹤拳的基本功法 3.1 桩功:鹤立松风、腾鹤探爪、静鹤待机 3.2 身法:提、顶、压、摆、转、闪、纵、跃 3.3 手法:鹤嘴啄、鹤翼展、鹤爪抓、鹤掌切 3.4 步法:鹤步独立、进步退步、盘步滑步 3.5 眼法:凝视、顾盼、神光内敛 卷二:南派鹤拳套路精解 第四章 少儿鹤拳(或初级套路) 4.1 套路概述与练习要点 4.2 单式动作分解解析:鹤步独立、单鹤亮翅、采石望天、扑地捉蛇…… 4.3 套路连贯练习指导 第五章 中级鹤拳套路 5.1 套路名称与技击特点 5.2 重点动作深度剖析:双鹤出巢、白鹤点头、仙鹤独立、鹤影盖顶…… 5.3 套路中的步法、身法、手法配合运用 第六章 高级鹤拳套路 6.1 套路名称与高级技击理念 6.2 复杂组合动作解析:鹤翔九天、丹鹤戏水、白鹤亮翅连环、金鹤啄食…… 6.3 套路中的劲力运用与爆发技巧 第七章 器械鹤拳(如刀、枪、剑等) 7.1 鹤拳器械的特点与演练风格 7.2 鹤嘴刀用法与练习 7.3 鹤形枪法探析 7.4 其他器械(如剑、拐等)的鹤拳化演练 卷三:鹤拳技法实战与应用 第八章 鹤拳的用法解析 8.1 防御技巧:闪、躲、拨、化、架、挡 8.2 攻击技巧:啄、抓、爪、弹、拍、扫、踢 8.3 进退身法在实战中的运用 8.4 针对不同攻击方式的鹤拳应对策略 第九章 鹤拳的桩功与发力 9.1 桩功对发力的支撑作用 9.2 劲力生成:根、梢、腰、胸、背、肩、肘、腕、指的协调发力 9.3 爆发力训练:寸劲、炸劲、抖劲 9.4 听劲与化劲的训练方法 第十章 鹤拳的拆招与对练 10.1 基础拆招练习:针对常见拳脚、器械的破解方法 10.2 两人对练套路(如“双鹤斗技”)的讲解与示范 10.3 实战模拟与散手训练的要领 第十一章 鹤拳养生之道 11.1 鹤拳呼吸法与内功修炼 11.2 鹤拳动作的舒筋活血功效 11.3 鹤拳对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益处 详细内容阐述: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南派鹤拳进行了系统、深入、条理清晰的梳理与阐释。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停留在套路动作的机械模仿,更注重挖掘动作背后的技击原理、身心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部分:溯源与精髓 本书伊始,便引领读者回溯南派鹤拳那悠久而传奇的历史。从其起源的传说,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再到不同流派的形成与差异,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南派鹤拳发展图景。编著者(此处为实际编著者姓名)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厚的学养,辨析了各种流派的异同,并明确本书所侧重和阐述的鹤拳体系,确保读者在起点上就能把握全局。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鹤拳所蕴含的中华武术核心哲学——“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它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编著者详细解读了鹤拳如何模仿白鹤的形态,并将其升华到“静、松、活、巧”的技击境界。这种模仿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白鹤的警觉、迅捷、柔韧、灵巧等特点,内化为武术的精妙运用。本书强调,学习鹤拳,也即是学习一种观察、感知、反应和应变的能力,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在基本功方面,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指导。从桩功的“鹤立松风”、“腾鹤探爪”,到身法的“提、顶、压、摆、转、闪、纵、跃”,再到手法的“鹤嘴啄”、“鹤翼展”、“鹤爪抓”,以及步法的“鹤步独立”、“盘步滑步”,每一个基本功都被分解到最细微之处,并辅以清晰的文字说明和(此处如包含图片,可提及)图示,力求让读者理解其动作要领和内在的劲力运用。眼法作为武术的“魂”,也被赋予了足够的重视,如何做到“凝视”、“顾盼”、“神光内敛”,书中亦有详尽论述。 第二部分:套路精解 南派鹤拳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妙绝伦的套路之中。本书精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初、中、高级套路,并进行了一一的精解。对于每一个套路,编著者不仅给出了套路的名称,更详细阐述了该套路的技击特点和设计理念。 在少儿或初级套路部分,本书注重打好基础,引导学习者熟悉鹤拳的基本动作和走势。每一个单式动作,如“鹤步独立”、“单鹤亮翅”、“采石望天”,都被分解开来,逐一讲解其动作要领、角度、力度以及身法的配合。然后,再指导如何将这些单式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初步的套路演练。 进入中级套路,本书开始深入探讨动作之间的衔接与组合。重点动作如“双鹤出巢”、“白鹤点头”,在详细解析其形态的同时,更侧重于阐释其在攻防中的实际用途。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套路中灵活运用步法、身法与手法,理解动作的转换与劲力的传递。 对于高级套路,本书将挑战读者对鹤拳的理解深度。像“鹤翔九天”、“丹鹤戏水”这类套路,往往蕴含着更加复杂精妙的技击原理和高级的劲力运用。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组合动作,揭示其中的爆发技巧、身法变化以及瞬间的劲力爆发。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了器械鹤拳的部分,例如鹤嘴刀和鹤形枪法。器械的运用,是将鹤拳的原理延伸至兵器之上,其风格独具,变化多端。本书将阐述器械鹤拳的独特之处,并对主要器械的用法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三部分:技法实战与应用 武术的最终归宿是实战。本书的第三部分,便是将前面所学的套路和基本功,转化为实用的技击能力。 在用法解析部分,本书系统地讲解了鹤拳的防御技巧,如“闪”、“躲”、“拨”、“化”,以及攻击技巧,如“啄”、“抓”、“爪”、“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独立的技巧融入到具体的攻防场景中,分析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进退身法,如何针对不同的攻击方式做出有效的应对。 劲力的生成与运用是武术的精髓,也是鹤拳的关键。本书详细讲解了从“根”到“梢”的全身协调发力,以及腰、胸、背、肩、肘、腕、指等部位在发力中的作用。尤其对“爆发力”的训练,如“寸劲”、“炸劲”、“抖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同时,“听劲”与“化劲”的训练,也让读者明白如何在接触中感知对手的意图,并将其力量化解或反击。 拆招与对练是检验和提升技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书提供了针对常见拳脚、器械的破解方法,并设计了基础的拆招练习。两人对练套路“双鹤斗技”的讲解,将帮助读者在模拟对抗中掌握攻防的转换和配合。而实战模拟与散手训练的要领,更是将所学内容推向了实战应用的高潮。 最后,本书并未忽略鹤拳的养生价值。它将鹤拳的呼吸法、内功修炼与动作的舒筋活血功效相结合,阐述了鹤拳对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结: 《国术丛书(第二十二辑):南派鹤拳用法与练法》是一部集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技击应用、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篇幅、清晰的逻辑,向读者展现了南派鹤拳的博大精深。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已有一定武术基础的爱好者,亦或是希望深入研究南派鹤拳的传承者,本书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资料和实践指南。通过学习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学会一套拳法,更能体会到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将所学的不同流派拳理进行融会贯通,发现很多流派之间在劲力运用上存在一些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观点。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实战细节,但光是从它对“势”与“劲”的描述,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某一特定招式的套路,而是着重探讨了发力机制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关于“掼劲”和“螺旋劲”的解析部分,写得尤为精辟,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描述的教程。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理解了内家拳的精髓,把那些抽象的概念用相对具象的语言描述了出来,这对于理解如何将“意”转化为“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一套固定的招式能打赢谁,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审视和解析武术发力哲学的全新视角,这对我当前的习拳思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功德无量。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的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排版看着舒服,很适合喜欢收藏武术经典的老饕。我平时研究武术史和拳法理论比较多,对那种粗制滥造的资料深恶痛绝。这本书从整体设计上就透着一股子对传统文化敬畏的态度,光是看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用心良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引用的那些老拳谱和历史文献的注释,注释得非常详尽,很多地方都做了 cross-reference,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挖掘拳法源流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和前辈大师对话,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虽然我更关注的是拳理的宏观构建,但光是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就足以让人给满分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高质量出版物出现,让传统武术的研究能有一个更坚实的文本基础。

评分

这套书的系列性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每一辑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主题。就这一辑而言,其对特定拳种的深入挖掘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手法和步法转换时,非常注重“时机”的把握,这在很多武术著作中常被一带而过。书中对“进退转换中的重心控制”有细致的图解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关于如何在高速移动中瞬间稳定躯干以保证发力质量的描述,极具参考价值。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出拳无力,并非手臂力量不足,而是因为在出拳的瞬间,核心的稳定性和下盘的连接性被破坏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兵书,它教你的不是如何去使用某一种兵器,而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力学原理来主导战场。对于追求实效和深度理解的习练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武术爱好者,从小接触过一些传统套路,但一直苦于无法将套路中的动作与实战需求真正对接起来。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对“技击原理”的阐述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A打B”,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A能打到B,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失败。比如,书中对于“借力打力”的几种不同实现方式的对比分析,就让我茅塞顿开。过去我理解的借力,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卸力,但书里阐述了主动诱使对方发力,并利用其动能进行反制的更高阶运用。这套逻辑体系,非常适合像我这样需要理性分析而非单纯模仿的习练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让我能够带着更深入的思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次对练。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速成”或“秘籍”类的武术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真正的功夫必然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没有捷径可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完全不同,它没有故作神秘,也没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词藻来包装。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严谨,更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身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基础功训练(如桩功、马步的内含)的强调,这些内容往往被很多急于求成的习练者所忽视。作者似乎深谙“基本功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打磨这些看似枯燥却又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训练计划,意识到很多瓶颈的产生正是因为基础的“气口”和“根基”没有真正到位。读罢部分章节,我立即回到了功房,对自己的马步进行了重新校准,收获颇丰。

评分

【原文】

评分

评分

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评分

【译文】

评分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评分

故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评分

【译文】

评分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假如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察四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评分

一般,没有很大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