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临商周金文

蒋维崧临商周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维崧 著,刘绍刚,周冰 编
图书标签:
  • 金文
  • 商周
  • 篆刻
  • 书法
  • 历史
  • 艺术
  • 古籍
  • 汉字
  • 考古
  • 蒋维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58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蒋维崧临商周金文》收入蒋维崧所临商周金文43篇(部分节临),并附以金文拓本和释文。这些临作通过笔画的起止、墨色的浓淡,明确交代了线条和部件的穿插和组合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毛笔的弹性、墨色的张力,丰富了线条的变化,凸显了笔墨情趣,把充满金石气息的刻铸品写成了洋溢着书卷气息的书法作品,并且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蒋维崧临商周金文》为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出版。

目录

小臣俞尊
小子□卣
□簋
作冊般甌
二祀卹其卣
六祀卹其卣
毓祖丁卣
要方鼎
利簋
□方鼎
禽簋
保卣
大保簋
匽侯旨鼎
祉角
庚贏卣
叔鼎
大盂鼎
旅鼎
獻簋
叔罐父卣
趙卣
作冊旃觥
作冊令方彝
士上蚕
臣卿鼎
應監甌
同卣
長甶蚕
线方鼎
繁卣
異仲壺
牆盤
免籃
三年瘓壹
諫簋
普壺
翏生盨
史頌簋
頌鼎
伯矩尊
虢季子白盤
毛公鼎
圅皇父盤
右走馬嘉壺
臧孫鐘
齊侯盂
國差譫
秦公鐘
楚燕客銅量
史苑微茫:汉字演变与书风流变之溯源 ——一部追溯上古书迹,探究笔墨精神的文化探析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特定书家或某一时期的特定风格,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挖掘汉字从其萌芽之初,直至确立成熟体系过程中所经历的形体演变、书写载体更迭,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古代社会与思想面貌。它是一部关于“书之源流”的考察,旨在展现汉字这一独特符号系统如何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不绝的文脉。 第一部分:溯源——甲骨、金文与古文字的形体初探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汉字的源头——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殷商卜辞,以及铸刻于青铜礼器之上的周代铭文。然而,此处并非简单罗列或摹写那些钟鼎彝器的纹路,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上古文字”的内在结构逻辑与书写特征。 甲骨文的“刻划”与“象形”之张力: 我们将剖析甲骨文在实用性(占卜记录)与艺术性(神圣性表达)之间的微妙平衡。重点在于探究其笔画的方折感是如何由刀具的特性决定的,以及其象形符号在尚未完全抽象化前所保留的生命力。如何从这些线条的粗细、方向的布局中,洞察商代巫史阶层的文化心理和对天道的认知。 金文的“范铸”与“仪式感”: 随后,我们将进入周代青铜器铭文的世界。与甲骨文的“刻”不同,金文是“铸”成的。这种制作方式对线条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使得文字线条更趋于浑厚、圆润、内敛。本书将详细考察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在字形布局上的变化轨迹——从早期的规整对称,到中期的长篇巨制(如毛公鼎),再到晚期列国文字的分化与地域风格的形成。我们关注的不是拓片的精美,而是这些铭文所承载的礼制、分封、战争与宗法观念如何通过其庄重、肃穆的笔意被固定下来。 古文字的“通用”与“区域”分野: 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是本书探讨的另一重要面向。大篆的诸体纷呈,如籀文、蝌蚪文等,代表了文字在不同政治实体下的自主发展。本书将对比分析齐、楚、燕、秦等各国文字的异体字倾向、笔画增损规律,以此映照当时诸侯国在文化认同与政治独立性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演变——从小篆到隶变的结构革命 汉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继承,而是在关键历史节点发生剧烈的“结构革命”。本书将详尽论述秦统一六国后,文字标准化的历史意义,以及隶书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汉字的审美与书写效率。 小篆的“定型”与“符号化”: 秦朝李斯主导的小篆,将战国诸体的混乱局面收束于李斯所规范的“玉箸”体系。我们分析小篆在保持象形意味的同时,如何通过“线条化”和“结构均一化”,完成了从图画向纯粹符号的过渡。它标志着汉字基本形态的最后一次大调整。 隶变的“波折”与“横势”的诞生: 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它由下层文书和快速书写需求催生。本书重点剖析隶书如何打破了小篆的圆转结构,确立了“蚕头燕尾”的横向取势。这一转变不仅是笔画的简化,更是书写工具(从尖笔到扁笔)和书写载体(从竹简到纸张的过渡中对书写速度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将探讨“飞白”现象在隶书中的出现,它揭示了书写者对线条韵律的自觉追求。 第三部分:基石——隶书与楷书的定型与风格内化 隶书的完成,为后世的“今文字”——楷书的诞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结构基础。本书关注的是,当文字形态稳定后,书法艺术如何开始反哺文字本身,追求“法度”与“意蕴”。 章草的“草化”与“连带”: 在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章草的出现是书写速度进一步解放的产物。它保留了隶书的波磔,但开始将字与字之间以连带方式处理。我们通过分析汉魏碑刻中发现的章草墨迹,来理解“草率”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如何被早期书家掌控。 楷书的“楷模”: 楷书,即“楷模之书”,是汉字最终确立的范本。本书将探讨楷书如何吸收了隶书的横势,同时融入了草书的流畅与圆转,最终形成了严谨、方正、易于辨识的最终形态。我们不会陷入对“欧虞褚薛”的具体风格描摹,而是分析他们各自在笔画的粗细、结体的欹侧、墨色的浓淡等方面,对楷书“法度”的不同侧重,以及这些侧重点如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社会对秩序与规范的诉求。 第四部分:笔墨的“精神”——古代书写中的“气”与“韵”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超越对字形的纯粹考据,探讨古代书写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精神追求。 “书为心画”的理念溯源: 汉代以来,对书法的评价逐渐超越了“写字”的范畴,上升到“品人”的高度。我们将考察早期书论(如卫夫人、张怀瓘等人的论述)中,如何将文字的结构与书写者的德行、气质联系起来。笔画的“提按顿挫”,被视为个体精神状态的即时投射。 载体与工具对书风的影响: 简牍、缣帛、碑刻、纸张——不同的书写载体决定了书法的表现力。比如,在粗糙的竹木上书写,必然要求笔画更为劲健有力;而在细腻的纸上,则更容易展现墨色的微妙变化。这种物质基础与艺术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古代书风差异的关键钥匙。 总结: 本书以历史的纵深感,勾勒出汉字从“刻画符号”到“成熟书体”的漫长蜕变过程。它不是对某一种特定风格的临摹或复述,而是一部关于“汉字基因演化史”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每一个方折、每一条弧线背后,都深藏着上古先民的思维方式、技术限制与对美的永恒追求。读者将在阅读中体验到,书法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在时间长河中“立言”与“立身”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特别是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是很多同类出版物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的处理得当,使得原本厚重的金文内容在视觉上变得轻盈而富有韵律感,这对于长时间临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友好的设计。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我非常满意,翻阅起来非常顺手,不用担心书脊会因为使用频率高而损坏,感觉可以长久地作为案头的参考书。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编者对所收录内容的尊重和珍视,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充满了期待,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工匠对青铜器铭文的精雕细琢。

评分

从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选材眼光十分独到。它避开了那些被过度临摹、略显俗套的经典铭文,转而收录了一些更具个人风格或地域特色的珍贵材料。这种“淘金”式的选本,对于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求突破,摆脱“匠气”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一种跳脱出传统框架的视角,激发了我们对金文“变化”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的模仿上。书中所呈现的那些形态各异、充满野逸之气的字形,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篆书自由度的认知,让人在面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瓶颈时,能从中汲取到来自三千年前的古朴力量与无限灵感。

评分

我更关注的是其中对特定时期金文字体的风格辨析。这本书在收录材料时,似乎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它不仅罗列了字形,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捕捉到了不同“族群”或“王室”时期金文那种微妙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差异。我过去在研究某些特定铭文时,常因缺乏横向对比而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精选的范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的参照系。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或者研究人员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是简单地复制古物,而是带着一种探究和解读的眼光去呈现这些文字,让人在学习书写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关于古代史和文字演变的微型讲座。那种深入肌理的剖析,让人读来深感酣畅淋漓。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既能系统性地梳理商周金文的演变脉络,又能在具体笔法上提供清晰指导的教材,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笔画结构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合文与章法布局,逻辑性极强,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门古老的书体。作者在对每个字的解析中,似乎都融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初学者常犯的错误进行了细致的预判和纠正,这一点非常实用。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练习了一段时间,明显感觉自己在理解金文的“气”和“势”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机械地描摹,而是开始触摸到其内在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金文规范与趣味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匠人精神。例如,在对某些笔画的起收和转折处,它不仅展示了清晰的墨迹,还可能辅以现代的放大分析图,解释了古代铸造或书写过程中如何处理这种方折或圆转的过渡。这种将“书写实践”与“物质载体”相结合的探讨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金文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金文的厚重感难以在纸上完全再现,但通过这本书对力度和结体的深入讲解,我开始理解如何用笔墨去模拟那种青铜的质感和历史的沧桑感。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冰冷的青铜器到鲜活的毛笔书写之间的桥梁,使得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蒋维崧临商周金文》:◆实物信息:高37cm,宽26.1cm,厚1.5cm,163页,1版1印。亚光纸,略厚,有暗条纹理,内折式,翻阅挺实,内页为特种纸,亚光,厚度、密度、色度和表面光洁度都相当标准,彩印清晰。1~2页「古意·新韵」为蒋先生谈金文书法创作,3~10页「金文书法和蒋维崧的金文书法艺术」。◆印象:从选材、装订及印刷角度看,该书为一流的精品!从摹写方面看,摹的好,写的像,线条及用笔恰当,给人以美感。数量多,大小适宜,笔法清晰,便于观察、学习和借鉴。非常不错!◆京东:包装专业,发货及时,物流快速,点赞!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评分

评分

1234567890

评分

《蒋维崧临商周金文》:◆实物信息:高37cm,宽26.1cm,厚1.5cm,163页,1版1印。亚光纸,略厚,有暗条纹理,内折式,翻阅挺实,内页为特种纸,亚光,厚度、密度、色度和表面光洁度都相当标准,彩印清晰。1~2页「古意·新韵」为蒋先生谈金文书法创作,3~10页「金文书法和蒋维崧的金文书法艺术」。◆印象:从选材、装订及印刷角度看,该书为一流的精品!从摹写方面看,摹的好,写的像,线条及用笔恰当,给人以美感。数量多,大小适宜,笔法清晰,便于观察、学习和借鉴。非常不错!◆京东:包装专业,发货及时,物流快速,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