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鉴定与评价

宝玉石鉴定与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耿 著
图书标签:
  • 宝石鉴定
  • 玉石鉴定
  • 宝玉石
  • 宝石评估
  • 玉石评估
  • 鉴定
  • 评估
  • 珠宝
  • 矿物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6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84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2
字数:3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教材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也适合从事宝玉石相关工作的人员及对宝玉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1.《宝玉石鉴定与评价》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宝石学博士,有着多年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并且多次奔德国、英国等地从事宝石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2.《宝玉石鉴定与评价》为全彩色印刷,全部使用作者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直观展示宝石的特征,深入浅出,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着重强调肉眼等条件下对宝石的基本鉴定和质量评价。

内容简介

  作为宝石学的入门教材,《宝玉石鉴定与评价》通过鉴定和质量评价(欣赏)两个部分,分别回答人们在日常见到宝石时常问的两个问题:是真的宝石吗?值钱吗?由此切入,引导读者学习。教材的主要特色为全部使用编著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直观展示宝石的特征,并全彩色印刷,深入浅出,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着重强调肉眼等条件下对宝石的基本鉴定和质量评价。本教材分为入门和进阶两个部分,第1~8章内容为肉眼鉴定与质量评价,第9章内容为进阶选学的实验室鉴定部分,分别针对初学者和深入学习者。本书首先介绍了宝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宝石鉴定的原理、肉眼鉴定宝石的方法,然后分别对钻石、有色单晶宝石、玉石、有机宝石做了详细介绍,后介绍了宝石的评价和实验室常规鉴定仪器及使用,附录收录了常见宝石的参数、商业名称等,方便学习者查找。  《宝玉石鉴定与评价》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也适合从事宝玉石相关工作的人员及对宝玉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耿,  宝石学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讲师。中国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任教,主讲《宝石鉴定与欣赏》、《钻石学》、《合成宝石与人工晶体》、《有色宝石学》等本科课程。  录制有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宝玉石鉴定与评价》等视频课程  获英国皇家宝石协会宝石学证书  英国皇家宝石协会注册鉴定师会员(FGA)、认证培训教师(Accredited Tutor)  2009年获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青年学者奖学金,赴德国美因茨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研究宝石矿物学  2008年,2011-2012年,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211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奖学金,赴德国美因茨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研究宝石矿物学

内页插图

目录

1 宝石定义、命名和分类/001
1.1 宝石的概念/002
1.2 宝石的分类/005
1.2.1 天然珠宝玉石/006
1.2.2 人工宝石/007
1.3 宝石的优化和处理/009
1.3.1 优化和处理的方法与目的/009
1.3.2 优化/010
1.3.3 处理/010
1.4 宝石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011
1.4.1 宝石的价值/011
1.4.2 影响宝石价值的因素/011
1.5 生辰石/012
2 宝石鉴定的原理/015
2.1 晶体与非晶体/016
2.1.1 晶体与非晶体/016
2.1.2 光学均质体与非均质体/017
2.2 宝石的光学性质/018
2.2.1 颜色/019
2.2.2 光泽/020
2.2.3 透明度/022
2.2.4 亮度/023
2.2.5 色散(火彩)/023
2.2.6 特殊光学效应/024
2.2.7 发光性/025
2.2.8 非均质体宝石的光学性质/026
2.3 宝石的力学性质/027
2.3.1 硬度/027
2.3.2 解理/029
2.3.3 断口/030
2.3.4 韧度/030
2.3.5 相对密度/031
2.4 宝石的其它性质/031
2.4.1 热学性质/031
2.4.2 电学性质/031
2.4.3 磁性/032
2.5 宝石中的包裹体/032
3 肉眼鉴定宝石的方法/034
3.1 肉眼鉴定的内容和方法/035
3.2 宝石光学特征的肉眼观察/036
3.3 宝石力学特征的肉眼观察/040
3.4 宝石切工特征的肉眼观察/041
3.5 宝石包裹体的肉眼观察/044
3.6 宝石其它性质的观察/044
4 钻石/046
4.1 钻石的特征/047
4.1.1 应用历史与传说/047
4.1.2 基本性质与分类/047
4.1.3 主要鉴定特征/048
4.1.4 优化处理/049
4.1.5 合成钻石/050
4.1.6 产地/050
4.1.7 保养/051
4.2 钻石的主要仿制品/051
4.2.1 钻石的天然仿制品/051
4.2.2 钻石的合成仿制品/052
4.3 钻石的琢型/055
4.3.1 标准圆钻琢型/055
4.3.2 花式琢型/057
4.4 钻石的4C分级/057
4.4.1 钻石的颜色分级/058
4.4.2 钻石的净度分级/059
4.4.3 钻石的切工分级/060
4.4.4 钻石的克拉重量分级/062
4.4.5 钻石的4C分级证书/062
5 有色单晶宝石/064
5.1 红蓝宝石/065
5.1.1 应用历史与传说/065
5.1.2 基本性质/066
5.1.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067
5.1.4 优化处理/067
5.1.5 合成/068
5.1.6 产地/070
5.1.7 质量评价/071
5.2 祖母绿、海蓝宝石和绿柱石/073
5.2.1 祖母绿/074
5.2.2 海蓝宝石/078
5.2.3 绿柱石/079
5.3 猫眼、变石和金绿宝石/080
5.3.1 猫眼/081
5.3.2 变石/083
5.3.3 变石猫眼/084
5.3.4 金绿宝石/084
5.4 尖晶石/085
5.4.1 应用历史与传说/085
5.4.2 基本性质/085
5.4.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086
5.4.4 外观相似宝石/086
5.4.5 合成/086
5.4.6 产地/087
5.4.7 质量评价/087
5.5 碧玺/087
5.5.1 应用历史与传说/087
5.5.2 基本性质/087
5.5.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089
5.5.4 外观相似宝石/089
5.5.5 优化处理/091
5.5.6 产地/092
5.5.7 质量评价/092
5.6 石榴石/093
5.6.1 镁铝榴石/094
5.6.2 铁铝榴石/095
5.6.3 锰铝榴石/096
5.6.4 钙铝榴石/097
5.6.5 钙铁榴石/099
5.7 坦桑石/100
5.7.1 应用历史与传说/100
5.7.2 基本性质/100
5.7.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01
5.7.4 外观相似宝石/102
5.7.5 优化处理/102
5.7.6 质量评价/102
5.7.7 产地/102
5.8 橄榄石/103
5.8.1 应用历史与传说/103
5.8.2 基本特性/103
5.8.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04
5.8.4 外观相似宝石/104
5.8.5 产地/105
5.8.6 质量评价/105
5.9 水晶(石英)/106
5.9.1 应用历史与传说/106
5.9.2 基本性质/106
5.9.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07
5.9.4 外观相似宝石/109
5.9.5 优化处理/109
5.9.6 合成/109
5.9.7 质量评价/110
5.10 长石/111
5.10.1 月光石/113
5.10.2 天河石/114
5.10.3 日光石/115
5.10.4 拉长石/116
5.10.5 红色长石(“太阳石”)/117
5.11 托帕石/118
5.11.1 应用历史与传说/118
5.11.2 基本特征/118
5.11.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19
5.11.4 优化处理/119
5.11.5 质量评价/120
5.12 其它常见单晶宝石/120
5.12.1 锂辉石/120
5.12.2 透辉石/121
6 玉石/123
6.1 软玉(和田玉)/124
6.1.1 应用历史与传说/124
6.1.2 基本性质/124
6.1.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25
6.1.4 外观相似宝石/127
6.1.5 优化处理/128
6.1.6 质量评价/128
6.1.7 产地/129
6.2 翡翠/130
6.2.1 应用历史与传说/130
6.2.2 基本性质/130
6.2.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31
6.2.4 外观相似宝石/131
6.2.5 优化处理/132
6.2.6 质量评价/134
6.3 欧泊/136
6.3.1 应用历史与传说/136
6.3.2 基本性质/136
6.3.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37
6.3.4 优化处理/137
6.3.5 拼合/137
6.3.6 合成/138
6.3.7 质量评价/138
6.3.8 产地/138
6.4 玉髓和玛瑙/139
6.4.1 应用历史与传说 /139
6.4.2 基本性质/139
6.4.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40
6.4.4 优化处理/141
6.4.5 质量评价/141
6.5 绿松石/142
6.5.1 应用历史与传说/142
6.5.2 基本性质/142
6.5.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43
6.5.4 外观相似宝石/143
6.5.5 优化处理/144
6.5.6 合成/144
6.5.7 质量评价/144
6.5.8 产地/145
6.6 青金石/145
6.6.1 应用历史与传说/145
6.6.2 基本性质/145
6.6.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46
6.6.4 优化处理/146
6.6.5 合成/146
6.6.6 质量评价/147
6.6.7 产地/147
6.7 蛇纹石玉(岫玉)/147
6.7.1 应用历史与传说/147
6.7.2 基本性质/147
6.7.3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48
6.7.4 优化处理/148
6.7.5 质量评价/149
6.8 其它常见玉石/149
6.8.1 葡萄石/149
6.8.2 查罗石/150
6.8.3 独山玉/151
6.8.4 虎睛石和鹰眼石/152
6.8.5 石英岩/153
6.8.6 孔雀石/153
6.8.7 菱锰矿(红纹石)/154
6.8.8 萤石/155
6.8.9 黑曜岩(天然玻璃)/156
7 有机宝石/157
7.1 珍珠/158
7.1.1 应用历史与传说/158
7.1.2 成因和养殖/158
7.1.3 基本性质/159
7.1.4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60
7.1.5 优化处理/161
7.1.6 相似品及仿制品/162
7.1.7 珍珠的质量评价/162
7.2 珊瑚/163
7.2.1 应用历史与传说/163
7.2.2 成因/163
7.2.3 基本性质/163
7.2.4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64
7.2.5 优化处理/165
7.2.6 相似品及仿制品/165
7.2.7 质量评价/166
7.3 象牙/166
7.3.1 应用历史与传说/166
7.3.2 成因/166
7.3.3 基本性质/167
7.3.4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67
7.3.5 优化处理/168
7.3.6 相似品与仿制品/168
7.4 琥珀/169
7.4.1 应用历史与传说/169
7.4.2 成因/169
7.4.3 基本性质/169
7.4.4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70
7.4.5 优化处理/170
7.4.6 仿制品/170
7.4.7 质量评价/171
7.5 贝壳/171
7.5.1 应用历史与传说/171
7.5.2 成因/171
7.5.3 基本性质/172
7.5.4 主要肉眼鉴定特征/172
7.5.5 优化处理/173
8 宝石的评价/174
8.1 有色单晶宝石的评价/175
8.2 玉石的评价/177
8.3 有机宝石的评价/179
9 宝石实验室常规鉴定仪器的使用/181
9.1 鉴定仪器/182
9.1.1 放大镜/182
9.1.2 镊子/182
9.1.3 显微镜/183
9.1.4 偏光镜/184
9.1.5 宝石折射仪/185
9.1.6 二色镜/186
9.1.7 分光镜/187
9.1.8 滤色镜/188
9.1.9 紫外荧光灯/189
9.1.10 静水力学天平/189
9.2 宝石的综合鉴定/190
9.3 宝石的证书/192
附录/193
附表1 宝石的常见商用名称表/193
附表2 宝石的简明鉴定特征表(按折射率索引)/195
附表3 宝石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其鉴定特征/210
附表4 宝石常见的合成方法及鉴定特征/211
参考文献/212

前言/序言


《宝石学原理与实践》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宝石学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专业读物。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宝石的形成、物理化学性质、光学特性以及在地质学中的意义。读者将在这里了解到,从地壳深处到我们日常佩戴的饰品,宝石是如何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并具备其独特的内在美与价值。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科学体系与丰富的实践指导相结合。在理论部分,我们详细解析了各种宝石的主要分类,包括矿物宝石(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等)和有机宝石(如珍珠、珊瑚、琥珀等),并逐一介绍它们的晶体结构、硬度、密度、折射率、多色性、吸收光谱等关键鉴定指标。这些参数是理解宝石特性、区分真伪的基础。 在实践操作方面,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涵盖了宝石鉴定所需的各项技术和方法。从宏观的观察,如颜色、光泽、透明度、包裹体等,到微观的仪器分析,如显微镜下的包体形态,紫外荧光反应,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等。本书不仅介绍了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更结合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案例,指导读者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准确地识别宝石的种类,判断其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性,以及发现常见的优化处理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各种宝石的产状、产地、开采历史以及相关的地质背景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了解宝石的“家世”,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稀有性与价值,并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宝石市场的动态。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宝石的评价标准,从净度、颜色、切工、克拉重量这“4C”标准出发,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这些标准对钻石进行分级,并延伸到对其他宝石价值评估的考量因素,如质地、工艺、稀有度等。 本书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宝石保养、修复以及当前宝石学研究前沿的介绍。我们强调科学的保养方法对于延长宝石寿命的重要性,并普及了常见的修复技术。此外,对纳米宝石、人造宝石的最新发展,以及宝石数据库的建设等内容,也为读者展现了宝石学领域不断进步的面貌。 《宝石学原理与实践》适用于对宝石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如珠宝鉴定师、宝石商、珠宝设计师、收藏家,同时也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宝石学、地质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本书也将是一扇通往绚丽多彩宝石世界的窗口,帮助您在欣赏和选购宝石时,拥有更专业、更自信的视角。 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科学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系统的宝石鉴定与评价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宝石的奥秘,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宝玉石鉴定与评价》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我每天都在里面“挖宝”。我一直对色彩斑斓的宝石,尤其是彩色宝石,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关于它们的专业书籍却相对较少,而且很多都过于冷门。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的一个重要空白。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彩色宝石,从常见的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到一些比较小众的碧玺、海蓝宝石、坦桑石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宝石的颜色成因”的解释,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宝石种类,讲解了金属离子致色、元素缺陷致色等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矿物,会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颜色。比如,书中解释红宝石的红色是因为铬离子的存在,而蓝宝石的蓝色则是因为铁和钛离子的结合,这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彩色宝石的“理想颜色”以及影响其价值的因素,比如,对于祖母绿,除了绿色,它还有“油绿”、“翠绿”等不同层次的绿色,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产地”对于宝石价值的影响,比如缅甸抹谷的红宝石、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之所以名声显赫,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颜色和净度,还因为它们独特的产地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辨别宝石的真伪,更能理解它们背后的价值,甚至能体会到不同产地宝石所蕴含的独特“风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宝玉石鉴定与评价》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毕竟,宝石鉴定听起来就是个非常专业、甚至有点“高冷”的领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亲切,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耐心地向你传授他的独门秘籍。作者在讲解各种鉴定方法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比如,在介绍宝石硬度时,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莫氏硬度表,而是通过“用一块宝石去划另一块宝石,如果硬的能留下划痕,说明它的硬度更高”这样直观的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战技巧”和“避坑指南”。比如,在介绍合成宝石和仿冒品时,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仿冒手段,并教我们如何从颜色、光泽、内部特征等方面进行辨别,这对于像我这样经常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款价格非常诱人的“蓝宝石”,本来差点就下手了,后来想起书里说的“天然蓝宝石通常带有丝状或针状包裹体,而合成的则可能非常纯净,或者有圆形气泡”,再对照图片仔细一看,果然发现了端倪。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没话说,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怎么办”,让我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宝石的奥秘,而不是盲目听信他人的说法。

评分

我曾有幸在一次珠宝展会上,听一位资深的宝玉石鉴定师讲座,他推荐了这本《宝玉石鉴定与评价》。当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如此之大。书中的内容,我感觉远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期。它不仅是一本关于鉴定方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宝玉石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从矿物形成到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我尤其看重书里对“宝石的文化意义”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相对“软”的方面,而是将其与宝石的物理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玉石时,书中不仅仅讲了它的化学成分和硬度,还深入探讨了玉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仁”、“德”、“玉石皆美”等,这让我对一块普通的玉石产生了更深的文化认同感。此外,书里关于“如何解读宝石证书”的部分,也极具指导意义。作者详细解释了证书上各项指标的含义,以及不同机构颁发证书的差异,这让我在购买昂贵的宝石时,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价值所在,并能有效识别一些“水分”过多的证书。我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款号称“D色VVS1”的钻石,但价格却异常便宜,我立刻查阅了书里关于钻石颜色和净度分级的章节,结合证书上的信息,发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最终放弃了购买,避免了损失。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宝玉石鉴定,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对历史的传承。

评分

这本《宝玉石鉴定与评价》简直就是我踏入宝玉石世界的一本“圣经”!我一直对那些温润内敛的玉石,或是火彩耀眼的宝石心生向往,但无奈知识浅薄,每次去市场都像个任人宰割的“小白”。直到我遇到这本书,才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双“慧眼”。书里对各种主流宝石的介绍,从产地、硬度、密度到折射率、吸收光谱,都介绍得无比详尽,而且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列表,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际案例来阐述。比如讲到钻石的火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闪闪发光”,而是通过描述光线在钻石内部的折射、反射以及色散,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钻石能呈现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七彩光芒,还用了“像无数颗小星星在跳舞”这样的比喻,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对于翡翠,更是下了血本,从“种”、“水”、“色”、“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还特别提到了“行家看种,外行看色”的谚语,并详细解释了其中的道理。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玉石的包浆”的章节,虽然之前我以为包浆只是老物件的一种“时光痕迹”,但书中却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包浆的形成原理,以及它对玉石价值的潜在影响,这让我对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古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而且,书里还配有大量的实物图片,那些高清、细节丰富的照片,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宝石特征一一对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甚至能通过图片,辨别出一些细微的晶体结构和包裹体,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宝玉石探索的热情,让我不再畏惧市场,而是充满了自信和好奇。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董和收藏品有着濃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喜欢在一些拍卖会上“淘宝”。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一本名为《宝玉石鉴定与评价》的书,便买来一读。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远远超出了我对于“鉴定”的理解。它不仅涵盖了各种宝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宝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宝石的优化处理”的章节,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如染色、充填、热处理等,并教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宝石的细微特征来识别这些处理痕迹。这对于像我这样经常接触到一些“老物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还记得有一次,在一次小型拍卖会上,看到一块据说是“古老的和田玉”,但总感觉颜色过于均匀,细节之处有些疑虑。回家后,我立刻翻阅了这本书,对照着书中关于“染色的玉石”的描述,发现那块玉石果然有一些异常的痕迹,从而避免了一次“打眼”。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收藏,不仅仅是看其表面的光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在的价值和历史的沉淀,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本质的明灯。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晶莹剔透、闪烁着迷人光芒的宝石充满了向往,但现实是,我既不懂鉴别,又怕被坑。直到我入手了《宝玉石鉴定与评价》这本书,我才感觉自己终于有了底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宝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到各种宝石的鉴定方法、市场价值评估,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使用放大镜和滤色镜进行鉴定”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鉴定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放大镜观察宝石的内部特征,例如包裹体、生长纹、裂隙等,以及如何使用滤色镜来区分某些相似的宝石。我甚至跟着书里的步骤,自己尝试着用小放大镜去观察家里的几件首饰,虽然不能和专业鉴定师相比,但确实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书中对于“评价宝石的四大要素:颜色、净度、切工、重量(4C)”的讲解,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四个要素,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平衡这四个要素来达到最佳的价值。比如,书中提到,对于一些体积较小的宝石,即使净度稍有不足,但如果切工极佳,也能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火彩,从而提升其整体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评价宝石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盯着某一个指标。

评分

我是一名珠宝设计师,平时工作经常需要接触各种宝石,但说实话,之前我对宝石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好看”的层面,对于它们的真实价值和品质判断,往往依赖于供货商的说法。这本《宝玉石鉴定与评价》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宝石学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矿物学知识,到各种宝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再到市场价值的评估体系,都有极其详尽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书里关于“宝石的内含物”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有瑕疵就不好”,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内含物对宝石价值的影响,有些内含物甚至还能成为宝石的“身份证明”。比如,在讲到祖母绿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三相包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鉴定天然祖母绿中的重要作用,还配有大量的微距照片,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微小的“宇宙”是如何在宝石内部孕育的。此外,书中关于“宝石评价体系”的部分,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小”、“颜色”、“净度”的组合,而是将宝石的稀有性、工艺、文化价值等都纳入考量,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评估模型。这对于我理解市场定价、与客户沟通以及更好地进行设计创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准确地判断宝石的品质,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评分

我一直觉得,买宝石就像是在“开盲盒”,虽然眼前所见是美的,但背后的真实价值却很难捉摸。《宝玉石鉴定与评价》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盲盒”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市场。书中的内容,从宝石的基础知识,到各种具体的鉴定技巧,再到市场价值的评估,都写得非常系统和深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识别仿冒品和合成宝石”的部分,作者列举了市面上常见的各种仿冒手段,并教我们如何从颜色、光泽、内部特征、硬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辨别。比如,书中提到,很多合成的彩色宝石,其颜色往往过于均匀,缺乏天然宝石应有的“色根”或“色带”,而且可能含有圆形的“气泡”包体。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款价格非常诱人的“猫眼石”,本来心动了,但想起书里说的,天然猫眼石的“猫眼效应”通常不是非常完美,而且会有一些细小的包裹体,于是仔细对比图片,发现那款“猫眼石”的猫眼线非常锐利,而且内部异常干净,最终放弃了购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教会了我鉴别技术,更在于它培养了我一种审慎、客观的鉴赏态度,让我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更加注重宝石本身的品质和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收藏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淘到一些有价值的宝玉石,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在古玩市场和各类展会上“碰运气”,结果往往是捡漏不成,反而被一些“赝品”套路。幸好,我发现了《宝玉石鉴定与评价》这本书,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寻宝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序,从基础的宝石学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宝石的鉴别要点和市场行情。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关于“宝石的优化处理”那一章,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染色、充填、热处理等等,并教我们如何通过肉眼或者简单的工具来识别这些处理痕迹。我记得有一次在市场看到一块标着“高品质”的红宝石,价格比市场价低很多,我当时就有点怀疑,回家后立刻翻阅了这本书,对照着书里描述的“烧红”处理特征,发现那块红宝石果然有着异常均匀的颜色和缺乏天然包裹体,从而避免了一次“踩坑”。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鉴定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审慎、客观的鉴赏态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知识和经验去发掘,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如今,我再也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而是带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更加有信心地去探索宝玉石的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者,我总喜欢在旅途中寻找当地独特的宝藏。在一次东南亚的旅行中,我被那些精美的宝石和玉器深深吸引,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回国后,我偶然发现了《宝玉石鉴定与评价》这本书,它简直就是我旅行中的“遗憾弥补器”。书中对各种宝石的产地、特征、文化象征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在旅途中看到的那些宝物。比如,在书中读到关于缅甸翡翠的章节,了解到“种”、“水”、“色”的含义,以及不同产地的翡翠为何有不同的特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在市场上看到的那些绿色石头,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宝石的“传说”和“故事”,这些内容让宝石不仅仅是冰冷的矿物,而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精灵”。我还记得,在书中看到关于“星光效应”的介绍,作者详细解释了这种光学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哪些宝石会产生这种效果,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在光线下闪耀的“星星”。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的宝玉石鉴定,都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一次对文化的体验,它让我的旅行充满了更多的意义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很好很好

评分

专业书籍很好

评分

书炒鸡棒,这样的价钱可以买到这个质量的书很值了。

评分

京东图书满200 减100 活动买的,作为工具书挺不错!

评分

正版!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系统地介绍了宝石鉴定评价的各种方法

评分

很多宝石都有介绍不过都很片面,基础讲一下,多而不精。

评分

物流很快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在京东买书

评分

还没看,希望能帮我入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