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个女人的自传
:58.00元
作者:杨步伟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等!
新一辑《一个女人的自传》《《蒋廷黻回忆录》《亦云回忆》再续佳作!
2.杨步伟是民国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胡适和丈夫赵元任的鼓励之下,用漂亮的白话文谱写另一个民国。
3.从追求自由、知识的新时代女性到赵元任妻子,这是只属于那一个时代的大家闺秀风采;杨步伟的一生,赵元任的半生,见证激荡变革中两代知识人的趣闻与风骨。
4.从这段话,可见杨步伟的阅历与风趣:' 我不过是一个普通道地的中国女人,自己并无特绩与社会和国家,不过几十年中巧遇了一些世界大事与我都有点边缘的牵涉,并且都是目击一切的实状,所以写出来以供社会人士酒后饭余时来看看消遣。*是我自己家庭的新旧改革,第二是国家民族的革命及后来内战争夺,第三是在两朝内外来侵略,第四是世界两次大战都在我这大半生中碰巧遇到了,并与我个人都有一点关系。现在就希望不要再看见世界第三次大战来消灭人类吧!'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两部。《一个女人的自传》是杨步伟前半生的回忆录,记录了她出生、求学、担任校长、日本留学、自我退婚、回国设立女子医院、结识赵元任等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激荡变革的年代,勇于追求自由、知识、事业的经历。《杂记赵家》记录了杨步伟嫁给赵元任,回归家庭后的故事。这一对夫妇均是名门望族出身,后又留学苦读,回国后接触到的也是当时学术界的大佬们,他们看到的和记录下的,就是一份20世纪学术界的群星谱。
目录
一个女人的自传
目 录
我写自传的动机
英译本'书前'
章 讲我自己
部分 '男孩'时期
第二章 订婚和出世
第三章 头一岁的长进
第四章 在广东抚台衙门
第五章 小时候出的事和病痛
第六章 开蒙读书
第七章 小三少爷
第八章 小改革家
第九章 搬家到延龄巷
第十章 三小姐了
第二部分 女孩时期
第十一章 跟大伯在武昌
第十二章 跟父亲在大冶
第十三章 次进学堂
第十四章 祸与福
第十五章 自己写信退婚
………………
杂记赵家
目录
自 序
章 结婚后的忙乱
第二章 蜜月与蜜蜂
第三章 剑桥过家
第四章 次欧洲游记
第五章 四年的清华园
第六章 元任和中央研究院的关系
第七章 在华盛顿的一年半
第八章 元任又回到中央研究院
第九章 在南京作''的计划
第十章 安与危
第十一章 撤退后方
………………
作者介绍
杨步伟(1889—1981),出身于南京望族,是中国早的现代新女性之一。1912年,担任崇实女子学校校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医学。回国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一合办“森仁医院”。1920年,与语言学家赵元任相识,次年结婚。1938年,全家赴美,此后一直定居美国。1981年3月去世。著有《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记赵家》《中国食谱》等书。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作者的叙事声音极其具有穿透力,仿佛她正在你耳边低语,却能震动你的内心深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与奔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描述那些最激烈的情感冲击时,作者反而采用了最为冷静、近乎学术的分析口吻,这种反差制造了一种巨大的张力,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有力量。在结构上,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象征和隐喻,书中的某些重复出现的意象,虽然在字面上看平平无奇,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会不断累加、深化,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意义网络。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保持完整性”的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本身的驾驭能力,她对词汇的选择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经过了极其审慎的筛选。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局,而是一种久久不散的、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沉反思。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拂过心间最柔软的角落。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色彩饱满,层次分明。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毫不掩饰的剖白,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会与自身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那些生命中不起眼的琐碎日常描绘得意味深长;时而又陡然加速,如同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读者卷入情节的漩涡之中。这种高低起伏的叙事韵律,使得整部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不拖泥带水。它没有宏大的史诗叙事,却在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折射出关于时间、选择与成长的永恒命题。我甚至在某些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它们如同散落在文本中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是一本需要用耳朵倾听,用心感受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生命的共振。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股近乎野蛮的真诚所吸引。它不像许多传记那样,试图将主角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符号,而是勇敢地展示了那些挣扎、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刻。这种不设防的态度,赋予了文字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带着一种略显尖刻的嘲讽,直指那些社会约定俗成的虚伪;时而又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深沉的温柔与理解。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冲突和转折时,常常采用一种跳跃式的剪辑手法,这种处理方式极具现代感,让故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也让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整本书的结构仿佛是一张被打乱了时间线的挂毯,每一块色块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需要读者自己去重新编织出清晰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忙的欧洲咖啡馆,亲耳聆听着一个睿智而又饱经风霜的灵魂,向我袒露她的秘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而在于它展示了“可以”如何去体验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稳定的,正因如此才显得如此迷人。它没有遵循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逻辑,而是更像是一系列记忆的碎片被精心排列组合而成,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美学。作者的叙事视角频繁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之间切换,这种节奏的转换,让读者始终保持一种警醒的状态,避免了陷入平铺直叙的乏味。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重量”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每一个重大决定背后的代价与收益,没有美化或指责,只是客观地呈现了“发生过”的事实。文字的张力主要来源于那些未言明的留白,很多情绪的爆发点都是在对话的间隙或一个无声的凝视中完成的,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悟性。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理解复杂人性的侧门。对于那些习惯了标准叙事结构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散乱,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音乐性”,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的作品,它的深度并非一览无余,而是需要读者带着耐心去挖掘。从文体上看,它似乎游走在回忆录和哲学随笔之间,每一章的独立性都很强,但又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的探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风貌时所展现出的扎实功底,那种环境的代入感极强,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极其私密的情感体验,用一种高度凝练、近乎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些描述孤独、渴望、失落的句子,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它们像是经过了无数次锤炼的精钢,坚硬而锋利。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与一场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你不需要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你会被迫审视自己的立场。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思考那些关于身份认同和女性在时代洪流中角色的复杂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