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弟子规原文/6
总叙/001
入则孝/007
出则悌/061
谨/113
信/171
泛爱众/219
亲仁/265
余力学文/287
结语/316
《弟子规》至此圆满了。
这部论典的加持力,我想诸位都感受到了。我一直觉得,本论能让过去、现在这么多人学习并受其影响,如果不是圣者的愿力所致,很难想象。我学过很多讲授如何做人的教言,但像《弟子规》这么简单、扼要、普世的论典,确实不多。
我一向重视人格建设。而作为佛教徒,我也认为,有一种次第很难逾越--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做一个好佛教徒,最后成为一个大成就者。试想,如果小学还没毕业,怎么做博士呢?所以,不管是初入佛门还是久修佛法,我都建议大家:先学做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好好修行。
什么是修行?心怀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志向,把握好当下的每一个取舍,就是修行。
能这样修行的人,大可不必在意自己的未来:我老了怎么办?我生病怎么办?我失去亲人怎么办?……不要顾虑这些。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生不可能那么圆满。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思虑上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人、修行,然后弘法利生。
正如我在各种场合常常讲到的,我强调人格教育,源于上师如意宝的传统。在我的印象中,上师每年都会讲做人的道理,要么专讲一部论,要么课前开示。正因为上师的强调和提携,他的弟子才会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各层次人士交往时,受到普遍赞叹。其实上师本人就是最好的典范。记得上师去世界各地弘法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人打听: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有什么讲究、忌讳或规矩……
我们要记住,世间和出世间是相通的。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知道:全面学习各类知识,不仅无损于自身的境界,还会提升自己利益众生的能力。
所以,这部《弟子规》值得任何人学习:小孩子应该学,成年人也应该学;一般大众应该学,佛教徒也应该学。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开头我说过,讲《弟子规》我没有传承,因此,有讲错的地方请大家慈悲指正,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与大家分享。
最后,将所有讲解和听闻的善根做个回向,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自序
我很喜欢《弟子规》。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
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
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还有人想:“那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在这里面,我除了从字面上做简单解释外,还借用了世间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证,来印证它所阐述的道理。
我认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不会过时,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要越重视根的力量。
《弟子规》的内容,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
尤其对汉族人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和佛教的胜义世俗理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儒教思想是一切学问之最,甚至学了佛又搁下佛法,觉得有孔孟思想就够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
我也看过四书等儒教经典,今生的道理讲得是好,但对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详细看过了,没有提及;禅宗的悟道、见性成佛,更没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倒是很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样看来,佛教义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为什么学过佛教经论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观点,一目了然?我想,这跟佛教尤为擅长对心的认知有关。有学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对治内心的烦恼,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应该不难。
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论上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可能要调整一下认识分寸。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秀才,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自学时,我感觉这个人了不起,用语简练,说理准确,同时又蕴含深意。
本论最初名为《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从此沿用至今。
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师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本论。
本论只有九十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着顺口而且好记,所以最好让孩子每天早上读一遍。
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格言,我认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我在2009年简单讲过一次《弟子规》,近期拿出来重新翻阅,忆起这个时代的种种,又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谁都知道,《弟子规》是儒教经典,而我在此结合了佛教理念进行解读,也许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带来另一番滋味、另一种启示。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个舒服的地方,打开来看看……
索达吉
藏历木羊年六月初四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吉祥日
2015年7月20日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在我看来,堪称一绝,它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哲学探索之旅。作者巧妙地将《弟子规》的条目作为引子,但很快就跳脱出来,探讨背后的精神哲学和心理机制。例如,在讨论“不登高而呼”时,作者并没有停留于字面上的“不要大喊大叫”,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注意力经济”对个人心性的腐蚀作用,以及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权威感。这种跨界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经典时,常常会搭配历史典故或哲学思辨,使得原本严肃的教化内容变得引人入胜,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但语气又亲切得像邻家长辈的教诲。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时而平和,像乐章一样富有张力。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空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强迫我放慢脚步,审视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的好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展现出的深厚的人文关怀。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著作,而是充满了对普通人生活困境的理解与体谅。作者在谈及“凡是人,皆须爱”时,展现了极大的同理心,他深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做到“爱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因此,他提供了很多非常实际的“过渡性策略”,比如如何从最基本的礼貌开始,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关爱。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读者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燃起了实践的勇气。书中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美好的品德时,文字本身就具有感染力,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模仿和践行。我经常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很多过去积累的模糊感受,都被作者清晰地梳理和命名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然后温柔地,却又坚定地,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它不仅仅是关于“弟子”的规矩,更是关于每一个“人”的修养。
评分这本《漫谈弟子规》的读后感,我得好好琢磨一下,毕竟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挺深的,它像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陈旧的教诲的新认识。我记得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抵触,觉得无非又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礼仪规范,什么“弟子规,圣人训”,无非是要求小孩子要怎么听话,怎么规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这些古老的智慧。比如,书中对“孝”的探讨,不再是僵硬的“百依百顺”,而是引申到了现代家庭关系中的尊重与理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对经典文本的严谨考据,又不失生活化的幽默和洞察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仿佛是带着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然后反观当下,寻找我们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基石。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包容而不失批判性的态度,他既肯定了《弟子规》的价值内核,也坦诚地指出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分量。读完之后,我感觉心头豁然开朗,很多过去想不明白的家庭伦理问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解释和出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理疏导,我原本以为这只是本关于行为规范的书,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的指南。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对面,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分享他多年来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谨言慎行”那一章节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少说话,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语言的力量”——如何用最恰当的词汇去表达善意,如何避免无谓的争执和误解。这对于我这种在职场中需要大量沟通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引用了很多现代的案例和观点来佐证传统教诲的普适性,这使得原本蒙着历史灰尘的文字重新焕发了光彩。我感觉作者的功力非常深厚,他能够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并且这些准则并非死板的教条,而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延展性。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是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你自己去建构属于自己的道德罗盘。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不自觉地开始运用书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在发怒之前,先深吸一口气,思考自己言语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内在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为我们这些在信息爆炸时代迷失方向的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过度强调“个性解放”和“自我中心”,导致很多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丢失了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醒剂,它没有否定现代化的进程,但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和连接是永恒的需求。作者在解读“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时,特别点出了现代人“只许自己放纵,不许别人批评”的普遍心态,这个分析真是精准得令人心惊。我感觉作者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没有美化人性,而是直面人性的幽暗面,然后给出建设性的修正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句话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消化。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信息密度极高,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和打磨。它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完人”,而是鼓励你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工程。这种务实的理想主义,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最独特的气质。
评分一次买了好多本,慢慢看,晒单冒个泡
评分书质量很好!带给人心灵的宁静和解脱!无限感恩法王如意宝和索达吉堪布!
评分非常好的书,买来送朋友!
评分简单初略的看了一下比较有深度,马上和儿子一起读。
评分百年经典,让人静心净心!值得反复读!
评分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评分弟子规。。。。。
评分趁活动优惠的时候,抢券买了很多书,好多还没看,质量很不错的,大多有塑封,书本很新。
评分真是非常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