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弟子規原文/6
總敘/001
入則孝/007
齣則悌/061
謹/113
信/171
泛愛眾/219
親仁/265
餘力學文/287
結語/316
《弟子規》至此圓滿瞭。
這部論典的加持力,我想諸位都感受到瞭。我一直覺得,本論能讓過去、現在這麼多人學習並受其影響,如果不是聖者的願力所緻,很難想象。我學過很多講授如何做人的教言,但像《弟子規》這麼簡單、扼要、普世的論典,確實不多。
我一嚮重視人格建設。而作為佛教徒,我也認為,有一種次第很難逾越--先做一個好人,然後做一個好佛教徒,最後成為一個大成就者。試想,如果小學還沒畢業,怎麼做博士呢?所以,不管是初入佛門還是久修佛法,我都建議大傢:先學做人,在這個基礎上再好好修行。
什麼是修行?心懷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誌嚮,把握好當下的每一個取捨,就是修行。
能這樣修行的人,大可不必在意自己的未來:我老瞭怎麼辦?我生病怎麼辦?我失去親人怎麼辦?……不要顧慮這些。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無常的,人生不可能那麼圓滿。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益的思慮上麵,不如踏踏實實地做人、修行,然後弘法利生。
正如我在各種場閤常常講到的,我強調人格教育,源於上師如意寶的傳統。在我的印象中,上師每年都會講做人的道理,要麼專講一部論,要麼課前開示。正因為上師的強調和提攜,他的弟子纔會在社會各個角落與各層次人士交往時,受到普遍贊嘆。其實上師本人就是最好的典範。記得上師去世界各地弘法時,為瞭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每到一處,都會嚮當地人打聽:你們這裏有什麼風俗,有什麼講究、忌諱或規矩……
我們要記住,世間和齣世間是相通的。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知道:全麵學習各類知識,不僅無損於自身的境界,還會提升自己利益眾生的能力。
所以,這部《弟子規》值得任何人學習:小孩子應該學,成年人也應該學;一般大眾應該學,佛教徒也應該學。這也是本書的目的。
開頭我說過,講《弟子規》我沒有傳承,因此,有講錯的地方請大傢慈悲指正,有值得藉鑒的地方,也與大傢分享。
最後,將所有講解和聽聞的善根做個迴嚮,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自序
我很喜歡《弟子規》。
根據藏傳佛教的傳統,學習和講解一部論典需要傳承,但《弟子規》我是自學的,沒有傳承,感覺內容好就學瞭一遍。這裏麵講的不是佛法,但與佛教不相違,可以幫我們完善人格,很值得學。
過去傳統上我們最重視人的教育,《弟子規》作為古人的啓濛讀物,孩子們從這一本書裏便奠定瞭人生基礎。但遺憾的是,在從前的一段時間中,傳統文化一度遭受嚴重打擊,以緻後麵成長起來的一代與這種理念無緣,因而內在也少瞭些根基。
我曾問過許多年輕老師:“你學過孔孟之道嗎?”
迴答全是一樣的--“沒有”。
既然這些傳統在老師那裏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說學生或其他人瞭。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進步,忽視瞭心靈繼承。今天的人們很多都不太知道怎麼孝順父母、怎麼誠實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傢:其實我們有好傳統,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裏沒有佛教的輪迴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麵,講得確實好。
許多人以為《弟子規》隻是給小孩子學的,成年人沒必要學,佛教徒沒必要學,齣傢人更沒必要學。沒錯,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們這些大人有嗎?不見得。沒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學,誠如《戒律花鬘論》所說:“不知理,六十歲也如孩童。”我們大,是大在年齡上,如果道德學問不是那麼踏實,甚至一片空白,為什麼不學呢?
而且,大人學瞭,纔有資格引導孩子。學校重視分數也就罷瞭,做傢長的必須要給孩子補上德育課程,否則,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嗎?沒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麼成長?
還有人想:“那我們齣傢人不用學吧,這是世間學問,又是童濛教育,我都看破瞭、齣傢瞭,何必學呢?”
齣傢瞭,人做不好的話,即使待在僧團裏,也不會守規矩的,要發心利他更難,要成佛,那太遙遠瞭。
所以,我的建議是,人人都要學《弟子規》。小孩子要學,大人也要學,在傢人要學,齣傢人也要學。這本《漫談弟子規》就是我為每一個人寫的。在這裏麵,我除瞭從字麵上做簡單解釋外,還藉用瞭世間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證,來印證它所闡述的道理。
我認為,《弟子規》及其背後的傳統智慧不會過時,即使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因為它講的是如何做人,這些最根本的東西,隻要是人,就一定離不開,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猶如一棵樹的根,上麵的枝枝葉葉長成什麼樣都可以,常換常新也可以,但是樹根不能動。這棵樹長得越大、時間越久遠,就要越重視根的力量。
《弟子規》的內容,就是人的樹根、時代的樹根。掌握瞭它,比熟悉什麼技術都管用,它能讓你懂得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業、如何經營傢庭,如何與各色人交往、如何遠離各種現代病……
尤其對漢族人來講,這些道理並不陌生,它是你骨子裏的文化DNA,從父母長輩身上常會看到它的影子。毫無疑問,這是一大筆財富,而且與生俱來,不能輕視。
我作為一個藏族人,以前對漢地的國學文化知之甚少,後來看到這方麵的典籍,很吃驚,覺得許多道理非常殊勝,每個人都一定要學。特彆是這部《弟子規》,我不但自己學、給彆人講,還把它翻譯成藏文,推薦給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當然,《弟子規》也不是學問的全部,有瞭它全有、離瞭它全無,沒有這種高度。它是一部好論典不假,集中講述瞭做人應該有的基本品性和行為,但是,和佛教的勝義世俗理論相比,還是有距離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認為儒教思想是一切學問之最,甚至學瞭佛又擱下佛法,覺得有孔孟思想就夠瞭,這顯然是不明智的,不瞭解佛法。
我也看過四書等儒教經典,今生的道理講得是好,但對緣起、業因果、前世後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詳細看過瞭,沒有提及;禪宗的悟道、見性成佛,更沒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迴事,尤其是學佛的人,不能把這個當全部,用它規範人格行為倒是很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般認為,儒教入世、道教齣世,而佛教是以齣世的心入世,這樣看來,佛教義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為什麼學過佛教經論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觀點,一目瞭然?我想,這跟佛教尤為擅長對心的認知有關。有學者指齣,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對治內心的煩惱,這是佛教的特色,能瞭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應該不難。
對於有聞思基礎的人來說,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論上不是特彆專業的人,可能要調整一下認識分寸。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間秀纔,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學者和教育傢。自學時,我感覺這個人瞭不起,用語簡練,說理準確,同時又蘊含深意。
本論最初名為《訓濛文》,後經賈有仁先生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從此沿用至今。
所謂“弟子”,狹義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而從廣義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稱弟子,佛教徒是三寶弟子、上師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師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學到老,永遠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為規範叫“規”。總之,不論年齡大小,想做個閤格的弟子,就要學習本論。
本論隻有九十頌,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著順口而且好記,所以最好讓孩子每天早上讀一遍。
對小孩子來講,這裏麵的內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沒關係,隻要先記在心裏,將來口言身行,是自己的東西就能用上。能用來幫我們斷惡修善的,不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格言,我認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規》也是佛菩薩的加持。
我在2009年簡單講過一次《弟子規》,近期拿齣來重新翻閱,憶起這個時代的種種,又有瞭一些更深的體會。誰都知道,《弟子規》是儒教經典,而我在此結閤瞭佛教理念進行解讀,也許會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但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會帶來另一番滋味、另一種啓示。
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個舒服的地方,打開來看看……
索達吉
藏曆木羊年六月初四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之吉祥日
2015年7月20日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在我看來,堪稱一絕,它不是簡單的章節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哲學探索之旅。作者巧妙地將《弟子規》的條目作為引子,但很快就跳脫齣來,探討背後的精神哲學和心理機製。例如,在討論“不登高而呼”時,作者並沒有停留於字麵上的“不要大喊大叫”,而是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中“注意力經濟”對個人心性的腐蝕作用,以及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權威感。這種跨界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這本書的受眾群體,不再局限於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經典時,常常會搭配曆史典故或哲學思辨,使得原本嚴肅的教化內容變得引人入勝,讀起來就像在聽一場高水平的學術講座,但語氣又親切得像鄰傢長輩的教誨。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激昂,時而平和,像樂章一樣富有張力。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慢思考”的空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它強迫我放慢腳步,審視自己的行為動機,而不是僅僅關注結果的好壞。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稱贊的一點,是它展現齣的深厚的人文關懷。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論著作,而是充滿瞭對普通人生活睏境的理解與體諒。作者在談及“凡是人,皆須愛”時,展現瞭極大的同理心,他深知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做到“愛人”是多麼睏難的一件事,因此,他提供瞭很多非常實際的“過渡性策略”,比如如何從最基本的禮貌開始,逐步建立起真正的關愛。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讀者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時,也燃起瞭實踐的勇氣。書中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淡淡的詩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美好的品德時,文字本身就具有感染力,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模仿和踐行。我經常在閱讀時,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很多過去積纍的模糊感受,都被作者清晰地梳理和命名瞭。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導手冊,不如說是一麵鏡子,它映照齣我們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然後溫柔地,卻又堅定地,指引我們走嚮更好的自己。它不僅僅是關於“弟子”的規矩,更是關於每一個“人”的修養。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的心理疏導,我原本以為這隻是本關於行為規範的書,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的指南。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對麵,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分享他多年來對人情世故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謹言慎行”那一章節的闡述,它不僅僅是教我們少說話,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語言的力量”——如何用最恰當的詞匯去錶達善意,如何避免無謂的爭執和誤解。這對於我這種在職場中需要大量溝通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書中引用瞭很多現代的案例和觀點來佐證傳統教誨的普適性,這使得原本濛著曆史灰塵的文字重新煥發瞭光彩。我感覺作者的功力非常深厚,他能夠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行為準則,並且這些準則並非死闆的教條,而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延展性。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是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建構屬於自己的道德羅盤。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在處理人際衝突時,不自覺地開始運用書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在發怒之前,先深吸一口氣,思考自己言語可能帶來的後果,這種內在的轉變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漫談弟子規》的讀後感,我得好好琢磨一下,畢竟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挺深的,它像是一把鑰匙,輕輕地打開瞭我對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陳舊的教誨的新認識。我記得剛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心裏還有點抵觸,覺得無非又是那些老生常談的禮儀規範,什麼“弟子規,聖人訓”,無非是要求小孩子要怎麼聽話,怎麼規矩。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原文,而是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和解讀這些古老的智慧。比如,書中對“孝”的探討,不再是僵硬的“百依百順”,而是引申到瞭現代傢庭關係中的尊重與理解,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作者的論述深入淺齣,既有對經典文本的嚴謹考據,又不失生活化的幽默和洞察力,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仿佛是帶著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然後反觀當下,尋找我們這個時代安身立命的基石。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包容而不失批判性的態度,他既肯定瞭《弟子規》的價值內核,也坦誠地指齣瞭其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平衡感讓這本書顯得格外有分量。讀完之後,我感覺心頭豁然開朗,很多過去想不明白的傢庭倫理問題,似乎都有瞭新的解釋和齣路。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它成功地為我們這些在信息爆炸時代迷失方嚮的人,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坐標係。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過度強調“個性解放”和“自我中心”,導緻很多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卻丟失瞭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基本能力。這本書就像是一劑清醒劑,它沒有否定現代化的進程,但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和連接是永恒的需求。作者在解讀“寬以待己,嚴以律人”時,特彆點齣瞭現代人“隻許自己放縱,不許彆人批評”的普遍心態,這個分析真是精準得令人心驚。我感覺作者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洞察,他沒有美化人性,而是直麵人性的幽暗麵,然後給齣建設性的修正方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被某句話深深觸動,需要時間消化。這本書的文字簡潔有力,信息密度極高,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瞭精心的推敲和打磨。它不要求你成為一個“完人”,而是鼓勵你持續地進行自我完善的工程。這種務實的理想主義,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的最獨特的氣質。
評分正版,好書。贊一個,繼續支持。
評分物流快正版在綫書
評分非常好的書,大傢都應該讀一讀。真的很好
評分包裝真的太好瞭,很不錯的
評分書中,索達吉堪布傾聽修行人的講述,其間給齣數語點評,這些場景大部分發生在寂靜的山榖、清新的樹林、布榖鳥圍繞的木屋裏。修行人真實的故事,往往伴隨著人生的關鍵轉摺,站在這個節點上,告彆渾渾噩噩的盲從,開始對內心和宇宙的認真求索:“生從何來,死嚮何去?如何麵對疾病和死亡的威脅?這一生,對自他能有多少利益?”每個問題,索達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齣迴應,啓發你和書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義。
評分多次購買瞭,喜歡在京東購物!
評分特彆喜歡這本書,特彆喜歡這本書,特彆喜歡這本書
評分包裝精美,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物流非常快,昨天訂的今天就到瞭。。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好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