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

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效鋒 著
圖書標籤:
  • 納米技術
  • 顯微鏡
  • 科學普及
  • 納米世界
  • 材料科學
  • 物理學
  • 科普讀物
  • 前沿科技
  • 微觀世界
  • 科學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131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063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本值得你珍藏的科學書

  應有盡有——講的是顯微鏡發明的曆史故事,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

  群星燦爛——為的是給顯微大師們樹碑立傳,列文虎剋、魯斯卡、賓尼希;

  超乎想象——呈現齣微觀大門如何開啓,微生物、納米物質、原子小人;

  嘆為觀止——告訴你不世之功誰主沉浮,神秘病毒、奇異準晶、納米碳管;

  賞心悅目——名傢專著,大師推薦,精美設計,清華大學齣版社隆重推齣。

內容簡介

  細胞、病毒、分子、原子都是代錶著特彆微小的事物,對它們,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瞭,仿佛它們很自然地就被我們所熟知,其實並不是這樣。人類從僅憑肉眼分辨細物,到使用玻璃製作鏡片改善視力,再到發明各種光學顯微鏡發現各種微生物,用瞭近韆年時間。而使用電子顯微鏡看到原子和病毒也就是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而這些正是奠定瞭現代自然科學中絕大部分發明發現的基石。這樣跨越韆年的故事首先是從認識光的傳播開始,然後發現瞭光的反射與摺射和影像的放大,;再從光的波動研究,打破經典顯微分辨率極限,也催生瞭電子顯微鏡。伴隨著顯微鏡發展的是各個時期物理大師們的奮鬥經曆與傳奇,體現瞭人類對不可知的微觀乃至原子世界的不懈探索精神,展現人類在眼見為實的信條下對顯微術高端目標的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

  章效鋒,198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1986年起在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和北京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師從郭可信先生學習電子顯微學並進行高溫超導材料的結構研究,1989年在金屬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0年赴德國Jülich研究中心工作,1992年轉赴比利時Antwerp大學物理係師從Gustaaf Van Tendeloo教授,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先後在美國三個國傢實驗室工作,之後8年任職美國伯剋利國傢實驗室研究員。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超導材料、高溫結構材料、納米材料、以及復閤材料的電子顯微學結構研究。自2006年起受聘擔任一傢高新技術公司電子顯微鏡資深産品研發經理及全球透射電鏡産品經理。共發錶學術論文過百篇,編著英文學術專著三部,中文專著兩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往事越韆年——人類視覺的延伸

1.1古人眼裏的光

1.2受歡迎的眼鏡

1.3本章結語

第2章 風景這邊獨好——突破微米極限的光學顯微鏡

2.1光學顯微鏡的發明

2.2驚見微觀世界

2.3顯微鏡光學

2.4漸入佳鏡的光學顯微鏡

2.5 20世紀顯微鏡的發展

2.6超高分辨熒光顯微術

2.7光學顯微鏡結語

第3章 不到長城非好漢——突破納米極限的電子顯微鏡

3.1呼之欲齣

3.2電子顯微鏡誕生

3.3發明權之爭

3.4電鏡早期發展之路

3.5電子顯微學派的興起

3.6本章結語

第4章 今朝更好看——百花齊放的商業電鏡時代

4.1商業電鏡之路

4.2日本電鏡事業的崛起

4.3本章結語

第5章 敢教日月換新天——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設計及工作原理

5.1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組成部分

5.2電鏡中的像差

5.3全方位追求

5.4原位和環境電鏡

5.5本章結語

第6章 俏也不爭春——掃描電鏡小兄弟

6.1嚮諾爾緻敬

6.2阿登納栽樹

6.3 RCA的苦果

6.4花開在劍橋

6.5本章結語

第7章 欲與天公試比高——高分辨電子顯微術的發展之路

7.1原子分辨率的半世紀追求

7.2超高分辨率途徑之一:像差校正器

7.3超高分辨率途徑之二:掃描透射電鏡與Z襯度像

7.4超高分辨率途徑之三:係列變焦重構像

7.5超高分辨率途徑之四:電子全息術

7.6本章結語

第8章 今日長纓在手——屢立奇功的電子顯微鏡

8.1看不見的病毒

8.2猜齣來的位錯

8.3不尋常的準晶

8.4沒想到的碳管

8.5電子顯微鏡結語

第9章 無限風光在險峰——可移動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9.1費曼的夢想

9.2神奇的隧道

9.3迫近的腳步

9.4攀登的足跡

9.5工作原理

9.6變種的威力

9.7針尖上的實驗室

9.8誰動瞭原子

9.9掃描探針顯微鏡結語

結語:眼見為實和顯微術的終極目標

後記

緻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譯名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往事越韆年——人類視覺的延伸

  眼見為實,這是人類最初用肉眼觀察周圍世界的根本原則。但對於更細小的事物,眼睛根本看不到,隻能憑藉想象,甚至很多是連想象都想象不齣來的。而對光的實驗和認識徹底改變瞭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3500年前。中國的墨子最早做瞭一個光學實驗,頗類似於現今針孔成像,並由此得齣“光之入照若射”的結論。阿拉伯學者哈桑獄中10年撰寫的光學著作啓濛瞭歐洲,到瞭公元13—17世紀,人類完全破解瞭光的摺射現象及其與透鏡放大成像間的奧秘,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為近視眼而發明的眼鏡誕生瞭,後來還傳入的中國並全世界。眼鏡給我們的啓發是,人類可以通過智慧的發明剋服生理上的一些缺陷,彌補自身的不足。正因為此,眼鏡在21世紀初被一些學者評為人類兩韆年來11項“超級”發明之首,比排第2、第3及第11位的原子彈、印刷術和電腦更為重要。眼鏡雖可矯正視力,但並不能使人類看到超乎人眼分辨能力的小物體。所以盡管眼鏡的使用是人類利用光學知識製造工具輔助視力的第一步,但真正將人類的視野伸展到無限風光的微觀世界的,卻是眼鏡之後的顯微鏡的發明。

  顯微鏡現在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它究竟是誰齣於什麼目的發明齣來的?荷蘭的一個個體戶憑什麼當上瞭大英帝國的皇傢學會會員?一個德國小作坊憑藉著什麼變成瞭傢喻戶曉?讓我們走進第2章,去追尋重重謎底。

  第2章 風景這邊獨好——突破微米極限的光學顯微鏡

  在眼鏡發明之後,人類又用瞭約300年的時間於16世紀末發明瞭光學顯微鏡。至19世紀末,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被推至極限的0.2微米,實現瞭真正意義上的明察鞦毫。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的大門被打開瞭。風景這邊獨好。顯微鏡發明第一人的榮譽是給予瞭荷蘭眼鏡製造商詹森,但真正使顯微鏡名垂青史的卻是另一位荷蘭人列文虎剋。作為個體戶的他采用獨傢秘法自製過數百個隻有鑰匙大小的顯微鏡,但分辨率卻奇高。用它們觀察周圍事物,真是一花一世界,滴水納乾坤。英國皇傢學會派人親赴荷蘭來個眼見為實,列文虎剋就此被公認為發現微觀世界第一人。這個時期,很多大科學傢都用顯微鏡做齣瞭齣色的發現,英國皇傢學會成員鬍剋對光學的研究連牛頓都深錶佩服。鬍剋最著名的工作之一是他對軟木的微觀結構的研究和他繪製的縴毫畢現的跳蚤圖像。但是光學顯微鏡製造雖然日臻完美,卻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分辨率極限。阿貝發現這個分辨率是無法突破的物理極限,但兩百年來,一直有人在想方設法繞過這個物理極限。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奬授予打破物理極限的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的發明。中國人對諾貝爾奬敏感,一夜之間還齣瞭瑜亮情節的微詞。要想取得遠遠更高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肯定需要一種全新的儀器。電子顯微鏡應運而生,正好接下光學顯微鏡的火炬,從觀察微觀世界嚮探索更加神秘的原子世界進一步邁進。

  那麼電子和顯微鏡到底有什麼關係?是什麼機緣巧閤又是多少大師的風雲際會纔孕育齣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為什麼竟然能使人親眼看見原子?這麼神奇的電子顯微鏡為什麼問世超過半個世紀纔獲諾貝爾奬?種種疑問都將在第3章逐一揭曉。

  第3章 不到長城非好漢——突破納米極限的電子顯微鏡

  時間進入20世紀20年代。在1923至1928年間,相繼問世瞭多項重量級的科學發現包括X射綫、電子的波粒二相性理論、薛定諤方程、電磁場對電子束的透鏡聚焦效應,以及電子衍射效應,奏響瞭人類發明電子顯微鏡的序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工作就在這樣的一個新物理思想火花四濺、新實驗技術層齣不窮的時代悄然開始瞭。受1929年第一颱改製儀器基本成功的鼓舞,德國柏林高工的諾爾和魯斯卡二人再接再厲,於1931年成功製造齣瞭曆史上第一颱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顯微儀器。但是電鏡的專利權卻意外旁落,後來甚至還引發瞭電鏡發明優先權的爭奪大戰。要不是魯斯卡長壽的話,電子顯微鏡最終是無法獲得諾貝爾奬的。諾爾離開柏林高工後,形單影隻的魯斯卡靠父母給與的經濟援助獨力完成瞭第二版電鏡的設計與製造,為現代電鏡的發展鋪平瞭道路。1937年西門子公司斥巨資為魯斯卡建立瞭電子光學實驗室,用來發展‘西門子超級顯微鏡’,西門子公司係列電鏡1939年成功亮相。隨著電鏡在材料研究應用方麵的普及,湧現齣諸多電子顯微學研究重地及學派如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學派等。“二戰”後電鏡應用的廣泛開展得利於電鏡商品化的推動,而電鏡的商品化也在電鏡的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受著市場的考驗,這其中的故事可以歸納為:幾傢歡樂幾傢愁。

  是什麼原因竟然導緻老牌的電鏡廠商和美國的公司黯然退齣電鏡市場?大浪淘沙之下哪些公司能夠至今屹立不搖?日本的電鏡事業憑藉什麼迅速崛起雄霸市場半壁江山,一度橫掃電鏡市場?艱難環境中成長的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在加入國際大傢庭時遭遇瞭什麼樣的難題?讀完接下來的第4章便可見分曉。

  第4章 今朝更好看——百花齊放的商業電鏡時代

  在電鏡的商業化初始過程中,有兩傢公司功勞很大。一傢為德國西門子公司,而另一傢則為美國無綫電公司(RCA)。飛利浦公司的商業電鏡之路是從1939年與荷蘭代爾夫特高工閤作開始的,與飛利浦電鏡並立於世的是日本公司,第一款商業電鏡於1942年推齣,並於1949年商業化。在電鏡發明及進步迅猛的20世紀30和40年代,中國正經曆著戰亂,錯過瞭這場世紀科技盛會,1960年代開始發憤圖強,自製透射電鏡。為瞭趕著國慶節獻禮,中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製組以72天驚人的速度,在8月19日淩晨2:45得到第一張電子顯微像。日本在電鏡領域的崛起始自1939年,研發工作是由一個特殊的組織領導的。菅英治在1940年展示瞭他的電鏡外觀照片後,兩個月後美國就報道瞭“日本有瞭電子顯微鏡”。在“二戰”後期的炮火紛飛中,日本公司的研究人員竟然頂著鋼盔堆著沙袋堅持電鏡研發。最後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結果是,日本公司包攬瞭商業電鏡本土的全部市場以及至少一半的國際市場。

  電鏡的研發和商業化道路如此韆摺百迴、波瀾壯闊,有其發展的理論和技術製約的。看似簡單的電子發射槍、電磁透鏡、物鏡,是否一拼湊就可以做成精密的儀器呢?電子顯微鏡到底是個什麼構造?它與光學顯微鏡到底有什麼不同?電鏡設備最大的局限是什麼又是如何剋服的呢?請看第5章。

  第5章 敢教日月換新天——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設計及工作原理

  電子顯微鏡的工作原理與我們常見的幻燈機原理大體相同,隻是將幻燈機光源換成電子源。在二者的光路圖中,照明源發齣的光綫或電子束由聚光鏡調節後,成平行射綫入射幻燈片或樣品後射齣,經由物鏡後投影成像。當然,一颱真正的電子顯微鏡要比幻燈機復雜多瞭,外觀也大不一樣。單以尺寸而言電子顯微鏡與第2章中介紹的光學顯微鏡相比堪稱是巨人級儀器。電鏡的主體部分是一個立式全封閉鏡筒,電子束從位於鏡筒內頂部的電子槍發齣,沿鏡筒嚮下傳播,穿透樣品後,使樣品成像於鏡筒下方的熒光屏。操縱者坐於電鏡颱前,可由鏡筒下方的玻璃窗口觀看成像,然後可將成像記錄於熒光屏下麵的照相底片上。電子束穿透樣品而成像,正是透射電子顯微鏡名稱的由來。經過先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至1960年左右無論在設計上、理論上、應用上、還是多功能開發上都已大體完成,在小小的電鏡樣品室裏甚至還可以進行實時、活體、原子分辨率觀察。所有的框架已經立好,以後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框架裏麵進行的。不過伴隨著透射電鏡早期的發展,時而也會迸齣些異類的思想火花。其中大傢已經十分熟悉的透射電鏡發明人及先驅諾爾和阿登納就曾有意無意地開闢瞭另一條戰綫,在如透射電鏡般曆經瞭麯摺的30年左右的時間後,也終於孵化齣瞭今天遍布全球的另一類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這項成功,應該說還是始於德國但卻功在他國。

  要知諾爾和阿登納各自的目標做過瞭哪些鋪墊?絕頂聰明如阿登納者為什麼離成功止於一步之遙?是誰畢10年之功孵化掃描電鏡産品?又為何有人相信最多10颱掃描電鏡就能使市場達到飽和?且聽下迴分解。

  ……

前言/序言


潛龍探微:古老智慧與未來科技的交匯 圖書名稱:《潛龍探微:古老智慧與未來科技的交匯》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微觀世界的細緻描摹,也避開瞭對納米尺度的直接探索。相反,它將目光投嚮瞭宏大敘事與隱秘技藝的交匯點,探討人類文明在不同尺度上所積纍的知識體係,以及這些體係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我們對“清晰”與“深度”的理解。 第一部分:隱匿的脈絡——古代文明中的信息載體與知識傳承 本捲深入剖析瞭古代文明中,知識如何被編碼、存儲和跨越時間傳遞的復雜過程。我們考察瞭那些並非依賴精密光學或電子設備,而是依靠精巧結構、符號係統和口頭傳統來承載深層信息的載體。 一、甲骨與青銅:物質化的記憶 我們細緻考察瞭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這些並非僅僅是簡單的記錄,而是通過字體的結構、鑄造的工藝以及伴隨的禮製儀式,構建瞭一種多層次的信息結構。研究錶明,特定銘文的布局和字形的微小差異,蘊含著當時社會階層、信仰體係乃至環境信息的“宏觀編碼”。例如,某些銘文的邊緣處理或紋飾的疏密,反映瞭當時冶金技術的極限,同時也間接影響瞭後世對特定事件的解讀角度。我們關注的是這些“物質的深度”,而非其內部結構的微觀構成。 二、絲帛與竹簡:柔性的信息流動 轉入秦漢時期,書籍載體的變遷帶來瞭信息傳播的革命。我們分析瞭簡牘的編聯方式如何影響閱讀的綫性與非綫性體驗。竹片的重量、編繩的材質(麻繩與絲綫)的變化,直接決定瞭知識的便攜性和存儲密度。絲帛的普及雖然提升瞭書寫的自由度,但其易腐性也促使士人發展齣新的記憶策略和知識概括方法。這是一種在信息密度與耐久性之間的權衡藝術,與當代數據存儲的追求有著本質上的共鳴,但實現路徑截然不同。本書著重探討瞭這種載體變遷對知識結構的影響,而非材料本身的化學分析。 三、建築與天文:空間中的敘事場域 古代文明善於利用宏大空間來敘事。瑪雅的觀測颱、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中國古代的都城規劃,都內置瞭復雜的時空觀念。這些建築不是簡單的住所,而是“凝固的時間”和“定位的宇宙模型”。我們研究瞭這些結構如何通過光影的運動、朝嚮的角度,嚮觀察者傳遞關於時間周期、神祇秩序的“清晰圖像”,這種清晰性是通過空間布局實現的,而非對微小細節的捕捉。例如,一座古老神廟的軸綫偏差,可能比任何文本記錄更能體現其建造者對特定天象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技藝的跨界——從傳統工匠到現代設計思維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知識傳承轉嚮瞭“製作”與“實現”。我們探討瞭傳統工匠精神中蘊含的設計哲學,這些哲學如何在不依賴高精度測量儀器的情況下,達成令人驚嘆的“功能清晰度”。 一、木工的哲學:榫卯與力的平衡 榫卯結構是傳統木工的精髓。本書不分析木材的微觀縴維結構,而是探討榫卯節點是如何通過幾何關係和對木材應力的直觀理解,實現構件之間無釘連接的持久穩定。工匠們通過“手感”和“耳聽”,對木材的濕度和密度做齣判斷,這是一種高度依賴經驗的反饋迴路。我們將其視為一種“觸覺算法”,其目標是宏觀結構在長期應力下的穩定性,而非單個接觸麵的精確度。 二、陶瓷的煉金術:釉色與火的對話 古代製瓷業是典型的經驗科學。不同礦物配比、燒製溫度和窯內氣氛的微小變化,都會導緻截然不同的釉色和質地。書中詳述瞭宋代汝窯的“天青色”是如何在特定窯爐環境中,通過對氧化還原氣氛的精確控製(而非精確溫度讀數)達成的。這種“清晰度”是化學過程的整體性體現,而非對特定分子結構的定嚮閤成。我們關注的是工匠如何“調和”而非“分離”元素。 三、樂律的構建:聽覺的秩序 音樂的和諧是人類對自然秩序最抽象的錶達之一。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音程”到中國的“十二律”,都建立在特定比例關係之上。本書考察瞭這些比例是如何被發現和確立的,強調瞭它們作為一種抽象的、聽覺上的“清晰結構”,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數學和哲學思考。我們著重於比例的純粹性及其感官體驗,而非聲波的振幅或頻率的精確測量。 第三部分:未來的映射——跨尺度思維的價值重估 最後,本書將視野拉迴到現代,討論這種從古代智慧中提煉齣的“跨尺度思維”對當前科技發展,尤其是在復雜係統設計、人機交互以及可持續性研究中的潛在價值。 我們提齣,追求極緻的“微觀清晰度”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突破往往發生在不同尺度認知體係的融閤點上。一個高效的係統,需要的不僅是零件的完美,更是各個層級信息傳遞的“流動性”和“適應性”。本書旨在啓發讀者,在麵對當代復雜性挑戰時,重新審視那些在人類漫長曆史中被反復驗證的、基於經驗和整體認知的“清晰路徑”。 《潛龍探微》是一部關於知識的深度、曆史的厚度以及思維的廣度的探索之作。它不提供納米級的圖像,但力圖揭示塑造我們理解世界的,那些更古老、更宏大的結構性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微觀世界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科學紀錄片片段,總覺得那些看不見的小東西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敘事感的方式,為我描繪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精密宇宙。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一步步帶領我深入到原子、分子構成的奇妙領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自組裝”現象的描述,那種“無中生有”,在特定條件下物質自己就能排列成復雜結構的奇跡,真的讓我驚嘆不已。書中的插圖和圖解也功不可沒,它們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而是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肉眼無法捕捉的運動和交互。例如,關於DNA雙螺鏇結構的講解,配閤著精美的三維模型圖,我仿佛親眼看到瞭生命密碼是如何編碼和復製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科普,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探險,讓我開始思考物質的本質、結構的規律,以及這些微觀世界的運作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所處的宏觀世界。讀完後,我走在路上,都會忍不住抬頭看看天空,想象著空氣中那些無數微小的粒子正在發生著怎樣的故事。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那一定是“啓發”。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特彆,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和“怎麼樣”。作者在介紹各種納米現象時,總是會追溯到最根本的物理和化學原理,並用一種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方式進行闡釋。我特彆喜歡關於“錶麵張力”在微觀尺度下的錶現,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解釋瞭為何水滴會呈現球形,以及在納米尺度下,這種力量是如何被放大的,甚至能夠支撐微小的物體。書中對“光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描述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一直以為光就是光,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光子在與納米材料相互作用時,會産生多麼奇妙的現象,比如熒光、磷光等等。作者在探討這些內容時,並不迴避科學的復雜性,但它總能找到一種清晰、易於理解的方式來呈現,讓我既滿足瞭求知欲,又不會感到 overwhelming。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産生瞭更深層次的興趣,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更激發瞭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我開始更加關注那些看不見的、卻又無處不在的微觀力量。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講明白”納米技術和微觀世界奧秘的書,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過於學術,晦澀難懂,要麼又太過於淺顯,流於錶麵。《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恰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科學原理融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裏。比如,在講到“量子點”的時候,它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物理公式,而是通過一個關於“色彩的秘密”的故事,解釋瞭為何不同尺寸的量子點會發齣不同顔色的光,這種“情景代入”的手法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概念。而且,書中對納米材料的實際應用也做瞭深入淺齣的介紹,從能夠自我修復的塗層,到用於藥物遞送的納米機器人,這些原本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被作者以一種嚴謹又不失浪漫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測量”這個環節的強調,因為在微觀世界裏,任何一點微小的擾動都會對結果産生巨大影響,作者對此的闡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科學傢們需要如此精密的儀器和巧妙的設計。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學並非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它同樣充滿瞭創造力和想象力,而《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正是展現瞭這種科學之美。

評分

《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隱藏的那些精妙的結構和運作機製。它不僅僅是關於“小”,更是關於“精確”和“巧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晶體結構”的描述,作者以極具匠心的筆觸,描繪瞭原子如何有規律地排列,形成具有獨特光學、力學性質的晶體。讀到關於鑽石和石墨的對比時,我纔真正理解,僅僅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就能造就如此截然不同的物質,這其中的奧秘讓我為之震撼。書中對“隧道掃描顯微鏡”等先進成像技術的介紹,也讓我驚嘆於人類探索未知的決心和智慧,我們竟然能夠“看到”並“操縱”原子。作者在描述這些技術時,並沒有使用冰冷的科學術語,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場場“微觀世界的偵探遊戲”,充滿瞭挑戰與樂趣。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清晰,從基礎的原子分子,到復雜的納米器件,層層遞進,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構建起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身邊的許多物品,思考它們內部的微觀構造,充滿瞭好奇心。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顯微傳:清晰的納米世界》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切入點,去理解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前沿。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易懂,甚至帶有一些文學色彩。作者在描述一些復雜的物理現象時,常常會用類比的方式,比如將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比作微小的“舞蹈”,將納米結構的形成過程比作精密的“建築工程”,這種生動的比喻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枯燥,反而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錶麵積效應”的講解,它解釋瞭為什麼許多納米材料會錶現齣與宏觀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質,例如更強的催化活性或更高的吸附能力。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比如茶壺的例子,讓我直觀地理解瞭這個概念。此外,書中還探討瞭納米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潛在影響,從能源到醫療,再到材料科學,這些內容的拓展讓我看到瞭微觀世界如何重塑我們的未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瞭解基礎科學原理,對於理解和擁抱科技進步至關重要。

評分

最近京東給的京豆越來越少瞭 心塞 都沒有購物的積極性瞭

評分

送貨很快,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好書。我和孩子看。

評分

對電鏡的發展介紹的比較詳細

評分

一本很不錯的書,送貨很快

評分

好書,專業又有趣的。

評分

書籍印刷精美,不錯

評分

很好的科普讀物,適閤材料相關專業學生閱讀

評分

這本書挺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