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使用广泛、传世墨迹多、风格面貌为丰富的字体,然而与其他各种字体相比较,行书是难规范的字体。篆有篆法,楷有楷法,草有草法,唯行书无法可依,无法而能如此流行,则说明行书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也可以说行书是具创作潜质而内涵丰富的字体。对于初学、深入、拓展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应当掌握什么、注意什么?学习的目标、途径以及先学笔法还是先学结构等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行书研究》是“中国书法教学丛书”之一。作者多年从事书法篆刻教学、创作及组织工作。《行书研究》全面系统地讲解了行书的概述、行书的发展脉络、行书的技法综述、行书的临摹与学习、行书的创作实践等,学习此书不仅能了解行书的发展全貌,还能通过临摹与学习的介绍提升自己的行书创作水平。书后还附有明清以来行书墨迹欣赏,可以通过欣赏临摹大家的作品,找出规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增长见识。
薛夫彬,字扶宾,曾署孚彬,自号钝伯,别署自在堂主,斋号修远堂、陟庐、漏斋等。回族。1944年8月生于北京。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央视国际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等。现为北京市文史馆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北京书法院顾问,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同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艺术教研课题班特聘导师等。作品曾参加第二至八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展、中青展,及国内外历次重要大型书展。并被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多处国家机构及博物馆、大学收藏。入选故宫首届当代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提名展。
出版有《薛夫彬书法选》、《薛夫彬篆刻选》、《余墨杂痕》(诗文集),以及多种书法教材。其间时有论文、随笔及诗词等发表于报刊、杂志。
第一章 行书概述
第一节 行书的概念和类别
第二节 学习行书的必要性
第三节 学习行书的过程
第四节 学习行书需要明确的问题
第二章 行书发展脉络及其经典
第一节 行书的初创及成熟时期
第二节 行书的繁盛时期
第三节 行书的守成时期
第四节 行书的流变时期
第三章 王羲之行书概说
第四章 王羲之行书技法综述
第一节 王羲之行书的笔法特征
第二节 王羲之行书的字法特征
第三节 王羲之行书的章法特征
第五章 行书的临摹与学习
第一节 行书临摹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王羲之行书的临摹与解析
第三节 经典临摹举例
第六章 行书创作实践
第一节 行书的取材内容
第二节 行书的幅式
第三节 行书章法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行书的题款钤印
附录 明清以来行书墨迹欣赏
我是一个动手实践派的爱好者,对纯粹的理论推导往往感到枯燥,但《行书研究》的实践指导性竟然出乎意料地强。它不是直接教你“怎么写”,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会更好看”。比如,在讲解唐代颜真卿和怀素行书的对比时,作者详尽分析了他们处理“牵丝”和“转折”时所蕴含的内在驱动力,颜书的浑厚源于楷书的功力,而怀素的飞动则基于草书的解放,这种基于深层逻辑的分析,让我在拿起笔时,心中对于笔法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指导原则。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微观剖析,每一例都配有详细的图注和注解,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书家在处理相同结构时的差异化策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笔画结构,层层递进,使得学习过程既扎实又充满乐趣,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完美统一。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理论书籍一向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很多要么是故作高深,要么就是华而不实的空谈,但《行书研究》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拘泥于传统书论的窠臼,而是引入了现代美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来探讨行书的“动态美”。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现代科技手段对古人笔意的“还原”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行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瞬间性”和“不可复制性”,而现代高清图像反而可能削弱了这种观看体验中的时间维度。这种批判性的反思,让我对平日里对着屏幕临帖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视。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行书的深层世界。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在理论层面寻求突破的进阶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绝对是新鲜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行书研究》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关于行书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但读完前三章后,我立刻意识到自己淘到了一块宝。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人文关怀”。作者在论述技术层面的演进时,从未忘记将书法置于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命体验之中去考察。例如,在分析晋人行书的“自然天真”时,作者借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个体生命解放的影响,阐释了行书如何成为士人精神自由的载体,而非单纯的实用书写工具。这种将艺术与哲学、历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趣味性。读这本书,你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法技法,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对于想要从“写字”上升到“写心”层次的书法学习者,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理论基石和精神指引。
评分这本《行书研究》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刚入手,翻了几页就被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所折服。作者在梳理历代行书名家流派演变脉络时,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风格,更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书家心境与笔墨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书中对王羲之“今草之极”的分析,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妙,将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点画,拆解出了蕴含的法度与变化,让我这个临摹多年的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二王”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各阶段行书风格的流变,梳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对苏轼那种“意到笔不到”的“意态之美”的阐释,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结合其诗文思想进行论证,读来令人信服。这本书对于想系统性提升行书鉴赏和创作理论水平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案头珍本,书中的图版印刷质量也很高,细节清晰可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对其内容的尊重。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墨色浓淡适中,即便是扫描或印刷出来的摹本,也能尽量保留原帖的神韵。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阅读与思考”板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考文献列表,更像是一系列开放性的学术辩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究那些书史上尚未定论的精彩之处。例如,书中对于米芾“刷字”的起源探讨,就提出了一种结合当时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的新解释,这个观点非常大胆且有说服力,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关于宋代士人生活状态的史料。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长期陪伴的学术伙伴,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对于追求深度和广度的书法研究者而言,它的价值无可估量,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中国书法教学丛书:行书研究》:高26cm,宽18.5cm,厚1.08cm,1版1次。铜版纸内折式书皮,正版胶印纸内页,够厚,纤维略粗。内容全面,要点突出,不错的行书学习资料!
评分很好的书,王羲之讲得很详细。因为这本好,又买了楷书研究。
评分内容泛泛
评分不错。
评分很不错,物美价廉,2013年出版,值得学习。
评分好书,系列套装之一,分析,讲述贴切,物流超快
评分第二天就收到了,先看了一段,觉得非常值得,信赖京东,好评5分!!!
评分送货快,质量不错,价格也合理。
评分挺好的,可以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