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創作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優秀藝術傢結閤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需要進行瞭開創性實驗。這不僅使中國當代藝術逐漸作為一種新的傳統而存在,也得到瞭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可惜,至今國內很多大學都沒有正式開設中國當代藝術史的課程,書店裏也鮮有相關教材賣。基於此,河北美術齣版社特請魯虹先生在他多本相關著作的基礎上,撰寫瞭教材《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08》。其宗旨就是想以文圖相配的方式嚮廣大學生與讀者生動而清晰地評介中國當代藝術由誕生到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應該說,在“讀圖時代”,此舉並不失為一種適應廣大學生與各方麵人士文化需求的有效齣版方式。相信也會對於讀者們理解3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追求有所幫助。值得介紹的是:首先,《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08)》有兩條發展綫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圖片部分。它們是相互說明的,而且全部圖片都配有相應的文字說明。而如此編排的目的就是希望方便讀者的閱讀。其次,為瞭突齣《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08)》的學術感與文獻感,作者不僅以問題的鏈條來串聯、組織具體材料,同時在每一章節裏均安排有簡短的概述與“相關鏈接…‘作品介紹”“作者簡曆…‘復習要點”等欄目,相信這在清晰地介紹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相關材料時,還可以使讀者能輕易地掌握重點。再其次,為瞭便於廣大學生與讀者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背景,本教材還配有《中國當代藝術大事錶1978~2008》。在一定程度上,這也使得本教材具有工具書的功能。本教材分為四章二十三節,共有二十五萬多字,四百九十多幅插圖。是融學術性、知識性、曆史性、文獻性、直觀性與可讀性於一爐的新穎之作,既適於廣大學生與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閱讀,也適於藝術傢、批評傢與文化學者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反撥“極左”的藝術創作模式:1978~1984
第一節 簡短而必要的迴顧
第二節 對“文革”創作模式的有力反撥
第三節 “傷痕美術”與“生活流”美術的齣現
第四節 “形式美”之風席捲全國
第五節 多元化的藝術追求
第二章 勢不可擋的青年藝術大潮:1985~1989
第一節 從“第六屆美展”到“國際青年美展”
第二節 蓬勃興起的青年藝術群體
第三節 令人瞠目結舌的“另類藝術”
第四節 尷尬的現代水墨
第五節 “中國現代藝術展”的舉辦
第三章 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轉嚮:1990~1999
第一節 文化情境的巨大轉換
第二節 中國當代架上藝術成就斐然
第三節 中國當代雕塑異軍突起
第四節 走嚮成熟的裝置藝術
第五節 不斷引發爭議的行為藝術
第六節 視像藝術橫空齣世
第七節 女性藝術備受關注
第八節 重新洗牌的現代水墨
第四章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當代藝術:2000~2008
第一節 從地下到地上
第二節 “另類藝術”日益擔當主角
第三節 血腥化的問題引發道德爭論
第四節 當代架上藝術活力無限
第五節 反思中國當代藝術
附錄一:中國當代藝術大事錶:1978~2008
附錄二: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魯虹先生的《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2008》(大學教材)是一部從觀念到體例都彆開生麵的史著。
2006年,他齣過一部《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8-2004》,書名即顯示齣鮮明的價值取嚮。而本書正是在前著基礎上寫成,其目的誠如作者自序所言:“就是想以文圖相配的方式嚮廣大學生與讀者生動而清晰地評介這一新藝術傳統由誕生到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研評對象既定而明確,由此便將同一時段的非“先鋒藝術”予以割捨,從而也就錶明瞭該書內容的新銳。
譬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老畫傢包括若乾大師級人物都還健在,正從“文革”劫餘的廢墟上重新齣發。倘是一部麵麵俱到的藝術史,應該會用相當篇幅來評介一番“老樹新花”。然而本書中,除對勇於變革的吳冠中著墨較多,又因觀念相閤或論述需要偶爾會提到《雀墩》(黃永玉)、《麗人行》(程十發)等作品外,基本上對這個有著深厚功力的老人群體未予置評。同樣,對許多當時正值中青年,如今漸入佳境,卻並無前衛意識的畫傢,本書也一概予以忽略。
而對納入評述範圍的藝術,著者所下功夫殊深。首先是史料(包括文字和圖片)豐贍,史實確鑿,這是曆史研究的基礎。1978年至2008年,正是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藝術領域最繚亂繽紛的30年。魯虹先生於20世紀80年代擔任《美術思潮》編輯,90年代去深圳後成為著名策展人和諸多藝術研討會主持人。作為曆史親曆者,他對30年間的畫壇風雲、美術新潮可謂如數傢珍,曾按時序(從1979年到2009年)主編齣版過4套圖鑒。全局性的把握使他能對曆史的麯摺前進與變遷作齣閤理分期(即書中劃分的4個時段),並對各時段的代錶性事件、人物、作品作齣客觀的遴選與評介。對於青年學生和像我這樣的一般愛好者來說,本書足以讓我們對當代先鋒藝術的潮起潮落、雲舒雲捲有所認知。
因為熟諳曆史,著者談任何時段的藝術,都能清晰地勾勒齣相關的政治背景、思潮脈絡和社情民意,並通過“相關鏈接”和“相關作品”等富於創意的設置,對上述內容做更詳盡的闡明。這是該書的又一特色。法國藝術史傢丹納在其名著《藝術哲學》中曾從“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齣發,談到“精神方麵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齣現”。本書對時代環境的描述堪稱把握瞭當代藝術在各時段或萌生壯大或彷徨求索的“精神氣候”。閱讀之際,它曾多次將我帶入往昔歲月,勾起舊的迴憶,引發新的思索。譬如星星畫展,我不但看過,還記得同時期有個由“四月影會”舉辦的名為“自然·社會·人”的攝影展,與該畫展一起給沉悶已久的藝壇帶來瞭一股青春氣息。又如程十發是我相當熟識的畫傢,30多年前我曾為其書畫集寫過多篇序言,但並未從“精神氣候”方麵予以闡釋。而本書卻在評介“後文革”時期的創作時,於“相關作品”中舉到程氏的《麗人行》,指齣“曾被視為禁區的古裝畫又齣現在瞭美展與報刊上”。這就從政治氣候的改變,從曆史的高度對作品意義作瞭新的評價。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世紀歐洲社會與文化變遷史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完全避開瞭您提供的當代藝術史主題: --- 《信仰、領主與市井:中世紀歐洲社會結構與精神圖景的重塑(約500-1500年)》 作者: [此處可填寫虛構的權威學者姓名,例如:馬丁·赫爾曼 / 艾麗莎·範德貝剋] 【書籍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是一部對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進行深入剖析的綜閤性曆史著作。它不僅梳理瞭西羅馬帝國衰亡後權力結構的碎片化過程,更細緻描繪瞭在基督教意識形態主導下,不同階層如何構建其世界觀、處理日常衝突,並最終催生齣大學、城市自治權以及民族國傢雛形等變革性力量的曆史軌跡。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跳齣瞭傳統上僅關注“黑暗時代”或“十字軍東徵”的綫性敘事,轉而聚焦於社會組織內部的張力與韌性,試圖在封建莊園的田壟和修道院的抄寫室中,探尋歐洲文明復興與轉型的深層動力。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建與早期中世紀的基石(約500-1000年) 本部分旨在解析古典文明瓦解後,日耳曼部落文化與拉丁基督教傳統如何交織、融閤,奠定中世紀早期社會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蠻族王國的建立與法律的轉型 詳細考察瞭法蘭剋人、西哥特人、盎格魯-撒剋遜人等主要日耳曼群體在原羅馬疆域內建立的政治實體。重點分析瞭《薩利剋法典》等蠻族習慣法的特點,對比其與羅馬公法的差異與藉鑒。探討瞭“個人法律優越性原則”如何取代“地域法律原則”,對後世司法實踐的影響。此外,對查理曼帝國興衰的分析,側重於其對“教權與王權”關係的早期定型作用,而非單純的軍事徵服。 第二章:修道院的社會功能與知識的保存 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本篤會(Benedictine Order)在文化斷層時期所扮演的“知識避難所”角色。深入剖析瞭修道院經濟(莊園管理、土地開墾)與教義(如“上帝的勞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研究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愛爾蘭式修道院對邊緣地帶的基督教化,以及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抄本製作的工藝與內容篩選標準,揭示瞭中世紀早期知識生産的寡頭壟斷性。 第三章:封建體製的萌芽:從依附到契約 本章著重於中世紀早期社會關係的核心——領主與附庸(Vassalage)製度的形成。通過對“封土”(Fief)概念的演變分析,揭示瞭土地所有權、軍事服務義務與個人效忠誓言之間的復雜互動。探討瞭早期的“武裝騎士階層”如何從王室武裝力量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地方權力的精英群體,以及這種關係在地方防禦和資源分配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鼎盛時期的結構:宗教、農業與權力角逐(約1000-1300年) 隨著人口增長和氣候改善,中世紀進入其“鼎盛時期”。本部分關注社會活力增強後,各項製度如何成熟並引發結構性衝突。 第四章:教會的改革與“教權至上”的實踐 本書深入分析瞭“格裏高利改革”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它如何試圖將教會從世俗貴族手中解放齣來,並確立教皇作為普世精神領袖的地位。詳細考察瞭敘任權之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的政治與神學根源,並以“卡諾莎之辱”為例,剖析瞭權力轉移的象徵意義。此外,本書對“異端”的興起(如卡特裏派)提供瞭社會經濟背景分析,將其視為對教會財富與僵化教條的反彈。 第五章:農業革命與人口壓力下的社會分層 農業技術的改進(如重犁、三圃製、馬頸圈)如何支撐瞭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是本章的核心。探討瞭莊園製度(Manorialism)在這一時期的專業化,以及農奴(Serf)身份的法律界定與實際生活狀況。本書特彆關注瞭“共同地”(Common Land)的使用權爭議,以及它如何影響村落共同體的內部動態。 第六章:城市復興與商人階層的崛起 本章聚焦於11、12世紀以來,城市(Boroughs)作為商業節點的再生。研究瞭城市自治運動(Communal Movement)的特點,如市民如何通過購買或爭取“特許狀”(Charters)來擺脫封建領主的控製。對行會(Guilds)的組織結構、經濟職能(質量控製、價格穩定)和政治參與程度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標誌著傳統的三等級劃分(祈禱者、戰鬥者、勞動者)開始齣現裂痕。 第七章:十字軍運動的經濟動因與文化影響 本書對十字軍東徵的解讀,側重於其內部驅動力而非單純的宗教狂熱。分析瞭西歐過剩的貴族軍事力量、對東方財富的渴望,以及教皇通過動員全民參與戰爭來鞏固自身權威的政治策略。同時,探討瞭與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接觸,在西歐引入的新型商品、技術(如先進的航海術)以及哲學思辨對歐洲知識界産生的衝擊。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危機與轉型(約1300-1500年) 本部分探討瞭在人口過剩、氣候變化以及瘟疫衝擊下,中世紀社會結構所遭受的巨大考驗,以及這些危機如何孕育瞭早期現代的要素。 第八章:黑死病:人口災難與勞動力的重估 對14世紀中葉“黑死病”的社會衝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死亡數字,著重分析瞭勞動力短缺對工資水平、農奴製瓦解速度以及階級關係産生的“反常”影響。探討瞭農民起義(如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如何將對瘟疫後果的不滿,轉化為對現有社會契約的根本性挑戰。 第九章:大學的誕生與經院哲學的演進 本書係統介紹瞭博洛尼亞、巴黎等早期大學的組織形式(由學生或教師主導)及其在歐洲思想界的作用。深入分析瞭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如何嘗試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框架來調和基督教神學,尤其聚焦於托馬斯·阿奎那的綜閤工作。探討瞭這一時期的學術自由邊界,以及“三藝”(Trivium)和“四藝”(Quadrivium)的教育內容如何為後來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奠定邏輯基礎。 第十章:民族王權的鞏固與國傢意識的萌芽 分析瞭百年戰爭等長期衝突如何促使英法等國從封建集閤體嚮集權化國傢過渡。考察瞭“常備軍”的齣現如何削弱地方貴族的軍事依賴性,以及君主如何通過新的稅收體係(如“財産稅”)來建立直接的財政來源。討論瞭早期歐洲語言的規範化和曆史編纂,如何開始構建超越地方領地的“共同體”認同。 總結:中世紀的遺産 全書結尾部分總結道,中世紀並非一個停滯的時代,而是一個在信仰、土地、法律和商業的復雜張力中不斷自我塑造的時代。它留下的製度遺産——從大學、議會製度的雛形到公法觀念的復蘇——為文藝復興和近代的到來提供瞭必要的社會土壤和知識前提。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深度融閤瞭考古學發現、法製史分析與社會經濟史模型。 地方案例研究: 穿插瞭對勃艮第公國、西西裏王國等關鍵區域的微觀分析。 史料批判: 大量引用瞭中世紀編年史、法律文獻和私人信件(如彼得·阿伯拉爾與埃洛伊斯的通信),提供鮮活的曆史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