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 [Chinese Contemoprary Art History]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 [Chinese Contemoprary Art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虹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史
  • 1978-2008
  • 现代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中国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发展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57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29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教材
外文名称:Chinese Contemoprary Art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作为一种新的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可惜,至今国内很多大学都没有正式开设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课程,书店里也鲜有相关教材卖。基于此,河北美术出版社特请鲁虹先生在他多本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撰写了教材《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其宗旨就是想以文图相配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与读者生动而清晰地评介中国当代艺术由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应该说,在“读图时代”,此举并不失为一种适应广大学生与各方面人士文化需求的有效出版方式。相信也会对于读者们理解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追求有所帮助。值得介绍的是: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有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图片部分。它们是相互说明的,而且全部图片都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而如此编排的目的就是希望方便读者的阅读。其次,为了突出《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的学术感与文献感,作者不仅以问题的链条来串联、组织具体材料,同时在每一章节里均安排有简短的概述与“相关链接…‘作品介绍”“作者简历…‘复习要点”等栏目,相信这在清晰地介绍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相关材料时,还可以使读者能轻易地掌握重点。再其次,为了便于广大学生与读者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背景,本教材还配有《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表1978~2008》。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使得本教材具有工具书的功能。本教材分为四章二十三节,共有二十五万多字,四百九十多幅插图。是融学术性、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于一炉的新颖之作,既适于广大学生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也适于艺术家、批评家与文化学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反拨“极左”的艺术创作模式:1978~1984
第一节 简短而必要的回顾
第二节 对“文革”创作模式的有力反拨
第三节 “伤痕美术”与“生活流”美术的出现
第四节 “形式美”之风席卷全国
第五节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第二章 势不可挡的青年艺术大潮:1985~1989
第一节 从“第六届美展”到“国际青年美展”
第二节 蓬勃兴起的青年艺术群体
第三节 令人瞠目结舌的“另类艺术”
第四节 尴尬的现代水墨
第五节 “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举办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1990~1999
第一节 文化情境的巨大转换
第二节 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成就斐然
第三节 中国当代雕塑异军突起
第四节 走向成熟的装置艺术
第五节 不断引发争议的行为艺术
第六节 视像艺术横空出世
第七节 女性艺术备受关注
第八节 重新洗牌的现代水墨

第四章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2000~2008
第一节 从地下到地上
第二节 “另类艺术”日益担当主角
第三节 血腥化的问题引发道德争论
第四节 当代架上艺术活力无限
第五节 反思中国当代艺术

附录一: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表:1978~2008
附录二: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鲁虹先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是一部从观念到体例都别开生面的史著。
  2006年,他出过一部《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4》,书名即显示出鲜明的价值取向。而本书正是在前著基础上写成,其目的诚如作者自序所言:“就是想以文图相配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与读者生动而清晰地评介这一新艺术传统由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研评对象既定而明确,由此便将同一时段的非“先锋艺术”予以割舍,从而也就表明了该书内容的新锐。
  譬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老画家包括若干大师级人物都还健在,正从“文革”劫余的废墟上重新出发。倘是一部面面俱到的艺术史,应该会用相当篇幅来评介一番“老树新花”。然而本书中,除对勇于变革的吴冠中着墨较多,又因观念相合或论述需要偶尔会提到《雀墩》(黄永玉)、《丽人行》(程十发)等作品外,基本上对这个有着深厚功力的老人群体未予置评。同样,对许多当时正值中青年,如今渐入佳境,却并无前卫意识的画家,本书也一概予以忽略。
  而对纳入评述范围的艺术,著者所下功夫殊深。首先是史料(包括文字和图片)丰赡,史实确凿,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1978年至200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艺术领域最缭乱缤纷的30年。鲁虹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美术思潮》编辑,90年代去深圳后成为著名策展人和诸多艺术研讨会主持人。作为历史亲历者,他对30年间的画坛风云、美术新潮可谓如数家珍,曾按时序(从1979年到2009年)主编出版过4套图鉴。全局性的把握使他能对历史的曲折前进与变迁作出合理分期(即书中划分的4个时段),并对各时段的代表性事件、人物、作品作出客观的遴选与评介。对于青年学生和像我这样的一般爱好者来说,本书足以让我们对当代先锋艺术的潮起潮落、云舒云卷有所认知。
  因为熟谙历史,著者谈任何时段的艺术,都能清晰地勾勒出相关的政治背景、思潮脉络和社情民意,并通过“相关链接”和“相关作品”等富于创意的设置,对上述内容做更详尽的阐明。这是该书的又一特色。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中曾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出发,谈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本书对时代环境的描述堪称把握了当代艺术在各时段或萌生壮大或彷徨求索的“精神气候”。阅读之际,它曾多次将我带入往昔岁月,勾起旧的回忆,引发新的思索。譬如星星画展,我不但看过,还记得同时期有个由“四月影会”举办的名为“自然·社会·人”的摄影展,与该画展一起给沉闷已久的艺坛带来了一股青春气息。又如程十发是我相当熟识的画家,30多年前我曾为其书画集写过多篇序言,但并未从“精神气候”方面予以阐释。而本书却在评介“后文革”时期的创作时,于“相关作品”中举到程氏的《丽人行》,指出“曾被视为禁区的古装画又出现在了美展与报刊上”。这就从政治气候的改变,从历史的高度对作品意义作了新的评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变迁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完全避开了您提供的当代艺术史主题: --- 《信仰、领主与市井: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与精神图景的重塑(约500-1500年)》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权威学者姓名,例如:马丁·赫尔曼 / 艾丽莎·范德贝克] 【书籍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对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进行深入剖析的综合性历史著作。它不仅梳理了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权力结构的碎片化过程,更细致描绘了在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导下,不同阶层如何构建其世界观、处理日常冲突,并最终催生出大学、城市自治权以及民族国家雏形等变革性力量的历史轨迹。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上仅关注“黑暗时代”或“十字军东征”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社会组织内部的张力与韧性,试图在封建庄园的田垄和修道院的抄写室中,探寻欧洲文明复兴与转型的深层动力。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建与早期中世纪的基石(约500-1000年) 本部分旨在解析古典文明瓦解后,日耳曼部落文化与拉丁基督教传统如何交织、融合,奠定中世纪早期社会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蛮族王国的建立与法律的转型 详细考察了法兰克人、西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主要日耳曼群体在原罗马疆域内建立的政治实体。重点分析了《萨利克法典》等蛮族习惯法的特点,对比其与罗马公法的差异与借鉴。探讨了“个人法律优越性原则”如何取代“地域法律原则”,对后世司法实践的影响。此外,对查理曼帝国兴衰的分析,侧重于其对“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早期定型作用,而非单纯的军事征服。 第二章:修道院的社会功能与知识的保存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在文化断层时期所扮演的“知识避难所”角色。深入剖析了修道院经济(庄园管理、土地开垦)与教义(如“上帝的劳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爱尔兰式修道院对边缘地带的基督教化,以及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抄本制作的工艺与内容筛选标准,揭示了中世纪早期知识生产的寡头垄断性。 第三章:封建体制的萌芽:从依附到契约 本章着重于中世纪早期社会关系的核心——领主与附庸(Vassalage)制度的形成。通过对“封土”(Fief)概念的演变分析,揭示了土地所有权、军事服务义务与个人效忠誓言之间的复杂互动。探讨了早期的“武装骑士阶层”如何从王室武装力量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地方权力的精英群体,以及这种关系在地方防御和资源分配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鼎盛时期的结构:宗教、农业与权力角逐(约1000-1300年) 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改善,中世纪进入其“鼎盛时期”。本部分关注社会活力增强后,各项制度如何成熟并引发结构性冲突。 第四章:教会的改革与“教权至上”的实践 本书深入分析了“格里高利改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它如何试图将教会从世俗贵族手中解放出来,并确立教皇作为普世精神领袖的地位。详细考察了叙任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的政治与神学根源,并以“卡诺莎之辱”为例,剖析了权力转移的象征意义。此外,本书对“异端”的兴起(如卡特里派)提供了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将其视为对教会财富与僵化教条的反弹。 第五章:农业革命与人口压力下的社会分层 农业技术的改进(如重犁、三圃制、马颈圈)如何支撑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是本章的核心。探讨了庄园制度(Manorialism)在这一时期的专业化,以及农奴(Serf)身份的法律界定与实际生活状况。本书特别关注了“共同地”(Common Land)的使用权争议,以及它如何影响村落共同体的内部动态。 第六章:城市复兴与商人阶层的崛起 本章聚焦于11、12世纪以来,城市(Boroughs)作为商业节点的再生。研究了城市自治运动(Communal Movement)的特点,如市民如何通过购买或争取“特许状”(Charters)来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对行会(Guilds)的组织结构、经济职能(质量控制、价格稳定)和政治参与程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标志着传统的三等级划分(祈祷者、战斗者、劳动者)开始出现裂痕。 第七章:十字军运动的经济动因与文化影响 本书对十字军东征的解读,侧重于其内部驱动力而非单纯的宗教狂热。分析了西欧过剩的贵族军事力量、对东方财富的渴望,以及教皇通过动员全民参与战争来巩固自身权威的政治策略。同时,探讨了与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接触,在西欧引入的新型商品、技术(如先进的航海术)以及哲学思辨对欧洲知识界产生的冲击。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危机与转型(约1300-1500年) 本部分探讨了在人口过剩、气候变化以及瘟疫冲击下,中世纪社会结构所遭受的巨大考验,以及这些危机如何孕育了早期现代的要素。 第八章:黑死病:人口灾难与劳动力的重估 对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社会冲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死亡数字,着重分析了劳动力短缺对工资水平、农奴制瓦解速度以及阶级关系产生的“反常”影响。探讨了农民起义(如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如何将对瘟疫后果的不满,转化为对现有社会契约的根本性挑战。 第九章:大学的诞生与经院哲学的演进 本书系统介绍了博洛尼亚、巴黎等早期大学的组织形式(由学生或教师主导)及其在欧洲思想界的作用。深入分析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框架来调和基督教神学,尤其聚焦于托马斯·阿奎那的综合工作。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学术自由边界,以及“三艺”(Trivium)和“四艺”(Quadrivium)的教育内容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奠定逻辑基础。 第十章:民族王权的巩固与国家意识的萌芽 分析了百年战争等长期冲突如何促使英法等国从封建集合体向集权化国家过渡。考察了“常备军”的出现如何削弱地方贵族的军事依赖性,以及君主如何通过新的税收体系(如“财产税”)来建立直接的财政来源。讨论了早期欧洲语言的规范化和历史编纂,如何开始构建超越地方领地的“共同体”认同。 总结:中世纪的遗产 全书结尾部分总结道,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时代,而是一个在信仰、土地、法律和商业的复杂张力中不断自我塑造的时代。它留下的制度遗产——从大学、议会制度的雏形到公法观念的复苏——为文艺复兴和近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土壤和知识前提。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考古学发现、法制史分析与社会经济史模型。 地方案例研究: 穿插了对勃艮第公国、西西里王国等关键区域的微观分析。 史料批判: 大量引用了中世纪编年史、法律文献和私人信件(如彼得·阿伯拉尔与埃洛伊斯的通信),提供鲜活的历史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坦白说,令人赞叹。打开书页,那些高清的彩色印刷品,无论是原作的肌理还是色彩的饱和度,都呈现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方在视觉呈现上是下了血本的。然而,这种视觉的盛宴,似乎反过来稀释了文字的重量。在论述“85新潮”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时,作者的笔触显得过于宏观和概括,像是在列举一个清单,而非描摹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地震。比如,书中对“北方群体”和“南方状态”的地域性差异的对比,除了点出主要的代表人物,对于他们各自背后的文化土壤、经济环境乃至地域性格如何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例如北方艺术的厚重感与南方艺术的灵巧性),几乎没有进行深度的比较分析。此外,书中引用的文献和访谈资料,明显偏向于官方机构和主流评论家的声音,而那些散落在各地、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非正统视角的艺术家的口述历史,被严重缺失。对于任何一本严肃的艺术史著作而言,丰富的原始材料和多元的视角是构建可信度与厚度的基石,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提供一个“被整理好”的版本,这对于希望探究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在很多关键的艺术运动和思潮的阐述上,似乎有所保留或者说略显浅尝辄止,尤其是在探讨1990年代初“玩世写实主义”和紧随其后的“波普”转向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时代焦虑感和个体反抗的复杂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对于早期前卫艺术团体如“星星美展”的成员们,在解散后各自的发展路径和艺术语言的演变,仅仅是一笔带过,缺乏对他们如何在体制边缘进行持续创作的细致分析。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于同期活跃于地下室和小型画廊的女性艺术家群体,她们在性别议题上的先锋探索,几乎没有篇幅进行专门论述,仿佛这部分声音被主流叙事边缘化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那个特定时间段内,艺术权力结构如何运作、资本如何渗透,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夹缝中寻找呼吸空间的深度研究,而不是一份相对温和、偏向学院派的编年史梳理。这种“安全”的叙事方式,让那些最具颠覆性和争议性的艺术实践,未能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深入解读,读来总觉得意犹未尽,少了那么一股刺痛人心的力量。

评分

对于19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面临的媒介转型和观念更新,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例如,在讨论新媒体艺术和观念艺术如何挑战传统架上绘画的霸权时,叙述的起点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观念框架内,对于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年轻一代艺术家如何运用算法、数据和虚拟现实来重塑他们的创作语言和传播方式,几乎是空白的。这种对最新发展趋势的捕捉不足,使得这部“史”在时间维度上显得不够“当代”。艺术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捕捉到“正在发生”的变革的先声,并试图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在为已经完成的历史阶段盖棺定论,对于那些正在探索边界、尚未被主流完全消化的艺术实践,显得判断谨慎甚至有些迟疑,这让追求前沿脉搏的读者感到一丝脱节。

评分

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期待这本书能对“宋庄”这一当代艺术的地理核心,进行一次彻底的考古式挖掘。毕竟,从1990年代末开始,宋庄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聚居地,它更像是一个社会实验场、一个抵抗消费主义的微型乌托邦。然而,这本书对宋庄的描述,停留在非常表层的“艺术家们在这里聚集”的层面。它没有深入探讨艺术家们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日常生存美学,也没有触及他们内部因资源分配、展览机会和观念冲突而产生的复杂的人际张力。更没有分析这种“艺术村”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这种聚集模式本身对艺术生产效率和原创性的双重影响。书中对于后来的“798艺术区”的介绍,虽然图文并茂,但那更像是一篇关于文化地产开发的报道,而非艺术史的梳理。艺术区的变迁,往往是艺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它反映了权力、资本与创造力之间的博弈,而这本书似乎回避了这场博弈中最尖锐的部分,使得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理解显得空泛和缺乏现场感。

评分

这本书在尝试构建一个宏大的、包含所有重要流派的叙事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面面俱到,实则不深”的困境。在处理到那些在海外产生重要影响,但国内讨论相对较少的艺术家群体时,比如那些在欧洲、北美长期驻留并融入当地艺术语境的中国艺术家,书中对他们的介绍显得单薄,仅仅是罗列了他们的成就,却缺乏对他们“文化间性”身份的深入剖析。一个优秀的艺术史,应当是探索身份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被解构和重塑的过程。这本书对这种跨文化对话的探讨力度明显不够,仿佛将这些艺术家视为一条条独立的支流,而不是理解当代艺术网络交织性的关键节点。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框架,适合入门者快速了解时间线索,但对于资深研究者或希望挖掘更深层文化政治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而不是一次深入腹地的探险指南,少了一些必要的挑战和颠覆性的洞见。

评分

好书,对初学者入门者蛮有参考学习价值的。

评分

好书推荐给研究艺术史的人

评分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的,还没仔细看

评分

不错的,还没仔细看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