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修养》(修订版)是畅销书《中国的修养》的增补修订版,在原有的“励志”、“正心”、“修身”、“怀德”、“向学”五章基础上,新增了“立业”一章,将个人的修身炼性拓宽到更广阔的范畴。本书的特点是,将2500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之法、立业之道精简提炼,并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古今历史和现实实践来引人反思。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好地完善自我、锤炼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德行。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在罗格斯大学、马来亚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或合作研究。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理事。著有《企业的修为》《中国的修养》《国学通论》《中国文学的代际》等优质书籍。
序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楼宇烈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在学习时我们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健康发展,就需要文化起作用。在近代这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取得了自主,八十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如果不认同,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是兄弟姐妹,上帝给父母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父母有义务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一个个体,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认为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生命观念,每个个体只是族类生命锁链中的一环。中国人讲生命的延续,但不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族类生命的延续。他死了,他的生命由子女延续。所以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因为“无后”就不能延续生命了。中国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断子绝孙意味着他的生命就彻底结束了。因此在中国,子女跟父母之间是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而且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遗留给他的,他的生命就是父母的遗留。在这种生命观念中,“父债子还”就顺理成章了。
有很多传统观念是深入我们血液中的,永远去不掉。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实这两者是事实上的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会落实到文化上,而不仅仅是落实在经济上。所以,文化的继承发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没有文化,一个民族的特性就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我们常讲爱国主义,要爱国,就要认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又落实在文化上,因为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也就是认同这个文化传统。龚自珍研究春秋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呢?从这个方面讲,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根本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近几年我一直在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现代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从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也是这样。中华文化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知道先秦有诸子百家,这个局面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相互交流、影响。通过这样的交流,到了汉初,一些学派开始壮大了,也有一些开始衰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介绍了当时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学派的思想,百家变成了六家。这六家经过汉代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后又有一些被淘汰了,最后形成了儒、道两大家。这两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就是靠保持了他们自己的主体性。一种思想不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它本身就不可能有发展。后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外来的文化加入,对于当时的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儒、道两家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佛教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渗透到了中国民间的一些习俗中。一种思想只有落实到生活习俗中去,它的生命力才是强大的,否则就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认识。
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但搞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却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体制、机制的问题,思考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行制度改革。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榜样,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孙中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这些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多大冲击。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于基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些人甚至根本不认同。
……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修养”题材的书有点抗拒,总觉得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对经典名篇的深入剖析,又不乏生动的历史轶事作为佐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气度”时引用的那些鲜活人物案例,比如某位大臣在危急关头表现出的泰然自若,那份从容不是天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学问和阅历沉淀下来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塑造过程,被描绘得极具说服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开阔了些。过去总想着如何“成功”,现在更关注如何“完善”自己,这种思维的转变,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它更像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丰满的人”的非正式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用词考究,句式多变,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绝不是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已经融入到了文字的每一个呼吸之中。比如它描述“雅”,那种不张扬、不刻意讨好的高级感,真是妙不可言。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审美情趣”如何影响个人气场的那几章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选择生活的方式、我们对待物品的态度,都在无形中构建着我们的内在世界。这本修订本的增补部分尤其出色,它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冲突和融合进行了探讨,使得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我甚至会反思自己家里的陈设,是否还能更接近那种质朴而有力的“真”。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完全符合它所倡导的精神气质——沉稳、内敛、有深度。它不会用花哨的封面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安静的力量吸引着真正有心人。阅读体验上,作者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突然抛出一个能击中人心的观点,让人恍然大悟。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对“终极关怀”的探讨,即一个人生命的最终价值和意义。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示历代先贤们探索这个问题的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价值体系。这是一种非常尊重个体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到被理解和被赋权。读完后,心中的浮躁感明显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向内探索的渴望。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学习态度的,希望能找到一些提升自我界限感和情绪管理的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但它给出的答案并非直接的“秘诀”,而是引导你通过反思历史人物的处世哲学来悟出真谛。特别是书中对“克己复礼”的现代解读,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演变成了一种自我约束下的自由。它教我们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内心的秩序,如何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这种高阶的自我认知和情商,是现代人非常稀缺的资源。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可以去解锁内心深处那些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局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书。
评分这本《中国的修养(修订本)》读起来真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古代文人墨客那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静”的探讨,它不是简单的与世隔绝,而是在喧嚣之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书中对传统礼仪和日常细节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比如书中对茶道中“一期一会”的理解,那种对当下瞬间的珍视,即便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着去感受那种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与从容。这本书不是一本说教式的指南,而更像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修养,源自于对自我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评分质量很好,价格实惠,纸质好,喜欢京东
评分读书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阅读,你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你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你能够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评分曹老师的书深入浅出,向我们讲述修养德行、提升境界、锻炼能力的道理与途径。一个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更取决于自我的修炼。改变自己,就改变了眼中的世界,也就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评分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评分读书能帮你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你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学识遍布四海,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评分哈哈好结局坎坎坷坷健健康康
评分其实是中国人的修养,所谓修身治国,修身是第一位的。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内容充实,很受教益。
评分不错,挺喜欢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