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经典(哲学卷)

西方文化经典(哲学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汉默顿 著,李治鹏,王晓燕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文化经典
  • 思想史
  • 哲学史
  • 西方文化
  • 经典著作
  • 人文社科
  • 学术著作
  • 哲学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0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5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文化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专家、学者
徐友渔:我从亲戚那里得到汉默顿编的《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立即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是一本编辑、选材非常好的书,把从苏格拉底到尼采的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纲挈领地展现给读者。这本书中,*吸引我的是柏拉图关于洞穴中影子的比喻,以及罗马哲学家兼皇帝安东尼的“冥想录”,它们比散文更优美,比诗歌更有诗意。因为有这个良好的开头,我以后阅读哲学时感到思辩性抽象和枯燥的时候少,享受诗性愉悦的时候多。

窦桂梅:我们常说“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但谁又应当是为教师开书单的那个人?这本书就像一本经典名著的目录,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阅读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叶自成:入选“对我*有影响的几本书”书单。


滋润灵魂和复刻记忆的穿越时空之作

激情重耀人类历史辉煌时的思考之光

再现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内容简介

《西方文化经典》丛书

本丛书是著名学者汉默顿颇具分量的代表品,选目精当、体裁多样,有如精心烹饪的思想盛宴,包括了西方哲学、宗教、历史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
汉默顿在深刻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选取其中重点篇章加以整理,使得博大精深的思想明白晓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整体现了他所追求的让读者“只要用心地花上一二十分钟时间,就能基本了解原书主要思想”的主旨。

作者简介

[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
1871-1949

著名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被誉为“英国已知的大部头参考书较为成功的创作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多为百科全书或世界史类的知名著作,其中亲自编纂的《哈姆斯沃斯大百科全书》在国外已畅销1200万册。
汉默顿格外注重思想普及,致力于人类文化知识的整理,《西方文化经典》丛书是他极为看重的,也是流传较广的西方文化经典普及著作。

目录

目录

1 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申辩
8 柏拉图 理想国
19 柏拉图 会饮篇
26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37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47 西塞罗 论友谊
53 西塞罗 论老年
59 塞涅卡 论恩惠
67 奥勒留 沉思录
76 普罗提诺 九章集
82 奥古斯丁 忏悔录
90 伊拉斯谟 愚人颂
96 马丁·路德 席间漫谈
103 蒙田 随笔录
111 培根 学术的进展
116 伽利略 《 圣经》的权威
122 霍布斯 利维坦
130 笛卡尔 方法论
137 拉罗什富科 箴言集
145 帕斯卡 外省通信
152 帕斯卡 思想录
158 洛克 人类悟性论
164 斯宾诺莎 伦理学
170 佩恩 隐居的些许收获
177 拉·布吕耶尔 论品格
185 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
191 休谟 伦理与政治论文集
198 卢梭 社会契约论
204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211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218 柏克 崇高与美
226 托马斯·潘恩 理性时代
234 边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
243 费希特 人类的使命
249 黑格尔 宗教哲学
257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63 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
272 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
280 密尔 逻辑学体系
287 密尔 功利主义
293 斯宾塞 第一原理
300 托尔斯泰 我的忏悔
306 勒基 欧洲理性主义的兴起与影响
314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22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父亲,是莱比锡附近的一位牧师,是波兰贵族后 裔,尼采曾说,尽管他的妈妈和祖母是德国人,但他却没有一点德国人的特征。他非常不喜欢德意志——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德兰的大部分教授要如此敌对他。尼采在文学生活中的特征就是不妥协地反抗文化环境。他的基督信仰和道德准则说明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自由思想家”。他是
“道德大师”的使徒,“道德大师”促使“超人”无情地湮灭弱者的意志。


我认为,在一个人可以完全达到或者希望大概理解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大部分著作之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这本卓越的著作总是与尼采的名字息息相关,他的其他带有批评和评论的著作也应该被认真研究。读者要正确地理解这位奇怪、抽象,因此也是最难以捉摸的哲学家,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密切地研究尼采的生活,才能获知他是怎样的人,知道他对同伴的态度是什么,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的过程。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作品中获得一些帮助:他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为这位杰出的哥哥写的生平事迹;或尼采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他将这本书的主旨称为为了自由的意志;或《看哪,这人》,尼采写的最后一部散文作品,总结出他这个人的总体特征,他作为改革者的目的,以及他在思想领域的成就。
尼采有许多没有吸引力的头衔。他反对基督教,是第一个不鼓吹道德行为的人,他具有酒神精神,是歼灭者——所有这一切也许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受难者。多年来他几乎持续不断地遭受着眼疾和脑神经问题带来的痛苦。他说,365天里有200天他是在纯粹的疼痛中度过的;1888年,只有45岁的他彻底疯了,12年之后他就逝世了。不管怎样,那时他的痛苦是真实的。
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批评家(其中包括他的某些同胞),说他总是疯疯癫癫的,或者说他的哲学就是在疯狂的状态下形成的。这是一种故障预防,因此对那些没有耐心的人来说是一项具有诱惑的方法,没有比这种方法更省事、更合适的了。正如安东尼·路德维先生(尼采最杰出的翻译和评论员之一)指出的,乔治·布兰德斯和泰纳,还有斯特林保都认真地对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作者,并且作为艺术家,他们比大学里尼采的主要的批评者更有资格评价。
也许可以下结论说尼采被赋予了太多的智慧——不管怎么说都太多了,他带着高度敏感的、易激动的个性工作。这个24岁富有天赋的学生,在巴塞尔大学担任经典哲学教授期间找到了自己,并很快为自己的早熟付出了代价;10年之后,当他还处中年,他的身体就垮了,被强制退休,靠养老金过生活。
《看哪,这人》有一章的标题是“我为何如此智慧”;还有一章是“我为何如此聪明”。可以假设,这些煽动性的标题所揭示的虚荣,对于笨人来说,比他的任何作品更能激起他们对尼采的愤怒。但当他诉说自己和家庭的故事时,便会了解他“为什么会变成那样”。
西方文化经典(哲学卷):思想的星辰大海 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中,哲学无疑是最为耀眼、最具穿透力的星辰之一。它如同深邃的夜空,孕育了无数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我们对自身、对世界、对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这片思想的沃土,一幅波澜壮阔的哲学画卷便徐徐展开。 《西方文化经典(哲学卷)》并非仅仅是堆砌书目与年代的目录,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旅程,一次与古往今来最伟大心灵的对话。这本书旨在精选并呈现西方哲学史上那些奠基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成果,它们如同璀璨的灯塔,指引着人类理性探索的方向,塑造了西方乃至全球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从源头活水到理性之光:古希腊哲学的黎明 我们的旅程始于古希腊,那片孕育了西方文明一切萌芽的土地。在那里,人类第一次以纯粹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与人生,开启了“爱智慧”的伟大征程。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这些早期智者,摆脱了神话的束缚,试图用自然的原理来解释世界的本源。“万物皆水”的泰勒斯,“无限”的阿那克西曼德,以及“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赫拉克利特,他们大胆地提出了关于“逻各斯”(Logos)的猜想,即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秩序与法则,这是哲学思考的第一个伟大突破。 紧接着,巴门尼德以其严谨的逻辑,提出了“存在”的不可改变性,与赫拉克利特的“变动”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中最根本的本体论问题。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以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我们认识物质世界奠定了早期基础。 然而,古希腊哲学真正的辉煌,无疑属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座巨峰。 苏格拉底,这位雅典的“牛虻”,以其独特的“助产术”(Elenchus)——通过不断诘问,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无知,从而激发真理的萌芽。他将哲学的焦点从自然转向了人本身,强调“认识你自己”,将伦理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思想,虽然没有留下著作,却通过其学生的记录,如柏拉图的对话录,成为了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柏拉图,苏格拉底最杰出的弟子,则构建了宏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他提出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不完美的模仿,真正实在的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他关于“洞穴寓言”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认识的层次和真理的追求。他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探讨,以及对哲人王治国的设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却是另一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更关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性研究。他的逻辑学,特别是“三段论”,成为了西方推理的基石。他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如“中道”学说)、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是西方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深刻地塑造了后来的学术范式。 从信仰的王国到理性的反思:中世纪与近代哲学的转型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的走向。哲学在这一时期,更多地服务于神学,但其理性探索的精神并未完全消亡。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构成了早期基督教哲学的典范。托马斯·阿奎那则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建立了著名的“经院哲学”体系,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求和谐。 文艺复兴的曙光,以及随之而来的宗教改革,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的关注。近代哲学的开端,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思维时代的到来。 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为起点,开启了“普遍怀疑”的理性之路。他试图建立一个确定无疑的知识体系,区分了“实体”和“心灵”,奠定了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他的方法论,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笛卡尔理性主义相对立,霍布斯、洛克、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强调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强调国家权力的必要性,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生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而短暂的”。洛克则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契约论,强调天赋人权和分权学说,对现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白板说”(Tabula Rasa)的观点,挑战了天赋观念。休谟则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极致,他质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对理性主义的确定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代表。 斯宾诺莎,一位坚持泛神论的理性主义者,他试图用一种几何学的精确性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认为上帝与自然是同一的,一切都包含在唯一的实体之中。莱布尼茨则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互不干扰的“单子”构成,每个单子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他关于“预定和谐”的观点,试图解释世界的一致性。 康德,作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在他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并非我们的认识模仿对象,而是对象模仿我们的认识。他区分了“现象界”(可认识的)和“物自体”(不可认识的),提出了“范畴”(Categories)的概念,解释了我们如何组织和理解经验。他的“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成为了伦理学的核心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的哲学,深刻地重塑了哲学研究的格局,对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从意志的洪流到存在的困境:近代以来哲学的多元探索 康德之后,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和深刻的探索时期。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精神辩证法”体系,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正-反-合”的辩证运动,不断走向更高阶段的统一。他的历史哲学和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尼采,一位对传统价值进行深刻批判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论断,认为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形而上学已经丧失了其根基。他强调“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和“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呼唤个体超越自身,创造新的价值。 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的哲学而闻名。他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是永恒的、盲目的、无止境的欲望,因此导致了永恒的痛苦。他提倡通过艺术和禁欲来解脱痛苦。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致力于研究意识的本质和结构,主张“回到事物本身”,通过“悬置”外在世界的存在,直接把握意识经验的本质。 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将现象学发展为“存在现象学”。他关注“此在”(Dasein)的存在,探讨“在世”(Being-in-the-world)的意义,以及死亡的可能性对我们存在的揭示。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自由、责任和荒谬的探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类的自由选择塑造了自身的意义。加缪则通过“西西弗神话”等作品,展现了人类在荒谬世界中的反抗与坚守。 分析哲学的兴起,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为代表,将哲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语言和逻辑分析上。他们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源于语言的误用,通过清晰的逻辑分析,可以解决或消解这些哲学困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然不属于纯粹的哲学,但其关于潜意识、本能和心理结构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讨论中。 后现代主义思潮,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对宏大叙事、普遍真理和理性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他们关注权力、知识、话语的构成,以及社会的碎片化和多元性。 《西方文化经典(哲学卷)》并非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它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窗户,是一次对人类思想深度与广度的探索。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研读,我们不仅能理解西方文明的思想脉络,更能从中汲取批判性思维的养分,反思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这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求索,一次关于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头脑的“平行对话”,它绝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关怀。它关注的始终是“人何以为人”、“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永恒的追问。比如说,在介绍存在主义部分时,文字流淌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清晰地描绘了萨特和加缪在面对世界的荒谬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绝望又充满创造力的反抗姿态。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赞,他在描述尼采对传统道德体系的颠覆性批判时,那种语言的张力几乎能穿透纸页,让人感受到思想的震撼力。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极为考究,即便是翻译版本,也保持了原文应有的思辨气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的重量和美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熏陶,引领读者进入更高维度的思考层面。

评分

对于那些对西方思想脉络有一定了解,但渴望进行一次系统性梳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深度与广度平衡。它并没有流于表面泛泛而谈,而是在关键转折点上敢于深入挖掘。例如,在中世纪经院哲学部分,作者对于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调和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神学的努力,分析得鞭辟入里,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性之间挣扎的复杂性。而在近代哲学部分,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解析,不仅停留在对命题本身的阐释,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为整个现代认识论奠定基石,以及随后洛克、休谟对其实践后果的修正和挑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时所持的公正立场,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呈现了论证的优点与局限,使得读者能够自己形成判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的知识点,因为它信息密度很大,但这种“费力感”恰恰是知识积累的证明,读完之后,脑海中对西方哲学史的整体框架清晰得令人振奋。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纯粹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在关键的哲学断裂点设置了主题性的章节,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如,在探讨政治哲学时,作者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他们对于“社会契约”的不同理解如何导向截然不同的国家形态构想,这种横向的比较比单纯按时间顺序排列更具启发性。此外,书中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定义非常严谨,并且在每位哲学家登场时,都会用一个小节来总结其“核心议题”,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做笔记和知识梳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它避免了哲学文献常见的术语陷阱,即使用到复杂的概念,也会在首次出现时给予清晰的界定,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持续的流畅性,不会因为卡在某个晦涩的定义上而中断思考的河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哲学入门的宝库,我作为一个刚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的读者,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宏大思想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逐步走过苏格拉底的市井辩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的理性高塔。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关键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生活化例子,比如用“洞穴寓言”来解释认识论的困境,这一下子就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哲学家及其观点,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的思想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去考察,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提出那些问题,以及他们的回答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明走向。读完第一遍,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游,虽然有些地方还需要反复咀嚼,但总体感觉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为后续深入阅读原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地图”,让我们知道思想的版图是如何被一点点绘制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人文温度”。尽管它探讨的是逻辑、形而上学和认识论这些相对冰冷的领域,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将这些思辨拉回到人类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例如,在讨论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时,作者不仅仅是阐释了术语,而是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遗忘”了对本真生存状态的关切,以及哲学如何试图唤醒我们。这种将宏大理论与个人日常体验对接的能力,让哲学不再是高悬于空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命指南。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焦虑,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可以安放这些焦虑的理性框架。对于想要真正理解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审视自身处境的全新视角和深度共鸣。它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对“真”、“善”、“美”的追问之中。

评分

书写的很好,开始人名有点乱。记不住,看过一半后就感觉很好。古代西方历史就是一部屠杀史。还是现在好。

评分

还可以的书籍

评分

好书!

评分

给朋友买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写的很好,开始人名有点乱。记不住,看过一半后就感觉很好。古代西方历史就是一部屠杀史。还是现在好。

评分

商品非常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