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多数人对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应积极开展人兽共患病的理论知识和预防控制教育工作。为使全国广大兽医工作者及畜主重视人兽共患病,掌握人兽共患病[人畜共患病]的基本知识和进展,加强对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拟编写本书。本书结合国内外资料,对每一人兽共患病从病原、流行病学、对人与动物的致病性、诊断、防控等具体层面进行介绍。该书注重实际应用,结合文献资料,内容浅显、实用、易懂。
史利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执业兽医师。负责犬猫病、猪病、肉鸡病分册。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动物重大疫病的诊断与防控工作,1997年在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从事肉仔鸡饲养技术指导工作。2009年以来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共发表科研论文35篇,作者13篇(中文核心以上9篇),通讯作者8篇(中文核心以上6篇)。其中SCI文章5篇,以作者发表SCI文章3篇。以完成人获得授权专利一项,申请专利一项,以第二完成人申请专利一项。以主编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宠物源人兽共患病)、化学工业出版社(犬猫寄生虫病)出版科学论著两本(总字数69.9万字);以第二主编在北京出版集团(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出版科学论著一本(总字数30万字)。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论著一本。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实,但内容却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已知的、广为人知的共患病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那些新兴的、或是地理分布相对局限的病原体。这种前瞻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不至于很快就过时。特别是关于跨界传播风险评估的模型介绍,虽然数学推导部分我只看懂了个大概,但其背后的逻辑框架的严密性,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数理功底。这本书的语言组织也很有特色,它擅长使用精确的术语来构建复杂的概念,但在需要解释这些术语时,又会非常耐心地用通俗的类比来辅助理解,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不断挑战自己认知边界的同时,又不会感到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面前耐心铺陈一张复杂的地图,指引你探索未知的领域。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汇编。它在论述防控策略时,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系统性思维。作者似乎将每一个病种都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变量,从环境因子到宿主免疫反应,再到社会行为干预,都被纳入了考量范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早期预警系统”构建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需要整合的监测数据类型以及数据融合的技术难点。这些内容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中诸多防控实践失败与成功的案例分析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应用到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境里去。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严谨的、审慎的,它不提供速效的“灵丹妙药”,而是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思维模式,这对于任何想在这一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参考。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带着一点“碰运气”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这类主题的书籍良莠不齐,很多要么过于科普化而缺乏深度,要么过于学术化而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客观,几乎没有情绪化的表达,完全是以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角度来呈现事实。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关于特定病原体宿主适应性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写得极为精妙,它不仅罗列了该病原体的遗传特性,更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物种间进行分子层面的“谈判”过程,非常具有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是什么”,更在于它能让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此外,它的索引设计做得非常细致,如果你只想快速查阅某个特定指标的正常范围或是某个特定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翻找起来也毫不费力,体现了出版者对读者需求的充分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信息量巨大的宝库,但入口设置得非常人性化。一开始的几章并没有直接跳入那些令人头疼的临床症状描述,而是先构建了一个宏观的背景框架,讲解了人兽共患病在生态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难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每一种疾病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将两种或多种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放在一起比较,能够非常清晰地凸显出关键的鉴别诊断点。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记忆的深刻性。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案例分析,更是生动有趣,让原本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能看到当年疫情爆发时的紧张氛围。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专业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翻开首页,我就被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给“震慑”住了。封面设计得中规中矩,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仿佛在宣告自己内容的权威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那些复杂的病理学知识,用词精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尤其是在描述某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那种步步为营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专业性。虽然有些地方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细节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透彻,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可以随时查阅的专业工具书。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述经典文献时的严谨态度,让人感到内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钻研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