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博士后文库: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与结构优化》从解析争议入手,论证了都市农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农业形态,进一步研究了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机制,分析了都市农业自然演变存在的缺陷,以此构建了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架构。同时,根据全国重点城市的调研,归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最后,从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构建了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博士后文库: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与结构优化》可供都市农业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都市农业:自然演变或理想形态
1.1 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
1.1.1 关于都市农业的起源
1.1.2关于都市农业的特征
1.1.3关于都市农业的区域
1.1.4 关于都市农业的功能
1.2 关于如何发展都市农业
1.2.1 关于自然状态的都市农业
1.2.2 关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措施
1.3 都市农业争议解析
第2章 都市农业自然演变的机制及阶段
2.1 城市和农业的关联机制
2.1.1 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拉动机制
2.1.2 城市与农业的要素竞争机制
2.2 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机制
2.2.1 农产品稳定贸易关系与都市农业的形成
2.2.2 自给型与市场型都市农业的分化机制
2.3 都市农业自然演变的阶段
2.3.1 前城市化时期都市农业的发展
2.3.2 城市化推进期都市农业的发展
2.3.3 城市化完成期都市农业的发展
第3章 城市化推进期都市农业自然演变
3.1 人口迁移规律与都市农业区域划分
3.2 市场型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特征
3.2.1 生产内容上的基本特征
3.2.2 资源配置上的基本特征
3.2.3 组织模式上的基本特征
3.2.4 利益分配上的基本特征
3.3 自给型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特征
3.3.1 自给型都市农业生产者特征
3.3.2 生产内容及物质循环特征
第4章 都市农业自然演变的缺陷
4.1 信息不对称与食物安全问题
4.1.1 环境污染者与食物安全
4.1.2农业生产者与食物安全
4.1.3产业化经营者与食物安全
4.1.4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与食物安全
4.2 不确定性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2.1 农业生产者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2.2 产业化经营者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2.3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3 交易成本与资源闲置问题
4.4 经济理性与公共利益问题
4.4.1 城市的农产品供应问题
4.4.2 城市的生态维护问题
4.4.3 农业现代化带动问题
第5章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5.1 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环境
5.2 我国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
5.2.1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特征
5.2.2 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仍占相当比重
5.3 都市农业的生产方式特征
5.3.1 资本密集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5.3.2组织化和规模化显著高于农区农业
5.3.3农业产销一体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6章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6.1 各地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6.1.1 始终将城市供给保障任务放在首位
6.1.2 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6.1.3不断加大都市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6.1.4 稳步推进都市农村的社会管理改革
6.1.5 全面深入推进都市农业多功能开发
6.2 现阶段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6.2.1 “菜篮子”产品供给结构问题依然突出
6.2.2 农产品保障方式有待改进
6.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6.2.4 都市农业核心能力有待提升
6.2.5 农民利益保护有待加强
第7章 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7.1 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
7.1.1 服务都市需求
7.1.2 增加农民收入
7.1.3带动农区农业
7.2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7.2.1 都市农业经营单元发展目标的定位
7.2.2 区域都市农业发展目标的定位
7.2.3 都市农业体系发展目标的定位
7.2.4 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目标的定位
7.3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7.3.1 构建结合城市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
7.3.2 构建均衡快捷安全价廉的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7.3.3 构建兼顾生产生态生活的农业多功能开发体系
7.3.4 构建融合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群
7.3.5 构建繁荣有序和谐稳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8章 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与评价
8.1 都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内涵
8.1.1 产业结构
8.1.2 功能结构
8.1.3 资源配置结构
8.2 都市农业生产结构的静态优化标准
8.2.1 产业结构的静态优化标准
8.2.2 资源配置的静态优化标准
8.2.3 资源效率的静态优化标准
8.3 都市农业的综合评价体系
8.3.1 评价程序与方法
8.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9章 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框架
9.1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9.1.1 政府的职责与职能范围
9.1.2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9.2 都市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9.2.1 保护效率促进都市农业发展
9.2.2 引导都市农业保障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前言/序言
长期以来,人们将都市农业单纯地视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具有多元功能的理想农业形态,从而进行的旨在研究如何发展这种理想农业形态的学术研究,并没有真正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可行的实践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忽略了地处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农业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遵循市场规律的自然演变机制和路径。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本质上是在尊重其自然演变的前提下,依据市场失灵和政府属性所界定的政府职能范围,按照保护效率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对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进行适度合理的干预。
本研究立足于探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规律,以期将生产结构优化这一都市农业核心问题的研究置于“自然演变-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这一经典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框架中。本研究首先通过解析由于没有明确都市农业到底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还是理想形态而造成的学术界对都市农业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混乱和争议,一方面试图消除现有研究中的混乱和争议,另一方面试图说明将都市农业首先理解为一种自然演变结果的科学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规律和我们今天所处的城市化推进期的都市农业自然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市场失灵的一般框架对都市农业自然演变形态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探讨。最后,依据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典框架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内容、标准、评价和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首次将都市农业的研究置于经典的“市场机制-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研究框架中,对促进都市农业研究的科学性有重要帮助。本研究将都市农业首先理解为一种自然演变的农业形态,并对不同城市化时期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规律进行了探索,这对都市农业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导向价值。本研究通过对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及其缺陷的研究,得出了涉及都市农业自然演变规律、自给型都市农业和市场型都市农业的分化机制、城市化推进期都市农业自然演变特征和自然形态缺陷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都市农业的基础研究内容;通过对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内容、标准、评价和政策的研究,获得了涉及城市农产品价格稳定方法、都市农产品自供率确定方法、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理论标准、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和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都市农业体系发展程度和经营单元经营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政策框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博士后文库: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与结构优化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都市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自然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结构优化策略。作者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丰富的田野调查和翔实的案例分析,勾勒出都市农业从萌芽、发展到多元化、精细化的演进轨迹,并对未来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 第一章:都市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追溯了都市农业的起源,探讨了早期人类社会在城市边缘地带进行农业生产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生产空间的影响,以及早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基本食物需求。 着重研究了不同文明中早期都市农业的典型形态,例如古罗马城郊的园圃、中国古代城内外的菜畦等,并对比其在土地利用、种植模式、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强调了早期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在功能、规模、组织形式上的区别,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工业革命与都市农业的转型 本章聚焦工业革命对都市农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深刻变革。 分析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激增,对食物供应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探讨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如化肥、机械化生产等,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都市郊区农业的生产效率。 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都市农业生产如何逐渐商品化、市场化,以及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 同时,也关注了工业污染对都市农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绿色生产的早期思考。 第三章:20世纪的都市农业发展与挑战 本章梳理了20世纪都市农业的发展脉络,特别是二战后全球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都市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深入分析了高科技农业(如温室种植、水培、气培等)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空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探讨了都市农业在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剖析了20世纪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如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加剧、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支持不足等。 引入了“垂直农业”、“室内农业”等概念的早期萌芽,预示着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当代都市农业的多样化发展 本章重点关注21世纪以来都市农业呈现出的多元化、精细化发展趋势。 详细阐述了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夫市集、城市农场、屋顶花园、阳台种植等多种新兴都市农业模式。 分析了这些模式在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安全、本地化农产品需求方面的优势。 探讨了都市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科普、社区营造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多功能、复合型的都市农业形态。 研究了绿色、有机、可持续等理念在当代都市农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对传统农业模式的挑战。 第二部分:都市农业的结构优化 第五章: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与价值重塑 本章在对都市农业自然演变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在现代城市中的功能定位。 提出都市农业不仅仅是食物的生产者,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韧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 深入分析了都市农业在生态价值(如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价值(如促进社区互动、提供教育体验、传承农业文化)、经济价值(如创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 强调了以价值重塑为导向,指导都市农业的结构优化。 第六章:空间优化:高效集约与多元利用 本章着力于解决都市农业最突出的瓶颈——空间资源稀缺问题。 提出了“立体化、垂直化”的种植模式,系统介绍了垂直农场、多层温室等高效集约的空间利用技术。 研究了城市闲置空间(如废弃厂房、屋顶、阳台、地下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将其转化为生产性空间。 分析了“微型农场”、“口袋公园式农场”等灵活嵌入城市肌理的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为都市农业预留和整合适宜的空间资源。 第七章:技术优化:智慧化与可持续性 本章聚焦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都市农业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慧农业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如精准灌溉、智能温控、病虫害预警、自动化采收等。 重点分析了环境友好型技术,如节水灌溉、生物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以降低都市农业的环境足迹。 探讨了基因技术、育种技术在培育适应都市环境、高品质、高抗性农作物方面的潜力。 强调了技术优化应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保障产品安全为核心目标。 第八章:产业优化:融合发展与价值链延伸 本章旨在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分析了都市农业与餐饮、旅游、教育、健康、文创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农业+”的多元业态。 探讨了如何通过品牌化、标准化、认证体系建设,提升都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消费者信任度。 研究了都市农业的直销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以及如何构建短链、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服务业,如技术咨询、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以促进产业的专业化与规模化。 第九章:政策与制度优化:保障与引导 本章强调了政策与制度在推动都市农业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了土地政策,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闲置农用地再开发等,为都市农业提供稳定的生产空间。 分析了财政支持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降低都市农业的运营成本,鼓励创新。 探讨了规划管理政策,如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研究了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都市农产品的安全与优质。 强调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都市农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结论:展望都市农业的未来 本书最后,作者在对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与结构优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将更加注重生态性、智慧化、社会化和人性化,将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桥梁,为构建可持续、宜居、健康的未来城市提供强大的支撑。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者、政策制定者、规划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也为广大都市农业从业者和关注城市发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