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09年《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简称“2009版大纲”)提出“考教结合”的原则,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为之一新。考生踏上了学习汉语的跳板,老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希望。HSK考试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和各国各界的广泛认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常新的HSK考试,以学习者为本,不断探索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路径,我们出版了《HSK标准教程》,创建了汉语考试命题平台,初步形成了“教一学一考”三位一体的汉语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此次大纲修订,我们根据主题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交际话题和语言任务为指引,对137万考生实测的2万余道试题、12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统计、标注和分析,对2009版大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加了话题大纲、任务大纲,改进了语言点大纲,细化了词汇大纲。
内页插图
目录
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
HSK(六级)介绍
HSK(六级)话题大纲
HSK(六级)任务大纲
HSK(六级)语言点大纲
HSK(六级)词汇大纲
HSK(六级)考试要求及过程
HSK(六级)样卷
HSK(六级)答题卡
HSK(六级)样卷听力材料
HSK(六级)样卷答案
HSK(六级)成绩报告
前言/序言
2009年《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简称“2009版大纲”)提出“考教结合”的原则,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为之一新。考生踏上了学习汉语的跳板,老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希望。HSK考试由此迸发出勃勃生机,收获了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和各国各界的广泛认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常新的HSK考试,以学习者为本,不断探索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路径,我们出版了《HSK标准教程》,创建了汉语考试命题平台,初步形成了“教一学一考”三位一体的汉语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此次大纲修订,我们根据主题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交际话题和语言任务为指引,对137万考生实测的2万余道试题、12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统计、标注和分析,对2009版大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加了话题大纲、任务大纲,改进了语言点大纲,细化了词汇大纲。
一、话题大纲
主题式教学主张把语言放到有意义的主题中去学习,以交际话题为载体,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希望实现语言能力与社会认知协同发展的目标。话题大纲的研制,主要依据对HSK真题进行的文本分析,结合HSK词汇的话题分类,并参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现代汉语分类词典》(2013)、《同义词词林》(1983)等大纲和辞书。
二、任务大纲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交际任务,通过“在做中学”,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任务大纲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HSK真题文本、词汇大纲、话题大纲,制定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语言任务体系。每个任务均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
三、语言点大纲
2009版大纲只提供了一至三级的语言点,此次大纲修订我们在参考《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1995)、《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2005)、《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后,对语言点大纲进行了补充、整合和规范,并为每个语言点增加了例句。四、词汇大纲
为使HSK词汇更加科学、实用,此次大纲修订,我们在2009版大纲词汇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调整幅度为12%),并标明了词性和词汇等级。同时,增加了词汇扩展学习示例,包括重组默认词(如“白”和“颜色”组合成“白色”)、减字默认词(如“羊肉”可分为“羊”和“肉”两个词)和特例词。
本次大纲的修订旨在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好的服务,为海内外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为各国各类机构全面评价学习者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汉语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大纲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感谢研发组成员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瑞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青松教授在百忙中审阅大纲,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感谢所有为本项研究贡献了智慧与辛劳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与教师。欢迎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
汉字书写与传统文化精粹:一部探索汉字演变、书法艺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著作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ISBN: 978-7-5085-3912-4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汉字书写与传统文化精粹》并非一本针对特定语言水平考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汉字这一中华文明基石的文化史诗。本书聚焦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美学、书写技艺以及其在中国传统哲学、艺术与社会结构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重建现代读者与汉字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关系——我们日常使用汉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数千年历史沉淀与智慧结晶。它不教授应试技巧,不提供词汇列表,也不涉及任何现代语言能力等级测试的考点分析,而是将汉字置于中华文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进行审视。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内容详实,论述深入,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汉字文化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汉字溯源:从刻符到方块字的文明轨迹 本部分深入追溯汉字的诞生历史,详细考察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与宗教意义。 1.1 史前刻符的初探: 考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符号,探讨它们与成熟汉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点分析陶器刻符的可能功能——是记事符号还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1.2 殷商甲骨文的解读: 分析甲骨文的造字法(六书理论的早期体现),重点解析卜辞内容所反映的商代政治结构、祭祀活动与世界观。书中附有大量甲骨文拓片的高清图例,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进行释读。 1.3 周代金文的典雅转型: 阐述金文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体变化。重点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金文风格”,例如毛公鼎铭文、散氏盘铭文等,并讨论青铜器铭文在礼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1.4 战国文字的多元与统一: 详述“文字异形”的时代背景,分析齐系、楚系、秦系文字的特点。重点论述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小篆作为“标准体”的规范意义。 第二部分:结构与美学:汉字的形体逻辑与艺术潜能 这一部分侧重于分析汉字的内部构造规律,揭示其作为表意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征,以及这种美学如何被书法艺术所激发。 2.1 六书的再审视与现代应用: 结合具体的汉字实例,系统阐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大造字法在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中的持续影响。对于“转注、假借”,则从语义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而非仅限于传统解释。 2.2 部首系统与语义网络: 探讨部首系统(如“三点水”、“言字旁”)的演变,分析部首如何构建起汉字庞大的语义分类网络。书中引入信息科学的概念,将汉字视为一种高效的信息编码系统。 2.3 笔画的哲学内涵: 深入分析“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形态学。每一种笔画的起、行、收,都被赋予了道家或儒家关于“动静”、“刚柔”的哲学解读。 2.4 从隶变到楷书:字体的历史性飞跃: 详细剖析隶书的诞生及其对汉字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影响——从圆转的线条转向方折的笔势。楷书的定型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书中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的风格特点进行细致的图解分析。 第三部分:书写之道: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与精神 本部分是关于书法实践与理论的深度探讨,完全侧重于中国书法的本体论,不涉及现代硬笔书写或快速记录技巧。 3.1 书法工具的考究: 详细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材质、特性及其对书写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例如,不同产地的宣纸(毛边纸、皮纸)对墨色的洇化效果有何区别。 3.2 用笔的精微: 深入探讨执笔、运腕、提按的技法,区分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在不同书体中的运用。书中配有大量的笔法分解图,展示肌肉运动与线条形成的关系。 3.3 书体流变与风格解析: 系统梳理篆、隶、草、行、楷五体的成熟阶段。重点分析草书(章草、今草、狂草)的结构破坏与情感表达。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 3.4 临摹的境界: 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中“临摹”的核心价值,区别“形似”、“意似”与“神似”的层次,强调通过对古人笔意的体悟来实现个人风格的升华。 第四部分:汉字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融 本部分探讨汉字如何内化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观。 4.1 阴阳五行与汉字布局: 分析汉字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如何体现阴阳平衡的观念。探讨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如何对应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 4.2 “中和”之美: 论述汉字方块形态中“中宫收紧、四边开张”所体现的儒家“中庸”之道。探讨在书法布局中,如何通过气韵的贯通实现“不偏不倚”的和谐感。 4.3 诗词楹联中的文字力量: 考察汉字在古典文学载体——对联、匾额中的应用。分析文字的凝练性如何服务于意境的营造,以及“字谜”和“拆字”等文字游戏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趣。 第五部分:汉字与中国艺术的泛文化影响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书法之外的艺术领域,展示汉字元素在建筑、园林、服饰等方面的渗透。 5.1 建筑匾额与园林题刻: 研究古代牌坊、宫殿、私家园林中的匾额题字。分析书法如何融入建筑的体量感和空间序列,以及题刻内容如何为园林定调、点睛。 5.2 陶瓷印章与绘画留白: 探讨印章艺术(篆刻)与书法、绘画的关系。分析中国画中“题款”的布局艺术,如何通过文字的安排与画面的空白形成相互观照。 5.3 传统服饰与纹样中的文字符号: 简要涉及一些传统纹样(如回形纹、云雷纹)中隐含的文字变体,以及吉祥文字符号在民间工艺品中的应用。 第六部分:当代视野下的汉字传承与挑战 最后一部分对汉字在信息时代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探讨传统文化精髓的保护与创新。 6.1 数字化时代对书写传统的冲击: 探讨键盘输入法对汉字精细书写能力的侵蚀,分析这种转变对思维方式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6.2 汉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倡导对古籍善本、碑刻拓片的保护工作,并呼吁将汉字美学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 6.3 现代艺术对汉字的再创造: 审视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抽象表现主义、装置艺术等领域中,重新激活汉字的视觉符号潜力。 --- 本书特点: 学术严谨性高: 引用大量文献考据和出土文物的第一手资料。 图文并茂: 包含数百幅高清原碑帖图片、字例分析图、以及结构演变示意图。 文化深度足够: 不停留在字形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文字背后的哲学、礼制与审美体系。 适合读者: 中国文化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古典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汉字起源和中华文明深层结构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汉字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活着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