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传椝英文书信序言选编

葛传椝英文书信序言选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传椝 著
图书标签:
  • 葛传椝
  • 英文书信
  • 近代史
  • 外交
  • 书信体
  • 史料
  • 文化
  • 中西交流
  • 历史文献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0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98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葛传椝名家经典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字数:74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英语学习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研究者
  葛传椝先生乃中国英语教育界先驱人物。他自学成才,是英语学习者中的标杆。《葛传椝英文书信序言选编》收录了葛先生用英文撰写的书信、序言等共27篇,是优质的英文读物,对提高英语写作技能有所裨益。

内容简介

  《葛传椝英文书信序言选编》所收的文章来自《葛传椝英文集(三)》,包括葛先生用英语撰写的书信、序言等共27篇。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独立阅读,文后辅以注释,便于理解和学习,深入浅出,中学生即能读懂。

作者简介

  葛传椝(1906-1992),复旦大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三巨头”之一。幼时家境清贫,初中辍学后,自学英语。1921年考入上海电报传习所,翌年至崇明县立中学任教。1925年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直至八一三中日淞沪战争爆发。任职其间发现很多英语单词的中文词意义相同,而英语的习惯表述却差异很大,即以6年时间编写《英语习惯用法词典》,于1942年出版,是为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英语惯用法词典。在查阅《简明牛津词典》(TheConciseOxford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时,发现其中不少错误,即致信词典主编英人福勒(H。W。Fowler),为福勒所钦佩。之后,为中华书局、竞文书局编写英语读本。1945年起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命令,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继续在此执教至1954年,继而调往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直至1986年退休。1992年7月在上海逝世。著有久负盛名的《英汉四用词典》、《新英汉词典》(主要编纂者之一),以及《英语惯用法词典》、《英语写作》,被学界誉为一代宗师,为中国英语教育界先驱之一。

目录

To the Memory of Mr H. W. Fowler 1
Some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Late H. W. Fowler, “A Lexicographer
of Genius” 5
Letter to Mr H. W. Fowler 1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19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23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2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1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3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41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48
Letter to Dr Lin Yutang 51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53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59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64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68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71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74
Letter to Mr C. S. Chosen Tsou 76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79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83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85
Preface to “Letters to a Friend” 87
Preface to “A Model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89
Preface to “The Diary of a Student” 91
Preface to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94
Preface to “A Chinese Schoolboy Visits England” 97

精彩书摘

  LETTER TO MR H. W. FOWLER1
  Shanghai, January 9, 1934
  Dear Sir,
  January 6 was a red-letter day2 with me; for it was on that day that I received your letter. Whenever I hear my English praised, I feel a sort of pride. I cannot tell you how I prize an encouraging autograph letter3 from a man of your authority and reputation.
  As I said in my previous letter, I have for years past devoted myself to the study of English. I am fool enough often to say to myself 4 that I am born to study English and to help my compatriots5 to study it. I work in an office simply because I have to work to live and to support my family. I wish I could6 have enough time every day to write books on and in English7 for Chinese students of the language.
  I am writing chiefly to ask you to recommend some books of the Modern English Usage or the King’s English kind.
  I have read the works of Dr Otto Jespersen8 and Mr Henry Sweet9 and many grammars10 and books on rhetoric11 by American authors. (By the way, I do not know of any rhetoric book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and wonder whether there is any such.) But I am sorry to find that most of the so-called17 “advanced”12 grammars by American authors are not advanced enough for me.
  I am very sorry that neither are you likely ever to comeover to China nor can I visit England, I simply do not know whether I can ever find a man who can advise me in my studies. Professors of English are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13 here in China,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But I doubt whether many of them care so much as14 to open books like The Modern English Usage and The King’s English.
  You mentioned “pressure of work”15 in your letter. You are busy writing a new book? Will you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it is and when it may be out16? I should also be interested to know where Dr Jespersen is, and whether Mr J. C. Nesfield17 is still living.
  Need I apologize for the trouble I am giving you? I flatter myself18 that it will give you much pleasure to hear from19 one of the few Chinese, if not20 the only Chinese, who do read your books with the care they deserve.
  Yours very truly,
  Hertz C. K. Kê
  ……

前言/序言


《湖畔絮语: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生活速写》 引言:在变迁的时代中捕捉永恒的风景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对某位特定人物生平的深入剖析。相反,它是一本精选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碎片集”,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私人信件、日记摘录、地方报纸的零星报道以及一些未被正式出版的个人笔记,为读者描摹出十九世纪中叶至末期,英格兰腹地,特别是那些未受工业化浪潮剧烈冲击的宁静乡村地貌与社群生态。 我们的视角聚焦于那些“无名者”的生活——乡村牧师、地方治安官的夫人、庄园管家的日常记录、以及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家庭间的往来书信。这些文本,大多以一种极其私密和未经修饰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英国乡村的真实肌理,其价值不在于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而在于其对日常细节的忠实捕捉。 第一部分:土地与四季的交响 十九世纪的英国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土地的节奏所主宰。本卷的第一部分,“泥土的温度”,着重探讨了农业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结。 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物候学观察的记录。例如,牛津郡一位业余植物学家在他写给一位远房表亲的信中,细致描述了特定年份早春时段桤木发芽的迟缓,以及这如何预示着一个可能歉收的夏季。这些文字,虽是私人通信,却无意中构成了珍贵的微气候研究数据。 信件内容还深入到耕作技术的日常实践。不同于官方农业协会推广的新式机械化,乡村内部的知识传承往往更为保守和地方化。一位伯克郡佃农的遗嘱中,对如何“正确地”为来年休耕的田地铺设草木灰的顺序进行了冗长而具体的说明,体现了世代相传的农业智慧。我们还呈现了不同地区对相同作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比如约克郡的燕麦收割与萨默塞特的苹果采摘之间的工艺差异。 此外,乡村节日与祭祀的片段占据了显著篇幅。这些记录超越了教科书上对“丰收节”的简单概括,展现了在特定村落中,这些庆典如何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宗族关系乃至土地界限的确认交织在一起。例如,一份关于圣约翰节“寻回失羊”仪式的教堂记录,详细列出了参与人员的名单和他们献上的食物清单,生动地展现了社区的互助网络。 第二部分:围墙之内的世界:家庭与阶级 乡村的社会结构,以庄园为核心,等级森严却又唇齿相依。第二部分“看不见的界线”,旨在揭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我们详细考察了庄园主与佃户之间的“契约之外”的义务。这些并非正式合同规定,而是基于数代人相处的社会默契。一封来自“乡绅”(Gentleman)家庭的信函中,记录了在一位老仆人病重时,主人家如何慷慨地提供其孙辈的学费和“一份体面的丧葬费用”。这种“恩惠”的记录,揭示了当时社会关系中的道德约束力。 关于乡村女性的生活,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些女性的活动范围通常被限制在家庭和教堂的范围之内,但她们却是信息流通的关键节点。我们收录了两位不同阶层的女性——一位是教堂唱诗班领队(通常是裁缝的女儿),另一位是当地教区长夫人——的日记对比。前者记录了关于邻里间的婚姻纠葛和流言蜚语的收集与传播,后者则记录了她如何管理家政、监督仆人的膳食,以及她为当地穷人提供的“慈善访问”的日程安排。这些记录共同勾勒出乡村社会无形的权力结构。 第三部分:寂静中的喧嚣:宗教、教育与变革的微光 尽管乡村表面平静,但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工业化、宗教复兴以及国家对公共事务的介入——依然带来了微妙的冲击。第三部分“微小的震荡”关注这些影响如何在偏远地区显现。 教育的引入是重要的议题。我们展示了国家主导的“国家学校”(National School)与传统上由教区赞助的“主教学校”(Dame School)之间的竞争。一封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寄给牧师的函件中,详细辩论了是否应教授儿童“体面的算术”还是应将时间更多地用于“圣经研读”和“基础农耕知识”。 宗教生活依然是核心,但其形态正在改变。本书收录了关于“福音派”传教士进入传统上较为自由的“民间信仰”社区时的记录。这些记录充满了冲突与融合的痕迹。例如,一位坚定的循道宗传教士对当地庆祝“三位一体日”时饮酒狂欢的批判,与当地居民坚持认为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对丰饶的感谢”之间的拉锯战。 最后,我们呈现了一些对现代化的初步感知。这并非关于火车的轰鸣,而是关于更细微的改变:例如,一位信件作者对“从伦敦寄来的附带印刷品的新闻小册子”的警惕,以及他们如何讨论“是否应该给仆人们支付更高的工资以留住他们,以免他们被城市里纺织厂的薪水诱惑”。 结语:被遗忘的图景 《湖畔絮语》力求在宏大叙事之外,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原味”。这些未经粉饰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既坚守传统又在悄然应对外部冲击的复杂世界。通过这些琐碎的片段,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温度,感受那些曾在此耕作、爱恋、挣扎与希望的人们的呼吸。它们是理解英国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深埋地下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层面上来说,这部选编对于研究近代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文本基础。它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信息搬运,而是展现了一种深层次的文本解读能力。作者在处理这些涉及多方文化背景的交流文本时,其跨学科的视野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外语信件的翻译和文化转译部分,展现了译者极高的专业素养,既保持了原文的语感和语气,又确保了中文读者的理解无碍,这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难以企及的平衡点。此外,编者在引介这些信件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它鼓励读者去超越简单的因果关系追溯,而去探讨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发芽、生长乃至相互渗透的过程,无疑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边界,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方法论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典雅与沉稳的气息,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触摸起来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这对于一本涉及近代重要人物思想交流的书籍来说,是非常恰当的。整体排版疏密有致,字体清晰易读,即便内容可能涉及一些古旧的文风或专业的术语,良好的版式设计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装帧上的留白处理也相当考究,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让人在翻阅时能保持一种心境上的平和与专注,这对于深入理解书信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封面设计上的字体选择和色彩搭配,也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尊重的态度,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知识殿堂。总的来说,从实体呈现的角度来看,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这无疑为内容的呈现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人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本书的选材角度,无疑是其最引人入胜的亮点之一。它避开了那些过于宏大叙事中常被反复提及的片段,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或许在主流历史记载中略显边缘,却关乎个体心性与时代精神的珍贵记录。这种“小中见大”的选取策略,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情感和未曾公开的思考,这种“未被污染”的原始信息,对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书信作为一种私密性极强的载体,往往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个人抉择的挣扎。通过这些精选的文本,我们仿佛被赋予了一把钥匙,得以进入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近代知识分子群像中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学术坚持与人生取舍,都通过这些泛黄的纸张散发出不朽的光芒。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近乎苛求的读者,很多时候会因为一本书的细节处理不到位而感到遗憾。然而,这部作品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让人感到非常安心。它所呈现的不是一种被粉饰过的历史面貌,而是一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真实记录。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引文、每一个注解都进行过反复的考证,这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停下来怀疑其真实性的地方。这种高度的可靠性,使得这部书不仅可以作为一般读者的历史入门读物,更可以被严肃的研究者作为信赖的原始资料来源。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遥远的、严肃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笔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温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价值感。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梳理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时所下的功夫,那份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逻辑建构的能力,简直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信件罗列出来,更像是构建了一座精密的历史对话场景。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对时代脉络的敏锐洞察,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私人往来,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声音在耳边回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在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补充上,以及对信件中一些特定词汇的精准注释上,都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行文的流畅度也值得称赞,作者的叙述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既能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中,又不至于让我们感到迷失方向,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恰到好处的指引,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节奏感和知识获取的满足感。

评分

活动时购买,性价比较高,东西不错,送货又快,非常满意中。

评分

非常好,很值得,用法很经典

评分

葛传槼的几本书都买齐了,算是收藏吧,还没开封

评分

趁着打折就当然买了,试读了会儿,知道大概内容,从讲写文章的格式,怎么有话说的一些方法,然后给出了容易出错的地方,到最后的精雕细琢,老师给出了她不少经验和建议;

评分

葛传槼的几本书都买齐了,算是收藏吧,还没开封

评分

总的来讲还是非常不错的,首先产品的包装非常完好,没有破损,非常符合京东作为品质电商第一家的形象,其次产品的打印和排版也非常的不错,绝对是正品,书的质量也很好,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和漏洞,最主要的是价格十分十分的优惠,活动期间领券可以达到满300-180这样的最大优惠力度活动,而是我本身就已经不是沅江市打折的,这样算下来的话,几乎是实体店的2到3折,这样的价格确实不可能在实体店当中产生,希望京东今后多搞一些类似的活动,消费者们会继续大力支持。

评分

看了公众號介紹的,撞上梲读節搶券买的,不過呢,買的有的早了,全英文的,雖然能看懂有D吃力

评分

书是很不错,不过几十年前的书,用法是不是有点过时?

评分

书本很好,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