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2)

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德彰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研究
  • 术语翻译
  • 语言学
  • 文化传播
  • 中译外
  • 外译中
  • 翻译理论
  • 语用学
  • 词汇学
  • 文学翻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00136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34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优秀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2)》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近来涌现出的众多汉语新词的英译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包括社会热点词及网络流行语等,提供可以接受的译法,分析可能出现的误译,从词汇角度探讨汉英语言的异同;第二部分是汉语时文的英译,配以参考译文,详解翻译难点,以帮助读者提高翻译实务能力,顺利通过全国翻译证书考试。

作者简介

  陈德彰,江苏盐城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北京市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荣誉顾问,现任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对比语言学、双语词典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翻译入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翻译辨误》、《恍然大悟——英汉翻译技巧》等,主要编著有《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英汉幽默词典》、《汉英词典》、《牛津一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等,主要译著有《沉浮》、《吾宅双门》、《哈佛世纪》等。

目录

期待和展望——《中译翻译文库》总序一
给力翻译与翻译研究——《中译翻译文库》总序二
说“热词”——前言
1. 十八大
2. 务实新风
3. 打铁
4. “中国梦”与“美国梦”
5. 包容心
6. 理论热点面对面
7. 走转改
8. 下基层
9. 北京精神
10. 正能量
11. 学习雷锋
12. 和平发展
13. 神舟9号
14. 蛟龙号
15. “亚忠诚”
16. 政治秀
17. 维稳
18. 群体事件
19. 治官,还是治民?
20. 听证会
21. “标语行政”
22. 养鱼执法和柔性执法
23. “原则上”和“原则下”
24. 说等级
25. 小小的市民
26. 拦车喊冤
27. 说“叫板”
28. 减副
29. 潜规则
30. 灰色权力
31. 吃空饷
32. 反腐任重而道远
33. “小偷反腐”
34. 蚁贪
35. 微笑局长
36. 失独
37. 营改增
38. 逆回购
39. 达沃斯论坛和市场经济地位
40. 金融评级
41. 老鼠仓
42. 校训
43. 校庆
44. 莫言获奖
45. 论文和科研
46.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47. 烟草院士
48. 文化产业
49. 《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
50. 《水浒传》
……

精彩书摘

  并没有过时,可以加入一些全新的时代元素。但是雷锋这个普通人的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几十年来,雷锋班每年都会收到成千上万的来信,最多一天达到576封,就是一个证明。这是因为雷锋无私(通常译为selflessness,不过也可译为altruism)、奉献(dedication)、艰苦奋斗(striving and thrift)的精神值得传承,让人与人之间能永远传递彼此的善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雷锋生前所在的“雷锋班”一直坚持发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全国至少已有21所雷锋小学,孩子们从小就把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如,1990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和北京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原西城区的双寺小学为“北京雷锋小学”。学校领导在1973年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表十周年之际决定要把雷锋叔叔“请回来”。辅导员老师动情地(passionately)给同学们讲了雷锋的故事,同学们深受感动,决定写信给雷锋班,请教与探讨如何学习雷锋。当时的雷锋班班长曾树林带领全班战士立即给同学们回信,信中说:正当雷锋开始被淡忘(fade from one's memory)的时候,北京的同学们却喊出丁我们共同的心声(shared aspiration):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该学校始终没有中断与雷锋班的联系。雷锋班的历任班长都曾到学校做客,该校师生也曾多次去雷锋班,交流学雷锋体会。这些年来,雷峰小学每周全校师生一起分享续写的“雷锋日记”(Lei Feng Diary,雷锋自己写的日记则译为Diary of LeiFeng)已成惯例,目前已经有1500多篇。北京雷锋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曾多次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
  近年来拜金主义(materialism)曾一度泛滥,社会上流行过“雷锋叔叔不在了”的说法。2011年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件中。一个两岁的女童相继被两辆汽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都视而不见(tum a blin deye to),最后还是拾荒者(waste recycler)陈贤妹阿姨上前施以援手(hold out a helping hand),说明了当今社会的某种冷漠。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发扬雷锋精神,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我国再次掀起了学雷锋的活动,希望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表征。
  ……

前言/序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语言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必须学会使用变化的语言,才能与时俱进,满足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下交际的需要。从历史上看,人们对语言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人们的日常谈话乃至文艺作品,都是紧跟语言发展潮流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其内容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也因为其使用了当时最时髦的语言,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所以有人提出,在翻译莎翁的作品时要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这是很有见地的。有很长一段时期,一些新的词汇和用法往往会被一些人认为不规范,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比如在英国,Queen's English(亦称King's English,即“纯正英语”)的提出和建立,就是一例。很长时期内,使用这种标准英语成了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一个人必须说这样的标准英语才符合gentleman的身份。上个世纪60年代初,笔者当学生时就被要求学这种英语,连发音都要学标准的RP,即received pronunciation(标准发音)。有些人说的英语带有美国口音,被认为是“不规范”。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语言学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有了新的看法,认为各种不同的英语,如美国、澳大利亚,乃至印度、南非等使用的英语,以及各种英语方言,不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本身,必须加以保护。所以有人说,是语言学改变了英语的命运。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女王英语学会”都宣布解散了。

图书简介:历史深处的微光与宏大叙事: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区域社会研究 图书定位与主题 本书聚焦于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区域社会的研究,旨在超越传统的分期断代史和单一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深入剖析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单元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与权力运作的复杂互动。本书并非一部通史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一系列聚焦于特定地域、特定议题的深度个案研究,探讨中国社会在宏大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多样性、韧性与适应性。它力图将中国区域社会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区域(如东亚、中亚)互动网络中进行考察,揭示区域经验对理解中国整体历史走向的独特贡献。 核心议题与章节架构 全书结构紧密,围绕“空间、流动与地方权力”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涵盖了从中古到近代的多个历史阶段。 第一部分:中古的社会网络与物质文化(约公元4世纪—14世纪) 本部分着重考察在帝国权力结构下,地方精英如何构建和维持其社会地位,以及物质文化如何成为连接不同区域的媒介。 专题一:长江中游的士绅化进程与宗族网络重塑: 选取湘鄂赣交界地带的数个县志和地方志作为核心文本,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随着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的转移,地方性宗教信仰(如地方神祇崇拜)如何被纳入儒家伦理体系,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形塑了宋代后期的乡族组织形态。重点分析士大夫通过捐助、修缮水利工程等方式,如何将自身权力从朝廷的庇护转化为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控制。 专题二:丝绸之路东段的商业地理与宗教空间: 探讨唐宋时期,甘肃河西走廊沿线的绿洲城市作为多重文明交汇点的角色。研究佛教、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不仅仅是思想的流动,更是贸易路线、军事戍边体系和水源控制权竞争的物理体现。通过分析出土文书和考古发现,重建商旅群体与定居农业社区之间的经济依赖与文化张力。 专题三:北方边疆的军事屯垦与身份认同: 考察唐代至五代十国时期,在黄河“几字湾”地带,府兵制度下军户与民户的身份转换及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着重分析边地军事机构(如节度使的权力基础)的运作机制,以及在民族互动频繁的区域,汉、鲜卑、羌等族群在军事和农业劳动中的融合与界限。 第二部分:转型期的区域经济与社会流动(约15世纪—18世纪) 本部分关注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商业资本的扩张以及人口迁移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区域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对边缘地区的吸纳过程。 专题四:西南边疆的土司制度与地方治理的“双轨制”: 深入分析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贵州、云南等地对少数民族“土司”的间接统治模式。研究土司如何利用其世袭地位,结合传统习惯法和国家法律,构建出一种混合的权力体系。本研究侧重于分析“改土归流”政策背后的经济动机(如土地的商品化潜力)而非单纯的文化同化。 专题五:东南沿海的海洋贸易网络与市镇的崛起: 以福建、广东沿海的港口市镇(如月港、厦门)为例,考察白银输入和海外贸易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强大资本和商业网络的地方买办阶层。分析这些市镇的社会秩序如何区别于传统的农耕型县城,它们在地方治理中的话语权是如何逐步增强的。 专题六:江南水乡的土地结构与社会分层: 聚焦于苏杭地区的“大租”现象和佃农关系。研究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地主阶层如何通过复杂的土地租赁链条实现资本的增值,以及佃农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所采取的集体行动与地方性互助机制。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冲击与地方知识的再生产(约19世纪—20世纪初) 最后一部分探讨在西方列强冲击和内部改革浪潮下,传统区域社会如何应对现代化挑战,以及地方知识体系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利用。 专题七:北方口岸城市的现代性景观与社会冲突: 以天津或上海租界周边的非租界区域为例,分析近代化带来的基础设施(铁路、电报)、新的职业(产业工人、买办职员)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宗族和行会结构。研究在新的城市空间中,地方性的社会救助团体与新兴的慈善会所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专题八:四川盆地的气候变异与社会反应: 运用气候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9世纪中后期四川地区多次大旱灾的社会后果。探讨灾害如何加剧了流民问题,地方官员在赈灾中的角色,以及地方士绅如何利用宗教仪式(如求雨)来维护其在危机治理中的权威。 专题九:地方学堂的创立与区域教育理念的变迁: 考察晚清时期,地方士绅和开明官员在地方创办新式学堂的实践。分析这些学堂在引入西方知识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将这些新知与本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目的是培养既能服务于清政府,又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从而展示区域知识生产的复杂性与地方能动性。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方法论是多元的,高度依赖于微观史学、社会网络分析和物质文化研究的交叉应用。作者力求通过对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考古报告等第一手资料的细致梳理,还原历史现场的质感和细节。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 1. 强调异质性: 它挑战了将中国历史视为铁板一块的观念,凸显了不同地理单元(如边疆、内陆腹地、沿海地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性与相互影响。 2. 权力下探: 关注点从中央朝廷转向了地方社会结构中的中下层精英、商人群体乃至普通民众的生存策略。 3. 促进跨区域比较: 为未来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与邻近的东亚、南亚区域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对话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本书适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区域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和对中国地方社会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毕竟是“研究丛书”的名头摆在那里,难免让人联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然而,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它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们在处理那些极具时代烙印的“新语”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幽默感和批判性思维。他们不仅罗列了各种翻译方案,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大多来源于我们日常接触的媒体、影视作品甚至社交媒体的片段。阅读起来,代入感极强,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漫谈。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将高深的翻译理论与鲜活的语言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体会到翻译工作者在面对语言创新时的那种精妙平衡——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又要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下的自然和可接受性。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深邃的学术气息,光是掂在手里的分量,就让人感受到编者和作者们在文字背后的辛勤耕耘。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语言演变现象的捕捉能力。现在的网络语言和新兴词汇迭代速度快得惊人,很多热词一闪而过,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它就已经成了历史。这本书却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把这些稍纵即逝的语言火花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并进行细致的解剖。那种深入到词源学和文化语境层面的分析,远超出了简单词汇对译的范畴。它探讨的不是“怎么译”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会这么译”以及“这个译法在不同文化间投射出了怎样的差异和共鸣”。尤其是一些在特定社会思潮下涌现的表达,作者们没有止步于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机,这种洞察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语言考古。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不再将“热词”视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流行符号,而是将其视为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绝佳切片。作者们对那些看似肤浅的网络用语背后所蕴含的群体认同感、情绪宣泄口和文化符号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在脑海中复盘自己过去阅读外文材料时的翻译选择,常常会发现自己之前可能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忽略了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信息洪流时,语言处理能力的局限性,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专业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不仅要精通语言,更要精通语境、社会心理和文化动态。这不仅仅是一本翻译研究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思维流变”的侧写集。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翻译史和比较文学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对当下敏锐度的完美结合。它没有陷入那种“唯我独醒”式的傲慢,而是以一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去审视语言现象。每一次对新词的解析,都仿佛在探讨语言如何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做出反应。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们提及的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翻译策略——那些似乎是妥协,实则是智慧的权衡。这种对翻译伦理和实践智慧的深入挖掘,远比那些只谈论语法规则的书籍来得更有启发性。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优秀的翻译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展现,更是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文化互动机制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热词,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脉络展开讨论,比如从新兴概念的引入、技术术语的本土化过程,到特定圈层俚语的跨文化传播挑战,层次分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意义漂移”的探讨。同一个热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核心意义会发生微妙的位移,翻译的难度就在于如何精确捕捉到这个漂移的轨迹。作者们引用的那些详尽的对比表格和多维度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我开始意识到,翻译绝不是简单的代码替换,而更像是一种在两种文化间进行动态协商的过程。这种协商既包含了对源语言文化负载的尊重,也包含了对译入语受众接受习惯的预判,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语言雷达”灵敏度都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

京东购书,质量好,速度快,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十分喜欢!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利用!加油!考研成功!加油!

评分

书印刷质量没什么问题,内容也比较新。

评分

这半年跟(1)比,少了短文汉译英,比较遗憾。哪怕是不看英文,就看看陈先生对时事的评论,这书也绝对值了。已经在期待热词新语翻译谭(3)了,希望到时候看到陈老写一篇关于图书价格的文章,现在的图书,跟09、10年的时候比,价格都基本翻番了,更不要说跟10年前比了。我国物价增长速度确实很快,但像图书这样的涨法,恐怕也是比较罕见的吧。不知对这个问题,陈先生您怎么看?教育及工作履历196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分配在外交部工作,1965年调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至今。1984年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近年从事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教学。编辑本段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英汉语言对比。编辑本段主要著作有《英语词汇拾零》、《恍然大悟 英汉翻译技巧》、《学英语日历》(共7本)、《英语词趣大全》、《教你学点翻译入门知识》;主要译著有《沉浮》、《外国名人语录》、《英语奇闻趣事》、《英语幽默词典》、Lakes China_Researches in Their Environment;合著与合译有《新编英汉四用词典》、《英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天网恢恢》、《探险的人》、《约里奥·居里传》、《常人趣事》、《吾宅双门》、《世界资源报告》、China's Education、《汉英分类词汇手册》等。另出版过英语注释读物若干种,发表论文若干篇。1982年开始集邮,主集联合国邮票及各国相关邮品;兼集英国、美国邮票及国内各种纪念封。交通题材邮品。1986年,参加北京市国家和平年邮展。有多篇邮识文章发表于《集邮》等报刊。编著出版教材、译著等十余种。翻译过程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mRNA、tRNA、20种氨基酸、能量、酶、核糖体。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起始、延长、终止。翻译主要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中进行,氨基酸分子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特定的转运RNA结合并被带到核糖体上。生成的多肽链(即氨基酸链)需要通过正确折叠形成蛋白质,许多蛋白质在翻译结束后还需要在内质网上进行翻译后修饰才能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活性。[2]

评分

但从魏晋到唐宋时期,又以左为尊,后元朝尚右,明清两朝尚左。中国人的“左”“右”观,也可以从历代官制中略见一斑,同一官职常分为左官与右官。

评分

游离的碱基以mRNA为直接模板,tRNA为氨基酸运载体,核蛋白体为装配场所,共同协调完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每三个密码子对应三个tRNA上的反密码子,且这三个反密码子只对应一个氨基酸,但是一个氨基酸可有多组密码子来表示。一个激活的tRNA进入核糖体的A位与mRNA相配,肽酰转移酶在邻近的氨基酸间建立一个肽键,此后在P位上的氨基酸离开它的tRNA与A位上的tRNA结合,核糖体则相对于mRNA向前滑动,原来在A位上的tRNA移动到P位上,原来在P位上的空的tRNA移动到E位上,然后在下一个tRNA进入A位之前被释放。以上的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核糖体遇到三个结束密码子之一,翻译过程终止。蛋白质不再延长,一种模仿tRNA的蛋白质进入核糖体的A位将合成的蛋白质从核糖体内释放出来。

评分

这是从帝王的视角定义的方位,因其朝南而坐,所以与地图上以右为东正好相反。至于中国传统中的“男左女右”,则是沿袭古代哲学传统。

评分

终于把陈德彰教授这个系列的书买齐了,里面其实是一些流行用语的翻译的介绍,当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翻译的一些看法,还是不错的。

评分

很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