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傳椝英文書信序言選編

葛傳椝英文書信序言選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傳椝 著
圖書標籤:
  • 葛傳椝
  • 英文書信
  • 近代史
  • 外交
  • 書信體
  • 史料
  • 文化
  • 中西交流
  • 曆史文獻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075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988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葛傳椝名傢經典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6
字數:74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英語學習者,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教師,研究者
  葛傳椝先生乃中國英語教育界先驅人物。他自學成纔,是英語學習者中的標杆。《葛傳椝英文書信序言選編》收錄瞭葛先生用英文撰寫的書信、序言等共27篇,是優質的英文讀物,對提高英語寫作技能有所裨益。

內容簡介

  《葛傳椝英文書信序言選編》所收的文章來自《葛傳椝英文集(三)》,包括葛先生用英語撰寫的書信、序言等共27篇。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獨立閱讀,文後輔以注釋,便於理解和學習,深入淺齣,中學生即能讀懂。

作者簡介

  葛傳椝(1906-1992),復旦大學教授,上世紀50年代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係“三巨頭”之一。幼時傢境清貧,初中輟學後,自學英語。1921年考入上海電報傳習所,翌年至崇明縣立中學任教。1925年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英語編輯,直至八一三中日淞滬戰爭爆發。任職其間發現很多英語單詞的中文詞意義相同,而英語的習慣錶述卻差異很大,即以6年時間編寫《英語習慣用法詞典》,於1942年齣版,是為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英語慣用法詞典。在查閱《簡明牛津詞典》(TheConciseOxford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時,發現其中不少錯誤,即緻信詞典主編英人福勒(H。W。Fowler),為福勒所欽佩。之後,為中華書局、競文書局編寫英語讀本。1945年起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接上級教育主管單位命令,1951年光華大學與大夏大學閤並成立華東師範大學,繼續在此執教至1954年,繼而調往復旦大學外文係任教,直至1986年退休。1992年7月在上海逝世。著有久負盛名的《英漢四用詞典》、《新英漢詞典》(主要編纂者之一),以及《英語慣用法詞典》、《英語寫作》,被學界譽為一代宗師,為中國英語教育界先驅之一。

目錄

To the Memory of Mr H. W. Fowler 1
Some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Late H. W. Fowler, “A Lexicographer
of Genius” 5
Letter to Mr H. W. Fowler 1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19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23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2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1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3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36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41
Letter to Mr A. J. Fowler 48
Letter to Dr Lin Yutang 51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53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59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64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68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71
Letter to Mr Su Chao Lung 74
Letter to Mr C. S. Chosen Tsou 76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79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83
Letter to Dr Henry Huizinga 85
Preface to “Letters to a Friend” 87
Preface to “A Model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89
Preface to “The Diary of a Student” 91
Preface to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94
Preface to “A Chinese Schoolboy Visits England” 97

精彩書摘

  LETTER TO MR H. W. FOWLER1
  Shanghai, January 9, 1934
  Dear Sir,
  January 6 was a red-letter day2 with me; for it was on that day that I received your letter. Whenever I hear my English praised, I feel a sort of pride. I cannot tell you how I prize an encouraging autograph letter3 from a man of your authority and reputation.
  As I said in my previous letter, I have for years past devoted myself to the study of English. I am fool enough often to say to myself 4 that I am born to study English and to help my compatriots5 to study it. I work in an office simply because I have to work to live and to support my family. I wish I could6 have enough time every day to write books on and in English7 for Chinese students of the language.
  I am writing chiefly to ask you to recommend some books of the Modern English Usage or the King’s English kind.
  I have read the works of Dr Otto Jespersen8 and Mr Henry Sweet9 and many grammars10 and books on rhetoric11 by American authors. (By the way, I do not know of any rhetoric book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and wonder whether there is any such.) But I am sorry to find that most of the so-called17 “advanced”12 grammars by American authors are not advanced enough for me.
  I am very sorry that neither are you likely ever to comeover to China nor can I visit England, I simply do not know whether I can ever find a man who can advise me in my studies. Professors of English are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13 here in China,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But I doubt whether many of them care so much as14 to open books like The Modern English Usage and The King’s English.
  You mentioned “pressure of work”15 in your letter. You are busy writing a new book? Will you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it is and when it may be out16? I should also be interested to know where Dr Jespersen is, and whether Mr J. C. Nesfield17 is still living.
  Need I apologize for the trouble I am giving you? I flatter myself18 that it will give you much pleasure to hear from19 one of the few Chinese, if not20 the only Chinese, who do read your books with the care they deserve.
  Yours very truly,
  Hertz C. K. Kê
  ……

前言/序言


《湖畔絮語: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生活速寫》 引言:在變遷的時代中捕捉永恒的風景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對某位特定人物生平的深入剖析。相反,它是一本精選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碎片集”,旨在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私人信件、日記摘錄、地方報紙的零星報道以及一些未被正式齣版的個人筆記,為讀者描摹齣十九世紀中葉至末期,英格蘭腹地,特彆是那些未受工業化浪潮劇烈衝擊的寜靜鄉村地貌與社群生態。 我們的視角聚焦於那些“無名者”的生活——鄉村牧師、地方治安官的夫人、莊園管傢的日常記錄、以及在田間勞作的農夫傢庭間的往來書信。這些文本,大多以一種極其私密和未經修飾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英國鄉村的真實肌理,其價值不在於記錄瞭重大曆史事件,而在於其對日常細節的忠實捕捉。 第一部分:土地與四季的交響 十九世紀的英國鄉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土地的節奏所主宰。本捲的第一部分,“泥土的溫度”,著重探討瞭農業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結。 我們收錄瞭大量關於物候學觀察的記錄。例如,牛津郡一位業餘植物學傢在他寫給一位遠房錶親的信中,細緻描述瞭特定年份早春時段榿木發芽的遲緩,以及這如何預示著一個可能歉收的夏季。這些文字,雖是私人通信,卻無意中構成瞭珍貴的微氣候研究數據。 信件內容還深入到耕作技術的日常實踐。不同於官方農業協會推廣的新式機械化,鄉村內部的知識傳承往往更為保守和地方化。一位伯剋郡佃農的遺囑中,對如何“正確地”為來年休耕的田地鋪設草木灰的順序進行瞭冗長而具體的說明,體現瞭世代相傳的農業智慧。我們還呈現瞭不同地區對相同作物的不同處理方式,比如約剋郡的燕麥收割與薩默塞特的蘋果采摘之間的工藝差異。 此外,鄉村節日與祭祀的片段占據瞭顯著篇幅。這些記錄超越瞭教科書上對“豐收節”的簡單概括,展現瞭在特定村落中,這些慶典如何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宗族關係乃至土地界限的確認交織在一起。例如,一份關於聖約翰節“尋迴失羊”儀式的教堂記錄,詳細列齣瞭參與人員的名單和他們獻上的食物清單,生動地展現瞭社區的互助網絡。 第二部分:圍牆之內的世界:傢庭與階級 鄉村的社會結構,以莊園為核心,等級森嚴卻又唇齒相依。第二部分“看不見的界綫”,旨在揭示這種復雜的人際關係網。 我們詳細考察瞭莊園主與佃戶之間的“契約之外”的義務。這些並非正式閤同規定,而是基於數代人相處的社會默契。一封來自“鄉紳”(Gentleman)傢庭的信函中,記錄瞭在一位老僕人病重時,主人傢如何慷慨地提供其孫輩的學費和“一份體麵的喪葬費用”。這種“恩惠”的記錄,揭示瞭當時社會關係中的道德約束力。 關於鄉村女性的生活,本書提供瞭寶貴的視角。這些女性的活動範圍通常被限製在傢庭和教堂的範圍之內,但她們卻是信息流通的關鍵節點。我們收錄瞭兩位不同階層的女性——一位是教堂唱詩班領隊(通常是裁縫的女兒),另一位是當地教區長夫人——的日記對比。前者記錄瞭關於鄰裏間的婚姻糾葛和流言蜚語的收集與傳播,後者則記錄瞭她如何管理傢政、監督僕人的膳食,以及她為當地窮人提供的“慈善訪問”的日程安排。這些記錄共同勾勒齣鄉村社會無形的權力結構。 第三部分:寂靜中的喧囂:宗教、教育與變革的微光 盡管鄉村錶麵平靜,但十九世紀的社會變革——工業化、宗教復興以及國傢對公共事務的介入——依然帶來瞭微妙的衝擊。第三部分“微小的震蕩”關注這些影響如何在偏遠地區顯現。 教育的引入是重要的議題。我們展示瞭國傢主導的“國傢學校”(National School)與傳統上由教區贊助的“主教學校”(Dame School)之間的競爭。一封由地方教育委員會寄給牧師的函件中,詳細辯論瞭是否應教授兒童“體麵的算術”還是應將時間更多地用於“聖經研讀”和“基礎農耕知識”。 宗教生活依然是核心,但其形態正在改變。本書收錄瞭關於“福音派”傳教士進入傳統上較為自由的“民間信仰”社區時的記錄。這些記錄充滿瞭衝突與融閤的痕跡。例如,一位堅定的循道宗傳教士對當地慶祝“三位一體日”時飲酒狂歡的批判,與當地居民堅持認為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對豐饒的感謝”之間的拉鋸戰。 最後,我們呈現瞭一些對現代化的初步感知。這並非關於火車的轟鳴,而是關於更細微的改變:例如,一位信件作者對“從倫敦寄來的附帶印刷品的新聞小冊子”的警惕,以及他們如何討論“是否應該給僕人們支付更高的工資以留住他們,以免他們被城市裏紡織廠的薪水誘惑”。 結語:被遺忘的圖景 《湖畔絮語》力求在宏大敘事之外,為我們保留瞭一份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的“原味”。這些未經粉飾的文字,展現瞭一個既堅守傳統又在悄然應對外部衝擊的復雜世界。通過這些瑣碎的片段,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溫度,感受那些曾在此耕作、愛戀、掙紮與希望的人們的呼吸。它們是理解英國社會變遷不可或缺的、深埋地下的寶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梳理這些跨越時空的文字時所下的功夫,那份對史料的精準把握和邏輯建構的能力,簡直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信件羅列齣來,更像是構建瞭一座精密的曆史對話場景。不同人物之間的思想碰撞、對時代脈絡的敏銳洞察,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私人往來,瞬間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聽到那些聲音在耳邊迴蕩。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在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背景補充上,以及對信件中一些特定詞匯的精準注釋上,都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行文的流暢度也值得稱贊,作者的敘述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既能帶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霧中,又不至於讓我們感到迷失方嚮,總能在關鍵時刻提供恰到好處的指引,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保持著一種令人愉悅的節奏感和知識獲取的滿足感。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近乎苛求的讀者,很多時候會因為一本書的細節處理不到位而感到遺憾。然而,這部作品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讓人感到非常安心。它所呈現的不是一種被粉飾過的曆史麵貌,而是一種帶著歲月痕跡的真實記錄。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個引文、每一個注解都進行過反復的考證,這使得全書的知識密度極高,但閱讀體驗卻異常流暢,幾乎沒有遇到需要停下來懷疑其真實性的地方。這種高度的可靠性,使得這部書不僅可以作為一般讀者的曆史入門讀物,更可以被嚴肅的研究者作為信賴的原始資料來源。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那些遙遠的、嚴肅的曆史人物,通過他們的筆觸,變得觸手可及,充滿溫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價值感。

評分

從學術層麵上來說,這部選編對於研究近代文化交流史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文本基礎。它並非停留在錶麵的信息搬運,而是展現瞭一種深層次的文本解讀能力。作者在處理這些涉及多方文化背景的交流文本時,其跨學科的視野顯得尤為重要。處理外語信件的翻譯和文化轉譯部分,展現瞭譯者極高的專業素養,既保持瞭原文的語感和語氣,又確保瞭中文讀者的理解無礙,這在很多同類著作中是難以企及的平衡點。此外,編者在引介這些信件時所采用的理論框架,也為後續的研究者提供瞭新的思考維度。它鼓勵讀者去超越簡單的因果關係追溯,而去探討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發芽、生長乃至相互滲透的過程,無疑拓寬瞭史學研究的邊界,是一部極具啓發性和方法論價值的參考書。

評分

本書的選材角度,無疑是其最引人入勝的亮點之一。它避開瞭那些過於宏大敘事中常被反復提及的片段,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或許在主流曆史記載中略顯邊緣,卻關乎個體心性與時代精神的珍貴記錄。這種“小中見大”的選取策略,讓讀者得以窺見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實情感和未曾公開的思考,這種“未被汙染”的原始信息,對於理解曆史的復雜性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書信作為一種私密性極強的載體,往往能摺射齣更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和個人抉擇的掙紮。通過這些精選的文本,我們仿佛被賦予瞭一把鑰匙,得以進入一個更為立體、更具人情味的近代知識分子群像中去,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學術堅持與人生取捨,都通過這些泛黃的紙張散發齣不朽的光芒。

評分

這部著作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典雅與沉穩的氣息,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觸摸起來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這對於一本涉及近代重要人物思想交流的書籍來說,是非常恰當的。整體排版疏密有緻,字體清晰易讀,即便內容可能涉及一些古舊的文風或專業的術語,良好的版式設計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裝幀上的留白處理也相當考究,沒有絲毫的擁擠感,讓人在翻閱時能保持一種心境上的平和與專注,這對於深入理解書信中蘊含的深層含義至關重要。封麵設計上的字體選擇和色彩搭配,也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和曆史尊重的態度,仿佛在邀請讀者進入一個需要細細品味的知識殿堂。總的來說,從實體呈現的角度來看,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對閱讀體驗的重視,這無疑為內容的呈現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人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文字內容充滿瞭期待,相信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佳作。

評分

在讀書聲裏沒有無聊,在世事紛擾中自有桃源。

評分

看瞭公眾號介紹的,撞上梲讀節搶券買的,不過呢,買的有的早瞭,全英文的,雖然能看懂有D吃力

評分

包裝很好,紙張印刷和裝訂都不錯,值得買。

評分

經典好書,認真學習。

評分

這本工具書不錯,應該常翻翻。

評分

非常好的英語學習用書,包裝有塑封,老一代的大師作品,非常好,物流配送非常好!

評分

¥29.90

評分

內容詳實,平時看看,英語就是要平常多積纍。

評分

商品很給力,價格非常的優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