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河南森林》各森林類型中的病蟲害部分,由河南農學院高冠玉副教授、洛陽林業學校潘安貞副教授撰寫。《河南森林》的寫成除瞭編委以及作者外,同時蘇金樂副教授對《河南森林》的動植物拉丁文學名、中拉學名對照作瞭編寫工作,郭桂周副教授為《河南森林》插圖作瞭部分繪製。因此,這部書的問世,是全省林業係統大協作的成果。
《河南森林》內容比較豐富,結構比較嚴謹,是一部科學性強的學術性著作,這部書的齣版對於瞭解河南省自然、經濟概況,森林資源的分布、結構、發生、演變和發展規律,以便保護天然林,閤理利用本省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製定林業方針政策、林業規劃,發展林業生産、林業教育和林業科學研究提供瞭科學依據,可作為林業領導乾部,科技、生産人員以及有關院校師生的參考書籍。但是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書中一定存在不少缺點和錯誤,懇切希望得到廣大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森林的自然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地貌條件
第三節 氣候條件
第四節 地錶水和地下水資源
第五節 土壤
第三章 森林的曆史變遷
第一節 地史時期的森林變遷
第二節 曆史時期的森林變遷
第四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森林資源
第二節 森林動物資源
第三節 林副産品資源
第五章 森林植物區係及地理分布
第一節 森林植物區係
第二節 森林地理分布
第三節 河南森林的類型分類
第六章 針葉林
第一節 馬尾鬆林
第二節 油鬆林
第三節 黃山鬆林
第四節 華山鬆林
第五節 白皮鬆林
第六節 日本落葉鬆林
第七節 側柏林
第八節 杉木林
第九節 柳杉林
第十節 水杉林
第十一節 池杉林
第七章 闊葉林
第一節 栓皮櫟林
第二節 麻櫟林
第三節 槲樹林
第四節 刺槐林
第五節 榆樹林
第六節 泡桐林
第七節 楸樹林
第八節 毛白楊林
第九節 沙蘭楊林
第十節 小葉楊林
第十一節 大官楊林
第十二節 鑽天楊林
第十三節 加楊林
第十四節 山楊林
第十五節 旱柳林
第八章 竹林
第一節 毛竹林
第二節 桂竹林、斑竹林
第三節 淡竹林
第九章 經濟林
第一節 核桃林
第二節 闆栗林
第三節 油茶林
第四節 油桐林
第五節 漆樹林
第六節 棗樹林
第七節 山楂林
第八節 黃連木林
第九節 辛夷林
第十節 烏桕林
第十一節 柿樹林
第十二節 山茱萸林
第十三節 文冠果林
第十四節 獼猴桃林
第十章 灌木條用林
第十一章 防護林與綠化
第十二章 自然保護
第十三章 森林分區
第十四章 森林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河南森林》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領導下,根據林業部“關於組織編寫《中國森林》的通知”要求,為適應林業現代化的需要,組織有關人員,在總結建國30年來森林調查、林業生産經驗和林學方麵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
1980年9月,河南省林業廳主持召開瞭編寫《河南森林》專業會議,成立瞭編寫領導小組。省林業廳廳長石振邦、副廳長王庭訓、張守印先後擔任編寫領導小組組長。主編由河南農學院林學係劉元本教授、劉玉革教授擔任,副主編由河南省林業廳高級工程師張企曾等8人擔任。
編寫成員由河南農學院(現為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林業廳、河南省林業調查設計院、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河南洛陽林業學校、河南省新鄉師範學院(現為河南省新鄉師範大學)等單位的有關教授、專傢和科技人員53人(含領導小組共64人)組成。
劉元本教授是本書編寫的早期主要負責人,硃振明研究員是副主編成員之一。他們為本書的編寫做瞭大量工作。不幸因病逝世。我們在此錶示悼念。
編寫小組遵照林業部《中國森林》編輯委員會提齣的編寫意見和各省、自治區編寫提綱要求,組織編寫人員進行資料收集、匯總整理、分析研究、以及必要的野外補充調查。在編寫過程中,又多次召開專門會議,討論研究各章節的初稿。1983年7-10月,組織有關人員集中進行統稿工作,同年12月初寫齣瞭《河南森林》初稿。1985年4月,《中國森林》編輯委員會組織瞭審稿會議,應邀參加審稿的有周光裕(主審)、方建初、張仰渠、鄭均寶、許慕農、張厚極、曹裕民、陳安吉、李宏開、金國柱、楊大三、郝美業等14位教授、專傢及《中國森林》編輯委員會辦公室趙綮工程師、中國林業齣版社宮連城工程師。經過認真審評,對初稿提齣許多寶貴意見。《河南森林》編輯委員會隨即根據“審稿會議記要”及具體審評意見瞭分請有關執筆人對初稿作瞭進一步修改,再由部分編委分頭進行章節統編。最後(1997年10月)由劉玉蘋教授進行瞭全書初稿的統稿。並送請周光裕教授、徐化成教授、趙綮高級工程師終審。所提意見均作瞭適當修改。王戰、陽含熙、林英、熊文愈、蔣有緒、董智勇、劉於鶴、寇文正等教授、專傢對本書提齣許多寶貴意見。在此期間陶棟偉、周哲身、劉廷誌副研究員、魏長生副教授、吳明作博士、謝春景同誌對統編、校對作瞭大量工作。本書所涉及的森林資源等有關數據,均截止到1986年底。
本書各森林類型中的病蟲害部分,由河南農學院高冠玉副教授、洛陽林業學校潘安貞副教授撰寫。本書的寫成除瞭編委以及作者外,同時蘇金樂副教授對本書的動植物拉丁文學名、中拉學名對照作瞭編寫工作,郭桂周副教授為本書插圖作瞭部分繪製。因此,這部書的問世,是全省林業係統大協作的成果。
全書內容比較豐富,結構比較嚴謹,是一部科學性強的學術性著作,這部書的齣版對於瞭解河南省自然、經濟概況,森林資源的分布、結構、發生、演變和發展規律,以便保護天然林,閤理利用本省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製定林業方針政策、林業規劃,發展林業生産、林業教育和林業科學研究提供瞭科學依據,可作為林業領導乾部,科技、生産人員以及有關院校師生的參考書籍。但是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書中一定存在不少缺點和錯誤,懇切希望得到廣大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對於幫助和支持《河南森林》編寫工作的所有同誌,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謝意。
《河南森林》編寫領導小組
《河南森林》編輯委員會
1998年4月
《尋常之樹,不朽之魂》 塵封的捲宗,古老的地圖,一段段被遺忘的傳說,它們靜靜地躺在曆史的角落,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去解讀。當我翻開這泛黃的紙頁,一股來自遙遠時空的呼喚便在我耳邊響起。這本書,並非對某個地理區域的詳盡描摹,也非對某種自然生態的科學剖析,而是對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生命印記的追尋。它試圖捕捉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那些以樸素姿態存在、卻又以恒久韌性支撐起一片天地的“尋常之樹”的靈魂。 我曾以為,“森林”一詞,便意味著高聳入雲的參天巨木,意味著古老神秘的幽深密林,意味著無數生靈棲息的繁茂景象。然而,隨著探尋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森林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種象徵,一種群體的聚閤,一種相互依存的生命網絡。它代錶著一種無聲的堅守,一種默默的生長,一種在風雨侵襲中不屈不撓的生命力。 這本書的筆觸,並非指嚮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它講述的,不是某片具體森林的地理位置、物種構成或曆史變遷,而是試圖通過那些看似普通、卻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樹”,去觸碰更深層次的生命哲學。這些“樹”,或許並非什麼稀世珍寶,它們可能隻是路邊的一株野草,田埂上的一棵柳樹,院落裏的一株老槐。然而,正是這些“尋常之樹”,以它們最本真的形態,見證瞭人間百態,承載瞭無數故事,滋養瞭世代的記憶。 書中,我試圖描繪的是“樹”的“不朽之魂”。這種“不朽”,並非真的能夠永恒存在,而是指它們所代錶的生命精神,它們所傳遞的生命智慧,它們所留下的生命印記,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以某種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它們或許通過繁衍,將生命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它們或許通過物質的轉化,迴歸大地,滋養新的生命;它們或許通過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精神的寄托,成為記憶的載體。 在追尋的過程中,我曾多次陷入沉思。一片森林,如何成為一片森林?是無數獨立個體的簡單相加,還是一個復雜有序的整體?答案,無疑是後者。森林的魅力,在於它的整體性,在於它內部萬物之間的精密聯係。一棵樹的生長,離不開陽光、水分、土壤,也離不開周圍其他植物的蔭蔽,甚至離不開微生物的幫助。同樣,在人類社會中,個體也並非孤立存在,我們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傢庭、社區、社會的支持與滋養。這種相互依存,這種彼此成就,正是“森林”精神的體現。 而“不朽之魂”,則是在這種相互依存中,所激發的生命的力量。當我們談論“樹”的“不朽”,我們並非僅僅贊美它們的物理形態,更是在贊美它們所蘊含的某種超越性的品質。比如,那份紮根大地的沉穩,那份頂天立地的氣概,那份靜默奉獻的品格。這些品質,在人身上何嘗不是一種最為寶貴的財富? 本書的寫作,並非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通過一係列的觀察、思考和體悟,來構建一種更具感性與哲思的錶達。我並非專業的植物學傢,也不是史學傢,我隻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觀察、熱愛思考的普通人。我將我所見、我所感、我所悟,以一種相對散文式的筆觸,融入到字裏行間。每一章節,或許都圍繞著一個看似微小的切入點,但都指嚮瞭關於生命、關於時間、關於存在的宏大命題。 例如,我曾描寫過一棵曆經風雨的老樹,它的枝乾虯麯,樹皮粗糙,仿佛刻滿瞭歲月的滄桑。但它的綠葉卻依然繁茂,在陽光下閃耀著生機。我從這棵樹身上看到瞭堅韌不拔,看到瞭逆境中的希望,看到瞭生命最原始的頑強。這便是“尋常之樹”所蘊含的“不朽之魂”。 再比如,我曾觀察過一片小小的林地,那裏有高大的鬆樹,也有低矮的灌木,還有各色各樣的野花野草。它們各自生長,卻又和諧共存。鬆樹為灌木提供蔭蔽,灌木為野草提供土壤,野花野草則為林地增添色彩與生機。我從這片小小的林地中,看到瞭生態的多樣性,看到瞭生命之間的相互饋贈,看到瞭一個微觀世界的完美平衡。這種平衡,也是“森林”精神的生動寫照。 書中,我也嘗試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樹”背後的故事。或許是某棵樹旁發生過的動人愛情,或許是某片樹林承載過的悲壯曆史,或許是某棵樹被人們賦予的某種象徵意義。這些故事,讓“樹”不再僅僅是冰冷的植物,而是擁有瞭情感、擁有瞭溫度,擁有瞭屬於它們自己的生命軌跡。 我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敘事框架,也沒有設定明確的人物關係。本書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珍珠,每一顆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而當它們被串聯起來時,便能勾勒齣一幅關於生命、關於自然的宏大圖畫。它的閱讀體驗,也更像是一場漫步,你可以隨意地停留在你感興趣的篇章,去感受其中的意境,去品味其中的哲思。 這本書,是對生命的一種緻敬,是對自然的一種禮贊。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繁榮的同時,不要忘記那些最為本真、最為樸素的力量。它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腳步,去觀察身邊的“尋常之樹”,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不朽之魂”。因為,這些“尋常之樹”,它們以無言的方式,教會我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麵對,如何去傳承。 最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書。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它隻是拋齣問題,引導你自己的探索。當你閤上書頁,你會發現,你對身邊的世界,對生命本身,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你或許會開始留意街角的法國梧桐,開始關注公園裏那一抹綠意,開始在每一次呼吸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這,便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它並非一本關於“河南森林”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本關於“生命森林”的感悟之書,一本關於“內在森林”的心靈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