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学 [The Principle of Lyrics Creation]

歌词创作学 [The Principle of Lyrics Cre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翰 著,贾益民 编
图书标签:
  • 歌词创作
  • 流行音乐
  • 音乐创作
  • 作词技巧
  • 歌曲结构
  • 音乐理论
  • 创意写作
  • 音乐产业
  • 文化艺术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4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文学系列
外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Lyrics Cre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39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歌词创作学》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写歌词,作者力求在书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创作缘于发现,或者发现一份诗意(情怀、理趣、美感),或者发现一种表达方式(意象、语言);艺术不仅源于生活,还源于别的艺术;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今人作词,即便采用格律体, 也不必恪守古人的平仄规范,平仄不协,正是古人预留给我们的创作空间;人性乃神性和原性的二元组合,上品的情歌以纯情为上,下品的情歌津津乐道于人的本能。

作者简介

  毛翰,(1955 ~)湖北广水人。曾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主编《中国诗歌年鉴》。现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 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歌词与诗的异同
第一节 歌词与诗的形式之异
第二节 歌词与诗的内涵之同
第三节 歌诗优劣论

第二章 歌词创作的过程
第一节 创作源于发现
第二节 歌词与音乐
第三节 歌词的修正

第三章 歌词的意象与意境
第一节 意象的运用
第二节 意境的营造

第四章 歌词的形式
第一节 歌词的体裁
第二节 歌词的曲式

第五章 歌词的修辞
第一节 关于语义的修辞
第二节 关于语音的修辞

第六章 主观抒怀的歌(一)
第一节 亲情之歌创作论
第二节 友情之歌创作论
第三节 爱情之歌创作论
第四节 乡情之歌创作论
第五节 爱国之歌创作论
第六节 泛爱之歌创作论

第七章 主观抒怀的歌(二)
第一节 言志之歌创作论
第二节 哲理之歌创作论
第三节 唯美之歌创作论
第四节 生命之歌创作论
第五节 讽刺之歌创作论

第八章 客观咏叹的歌
第一节 咏物之歌创作论
第二节 写景之歌创作论
第三节 叙事之歌创作论
第四节 咏史之歌创作论
第五节 民俗之歌创作论

第九章 特定题材和受众的歌
第一节 少儿之歌创作论
第二节 军旅之歌创作论
第三节 体育之歌创作论
第四节 形象之歌创作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毛翰歌词选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言 以赤子诗心守护时代雅乐
  ——读诗人毛翰《歌词创作学》
  著名诗人毛翰先生的《歌词创作学》就要出版了,作为“毛诗”及其诗学的忠实读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有幸结识毛翰先生,主要得益于吴思敬先生的介绍与推荐。2007年前后,我主持一个有关超文本研究的课题。搜集资料时,在吴先生主编的《诗探索》上,读到了陆正兰博士的论文《超文本诗歌联合解码中的张力——论毛翰〈天籁如斯〉的形式创新》和李诠林博士的论文《虚拟诗歌文本的现实审美和传播意义——论毛翰的电子诗集〈天籁如斯〉》,我意识到这两篇文章与自己的研究对象关系密切,便与吴老师联系,向他请教网络诗歌创作方面的情况,他郑重地向我推荐了毛翰先生。我从吴先生编选的文章中了解到,毛翰的“超文本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着眼于数字化的制作方式,像《天籁如斯》这样的作品“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裁,可以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诗歌革命。全新的诗歌传播方式带来的是全新的超文本革命,在麦克卢汉所说的这个“全新的境界”里,毛翰先生当在中国诗歌拓荒者和先行者之列。
  毛翰先生的《天籁如斯》于2007年在网上发布,有如“丝丝春风,吹入网民心里,相见恨晚者有之,一见钟情者有之”(周建军语)。稍后,由亿刊网公司重新制作,改版推出,产生了更大影响。有人说,毛翰先生的多媒体诗歌实验,展现了网络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广阔空间与乐观前景,既有引领新潮的前沿性探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书画紧密结合的传统。也有人说,毛先生的超文本诗歌为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相当完美的样品,它们是在诗歌、音乐和画面中铺开的“思”与“美”。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头、一次尝试,却值得期待,并必将会引发更深刻的哲学和诗学思考。为此,我特向吴思敬先生请教毛翰和多媒体诗歌创作的情况。不久以后,我便成了毛翰先生的网友,并经常收到毛先生的超文本诗作。
  前年秋天的某个午后,小睡醒来,茶香扑鼻,正想读点提振精神的文字,打开邮箱,欣喜地看到毛先生惠寄的18首诗词作品,且恰好是我期望的那种宜于吟诵的作品。如同一个饥渴的人恰好遇到了可以自由享用的美酒佳肴,我毫不迟疑地一句句、一行行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如痴似梦的唯美世界。
  残冬飘来几片白雪,诗人说那是玉色蝴蝶,
  于是我匆匆以心相许,在那个群芳寂寥的时节。
  待只只彩蝶踏歌而来,百花笑绽于春的原野,
  我才发现初恋是多么轻率,才知道什么叫心跳的感觉。
  但那毕竟是我的初恋,它也曾给过我许多慰藉。
  彩蝶呀我们相见恨晚,有一道竹篱请不要翻越。
歌词创作学:从旋律到灵魂的艺术 (The Principle of Lyrics Creation: From Melody to the Soul) 导言:文字与音符的交响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其力量往往源于歌词的深度与共鸣。一本优秀的歌词作品,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情感、哲思的精炼提炼。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歌词创作的内在规律与外在技巧,为所有致力于用文字触动人心的创作者提供一套坚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论。我们不谈论具体的流行趋势,不纠结于某个特定流派的技法,而是深入挖掘歌词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诗意,如何让每一个词语都在旋律的映衬下焕发生命力。 第一部分:歌词的骨架——结构与叙事 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歌词亦然。本部分着重探讨歌词的“骨架”构建,即如何规划篇章布局以实现有效的情感递进和信息传达。 一、基础框架的构建与打破: 我们首先将剖析经典的AABA、Verse-Chorus-Bridge结构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与演变。探讨主歌(Verse)如何负责叙事和铺陈背景,副歌(Chorus)如何提炼核心主题并实现情感爆发的“锚定”作用。进阶内容将侧重于非线性叙事结构在歌词中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结构的变化来模拟或强化音乐的动态起伏。 二、叙事弧线与视角选择: 歌词的叙事性不一定意味着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必须具备清晰的“弧线”——情感的起点、发展、高潮与收束。本章将细致分析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在歌词中带来的不同心理距离感和代入感。如何运用“临场感”让听众感觉自己正处于故事现场,而非仅仅是旁观者。我们将对比“展示”(Showing)与“告知”(Telling)在歌词创作中的效用差异,强调通过具体意象而非抽象概念驱动叙事的重要性。 三、段落间的逻辑连接与过渡: 歌词的连贯性依赖于段落间的流畅过渡。本节将研究如何利用重复、对比、递进或转折来自然地引导听众从主歌的铺垫进入副歌的升华,或是在桥段(Bridge)中实现情绪的骤变与视角的中断后重塑。关注句尾词、韵脚的承接关系如何成为结构过渡的隐形桥梁。 第二部分:歌词的血肉——意象、语言与修辞 歌词的感染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字本身的质感和力度。本部分聚焦于语言的选择与锤炼,这是将“想法”转化为“感受”的关键步骤。 一、意象的提炼与感官激活: 优秀的歌词是关于感官体验的文字地图。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从日常经验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意象(如“光影”、“水流”、“距离”),并学习如何调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构建多维度的听觉画面。强调“具象化”是战胜陈词滥调的唯一途径。 二、韵律学与音节的节奏感: 本书不会陷入僵硬的格律诗理论,而是关注歌词在旋律承载下的“流动之美”。探讨韵脚(Rhyme)的布局策略——何时使用精确韵、何时使用半韵或自由韵,以适应音乐的自然呼吸。重点分析词语的音节数量、重音分布如何与作曲的节奏型(Meter)进行协同作用,避免因音节堆砌或错位导致的演唱困难和听感上的“别扭”。 三、修辞手法的精准运用: 比喻、拟人、象征等传统修辞手法是歌词的调味剂,但必须用得恰到好处。本章将通过大量范例解析,区分哪些修辞是增强情感穿透力的“利刃”,哪些只是徒增矫饰的“花边”。特别关注“反讽”与“留白”在处理复杂或压抑情感时的微妙张力。 第三部分:歌词的灵魂——情感深度与主题挖掘 技术是工具,情感才是目的。本部分探讨如何确保歌词不仅悦耳,更能深入人心,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 一、主题的源头与个人经验的提炼: 所有伟大的歌词都来源于对生活最真切的观察和体验。我们探讨如何将高度个人化的经验(如创伤、狂喜、困惑)进行“去私有化”处理,使之转化为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投射的普遍性情感主题。识别并避免创作中的“伪情感”——那些听起来很强烈,但内核空洞的表达。 二、处理矛盾与复杂性: 人类的情感很少是单一的,往往是“爱与恨交织”、“希望与绝望并存”。本章教授如何构建并平衡歌词中的内在矛盾,避免主题的扁平化。探讨如何通过并置对立意象(如“温暖的寒冷”、“清醒的沉醉”)来展现情感的层次感和真实性。 三、语言的克制与爆发的张力: 歌词创作中的“少即是多”原则至关重要。分析如何在关键时刻克制使用强烈的词汇,让音乐来完成情感的推高;又如何在副歌等关键点,使用最精准、最有力的一组词语实现情感的彻底释放。理解“沉默的力量”在歌词中的体现——即听众在旋律间隙自行填补的心理空间。 结语:持续的打磨与聆听的艺术 歌词创作是一个不断发现、修正与重构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侧重于创作后的关键步骤:自我审视、反馈获取以及对音乐的最终尊重。强调歌词必须与旋律进行“声学上的对话”,任何文字技巧的展示都不能凌驾于音乐的整体感受之上。真正的歌词大师,是文字的诗人,也是旋律的忠实倾听者。 本书面向: 音乐学院学生、独立音乐人、对文学与音乐交集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任何希望提升自己书面表达和情感传达效率的人士。它提供的是一套跨越流派、扎根于人类经验的创作哲学,而非昙花一现的流行公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封面设计很朴素,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学术味过重的教材,可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然而,一旦翻开,我发现它采取了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对话方式。它更像是一位资深制作人在录音室里,一边调着混音台,一边随口点拨你核心要害的姿态。这本书对“留白”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反复强调,歌词的伟大之处往往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说”什么,留给听众去填补的情感空间有多大。我过去总觉得,写得越满越好,要把所有的情感倾泻而出才算尽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多即是多”的偏见。它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精确但模糊的词语,激发听众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情感投射。这是一种高明的“情感嫁接术”,它让听众在你的歌里,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仅仅是创作者的宣泄。这种细腻的心理洞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类共情机制的精准把脉。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它不像某些所谓的“创作指南”那样,只会罗列一堆陈词滥调的“秘诀”,比如“保持真诚”、“多听多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真诚”和“观察”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我尤其欣赏它对“视角切换”的细致分析。比如,如何从第一人称的“我”的局限性中跳脱出来,运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一种更客观、更有穿透力的表达效果。在探讨到副歌(Chorus)的构建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副歌要朗朗上口”这种表面论断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核心句的节奏变化和主题的最高潮处理,确保整个作品的记忆点是牢固且具有情绪爆发力的。这本书对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平衡把握得极好,它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教你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让歌词在被演唱时,其内在的文学力量不会被旋律所淹没,反之亦然。

评分

我是在一个极度沮丧的创作低谷期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时我感觉自己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探险者,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无力,旋律也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锁住了。这本书没有用那种空洞的励志口吻来试图“鼓舞”我,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低谷时最不需要的就是廉价的鼓劲。它真正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的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叙事弧线”在歌词结构中的运用,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歌听起来平淡无奇,仅仅是情绪的堆砌,而另一些歌却能让人从头到尾被故事的张力所牵引。作者似乎对人类听觉习惯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探讨了押韵、平仄、音节长短如何影响听众的潜意识接受度,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学分析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跨学科的心理声学研究。这种严谨而又充满实践性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那些“感觉写得不错”的歌词,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是多么的松散和不负责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激情是燃料,但结构和技巧才是引擎,没有引擎,再好的燃料也无法驱动飞船。

评分

我买过很多关于写作技巧的书,但大多数都侧重于小说或诗歌,很少有能将音乐媒介的特殊性考虑进去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从“如何在三分钟的音乐框架内完成一次有效的情感传递”这一目标出发来构建理论体系的。它不谈论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聚焦于微观的操作层面——比如,如何处理乐器间奏时歌词的缺席,以及如何利用背景音乐的起伏来衬托文字的重音。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讨论了“口语化”与“诗意化”的辩证统一,这一点对我这个习惯了书面语的写作者来说,是一次必要的“去精英化”训练。作者强调,最好的歌词往往是那些听起来像是你邻居在跟你讲故事,但当你仔细回味时,又发现其中蕴含着哲理光芒的文字。这种“去神化”的过程,让人感觉创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坛上的仪式,而是一项可以脚踏实地去完成的精细手艺。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箱”,让你能够高效、精准地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听众能接收到的电波信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于一个对文字和旋律总是有着莫名的冲动,却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准创作者”来说,它简直就是一座及时出现的灯塔。我一直以为好的歌词是某种天赋异禀才能触及的领域,是那种需要你坐在某个洒满月光的房间里,灵光乍现才能捕捉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创作过程,拆解成了可以观察、可以学习、甚至可以系统训练的步骤和技巧。它没有直接给我端上任何现成的“万能公式”,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它深知,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性。相反,它更像是一本技艺手册,教你如何磨砺自己的“感官”去捕捉生活中的细微脉动,如何将那些瞬间的感动、深刻的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结构和节奏感,转化为听众能够共鸣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象提炼”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例子,引导我去思考如何用最经济的词语,构建出最丰富的画面感,那种从混沌到清晰的转变过程,让人体验到智力上的极大满足。读完之后,我立刻拿起笔,虽然写出的东西依然稚嫩,但至少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去“观察”和“构建”,而不是盲目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灵感”降临。

评分

不错,质量,包装,物流都挺满意

评分

这本书太好了

评分

创作学,老一辈的经验经历。

评分

歌词不等于会写字就会写歌词,认真学学很重要

评分

可以,书的质量很好,快递投送员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文笔优美,但学术性弱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