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师父,您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为什么和您说话,总是看到您在注视着我们?”
“我能看到你们的心。”
“师父,您看不清又腿脚不便,不着急吗?”
“一点都不急,心里很踏实。人有点病是好事,有病也许能更好地爱惜自己。”
……
会议室的一角放着个单人沙发。一位法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星云大师的“床”。可这单人沙发无法平躺,怎么睡呢?坐着睡?“对,大师就是坐着睡的,他年纪大了,觉很少,睡几个小时就起来工作了。”
……
有位听众问他:“大师,我平时没时间拜佛,临时抱佛脚行吗?”
“临时抱总比不抱好。”
内容简介
该书由星云大师亲自授权,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人物》总编辑刘爱成主笔,星云大师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是大陆经过授权的撰写星云大师传奇一生的书。作者多次采访星云大师本人,采访他身边几十位重要弟子,其中有*初追随他的慈庄、慈惠、慈容及现在佛光山的长老、师姑,佛光山的住持、监院、宗委,许多部门的主管和中坚力量,乃至刚出家的年轻法师,还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在与星云大师的朝夕相处中,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大师为什么要建佛光山?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山上为什么女性多于男性?他的1300多个弟子,为什么个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愿意离去?一眼望不到边的庙宇堂所,何以能管理得有条不紊?他在世界各地的300个别院道场又是如何建立与管理?……
作者简介
刘爱成,男,安徽合肥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0年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曾任人民日报驻泰国*席记者,人民日报驻美国*席记者。2006年创办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并为*任总编辑。1998年主编出版《人在华南》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翻译出版《单身女人》一书([美]特里?麦克米伦著,花城出版社)。
内页插图
目录
/ 引 子 与佛陀一起过年
/ 第一章 寻父寻到佛祖
/ 第二章 星云渡海
/ 第三章 宜兰佛歌
/ 第四章 佛光山
/ 第五章 静静的革命
/ 第六章 菩提种子
/ 第七章 妙笔写传奇
/ 第八章 暗施慈悲与后人
/ 第九章 戒律与人情
/ 第十章 莲花西放
/ 第十一章 佛光普照三千界
/ 第十二章 名人雅士云来集
/ 第十三章 故园情深
/ 第十四章 大陆弘法赤子心
/ 第十五章 和尚?和上
/ 第十六章 梦想的力量
/ 第十七章 不忘初心
/ 后 记
/ 附 录 真诚的告白
前言/序言
序
感谢资深媒体人刘爱成先生对文化的用心。2012年,他代表《环球人物》杂志来到佛光山访问,知道了“人间佛教”对台湾地区及当代世界的影响后,很热心地多方走访,收集资料,并且来佛光山与我多次长谈,撰写了《人生三百岁》一书。
我这一生,提倡“人生三百岁”。许多人第一次听到,都心怀疑惑:“人,真的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换另一个角度来想,人生岂只能活到三百岁?如果能发挥生命的极致,在精神意义上,就可以像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一样长远。
我从二十岁开始服务,自许一天要做五个人的事情,没有周休二日,没有年假,逢节过年更忙。我心想,如果活到八十岁,工作六十年,一天算做五天,五乘以六十,不就是三百岁了吗?
如今我快九十岁了,虽然眼睛看不到,两次中风,行动不便,耳朵也渐渐不灵光,但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凡众生有需要,我必戮力以赴。
我这一生,作为一个出家人,就是一切都为了佛教。虽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条件,只是我有心,一生以弘扬“人间佛教”为职志,我坚信人间佛教必定是未来世界的一道光明。
所以,不论办大学、电视台、报纸、编辑出版、养老育幼、公益信托等,凡有利于社会的“人间佛教”事业,我皆不推却责任。当然,所有这些功德,我不敢居功,因为这都是海内外佛光人、僧信二众所共同努力的成果。
闻《人生三百岁》即将出版,感谢刘爱成先生和她的夫人张静之女士为此书所付出的努力。他们表示这本书尚不能代表全部,但也非常难得了。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能让“人间佛教”对当代社会人心有所助益,让大家获得幸福、安乐、法喜,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了。他们的用心良苦,值得赞许。是为序。
佛光山
二○一五年桂秋
于宜兴大觉寺
《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传奇》 前言 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渴望能够沉淀下来,去探寻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生命智慧。星云大师,这位佛教界泰斗,以其慈悲的胸怀、宏大的愿景以及深入浅出的教诲,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引领了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他的生平,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蕴含着普世的价值。本书《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传奇》并非对大师的生平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也不是简单的功德榜单,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大师一生的核心精神,提炼出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他对人间佛教的独特理解和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充满启迪的人生指南,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活出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即便“人生三百岁”,也能活得更加充实、自在与圆满。 第一章:缘起:少年初识,佛光初现 星云大师的童年,是在烽火连天、家国动荡的年代度过的。他出生于中国江苏,年少时便经历了家人的离散,与母亲在战乱中相依为命,辗转流离。这段经历,在看似苦难的背后,却也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培养了他对人生苦乐的深刻体悟。当他偶然接触到佛教,并在寺庙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祥和时,一颗向佛之心便悄然萌芽。 年仅十二岁,他便剃度出家,踏上了修行之路。这段离家出走的经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探求。佛门清净之地,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环境,让他能够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研读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同时,寺庙中的集体生活,也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服务大众,这些都是他未来弘法事业的重要养分。 在这个时期,大师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他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注重在实践中去体悟佛法的真谛。他跟随师父,参与寺庙的日常事务,从扫地、煮饭到诵经、讲经,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观察僧众的修行,体味其中的艰辛与喜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佛法独到的理解。 他的出家,也并非意味着与世隔绝。相反,这段早期的经历,让他对众生的苦难有了更深的同情,也为他日后“人间佛教”的思想奠定了根基。他明白,真正的佛法,应当与生活相结合,应当能够利益众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庙宇的四壁之内。 第二章:弘化:踏遍五洲,播撒佛法甘露 上世纪中叶,中国大陆的政局动荡,迫使年少有为的星云大师离开了故土,前往台湾。这本是一次被迫的迁徙,却成为了他生命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台湾,他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挑战,但他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弘法事业中。 星云大师是一位极具行动力和远见的领导者。他深刻认识到,佛教要在一个新的时代焕发生机,就必须走出传统的束缚,与时俱进。他看到了许多寺庙的衰败,僧人的生活困顿,以及社会大众对佛法的误解。他萌生了一个宏大的愿景: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现代人的佛教,一个能够融入社会、服务人群的“人间佛教”。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他四处奔走,筹集善款,组织信众,创办寺庙,建立道场。他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台湾各地兴建了宏伟的寺院,如佛光山,成为了台湾佛教的重要象征。但他的目光并未止步于台湾,他怀揣着将佛法播撒到世界各地的梦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海外弘法之旅。 他踏遍五大洲,深入不同的文化土壤,用最贴近人心的语言,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讲述佛法。他创办了国际佛光会,将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创办了多家佛学院、大学、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种文化教育慈善机构,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播佛教思想,推广中华文化。 他的弘法方式,从来不拘泥于形式。他善于利用现代媒体,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和理解。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他倡导“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和“五和”(自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些理念超越了宗教的藩篱,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在星云大师的努力下,佛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宗教,而是成为了一个融入日常生活、贴近民生的信仰。他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佛教界,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 第三章:智慧:从“四句偈”到“人间佛教”的哲学 星云大师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宏图伟略和实践精神,更在于他所提出的深刻的佛法智慧。他以“四句偈”——“忙人 $}$ 找 $}$ 闲, $}$ 闲人 $}$ 找 $}$ 忙; $}$ 忙》、《闲》 $}$ 苦》、《忙》、《闲》 $}$ 乐》”,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普遍困境,并指出了超越困境的路径。这四句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们为何常常感到不快乐的根源。 大师认为,人生并非在于忙碌与清闲的简单对立,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忙”与“闲”的关系。那些忙碌的人,常常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内心的欲望,而那些清闲的人,则可能因为缺乏目标或沉溺于享乐而感到空虚。真正的不快乐,往往源于内心的失衡和对事物片面化的认知。 他的“人间佛教”思想,正是对这种困境的积极回应。他倡导的“人间佛教”,并非否定佛教的根本教义,而是强调佛法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和体现。他认为,佛陀的教法,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是为了提升人生的品质,因此,佛教不应仅仅存在于寺庙,而应融入社会,服务大众,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悟佛法的智慧,获得真正的幸福。 大师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他将“人生三百岁”的比喻,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延长寿命,而是强调生命的宽度、深度与高度。他鼓励人们要以开阔的心胸去接纳世界,以深刻的思考去洞察人生,以崇高的理想去追求真理。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在于我们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所带来的贡献。 他提倡“惜福”,懂得感恩,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他反对“造业”,强调因果不虚,劝导人们要诸恶莫受,诸善奉行。他的教诲,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能够引导人们走出迷茫,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第四章:实践:慈善、教育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星云大师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将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慈善、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慈善领域,佛光山及其国际佛光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慈善救济活动。无论是天灾人难,还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大师和他的弟子们总是冲在最前线,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人间温情。从捐助物资,到建设学校、医院,再到扶贫济困,他们用爱心点亮了无数个黑暗的角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在教育领域,星云大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创办了多所高中的佛光大学、南华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众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人才。这些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将佛法的伦理道德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培养出具有爱心、智慧和责任感的下一代。 在文化领域,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传播者。他创办了《佛光缘》杂志、《人间福报》等媒体,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和佛教思想。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影响了无数读者。他还鼓励艺术创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佛教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他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来体现其“佛在心中,佛在生活”的理念。他让人们明白,信仰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参与慈善、接受教育、欣赏文化,人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第五章:传承:点亮心灯,续写传奇 星云大师的一生,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传奇。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生命的有限性,也让人们思考,大师的法脉如何传承,他的事业如何继续? 大师深知,真正永恒的,是佛法的智慧,是慈悲的精神,是利他的情怀。他并非将自己的影响力视为终点,而是致力于将这份火种传递下去。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组建了高效的团队,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他相信,只要心灯不灭,佛法的光芒就不会熄灭。 “人生三百岁”的比喻,也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我们留下的影响力。星云大师虽然无法长生不老,但他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灯,播撒了无量的善种。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实践,都将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未来。 本书《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传奇》,便是对大师一生的一次致敬,一次回望,更是一次启发。它希望通过对大师传奇人生的梳理,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探寻人生的智慧,去践行慈悲与爱。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的长度,绽放出无限的宽度与深度。 结语 星云大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慈悲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的传奇,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和信仰,能够达到的生命高度。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高僧大德的生平,更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探索,对智慧的一次真诚追寻。愿大师的精神,如星辰般永恒闪耀,指引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