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秦生 编
图书标签:
  • 热工学
  • 热力学
  • 传热学
  • 流体力学
  • 工程热物理
  • 热工基础
  • 热能工程
  • 能源工程
  • 机械工程
  • 应用热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5395
版次:3
商品编码:1186032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热能的有效利用,对热能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所涉及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内容进行了阐述。本书在体系上打破了把“热工基础”严格分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做法,还将热力设备、装置和循环等实际应用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篇——“热工基础的应用”,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观点。本书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介绍热工领域的新成果、新发展,以拓宽学生视野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全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部分例题有讨论。本书各章大都附有具有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题和丰富多样的习题,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绪论(能源概述)1
第一节自然界的能源及其利用1
第二节热能的合理利用10
第三节热工基础的研究对象、内容和
方法12
本章小结14
思考题14第一篇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一章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18
第一节热力系统、状态及状态参数18
第二节热力过程、功量及热量23
第三节热力循环26
本章小结27
思考题28
习题29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31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实质31
第二节热力学能和总储存能31
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32
第四节闭口系的能量方程——热力学
第一定律的基本表达式33
第五节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方程35
第六节能量方程的应用38
本章小结42
思考题42
习题43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45
第一节热力过程的方向性45
第二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47
第三节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47
第四节状态参数熵51
第五节克劳修斯不等式和不可逆过程的
熵变53
第六节熵增原理55
第七节热量有效能及有效能损失60
第八节能量的品质与能量贬值原理61
第九节熵的物理意义探讨61
本章小结62
思考题63
习题64第二篇工质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
第四章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
过程68
第一节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68
第二节理想气体的比热容70
第三节理想气体的比热力学能、比焓和
比熵75
第四节理想气体的混合物79
第五节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83
第六节理想气体的多变过程90
本章小结96
思考题96
习题97
第五章蒸气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100
第一节定压下水蒸气的发生过程100
第二节蒸气热力性质图表103
第三节蒸气的热力过程106
本章小结107
思考题107
习题108
第六章湿空气110
第一节湿空气的状态参数111
第二节干湿球温度计和焓湿图
(h�瞕图)113
第三节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及
工程应用114
本章小结118
思考题118
习题118第三篇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简介123
第一节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23
第二节复合传热与传热过程125
本章小结126
思考题126
第八章导热的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127
第一节导热的基本定律127
第二节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128
第三节一维稳态导热130
第四节多维稳态导热问题简介142
本章小结143
思考题143
习题144
第九章非稳态导热147
第一节概述147
第二节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及
诺谟图148
第三节集总参数法157
本章小结160
思考题160
习题161
第十章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基础162
第一节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162
第二节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163
本章小结168
思考题168
习题168
第十一章对流传热170
第一节对流传热概述与理论分析170
第二节强制对流传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78
第三节自然对流传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87
第四节凝结和沸腾时的相变对流传热190
本章小结194
思考题195
习题196
第十二章辐射传热198
第一节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98
第二节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99
第三节平均角系数和黑体表面间的辐射
传热202
第四节灰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206
第五节气体辐射简介213
本章小结214
思考题215
习题215第四篇热工基础的应用
第十三章喷管和扩压管221
第一节一维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221
第二节气体在喷管和扩压管中的定熵
流动223
第三节喷管的计算224
第四节喷管内有摩阻的绝热流动229
第五节扩压管与滞止参数230
本章小结231
思考题231
习题232
第十四章换热器及其热计算233
第一节传热过程233
第二节换热器的种类240
第三节换热器的热计算243
第四节传热的强化和削弱250
本章小结252
思考题253
习题253
第十五章压气机255
第一节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
及耗功计算255
第二节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及
耗功计算258
第三节多级压缩、级间冷却260
本章小结263
思考题263
习题263
第十六章气体动力装置及循环265
第一节内燃机的基本构造265
第二节汽油机循环265
第三节柴油机循环268
第四节燃气轮机装置基本结构270
第五节燃气轮机定压加热理想循环
(Brayton循环)271
第六节有摩阻的燃气轮机实际循环272
第七节提高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的
措施274
本章小结276
思考题276
习题277
第十七章蒸汽动力装置及循环278
第一节蒸汽动力装置278
第二节朗肯循环281
第三节有摩阻的实际循环283
第四节再热循环285
第五节抽汽回热循环286
本章小结287
思考题287
习题287
第十八章制冷装置及循环289
第一节逆卡诺循环289
第二节压缩蒸气制冷装置及循环290
第三节热泵293
本章小结294
思考题294
习题294
第十九章其他应用简介296
第一节核能发电296
第二节磁流体发电297
第三节太阳能热利用299
第四节除湿干燥装置301
第五节热管302
第六节燃料电池303
第七节半导体制冷304
第八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资源化
利用305
本章小结307
思考题307
参考文献308
附录310
附录A310
附录A��1常用单位换算表310
附录A��2常用气体的热力特性311
附录A��3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
公式311
附录A��4a气体的平均比定压热容
cp|t0℃312
附录A��4b气体的平均比定容热容
cV|t0℃313
附录A��5气体的平均比热容
(直线关系式)313
附录A��6a饱和水与饱和水蒸气热力
性质表(按温度排列)314
附录A��6b饱和水与饱和水蒸气热力
性质表(按压力排列)316
附录A��7未饱和水与过热蒸汽热力
性质表318
附录A��8aR134a饱和性质表(按温度
排列)325
附录A��8bR134a饱和性质表(按压力
排列)326
附录A��9R134a过热蒸气热力性质表327
附录A��10金属材料的密度、比热容及
热导率330
附录A��11保温、建筑及其他材料的
密度和热导率332
附录A��12几种保温和耐火材料的
热导率与温度的关系333
附录A��13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
(p=1��01325×105Pa)333
附录A��14饱和水的热物理性质334
附录A��15干饱和水蒸气的热物理
性质335
附录A��16几种饱和液体的热物理
性质336
附录A��17几种气体的热物理性质
(p=1��01325×105Pa)338
附录A��18常见材料的表面发射率338
附录A��19双曲函数表340
附录B341
附录B��1湿空气焓湿图(pb=0��1MPa)341
附录B��2氨(NH3)的压焓图342
附录B��3R134a的压焓图343
附录B��4R12的压焓图344
附录B��5水蒸气的焓熵图插页

前言/序言

  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国家级精品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保持了第2版的特色:在体系上打破了传统的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严格分开的做法,仍以热能利用(包括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为线索,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对热能的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如何在热能利用中进行节能降耗等有一整体理解,融会贯通,以解决有关工程的实际问题。在第2版的基础上,删去了一些偏理论和不常用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基本例题、与工程实际尽量结合的例题和习题。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解决第2版每章篇幅过大的问题,将第2版中的“章”改为“篇”,将“节”改编或合并为“章”,并将每章的“本章小结”进行了细化。教材编写仍注意了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本书由傅秦生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傅秦生(绪论,第一篇,第二篇),赵小明(第四篇第十三章,第十五至第十九章)和唐桂华(第三篇,第四篇第十四章)。主审由清华大学的史琳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冯霄教授担任,她们的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质量起了极大作用,编者深表谢意!编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时任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陶文铨教授为本书作序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系的老师和同事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编者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根据《热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编写而成的。它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在体系上,打破了传统的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严格分开的做法,力图以热能利用(包括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为线索,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对热能利用、节能降耗等知识有一整体理解,并融会贯通,以解决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书涉及内容较广,使本书适用面增加。所配有的较丰富的实际热工设备和循环流程图,以及相配的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例题、习题都使本书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点上有所加强。本书编写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叙述流畅,且注意反映热工领域的新发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每一章所学内容,第2版每一章都增加了“本章小结”。书中的典型例题不但考虑了各学科、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取材广泛、实用,注重学生建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例题后的讨论不但可以启发读者的思维,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本书由傅秦生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傅秦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赵小明(第五章第一节,第三~八节)和唐桂华(第四章,第五章第二节)。主审由清华大学的史琳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冯霄教授担任,她们的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质量起了极大作用,编者深表谢意!本书第1版的编著者何雅玲教授对第2版的编写予以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对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中心的老师和同事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向本书授课教师免费提供。  编者能源和材料、信息一样被视为现代工业和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了减少能源的大量消耗和能源利用工程中对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使国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合理用能和节能。节能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方针而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涉及热能利用的各种热力装置和热工设备不但在动力工业中,而且在几乎所有工业中都有,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掌握一定的热工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尤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学科交叉将不可避免,而且不断发展和深入,掌握一定的热工基础理论必然促进许多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对于从事机械、建筑、交通、电气、石油化工、经济、工业管理、力学和科技外语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而言,热工领域的知识将是他们工程科学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合理用能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一个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当然,对于动力能源类各专业的大学生,“热工基础与应用”是他们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这样,“热工基础与应用”类课程不单单是技术基础课,而且是重要的提高素质的课程。因此,为使高等理工科学校非动力能源类各专业本科生掌握必要的热工基础知识,为使动力能源类各专业专科生具有坚实的热工理论基础,为使未来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成为复合型人才,特编写此书。  本书是参照《热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教育部下达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经验编写而成的。编者力图使本书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的改革和突破,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书在体系上打破了把“热工基础”严格分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篇的做法,以热能的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为线索,阐述热能利用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热力设备、装置和循环等实际应用内容专门设置了“热工基础的应用”一章。本书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介绍热工领域的新成果、新发展,以拓宽学生视野。各章例题几乎均有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中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部分,采用了我国学者严家马录教授等编制的《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中的数据。  为使本书适用面广,编写中涉及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取所需要的内容,以决定详授还是略讲。书中带有星标�车哪谌荩�可作为加深、加宽的内容。  本书由傅秦生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傅秦生(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三节,第三章),何雅玲(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七节)和赵小明(第五章第一至第六节及第八节),最后由傅秦生统一定稿。陈钟颀教授审阅了全书,他的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质量起了极大的作用,编者深表谢意!编者对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陶文铨教授为本书作序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北京林业大学张璧光教授和天津大学刘嘉智教授为本书提供的素材和帮助表示衷心的谢意!同时对西安交通大学热流中心的许多老师和同事在本书编写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 深度解析核心热力学原理与现代工程实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工程热力学学习框架,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步引导至复杂的热工过程与实际应用。我们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讲解,更注重将抽象的热力学定律与现实世界的工程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工程挑战的能力。 核心理论体系构建: 全书开篇,我们将系统地梳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状态、过程、能量、功、热量等关键术语的严谨定义。随后,将逐一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及第三定律。第一定律作为能量守恒的基石,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题,演示如何将其应用于各种工程系统,如蒸汽动力循环、燃气轮机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的分析。第二定律则深入探讨了过程的方向性、熵的产生与传递,以及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我们将重点讲解卡诺循环的理论极限,以及各种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差异和分析方法。第三定律的介绍则为理解绝对零度附近的物质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了三大定律,我们还将深入讲解热力学性质的计算与应用,包括纯物质的状态方程、相平衡原理、以及理想气体和真实气体的热力学性质查表与图解法。读者将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预测和分析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行为。 关键工程过程详解: 本书将重点剖析一系列在现代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热工过程: 燃烧学基础: 详细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料的种类、化学计量燃烧、实际燃烧过程中的产物分析、火焰温度的计算以及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探讨不同燃料(如化石燃料、生物质燃料)的特性及其在发电、供暖等领域的应用。 热力学循环分析: 深入讲解主要的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对于蒸汽动力循环,将覆盖朗肯循环的理想形式与实际形式,包括过热、再热、回热等改进技术及其对效率的影响。对于燃气轮机循环,我们将详细分析布雷顿循环,以及其在航空发动机和联合循环发电中的应用。在制冷循环方面,我们将阐述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原理、性能系数的计算,以及它们在空调、冷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传热学基本原理: 尽管本书侧重热力学,但我们将引入必要的传热学基础知识,以理解热量如何在系统中传递。这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机理,以及常见的传热系数和传热量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对于分析热交换器、锅炉、炉膛等设备的性能至关重要。 实际应用与工程案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核心理念。我们精心挑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涵盖了多个关键工业领域: 能源工程: 火力发电厂: 详细解析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组成、工作流程以及各环节的热力学分析,包括锅炉、汽轮机、冷凝器等关键设备的优化设计与运行。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探讨燃气轮机在发电中的优势,以及与蒸汽轮机联合形成的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如何显著提高整体效率。 内燃机: 分析奥托循环和狄赛尔循环在汽油机和柴油机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 工业过程: 化工过程: 阐述热力学在化学反应工程、分离过程(如蒸馏、吸收)中的应用,包括能量平衡和物质平衡的计算。 供热工程: 分析区域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热力学优化设计来提高供热效率和降低能耗。 制冷与空调: 深入讲解各种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热力学设计,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负荷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新能源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 介绍太阳能集热器的热力学原理,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热能用于供暖或发电。 地热能利用: 探讨地热发电和地热供暖的热力学基础。 学习方法与工具: 为了帮助读者更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本书提供了以下支持: 清晰的逻辑结构: 内容组织层层递进,从基础到应用,循序渐进。 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大量精心设计的例题,涵盖各种难度,帮助读者巩固概念,并提供独立思考的练习。 工程图表与数据: 运用标准的工程图表(如T-s图、h-s图、p-h图)和热力学性质数据表,方便读者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 现代工程软件应用提示: 适时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或专门的热力学模拟软件辅助工程分析,但本书内容本身不依赖于特定软件。 本书的目标读者: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您是初次接触热力学,还是希望深化理解和拓展应用,本书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资料。 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 理解并应用热力学基本定律解决工程问题。 分析和评估各种热工设备和系统的性能。 掌握现代能源系统和工业过程中热力学的核心原理。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热工技术和进行创新性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探索热工领域奥秘、解决工程挑战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材,更是一本关于“能源转化与利用的智慧”的启迪之作。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燃烧理论与锅炉”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各种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化学反应机理、能量释放以及产物分析,并且深入讲解了不同类型锅炉的设计原理、运行特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热电厂的锅炉房,亲眼见证着燃料如何转化为巨大的热能,然后驱动着巨大的汽轮机。书中的插图,比如锅炉的内部结构图、烟气流动示意图,都绘制得非常精细,能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工程设计。此外,书中对“热污染控制”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环境保护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如何高效利用能源,减少废热排放,是当前工业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本书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强调了环保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章节,它展示了许多创新的技术和实践,能够将原本被浪费的能量重新利用起来,这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荷。

评分

我是一名对热工学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跨学科研究者,正在尝试将热工学的原理应用于我的研究领域。《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热力学统计学基础”的章节所吸引。它从微观粒子的运动角度,来解释宏观热力学定律,这种新的视角让我对热力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详细阐述了玻尔兹曼分布、熵与概率的关系等概念,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统计力学在理解物质性质、相变等现象中的应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气体动力论”的例子,它通过分析气体分子的碰撞来解释压强和温度的关系,这让我对微观世界与宏观现象的联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学术,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能用清晰的逻辑和详细的推导来引导读者。我非常欣赏书中提供的丰富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还喜欢书中关于“前沿热工技术”的讨论,它让我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位刚入行不久的化工工艺工程师,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巩固热工基础知识的书籍,直到我翻开了这本《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热力学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传热、流体输送等关键领域,然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各种实际工程场景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流体输送”那一章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理想流体的范畴,而是详细讨论了真实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遇到的各种阻力,比如摩擦阻力、局部阻力,以及如何计算这些阻力,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设计泵、管道系统至关重要。书中的公式推导过程详尽,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工程算例,这些算例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工况,非常具有代表性。例如,关于离心泵的性能曲线和选型,书中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包括如何根据流量、扬程、效率等参数选择合适的泵型,以及在不同运行点下泵的特性变化。此外,书中对阀门、管件等附属设备在流体输送系统中的作用和选型也进行了介绍,这使得整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回了大学时代,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热力学循环、传热方式,现在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比如蒸汽轮机的工作原理,不是枯燥的理论公式堆砌,而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能量转换的宏大场面,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翻开目录,看到“热力学基本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换热器设计”等章节,就觉得心安。尤其是换热器那一章,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传热机理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比如石油化工、食品加工、中央空调等领域,都离不开高效的换热设备。作者在讲解时,总是能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层层递进,避免了直接抛出复杂公式让读者无所适从。而且,书中穿插的图示和表格,质量都相当高,清晰明了,能够直观地帮助理解抽象的物理过程。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火电厂锅炉的剖面图,把各个部分的受热面、炉膛、烟道都标示得一清二楚,配合文字描述,我仿佛亲身站在了巨大的锅炉旁,感受着那股强大的能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带着你一步步解开热工世界的奥秘,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热工知识的理解一直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接触到《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尤其被“相变与相图”这一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讲解了水的相变,更深入地探讨了其他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变行为,以及相图的应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相图在合金设计、材料选择、化工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比如,在冶金行业,理解钢的相图对于控制钢的性能至关重要;在化学工业,了解特定物质的相图有助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率。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没有回避复杂的理论,但会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书中的很多插图,比如不同物质的相图,都绘制得非常规范、清晰,便于对照和学习。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显热与潜热”的章节,它让我深刻理解了物质在不同相态转变过程中能量吸收与释放的本质,这对于理解制冷、供暖等工程应用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专业课考试而努力复习。《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无疑是我复习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它系统地讲解了热工学的核心概念,为我构建了清晰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压缩与膨压”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压缩机的原理,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压缩机的特点,比如往复式、离心式、螺杆式等,并从能量消耗、效率、维护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理解机械设备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书中还为每个概念都提供了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解,这对于我理解抽象的理论非常有帮助。我经常会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回头翻阅书中的图示,这些图示往往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帮助我理解复杂的物理过程。例如,关于绝热压缩和等温压缩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压缩过程中压强-体积变化曲线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功耗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清晰、准确,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让我能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工程师,在职业生涯中接触过不少专业书籍,但《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依然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传质过程”的深入探讨。虽然我过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热方面,但对传质过程的理解,同样是完成复杂工程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扩散、吸收、蒸馏等基本传质过程,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阐述了这些过程在化工、制药等行业中的应用。我记得书中关于“化工分离设备”的介绍,比如精馏塔、吸收塔的设计原理和操作要点,这让我对这些复杂设备的内部构造和工作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流畅,作者在讲解复杂原理时,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辅助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提供的丰富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热工学的应用广度,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退休多年,依然有不断学习的空间,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理解曾经熟悉的概念。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能源设备维护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扎实的热工基础对于故障诊断和设备优化的重要性。《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我最先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它不仅仅是陈述了熵增原理,更深入地探讨了热机的效率极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尽可能接近这个极限。书中对卡诺循环的详细分析,以及与实际热机效率的对比,让我对能量利用的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热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的发展,如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在讲解了热工原理的同时,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我们工程师而言,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热工仪表与测量技术”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可靠的温度、压力、流量测量是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热工仪表的原理、结构、选型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让我对这些“眼睛”和“耳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兴趣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并兼顾实际应用的著作。《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化学工程”的章节非常感兴趣。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反应热、燃烧热以及各种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热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合成氨、炼油等过程。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燃烧效率”的分析,它详细探讨了影响燃烧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提出了提高燃烧效率的建议,这对于我理解能源利用的优化非常有帮助。书中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通俗,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述出来。我非常欣赏书中提供的丰富的图表和公式,这些都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还喜欢书中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的讨论,它将传统的热工学原理与现代的新能源技术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与生动的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热工基础与应用(第3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对书中关于“流体力学基础”那一章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伯努利方程等基本公式,而是通过分析水泵、风机、管道系统中的实际流动现象,来阐述流体力学的应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文丘里管”的例子,详细解释了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流量测量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流体力学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图表设计也非常出色,清晰、规范,能够有效辅助理解。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中,对照着图表来回顾和理解文字内容。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热工学的基本原理,更展示了这些原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关于热电厂的汽轮机设计,书中就详细分析了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叶片设计以及效率优化等问题,这让我对复杂机械的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快递大哥很给力服务态度非常好非常热心

评分

争取做到了每一部分都有涉及,有所介绍,对我们这种少学时的课程来说已经足够了

评分

还可以的。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