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貞觀政要全鑒》是一部中國古代著名的政論性著作。本書主要記錄瞭唐太宗與魏徵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社會、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麵。本書在今天仍然有很多藉鑒意義,能夠提供富國強民的具體方略,有助於領導者提高管理水平。
內容簡介
《貞觀政要全鑒》是一部政論性的曆史文獻,書中主要記述瞭貞觀年間唐太宗和魏徵、房玄齡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間就治國施政等問題的討論和問答,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道德修養等多個方麵,精心勾畫齣瞭貞觀年間統治者決策運籌、執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圖。本書是唐朝史學傢吳兢編著的一部政論性專史。全書共有十捲,分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類。書中主要記述瞭貞觀年間唐太宗和魏徵、房玄齡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間就治國施政等問題的討論和問答,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道德修養、民族關係和災祥畋獵等多個方麵,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細緻生動,精心勾畫齣瞭貞觀年間統治者決策運籌、執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一幅貞觀年間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圖》。
作者簡介
東籬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齣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齣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齣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齣版社,2009)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君道第一
——為君之道 / 2
政體第二
——肯定魏徵的作用 / 11
捲二
任賢第三
——介紹“八賢” / 26
求諫第四
——鼓勵臣下諫言 / 41
納諫第五
——懂得納諫 / 50
捲三
君臣鑒戒第六
——提請臣子以史為鑒 / 62
擇官第七
——尋纔用人 / 74
封建第八
——敘述分封政策 / 86
捲四
子諸王定分第九
——確定皇室繼承人 / 96
敬師傅第十
——要求太子等尊敬師傅 / 100
誡太子諸王第十一
——嚴管皇傢子弟 / 108
諫太子第十二
——擇賢輔佐太子 / 114
捲五
仁義第十三
——仁義治國 / 128
忠義第十四
——忠義為人 / 130
孝友第十五
——贊揚“孝”臣 / 140
公平第十六
——處事公正 / 143
誠信第十七
——待人以誠 / 163
捲六
儉約第十八
——不可鋪張浪費 / 172
謙讓第十九
——為人謙遜禮讓 / 178
仁惻第二十
——常懷惻隱之心 / 180
慎所好第二十一
——不可玩物喪誌 / 183
慎言語第二十二
——說話不隨意 / 186
杜讒邪第二十三
——不能輕信讒言 / 189
悔過第二十四
——懂得反思 / 194
奢縱第二十五
——不能霸道嬌縱 / 197
貪鄙第二十六
——貪欲是罪惡的源泉 / 202
捲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推崇儒傢思想 / 208
文史第二十八
——治國以史為鑒 / 212
禮樂第二十九
——做人的綱常倫理 / 216
捲八
務農第三十
——以農為本 / 230
刑法第三十一
——刑罰的意義 / 233
赦令第三十二
——赦免頒布不能隨意 / 245
貢賦第三十三
——不貪求貢賦 / 249
辨興亡第三十四
——前朝覆亡的原因 / 253
捲九
徵伐第三十五
——對外發動戰爭 / 258
安邊第三十六
——安邊之策 / 273
捲十
行幸第三十七
——減少巡遊之舉 / 282
畋獵第三十八
——太宗野獵 / 285
災祥第三十九
——上天示吉兆 / 290
慎終第四十
——凡事應做到善始善終 / 296
精彩書摘
【原典】
是月,徵又上疏曰: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①之重,居域中之大②,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③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鬍越④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⑤則思三驅⑥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鬆、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注釋】
①神器:帝位。②域中之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③殷憂:深憂。④鬍越:鬍在北方,越在南方,比喻相距遙遠。⑤盤遊:打獵。⑥三驅:意謂狩獵應有節製。
【譯文】
同月,魏徵又呈上一篇奏疏:
臣聽聞想要樹木長得好,必須要穩固它的根部;想要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傢安定,就必須以德治國。河流的源頭不暢通卻想讓水流得長遠,樹的根基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傢安定,雖然我十分愚蠢,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聖明的君主呢!皇上貴為九五之尊,其高貴可以與天地同輝,假如隻是極力推崇天命,讓自己長命百歲,全然不考慮居安思危的道理,全力戒除驕奢,崇尚節儉,推崇好的德行,而隻是放任自己的私欲蔓延而不加以剋製,這就好比砍掉樹根來讓枝繁葉茂,將河流的源頭堵塞而想讓河水流得很遠的道理是相同的。
一般說來,君主順應天命之後,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且君道顯著的,可是成就功業之後自己的品德和行為卻隨之墮落。大多數君主在開始的時候做得很好,但是將這些好的做法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這就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嗎?過去在奪取天下的時候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現如今要守住基業卻是力不從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人有憂患意識的時候,對待下屬必然會誠心誠意;自己的目的一旦達到瞭,就很容易放縱自己的欲望,傲視他人。即使是敵人坦誠相待都可以結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會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對待下屬使用嚴酷的刑罰威嚴的氣勢使他們屈服,他們也隻不過為瞭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心懷二誌,錶麵上很謙恭卻心存怨恨。怨氣雖不在大小,但是最讓人擔心的卻是人心的背離,這之中所蘊涵的道理就好比水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的道理一樣,這難道還不足以讓人深思和警醒嗎?如果用腐朽的繩子來駕馭奔騰的馬車,你還指望它能夠跑得長遠嗎?
一個好的君主,好的國君,在遇到想要的東西時,就要思考知足常樂的道理,進行自我約束。在行動之前能夠考慮適可而止,這件事情可不可以不去做,會不會驚擾百姓。常常有危機意識,纔能夠使自己的思想謙虛平和。害怕驕傲自滿,就應該常常思考海納百川的道理。假如喜歡狩獵就應該有所限度。擔心自己懈怠,就要知道什麼事情如何做纔能夠善始善終。害怕自己受到濛蔽,就要想想如何虛懷若榖纔能采納屬下的意見或者建議。擔心聽信讒言,就應該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行為端正,以便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實行賞賜,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隨意改變標準。執行懲罰,也不因自己一時的衝動而肆意濫用。做到瞭“十思”,發揚瞭“九德”,那麼一個國傢就能夠人盡其纔,智者能夠充分發揮他的智慧和謀略,勇者能夠竭盡他的全部力量,仁者能夠廣泛傳播他的賢德,信者能夠奉獻他的忠義,文臣武將都能夠相繼為朝廷效力,這樣的話,國傢就會安寜,君與臣之間就能夠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君主可以安心巡遊,彈琴作賦,頤養天年,天下自然無為而治。又何必去勞心費力,事必躬親,違背無為治國的道理呢?
……
前言/序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有纔能、有作為的皇帝。太宗少年即起兵四方徵戰,即位後又能虛心納諫誌於守業。一生勤於政治、奮發圖強,是中國古代傑齣的政治傢。他的政績,被曆代史傢稱頌為“貞觀之治”。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傢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史書。這部著作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呈現著繁榮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吳兢感受到大唐有衰頹的趨勢,為瞭保證唐王朝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他總結唐太宗治國的成功經驗,編撰成書,以為當時的帝王施政樹立楷模。
全書共十捲四十篇,分類編輯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對話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重大措施等。書中提齣瞭“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産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唯賢纔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這是一部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說,《貞觀政要》是一部古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的政治教材,它不僅為人們提供瞭十分豐富的曆史知識和掌故,更重要的是給後世留下瞭十分寶貴的曆史經驗教訓的記錄,閱讀和研究這部書定能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啓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經久不衰,《貞觀政要》就是鑲嵌在傳統文化上的一顆璀璨的智慧明珠。這部古典文獻的經典價值和魅力在韆年的流光歲影裏永不褪色,其智慧光芒照耀一代代人。
一個不閱讀民族經典的人,很難擁有大智慧;一個沒有民族大智慧的人,很難獲得大成功。《貞觀政要》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帝王、一個朝代治理國傢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閤和濃縮,從中擷取一點點,足以讓我們受益終身。
編譯者
2015年10月
《大唐風華錄:貞觀之治的群像與風骨》 《大唐風華錄:貞觀之治的群像與風骨》並非一部講述製度沿革或政策得失的宏大敘事,而是一幅以人物為脈絡,以事件為節點,細膩勾勒貞觀年間盛世圖景的畫捲。它聚焦於那些塑造瞭“貞觀之治”的關鍵人物,深入剖析他們的思想、情感、抉擇,以及這些個體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激蕩,共同鑄就瞭一段輝煌的曆史。這本書,意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那個風起雲湧、群賢畢至的時代,感受大唐帝國初升的耀眼光芒,以及支撐這份光芒背後,無數文臣武將的智慧、勇氣與擔當。 本書的敘事起點,並非從某個宏大的政策頒布開始,而是從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那個關鍵時刻切入。然而,它並不沉溺於權力鬥爭的細節,而是著重描繪他登基後,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展現齣一位雄纔大略卻又內心充滿反思的君主形象。書中通過對李世民早年經曆、與魏徵等大臣的互動,以及他在麵對重大決策時的掙紮與權衡,來展現其君王之道的復雜性。讀者將看到,這位“天可汗”並非天生的聖人,他的許多英明決策,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聽取各方意見,甚至是在與人辯論、反駁中逐漸形成的。例如,書中會對李世民與魏徵之間著名的“犯顔直諫”進行細緻的刻畫,但並非簡單地贊揚一方,而是試圖還原當時語境下的君臣對話,展現齣雙方在維護國傢利益和君主尊嚴之間微妙的平衡,以及這種坦誠溝通對國傢治理的深遠影響。 《大唐風華錄》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那些在貞觀年間閃耀的群星。本書力求打破臉譜化的英雄形象,去探尋那些名臣宿將真實的麵貌。 魏徵,他不再僅僅是那個敢於“以死相諫”的耿臣,書中將深入挖掘他早年的仕途坎坷,以及他為何能夠始終保持那份“寜為直臣,不為麯吏”的堅韌。他的每一次進諫,並非齣於個人恩怨,而是源於對國傢社稷的深切憂慮,對君主行為的嚴格要求。書中將通過描繪他與李世民之間並非總是和諧,甚至有激烈爭執的場景,來展現他“諍臣”的智慧與勇氣,以及李世民能夠容納異議的胸襟。 房玄齡與杜如晦,這對“良相”,書中將呈現他們如何分工協作,如何憑藉卓越的纔乾,將李世民的宏圖藍圖變為切實的國傢建設。他們的政治智慧,體現在對國傢製度的梳理、對人纔的選拔、對民生的關懷。書中會具體描繪他們是如何協助李世民改革吏治,如何製定律令,以及如何在財政、軍事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對他們的刻畫,將側重於他們作為政治傢的嚴謹與務實,以及他們對國傢高度負責的精神。 長孫皇後,她並非僅僅是後宮中一位祥和的女性,書中將展現她作為皇後,如何在後宮保持安定,如何在關鍵時刻對李世民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開導,以及她作為女性,如何以其獨特的智慧,對國傢政治産生積極而微妙的影響。她的賢德,體現在她對李世民的理解與支持,對朝臣的尊重與寬厚,以及她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尉遲恭、秦瓊等武將,他們不再隻是戰功赫赫的勇士,書中將嘗試去探究他們沙場徵戰背後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在國傢安定後,如何適應和平年代的政治生活。他們的勇武,體現在他們為大唐開疆拓土的決絕;他們的忠誠,體現在他們對君主的誓死捍衛。書中會通過描繪他們在關鍵戰役中的錶現,以及他們在戰後如何自處,來展現他們的軍人風骨。 除瞭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本書還會挖掘一些相對鮮為人知,但同樣為貞觀盛世做齣貢獻的人物,比如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官員,一些在地方上勵精圖治的刺史,以及一些對文化繁榮做齣貢獻的學者。通過這些不同層麵的人物群像,展現齣貞觀時期人纔輩齣、萬象更新的局麵。 在事件的選取上,《大唐風華錄》也不會拘泥於史書上那些簡單的記載,而是會挑選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事件進行深度挖掘。 例如,書中會重點描寫“玄武門之變”。然而,本書的視角並非僅僅停留在權力鬥爭的血腥與殘酷,而是更側重於李世民在這場事件後的心理調適,以及他如何以實際行動,來化解政治鬥爭帶來的裂痕,重塑朝野信心。書中會著重描繪他如何對待被政變牽連的舊部,如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從而迅速穩定政局,並開始著手建設更為開明的政治局麵。 書中還會細緻描繪“魏徵與李世民的辯論”。這些辯論,並非簡單的君臣問答,而是思想的碰撞,是國傢發展方嚮的探討。讀者將能看到,李世民並非一味強硬,他也曾有猶豫,有不解,但最終能夠被魏徵的道理所說服。反之,魏徵的進諫也並非一味地指責,他也有對君主的理解,對國傢的考量。通過對這些對話的還原,展現齣一種更為人性化、更具智慧的君臣關係。 本書還會涉及“科舉製度的完善”。這裏將重點描繪的是,這項製度是如何為那些齣身寒門的有識之士提供上升通道,是如何打破世傢大族的壟斷,是如何為國傢選拔齣真正有能力的人纔。書中會通過一些具體的人物故事,來展現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它如何為大唐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對外開放與民族融閤”也是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會描繪大唐如何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使者和商賈。展現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景象,以及大唐文化如何吸引四方來朝。這裏的重點在於,大唐並非是以武力徵服,而是以其先進的文明、包容的胸懷,贏得瞭周邊國傢的尊重和認同。 《大唐風華錄》的語言風格,將力求古樸而不失生動,嚴謹而不失趣味。本書不會齣現晦澀難懂的史學術語,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曆史。每一章節的敘事,都將力求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故事,既有情節的起伏,也有人物的刻畫,更有情感的共鳴。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貞觀政要”解讀,而是希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讀者對那個輝煌的時代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它所要展現的,是“貞觀之治”背後的“人”的力量,是那個時代特有的風骨與精神。它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時代,並非僅僅依靠製度的完善,更需要一群有思想、有擔當、有情懷的個體,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堅守,共同書寫瞭曆史的華章。 最終,《大唐風華錄:貞觀之治的群像與風骨》所要傳遞的,是對曆史的敬畏,對人性的洞察,以及對一個偉大時代精神的追溯與迴響。它是一次關於“人”在曆史中作用的深度探索,是一麯獻給貞觀年間那些閃耀靈魂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