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曾于1959年至1964年担任胡耀邦同志的秘书,与耀邦共事多年,为耀邦的真摯朋友。 作者通过多年近距离的观察,记录了胡耀邦1952年到团中央主持工作以后一生的主要经历,包括文革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前后,胡耀邦的言行以及对中央重大決策的影响。探讨了胡耀邦同,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经济发展、解放思想等领域的思路和措施,真实再现了胡耀邦同志在某些领域推进改革的进取风格,以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重要领导人的高尚品格和爱民作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胡耀邦的「纯笃而坦荡」的一生,也从侧面记录了新中国的这段历史, 其中不乏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
高勇,1959年至1964年曾担任胡耀邦的秘书,同胡耀邦一起住过牛棚,下过干校,也曾随同胡耀邦一起参加庐山会议等重要活动,与胡耀邦共事多年,为胡耀邦的真挚朋友,与胡耀邦家庭也有着深厚感情。
作者通过多年近距离的观察,记录了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以后一生的主要经历,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后和改革开放时期,胡耀邦的言行以及对中央重大决策的影响。不仅真实反映了胡耀邦纯笃而坦荡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新中国的一段曲折历史,其中不乏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繁体版于2014年1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纵横驰骋在毒年团
1.冯文彬工作调动胡耀邦走马接任
2.既要敢想敢说又不要自以为是
3.立场要坚定头脑要清醒
4.贾宝玉也是搞调查研究的
5.我是有意逼着你学习的
6.背靠党委面向青年
7.青年工作要有声有色、多种多样
8.小伙子上台不要着急
9.要找虎而打
10.钢是炼成功的刀是磨锋利的
11.开始就要把风气带好
12.要看事情对不对不要看是谁提出的
13.第一书记带头办支部
14.一个主义三个队
第二章 一怀明月,两袖清风
1.劳动就要像个劳动的样子
2.开荒种地,共度饥荒
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怀明月两袖清风
5.海城调查
6.农村察看
7.胡耀邦与邓小平的“黄猫黑猫”论
8.参加庐山会议
第三章 “文革”中的铮铮铁汉
1.敢于同林彪唱反调的人
2.走马陕西
3.痛骂“中央文革”一帮小人
4.独立思考直言贾祸
5.团中央稀里糊涂被改组胡耀邦一夜之间成囚徒
6.真正的铁汉子
7.怒骂造反派“狗眼”
8.面对诬陷敢于实事求是
9.从不会讲假话的人
10.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11.中央临时解放胡耀邦造反派军代表一齐傻眼
12.半个“五好战士”
13.身处逆境依然“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第四章 带饭盒上班的政府部长
1.带饭盒上班的政府部长
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
3.讲稿漏一段一眼即看出
4.不要“长日惟消棋局”
5.刻苦读书从不懈怠
6.一举三得
第五章 冤案一理人心大喜
第六章 真理标准越辩越明
第七章 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第八章 光明磊落的总书记
第九章 忠魂长眠富华山
精彩书摘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1959年6月,北京市一些工厂里开展了一场“大鸣大放”,许多徒工提了很多意见,有许多好意见,也有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北京市团市委打算召开一次徒工代表大会,把一些问题讨论清楚,引导徒工们正确认识问题。一天,团市委书记张进霖与青工部长王浒到耀邦家去谈情况,并邀请耀邦同志在大会上讲话。他们说,徒工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认为学徒年限规定两至三年太长,一个是工资待遇太低,并念了一位青年徒工编的打油诗:“亲爱的党我的妈,十五块钱不够花,你的儿子吃得多,能否再给两块花。”耀邦听后哈哈大笑。
6月22日下午,胡耀邦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自觉接受锻炼,越炼越加坚强》的讲话。
他首先向大家分析了学徒年限问题。他说,越是现代化的工厂,机器操作就越简单,几个月甚至几天学习一门操作,的确并不难。但是,学会了一门操作,并不是就已经成了一个有技术的熟练工人,就像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并且写得不错,但并不是就成了一个作家一样。他说:在我想来,要成为一个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四个条件。第一,能够很熟练地操作一门技术,不出或少出废品;第二,懂得自己与有关的机器设备的构造和性能,机器出了故障,大体知道毛病在哪里,而不会瞪着两只眼睛抓瞎;第三,对普通的机器和工具能够做最简单的修理;第四,同时能够兼做另外一两个工序或工种的活,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一专多能,精一兼数。他说,“要学到这四门本事不是几天,也不是几个月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二三年的时间。”“说有些工作没什么学头,只要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学会了,我基本上不同意这种说法。”
对于徒工待遇问题,耀邦首先念了那首打油诗,然后说:“有个别同志讲怪话,说十五块不叫十五块,而叫一百五十大毛,一千五百大分。”他提高嗓门说:“同志们,一百五十大毛,一千五百大分这个待遇高不高呢?共产党员是讲老实话的,这个待遇是不高的。低不低呢?叫相当低。但是,我们不能只做一个比较,而要多做几个比较。第一个比较,同解放前的徒工待遇比,低不低?听说上午有许多老工人同志的发言都讲丁,绝不会低的。第二个比较,同农民比,低不低?那就很不低了。”“十五块钱够不够吃呢?我的答复是,那要看你怎么吃法。你想要吃得好,那就一定不够吃。你要吃得饱,怎样呢?”接着他给大家具体算了一笔账,当时大米是一角六分钱一斤,按一个吃得最多的徒工算,一月吃70斤才十一块二角,每天吃五分钱的菜,一月是一块五角,两项合计十二块七角,还有二块三角的零用钱。他说:“一句话,好是不好,但是吃饱了。”
……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的要求撰写的,关于一本名为《我给胡耀邦当秘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力求详实、生动,完全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着重于构建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完全不指向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叙事框架。 --- 图书简介: 书名:《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副标题:时代转折点上的沉思与记录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笔名,例如:某位历史的参与者] 页数: 约 600 页 装帧: 精装,附有时代黑白照片插页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传记,也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是一份关于特定时代、特定职位、特定人物之间微妙互动与深刻反思的私人档案。它聚焦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审视了在社会剧烈变革期,一个处于权力核心圈边缘的幕僚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日常工作细节,以及面对重大历史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文笔,在命运的安排下,进入了高层决策层一个至关重要的辅助岗位——高级秘书。他的工作,是搭建起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是信息流转的枢纽,是决策者复杂思维的忠实记录者和有效传达者。 核心主题:制度的微观运作与个人的使命感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主人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也对应着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第一部分:初入藩篱——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这一部分详述了主人公从一个怀揣抱负的学者,如何被吸收到权力中心的复杂过程。作者细腻地描摹了初次踏入那个庄严而又充满未知气息的办公环境时的心理冲击。这里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对制度、流程和人际关系的冷静观察。 读者将看到,在日常的公文处理、会议准备、调研安排中,如何体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工作风格:对数据的极度依赖、对理论框架的不断修正、以及在严密组织下对个体思想的巧妙平衡。主人公必须迅速适应高压、高密度的信息环境,学会如何在“正确”与“可行”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书中详尽记录了他如何整理、提炼来自基层的复杂报告,并将其转化为供最高决策层审阅的精炼文稿的过程。这不仅是文字技巧的展示,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体系如何自下而上构建和运作的深度剖析。 第二部分:核心圈层的日常——思想的激荡与沟通的艺术 本书的精华部分集中于主人公作为核心幕僚时,如何参与到日常的政策制定与思想沟通之中。这不是关于密谋或权力斗争的描述,而是对“如何高效治理”这一古老命题在现代语境下的实践探索。 作者深入描述了与他所服务的领导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基于专业和信任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对彼此思维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文稿起草、重要讲话的反复推敲、以及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如何通过精确的措辞来引导公众舆论和稳定内部情绪的细节。例如,作者详细记录了某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部讨论,领导对某个关键术语的坚持,以及主人公如何将其融入一份面向全国的官方文件的过程。这种对“话语权”和“精确表达”的执着,构成了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独特风景线。 同时,作者坦诚地记录了作为幕僚的局限性:拥有信息,却无法主导决策;能够影响表达,却必须服从最终的方向。这种“近身而远”的视角,使得观察更为客观、批判性更强。 第三部分:时代的印记——个人反思与历史的留白 随着时间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深刻影响到内部运作的节奏。第三部分是主人公对所处时代的一次深刻的内向式回望。他开始反思:在高速的社会转型中,个人所能扮演的角色究竟有多大?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文字和决策,将如何被后世解读? 书中引用了大量他在工作之余的阅读笔记和私人信件片段(经脱敏处理),展示了精英阶层在面对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张力时,所表现出的复杂人性。作者以极其克制的笔调,描述了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理想主义者所必须做出的妥协,以及这种妥协在漫长历史中可能带来的回响。 本书的结尾,没有给出激昂的总结或明确的结论。相反,作者选择将叙事的焦点拉回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一封未发送的家书,一个深夜未眠的案头,一次清晨办公室窗外的街景。这暗示着,真正的历史并非仅仅由高层会议决定,而是由无数个在特定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以他们日复一日的“秘书工作”所共同承载和塑造的。 本书的价值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的价值在于其罕有的“温度”与“精度”。它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解构了权力运作的迷思,还原了历史人物在特定压力下的真实状态。它不是要推翻任何既定的历史结论,而是为后人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提供了一份极为珍贵、细节饱满的“操作手册”和“心情记录”。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组织行为学以及知识分子在体制内角色的学者和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在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支撑起整个决策链条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以及他们如何完成那份看似平凡却又重若千钧的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