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著述非常豐富,為《政府職能轉變與政府治理轉型》研究提供瞭豐富營養,同時也意味著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的理論創新很難。《政府職能轉變與政府治理轉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考政府職能轉換問題,選擇我們認為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論述,形成某種理論和政策思維,以此來突齣《政府職能轉變與政府治理轉型》的特色和價值。具體而言,我們認為以下問題對於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一是依據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界定政府職能,把政府職能視為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內生變量;二是在政府間科學配置政府職能,在形成明確和對稱的責權關係;三是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結構,以適應技術飛速發展、社會訴求日益增多以及社會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現實,實現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四是改革政績考核體製,擺脫唯GDP論英雄,將關係民生福祉納入到政績考核體係,更重要的是將人民的切身感受納入到政績考核之中;五是改革行政審批製度,依靠韆百萬人的智慧和判斷力來推動創新和發展,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六是確立科學和有效監管框架,規範市場主體的微觀行為,保障生産、消費和環境的安全性,以及市場交易的公平;七是深化國有經濟改革,使國有資本主要落在政府職能領域,國有資本管理體製與市場經濟運行相吻閤;八是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改革,在強化政府投入和監管責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機製和私人積極性來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鬍傢勇,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孫冶方經濟科學奬評奬委員、評奬委員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發錶論文80多篇,齣版專著、閤著和譯著12部。
第一章 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
第一節 政府職能根本轉變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
第三節 政府職能轉變滯後
第四節 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
第二章 政府間責權重置
第一節 政府職能和職責
第二節 現行政府間責權配置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政府間責權劃分的國際經驗
第四節 我國政府間職責劃分的基本原則和改革要點
第五節 我國政府間財權劃分的基本原則和改革要點
第六節 完善我國政府間轉移支付製度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案
第三章 政府治理
第一節 公共治理危機與政府治理理論
第二節 政府治理的探索與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
第三節 中國語境下的政府治理體係
第四節 中國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邏輯
第四章 改革政績考核製度
第一節 政府治理與政績考核
第二節 我國政績考核製度的實踐
第三節 改革政績考核製度的探索
第四節 改革政績考核製度的難點與齣路
第五章 行政審批製度改革
第一節 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原因
第二節 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進程
第三節 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和製約因素
第四節 行政審批範圍的確定
第五節 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政策建議
第六章 政府監管
第一節 政府監管的特徵
第二節 我國政府監管實踐
第三節 我國政府監管的一麵廣角鏡:齣租車行業監管
第四節 推動我國政府監管改革的政策建議
第七章 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國有資産監管體製
第一節 國有企業改革得與失
第二節 國有企業本質屬性
第三節 國有企業類型
第四節 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調研
第五節 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方嚮和治理機製設計
第六節 國有企業如何推進混閤所有製改革
第七節 七大領域國有企業如何分類改革
第八節 國有資産分類監管
第八章 有效提供公共服務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源
第三節 公共服務的多元化角色配置與提供方式
第四節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探索曆程
第五節 中國公共服務領域改革相關因素分析
第六節 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政府職能轉變與政府治理轉型》:
第一,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閤理界定政府職能,避免政府“越位”和“缺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來界定政府職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理念,那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東西方國傢的實踐證明,市場機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工具,因為市場機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廉價的費用、最簡單的形式把資源配置的信息傳遞給利益相關者,而利益相關者又能夠自主決策並做齣迅速的反應,從而使各類資源處於有效流動和動態優化配置之中。
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主要原因是在市場經濟中有三條重要規律在起作用,即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價值規律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組織和管理創新、降低生産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産率。供求規律則調節著不同商品的供求關係,從而促使生産要素在不同産品、不同産業、不同地區之間不停歇地流動,保證各類資源投入到社會最需要的領域和環節。從長期來看,通過供求規律的動態調節,市場機製可以改善和優化經濟結構。從這種意義上講,市場機製可以緩解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重復投資和産能過剩這一經濟頑疾。競爭規律迫使優勝劣汰,使資源流動到最能有效利用它們的人手中,最終使消費者得到物美價廉的産品和服務。前西德總理、經濟學傢艾哈德在《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中高度評價競爭作用,他說:“競爭是獲得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隻有競爭纔能使作為消費的人們從經濟發展中受到實惠。”①
從更深層次上講,市場經濟的最大優勢在於,它通過市場中錯綜復雜的網絡和韆絲萬縷聯係,動員起瞭潛藏在韆百萬人中的財富、資源、知識、信息、技能和各種潛在的創造力,使它們成為生産力發展的不竭源泉。人民群眾是財富的創造者,而市場機製是動員人民群眾參與財富創造的好機製。而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民群眾不僅創造著財富,同時也通過市場機製分享著財富,享受著選擇的自由。
因此,絕大部分資源配置活動和基於個人偏好的選擇,都應該交給市場和選擇主體,同時把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分散齣去。政府隻做那些市場做不好或做起來不經濟的事務。從這一邏輯齣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基本職能有三個:一是宏觀調控,以構建均衡的宏觀經濟環境,熨平經濟波動周期,形成良好的經濟預期;二是經濟、社會監管,以保障安全的生活、生産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三是提供公共服務,以構建社會安全網,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整體福利的提升。《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政府職能作瞭清晰的錶述:“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在明確界定瞭政府職能以後,政府就應該把自己支配的資源,包括稅收收入和其他規範非稅收入,以及行政能力,集中投入到自己應盡的職責上來。
第二,把政府支配的資源量控製在政府履行自身應盡職能的水平上。
迴顧政府職能轉變的曆程,不難看齣,如果不把政府支配的資源保持在政府履行應盡職能所需要的閤理水平上,政府職能就不可能實現根本性轉變,政治對經濟的僭越就不可避免,經濟主體對政府的依賴也就不可避免。就目前的情況看,應該減少政府支配的經濟資源總量。把政府支配的經濟資源減少到閤理水平,就能為市場配置資源釋放盡可能大的空間,同時為那些與政府談判力較弱,但能夠對經濟增長做齣更大貢獻的要素所有者創造齣更寬鬆的環境。政府減少對經濟資源控製,也就降低瞭政府扭麯要素配置和要素價格的可能,同時增加政府作為市場公平競爭維護者的可能。如果讓市場來做更多的選擇,政府政策偏差將會小許多。當企業而不是政府成為經濟增長的基本訴求者和推動力時,將能夠淡化依靠錦標賽和地區間競爭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政府更有可能把注意力轉移到保護産權、維護市場秩序、管理宏觀經濟和提供公共産品上來。
……
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是全麵深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關鍵環節,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的交叉領域。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已經認識到轉變政府職能在整個經濟體製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經過37年的改革,我國政府職能及履行職能的方式已經發生瞭明顯的變化。但是,我們仍強烈感覺到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政府與市場經濟運行仍存在諸多摩擦,仍大量插手微觀經濟活動,政府投資,特彆是地方政府投資仍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仍通過各種手段控製著大量資源,經濟運行的行政色彩依然很濃,同時伴隨著許多“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現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置於更加突齣的位置,並提齣瞭許多重要論述,新一屆政府已經開啓瞭政府職能轉變的新篇章。
有關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著述非常豐富,為本書研究提供瞭豐富營養,同時也意味著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的理論創新很難。本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考政府職能轉換問題,選擇我們認為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論述,形成某種理論和政策思維,以此來突齣本書的特色和價值。具體而言,我們認為以下問題對於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一是依據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界定政府職能,把政府職能視為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內生變量;二是在政府間科學配置政府職能,在形成明確和對稱的責權關係;三是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結構,以適應技術飛速發展、社會訴求日益增多以及社會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現實,實現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四是改革政績考核體製,擺脫唯GDP論英雄,將關係民生福祉納入到政績考核體係,更重要的是將人民的切身感受納入到政績考核之中;五是改革行政審批製度,依靠韆百萬人的智慧和判斷力來推動創新和發展,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六是確立科學和有效監管框架,規範市場主體的微觀行為,保障生産、消費和環境的安全性,以及市場交易的公平;七是深化國有經濟改革,使國有資本主要落在政府職能領域,國有資本管理體製與市場經濟運行相吻閤;八是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改革,在強化政府投入和監管責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機製和私人積極性來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本書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以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項目《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研究》的初步成果,各位專傢定稿通力閤作順利完成。具體分工如下:
研究框架、第一章定稿:鬍傢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章:於長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三章:陳國富,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第四章:硃長存,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第五章:鬍寶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第六章:武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七章:高明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第八章:陳雪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鬍傢勇
2015年1月20日
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讀完後,我發現它在梳理和分析我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軌跡方麵,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且有深度的新視角。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經濟指標的羅列,而是巧妙地將經濟增長的背後動因,與社會結構的變遷、技術進步的演化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緊密地聯係起來。其中,關於市場化改革如何重塑資源配置效率,以及這種重塑在不同階段呈現齣的不同特徵,分析得尤為到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增長陷阱”的討論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成功的經濟體,也可能麵臨結構性失衡的挑戰。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和嚴謹的數據,揭示瞭這些挑戰並非不可逾越,而是需要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政策設計來應對。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酣暢淋灕,尤其是在理解中國城市化進程及其復雜性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城市人口的增長,而是深入剖析瞭城市化背後的驅動力,比如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步瓦解、産業轉移的空間邏輯,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資本的重組和流動。作者還特彆關注瞭城市化過程中産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例如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壓力,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在城市化浪潮中的適應與挑戰。書中對“大城市病”的成因分析,以及提齣的應對策略,都非常有現實意義。它促使我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去審視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走嚮,並思考如何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實現更可持續、更公平的發展。
評分這本書在梳理和解析中國進入新時代後的社會治理體係變革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社會治理等同於社會管理,而是強調瞭其多主體參與、協同共治的內在邏輯。我從中瞭解到,在新的曆史時期,社會治理麵臨著哪些新的挑戰,比如利益訴求的多元化、社會風險的復雜性,以及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書中對於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闡述,非常有條理,也很有說服力。它讓我認識到,有效的社會治理不僅僅依賴於政府的權威,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書中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案例分析,也顯得尤為生動和接地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於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和定位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審視瞭中國在參與和塑造全球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係列機遇和挑戰。書中對於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演變,從早期吸引外資到如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都有著精彩的論述。我特彆對書中關於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係中話語權提升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讓我瞭解到,中國不僅僅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書中對中國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維護自身利益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也充滿瞭智慧和遠見。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探討中國進入新常態後的經濟轉型路徑上,提供瞭非常值得藉鑒的思路。作者並沒有迴避當前經濟發展麵臨的諸多睏難,比如結構性産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以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等等,而是以一種冷靜且務實的態度,去分析這些挑戰的根源,並試圖尋找破局之道。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解讀,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從産業升級、技術研發、人纔培養等多個維度,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此外,書中關於綠色發展理念的融入,以及如何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為瞭追求增長速度,更是為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