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精版)

黃帝內經(精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飛鬆,於雅婷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養生
  • 黃帝內經
  • 經典
  • 醫學
  • 健康
  • 古籍
  • 養生之道
  • 中醫養生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5373409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01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解經典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720
字數:61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人養心、養性、養生的遠古智慧,資深專傢審定解讀,窺視生命養生規律,輕鬆閱讀,精妙圖解,助力天人閤一。

  1.內容豐富,原汁原味

  對內容的翻譯力求尊重原文,多次修訂,嵌入大量知識點,拓展閱讀視角。

  2.大量圖解,生動多變

  靈活運用多種圖解形式全方位解讀,方便閱讀,易於理解。

  3.畫風古樸,彆具一格

  傳統古法畫風將具象與抽象結閤起來,具有知識性,兼具藝術性、欣賞性。

內容簡介

  

  本書參考瞭史上《黃帝內經》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將原有經文翻譯成瞭現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話文,而且結閤生命科學、道傢養生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中或隱或顯的思想采用圖解的形式進行全方位解讀。本書可以為您掃清閱讀中的外圍障礙,解讀更深入、更透徹,力求使您輕鬆讀懂每一句話。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陰陽調和看四季!汲取智者韆年養生精華,百病從此不再生!

作者簡介

  

陳飛鬆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1993年獲“全國首屆百名中青年醫藥科技之星”稱號。一直擔任《中國臨床醫生》《北京中醫》等期刊編委。


  

於雅婷 主任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2008 年、2012 年國傢舉重隊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成員,領導創新的現代化中醫食療技術獲“2008~2009 年*投資價值健康管理新技術”“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領先品牌”,榮獲“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華健康管理傑齣人物”“亞健康事業開拓者”“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特彆貢獻人物”“中華百業功勛人物”“中國創新人物”等稱號。


目錄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養生之道/2

人體生長規律/3

養生的四種境界/5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四季養生規律/7

陰陽之道與養生/8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陰陽平衡是養生的根本/10

陽氣的重要性/10

四季邪氣的更替/13

過食五味對身體的傷害/13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風邪是百病之首/14

事物的陰和陽/15

五髒與四時的對應及其應用/15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17

四時陰陽對人體的影響/19

用陰陽學說解釋疾病/23

調和陰陽要順應自然規律/23

疾病的陰陽與療法/25

陰陽離閤論篇·第六

陰陽變化的規律/26

三陰三陽經脈的離閤/26

陰陽彆論篇·第七

脈象的陰陽/29

各經脈發病的癥狀/29

從脈象看體內陰陽的變化/30

死陰、生陽、重陰和闢陰/30

邪氣鬱結與疾病/30

從脈象推測人的死亡日期/3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髒腑的功能/32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日月的運行規律/36

太過、不及與平氣/37

五運之氣、陰陽變化對萬物的影響/38

髒腑功能在體錶的反映/39

人迎脈、寸口脈與經脈病變的關係/40

五髒生成論篇·第十

五髒與五味/41

從麵色看五髒的榮枯/41

五色、五味、五髒的對應關係/42

氣血與健康/42

望色與診脈結閤判斷疾病/43

五髒彆論篇·第十一

奇恒之腑和傳化之腑/45

切寸口脈可以診全身疾病的原理/46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不同地區疾病的治療方法/47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不同時期疾病的治療方法/49

色脈診察法/49

診治疾病的要領/51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湯液醪醴的製作方法/52

不同時期疾病的治療方法/52

五髒陽氣被遏所引起的疾病與治療/54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揆度》和《奇恒》/56

病色在麵部的錶現/56

脈象與疾病/57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診斷疾病的關鍵/58

四季誤刺導緻的後果/58

針刺的一般原則/59

十二經脈經氣敗竭時身體的反應/60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診脈的要點/61

從神色與麵色看五髒精氣/61

陰陽變化在脈象上的錶現/63

從夢看人陰陽之氣的變化/65

診脈的原理/65

疾病的形成與演變/66

舊病和新病的判斷/67

尺膚診脈法/67

脈象與疾病/68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從脈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70

脈象與胃氣的關係/70

寸口脈與疾病/72

真髒脈的死亡日期規律/74

逆四時的脈象/74

五髒的常脈、病脈和死脈/74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四季的脈象/77

脾脈的脈象/78

病邪在五髒中的傳播/79

疾病的乘傳/80

五髒的真髒脈/80

真髒脈主死的原因/82

脈象逆四時/83

五實與五虛/84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85

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86

脈象的鼕陰夏陽/87

經脈彆論篇·第二十一

各種因素對疾病形成的影響/89

食物在體內的運化/89

六經氣逆産生的疾病與治療方法/90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五髒和四時、五行的關係/92

五髒病變在時間上的變化/92

五髒病變的癥狀與治療/94

五髒、五色、五味/95

宣明五氣論篇·第二十三

五氣對人的影響/96

血氣形誌論篇·第二十四

三陰三陽經脈的氣血分布和錶裏關係/98

五髒腧穴的位置/98

形誌疾病與針刺/98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治病之道/100

針刺的五個要領/100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針刺的方法和原則/102

虛邪和正邪/104

針刺的補法和瀉法/104

形和神/105

離閤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自然氣候對人體經脈氣血的影響/106

針刺補瀉和候氣/106

三部九候診察疾病/109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氣的虛實/111

疾病與預後/112

疾病的治療/113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太陰經和陽明經的循行路綫對疾病的影響

/115

脾的作用/115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陽明經脈的幾種病變/117

熱論篇·第三十一

傷寒在六經的傳變/118

傷寒病的治療/119

錶裏經脈同時受寒邪的癥狀/120

刺熱篇·第三十二

五髒熱病的臨床錶現/122

熱病的針刺方法/124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陰陽交/125

風厥/125

勞風/126

腎風/126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從癥狀看疾病/128

氣逆病的錶現和成因/130

瘧論篇·第三十五

瘧疾病的成因/131

瘧疾發作呈周期性的原因/131

風病和瘧疾/133

寒瘧、溫瘧和癉瘧/133

瘧邪針刺時機的把握/134

四季瘧邪/136

刺瘧篇·第三十六

六經瘧疾/138

五髒瘧疾/138

瘧疾的針刺原則/139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寒邪在五髒的轉移産生的病變/141

熱邪在五髒轉移産生的病變/141

咳論篇·第三十八

五髒咳/142

六腑咳/143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各種疼痛的區分/144

氣機變化對身體的影響/146

腹中論篇·第四十

鼓脹病與治療方法/147

血枯病與治療方法/147

伏梁病與治療方法/147

厥逆病與治療方法/150

熱病疼痛時用脈象定病位/15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六經病變引起的腰痛與針刺方法/151

各脈病變引起的腰痛與針刺方法/151

風論篇·第四十二

風邪引起的疾病/153

風病的診斷/155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痹病的産生和分類/156

五髒六腑的痹病/156

營氣、衛氣與痹病158

痹病的各種錶現及成因/158

痿論篇·第四十四

五髒與痿病的形成/160

各種痿病的辨彆/161

治療痿病應“獨取陽明”/161

厥論篇·第四十五

寒厥、熱厥/163

六經厥病/164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五髒脈象與疾病/173

經氣不足的死亡日期/174

脈解篇·第四十九

六經病變與成因/176

刺要論篇·第五十

針刺的要領/180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針刺深淺程度的掌握/181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人體的禁刺部位/183

誤刺的後果/183

刺誌論篇·第五十三

身體的虛與實/185

針解篇·第五十四

針刺的虛實補瀉/187

九針的原理/189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十二經脈上的絡脈在皮膚的分布/193

病邪在人體的傳變/194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經絡的色診/196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人體的365個氣穴/197

孫絡和 榖/198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三陽經穴位分布/200

手三陽經穴位分布/201

督脈、任脈、衝脈穴位分布/201

骨空論篇·第六十

風邪緻病的病證/203

主要經脈的循行路綫/203

膝病的針刺/205

治療水病的腧穴/205

灸治寒熱病的方法/206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水腫病的成因/207

治療水腫病的57個穴位/207

四季針刺部位選擇的依據/208

治療熱病的59個穴位/211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有餘和不足/212

神的有餘和不足/212

氣的有餘和不足/213

血的有餘和不足/214

形的有餘和不足/214

誌的有餘和不足/215

氣血逆亂與疾病的形成/216

虛證和實證的形成/217

虛證實證的補瀉原則/218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繆刺/221

繆刺與巨刺的區彆/221

繆刺時的取穴/222

屍厥病的形成與治療/228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六經有餘和不足的病證/229

四季髒腑氣血的分布/230

違背四時針刺的後果/231

誤刺五髒後病人的死亡時間/232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病的標本屬性與逆治、從治/233

髒腑疾病的傳變規律/235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與三陰三陽的關係/237

五運主管四時/238

氣的盛衰規律/238

天地之氣的循環規律/239

五運與三陰三陽的配閤/240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運氣學說的創立/241

天地運行的動靜規律/242

六氣變化與萬物的生成/244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六氣的循環/247

六氣主時的地理位置/248

天符、歲會、太一天符/249

一年中六氣開始和終止的時間/250

六氣的作用/252

六氣的變化/254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運氣化太過對自然界和人的影響/255

五運氣化不及對自然界和人的影響/257

五運之氣不及與四時的關係/261

五氣變化與災害的預測/262

五星的運轉與善、惡/263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五運的平氣、不及和太過/267

五運平氣之年的錶現/267

五運不及之年的錶現/270

五運太過之年的錶現/273

不同地區的發病規律與治療原則/276

地勢高低對人壽命的影響/277

司天之氣如何影響五髒的變化/278

運氣變化對動物的影響/279

運氣變化對生化的影響/281

六氣的變化與疾病的治療/282

服用藥物時應遵循的原則/283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的變化規律/285

太陽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285

太陽司天之年養生原則/288

陽明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288

陽明司天之年的養生原則/292

少陽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293

少陽司天之年的養生原則/295

太陰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296

太陰司天之年的養生原則/297

少陰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299

少陰司天之年的養生原則/300

厥陰司天之年所齣現的現象/301

厥陰司天之年的養生原則/303

六氣運行與相應、不相應的判斷/305

在泉之氣與五運的同化/306

時令與藥性的選擇/308

五運之氣與主歲之年的常數/310

復氣發作時的現象和徵兆/317

四時之氣時間和位置的測定/321

五運六氣變化呈現齣的物象/322

六氣的相互作用和六氣的盈虛/324

用藥的原則/325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六氣主歲時的情況/327

風化的運行與疾病的治療/328

在泉之氣侵入人體産生的疾病與治療

/329

司天之氣侵入人體産生的疾病與治療

/331

在泉之氣不足和司天之氣不足的治療原

則/332

六氣過盛導緻的疾病與治療方法/334

六氣相復對人和自然界的影響/336

六氣相復所緻疾病的治療/338

氣的分屬與人體的對應關係/338

勝氣、復氣的變動與疾病的發生/338

客主相勝時齣現的疾病與治療/339

用藥性與五髒、五氣的關係來治病

/341

三陰三陽劃分的依據與治病準則/342

六氣的變化對發病和治病的影響/343

勝氣和復氣的變化規律/344

六氣變化對補瀉的影響/345

六氣緻病的機理/346

藥物的陰陽和配方原則/347

逆治、從治、反治/348

君藥、臣藥、使藥/350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三陽相並/353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避免治病中的五種過失/356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治病失敗的四個原因/359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三陰三陽經脈的脈象/361

三陰三陽經脈的雌雄/362

病人死亡日期的推斷/364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陰陽脈象的逆順與生死/365

診斷疾病的“五度”/365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涕、淚的形成/368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鬱氣的預防和排除/370

司天、在泉之氣失守時疾病的預防/371

剛柔失守對天運和人的影響/373

五疫的防治/374

真氣的保全/375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氣交異常的原理/378

氣交異常對發病的影響/378

六氣不遷正對人和氣候變化的影響/382

六氣不退位對人和氣候變化的影響/382

剛柔更迭失位對天運的影響/383

神明失守導緻死亡的原因/385

靈樞

九針十二原·第一

本輸·第二

小針解·第三

邪氣髒腑病形·第四

根結·第五

壽夭剛柔·第六

官針·第七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經脈·第十

經彆·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四時氣·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榖·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彆·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陽係日月·第四十一

十二月和十天乾與經脈的對應/549

十二月中針刺的規避/550

病傳·第四十二

邪氣在內髒的傳變/552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本髒·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性格對抵抗疾病能力的影響/580

背腧·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經脈的標本所在/584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經脈跳動不止的原因/605

五味論·第六十三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針·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衛氣行·第七十六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癰疽的種類、形狀和死亡日限/685

癰和疽的辨彆/687

精彩書摘

  岐伯迴答說:上古時期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間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整自身陰陽的變化;使用一些正確的養生方法,飲食有節製,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規律,不過度地勞纍。因此能夠使精神與形體相互協調,健康無病,活到人類應有的壽命,即一百歲以後纔去世。現在人就不是這樣瞭啊!他們把酒當做湯水貪飲不止,生活毫無規律,喝醉酒後行房,盡其所有的欲望,耗竭他的精氣,縱情色欲以緻精竭陰枯,用不正當的嗜好將體內的真氣耗散殆盡。不知道應當謹慎地保持精氣的盈滿;不善於調養自己的精神,貪圖一時的快樂;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所以活到五十歲左右就顯得衰老瞭。

  遠古時候的聖人教導人們說:必須避開自然界緻病因素的侵襲,思想上要保持清心寡欲,人體真氣纔能正常運行,精氣和神氣固守於內。像這樣,病邪又怎麼會侵犯人體呢?所以那時的人們都能夠誌意安閑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乾擾,身體雖然在勞動卻不覺得疲倦,人體正氣調順。因為少欲,所以每個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願望都可以實現。這樣纔能達到精氣運行通順,每個人都能根據需要滿足自己的願望。在飲食方麵,不論是粗糙的還是精緻的,人們都覺得味美可口;無論穿什麼樣的衣服,都覺得很滿意;對自己的生活習慣,總是順心的;對彆人的一切都不羨慕,思想達到瞭淳樸境界。正因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們的視聽,淫念邪說就不能動搖他們的意誌。

  無論是愚笨的、聰明的、賢能的或無能力的,都不會處心積慮地追求物質享受,所以符閤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活到一百歲而仍然不顯得衰老,就是因為全麵掌握瞭養生之道,使天真之氣得到保護而不受到危害的緣故。

  ……

前言/序言

  《黃帝內經》傳說是黃帝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典籍,是中國人養心、養性、養生的韆年聖典,也是一本蘊含中國生命哲學源頭的大百科全書。讓西方發達國傢的科學傢驚訝不已的是,他們剛剛興起的如醫學地理學、醫學心理學、氣象醫學等先進學科,在這部2500年前的醫學聖典中已有瞭極為完善的錶述。可見,《黃帝內經》具有永恒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應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被傳承下去。

  隨著環境汙染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方麵知識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要想解除這些睏擾,確保人體的健康,就離不開伏羲、神農、黃帝三位聖人的醫學理論。但是,由於文字古奧,專業術語眾多,人們很容易與《黃帝內經》這樣的寶典擦肩而過。盡管近些年許多講解《黃帝內經》的養生類暢銷書不斷湧現於市場,也得到瞭人們的追捧,但毋庸諱言的是,真正能夠把這本醫學巨著的養生理念準確無誤地普及的圖書仍然太少。這本傳統中醫聖典如一座蘊藏極為富有的金礦,等待我們去挖掘。

  本書參考瞭數韆年來人們對《黃帝內經》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將原有經文翻譯成瞭現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話文,而且結閤生命科學、道傢養生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中或隱或顯的思想采用圖解的形式進行全方位解讀。本書可以為您掃清閱讀中的外圍障礙,解讀更深入、更透徹,力求使您輕鬆讀懂每一句話。編者還對內文中每一章、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提煉,使您一目瞭然,輕鬆把握每一章乃至每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降低瞭您的閱讀負擔。

  本書不僅對經文的翻譯力求尊重原文,而且圖解部分彆具一格的畫風,將具象與抽象結閤起來,使本書除瞭具有知識性外,還具有藝術性、欣賞性。總之,本書成功地用藝術的圖解形式、生動的畫麵,使原書中艱深的哲學和中醫原理,變得人人都能理解踐行。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保證讓您輕鬆讀懂《黃帝內經》中的每一句對話,品味原汁原味的經典,並從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醫宗金鑒》:清代醫籍的集大成者 《醫宗金鑒》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巨著,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由吳謙、劉衡等禦醫奉敕編修。這部堪稱“醫傢之聖經”,不僅是對曆代醫書的梳理與總結,更是對醫學理論、臨床實踐和方劑學的係統性闡述。它以其嚴謹的學術體係、精煉的語言和實用的價值,成為後世醫傢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典籍。 結構宏偉,體係完備 《醫宗金鑒》全書共九捲,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瞭中醫學的各個重要領域。其編纂體例嚴謹,層次分明,既有理論的升華,也有實踐的指導。 捲一《醫理指掌論》:作為全書的開篇,係統闡述瞭中醫的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核心概念。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理解後續的辨證論治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捲二《運氣要論》:聚焦於天人閤一的醫學思想,論述瞭氣候變化、季節更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順應四時之氣來預防疾病。這部分內容體現瞭中醫“治未病”的深刻智慧。 捲三《四診心法要訣》:詳細介紹瞭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並對每種診法進行瞭深入的解析。通過對脈象、舌象、麵色等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詢問病史、傾聽聲音等方法,指導醫者如何準確地獲取疾病信息。 捲四《辨證玉函》:這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圍繞八綱辨證(陰陽、錶裏、虛實、寒熱)展開,將復雜的病情進行歸類和分析。書中列舉瞭大量病證,並依據八綱進行辨證,為臨床實踐提供瞭明確的思路。 捲五《各科治法》:係統地介紹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主要科室的常見病癥及其治療方法。涵蓋瞭從感冒發熱到疑難雜癥,從婦人胎産到小兒驚啼等廣泛的臨床場景。 捲六《方劑解》:對曆代經典方劑進行瞭詳細的考釋和解析,不僅闡述瞭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還深入探討瞭方劑的配伍原則、加減變化以及臨證化裁的要領。 捲七《金鑒啓濛》:特彆為初學者設計,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圖錶,解釋中醫基礎知識,便於入門者理解和掌握。 捲八《傷寒明理論》:對《傷寒論》中的經典理論和辨證方法進行瞭深入的闡釋,進一步鞏固瞭中醫對外感熱病的認識和治療體係。 捲九《金鑒雜病》:收錄瞭許多非外感性疾病的論述,補充瞭前麵各捲未盡之處,進一步豐富瞭《醫宗金鑒》的臨床指導意義。 語言精練,通俗易懂 《醫宗金鑒》在語言風格上,力求精煉準確,同時又兼顧通俗易懂,避免瞭故弄玄虛的術語堆砌。在闡述復雜理論時,常常輔以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使得醫理不再高不可攀。對於方劑的講解,更是清晰明瞭,藥物的功效、君臣佐使的配伍意圖,都一目瞭然。這種“言簡意賅,寓繁於簡”的風格,使其成為一部既適閤專傢研讀,也便於初學掌握的醫學寶典。 圖文並茂,直觀生動 《醫宗金鑒》在編纂過程中,非常注重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書中包含大量的插圖,如經絡循行圖、穴位圖、病理變化示意圖等,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直觀性和易理解性。這些圖譜不僅有助於讀者記憶和理解復雜的解剖生理知識,更能幫助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例如通過穴位圖來指導針灸操作,通過病理圖來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 理論與實踐並重,指導臨床 《醫宗金鑒》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高度的臨床指導意義。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梳理,而是將豐富的臨床經驗融入其中,為醫者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診療方案。書中詳細的辨證分型、治療原則、方劑運用,以及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詳盡論述,都體現瞭編纂者們在臨床實踐中的深刻感悟。對於醫者而言,《醫宗金鑒》是一部可以隨時翻閱、指導臨證的“案頭寶書”。 曆史地位與深遠影響 《醫宗金鑒》的問世,標誌著清代醫學研究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它係統地總結瞭曆代醫學的成就,並對其進行瞭創新性的發展,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和體係。在後世,它被廣泛地傳抄、研習,對中國醫學的發展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無數中醫從業者從中汲取養分,掌握技藝,成為一代名醫。即使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宗金鑒》所蘊含的醫學思想和臨床智慧,仍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輝,為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財富。 總而言之,《醫宗金鑒》是一部集大成、體係完備、論述精闢、指導性強的醫學巨著。它以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深厚的曆史底蘊,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經典。

用戶評價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一部醫學經典,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我之前一直認為中醫是看病治病的,但讀瞭這本書後,我纔真正理解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它更側重於養生和預防,強調的是身心閤一的健康觀。書中關於“情誌緻病”的論述,讓我深有體會。我開始意識到,不良情緒,如憤怒、焦慮、憂傷,並非隻是心理上的波動,它們會實實在在地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導緻疾病的發生。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尤為重要。書中的建議,例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情緒對身體健康的直接影響。同時,書中關於“飲食有節”的強調,也讓我對日常飲食有瞭更深入的認識。它並非僅僅是關於食物的營養成分,而是關於食物的性味、歸經,以及如何根據季節、體質來選擇閤適的食物,以達到養生的目的。例如,書中對於“辨味”的論述,讓我明白,不同的味道對身體有不同的作用,過多的某一種味道,可能會導緻身體失衡。我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原則應用到我的日常飲食中,比如少食辛辣,多吃甘味,結果發現身體確實有瞭積極的變化。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用一種非常樸素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瞭生命的規律。它讓我覺得,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它鼓勵我主動去瞭解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疾病的到來。它讓我明白,健康是一個主動追求的過程,需要我們去用心經營。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洗禮。我一直認為,醫學隻是關於疾病的治療,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它更關注的是生命的本質,是人體與自然、社會、精神世界的相互關係。書中關於“陽氣”的論述,讓我對身體的能量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將陽氣視為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認為陽氣的充盛是身體健康的基礎,而陽氣的衰微則會導緻各種疾病的發生。這種將“陽氣”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注重對陽氣的保護和培補。書中的一些生活起居的建議,比如“夜臥早起”,“慎起居”,都與保護陽氣息息相關。它讓我明白,很多看似不經意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對身體的陽氣造成損耗。同時,書中關於“經絡”的闡述,更是讓我驚嘆於古人對人體構造的精妙認知。那些看不見的脈絡,承載著氣血的運行,維係著髒腑的協調,一旦齣現問題,便會引發全身的病變。它讓我意識到,身體並非是孤立的器官的組閤,而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整體。讀這本書,讓我更懂得如何去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去感知身體內部的細微變化。它鼓勵我主動去探索身體的奧秘,去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而不是簡單地依賴藥物或手術。它讓我明白,健康的鑰匙,往往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如何去善待和調養自己的身體。這種賦權感,讓我覺得非常受益。

評分

翻開《黃帝內經(精版)》,如同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古老智慧之門,迎麵而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啓迪。我原本以為,這部韆古名著定是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但實際閱讀體驗卻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書中以一種極為精煉而又富於哲理的語言,描繪瞭人體這個精妙絕倫的“小宇宙”,以及它與宏大“大宇宙”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形神閤一”的深刻闡述。它不隻是將人體視為一堆骨骼、肌肉和器官的集閤,而是將“形體”與“精神”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強調瞭精神狀態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種理念,在現代社會,許多人過度關注身體的物質層麵,而忽視精神世界的滋養時,顯得尤為可貴。書中關於“形勞而不倦,神樂而不極”的養生原則,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透支瞭身體和精神。它教會我,真正的健康,是身體與心靈的和諧統一,是內外兼修的平衡狀態。此外,書中關於“天地之氣”的論述,更是將醫學的視野拓展到瞭宇宙的宏觀層麵。它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無論是呼吸、消化還是情緒波動,都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四時更替息息相關。這種“天人相應”的觀念,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學會瞭如何去順應自然,而非對抗自然。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學習醫學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本源的追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健康,也必須融入自然的律動之中。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是一次讓我重拾對生命之美的敬畏之旅。它以一種極為精煉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瞭人體這個浩瀚而又精密的宇宙。我被書中關於“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貫穿於人體生理、病理、乃至自然界的方方麵麵。它讓我明白,身體的健康,在於陰陽的平衡,在於動靜的適度,在於寒熱的協調。同時,書中關於“氣血”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動力源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維係著身體的正常運轉。當氣血充盈,身體便充滿活力;當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便會引發各種疾病。它讓我意識到,保持氣血的暢通和充盈,是維持健康的關鍵。讀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加整體的眼光去看待健康。它不再是孤立的器官或癥狀,而是整個身體係統和諧運作的結果。它鼓勵我更加關注日常的養生之道,去瞭解自己的身體,去順應自然的規律,去追求身心的和諧與平衡。它讓我覺得,健康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創造。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以往對健康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宏大、更深刻的健康觀。我原本以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健康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書中關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緻病的論述,讓我對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天氣變化,而是指那些能夠侵犯人體的外邪。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對我們的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書中關於“形體肥瘦與疾病的關係”的探討,也讓我頗有啓發。它並非簡單地推崇瘦或者胖,而是強調體型的適度,以及體型與髒腑功能的相互影響。這讓我明白,身體的外在錶現,往往反映瞭內在的健康狀況。讀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健康問題。它鼓勵我跳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模式,去探究疾病發生的深層原因。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疾病的根源,可能隱藏在我們忽視的生活習慣、情緒波動,甚至是與自然的失聯之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的醫學知識,更在於它所傳遞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它讓我開始更加積極地去關注自己的身體,去瞭解自己的需求,去做齣更健康的選擇。

評分

讀《黃帝內經(精版)》的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殿堂,每一字每一句都散發著悠遠的曆史氣息。我特彆欣賞它那種係統性的思維方式,將人體看作是一個整體,並將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緊密聯係起來。書中關於“五行學說”、“陰陽學說”的闡述,雖然初讀時略顯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悟到其背後蘊含的深刻哲理。它並非僅僅是形而上的理論,而是指導人們認識和調養身體的實用方法。比如,通過五行與五髒、五味、五色的對應關係,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食物對某些髒腑有益,為什麼不同的情緒會影響不同的器官。這種聯結,讓我在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上,有瞭更科學的依據。書中對於“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它強調預防的重要性,認為最好的醫生不是治好病的人,而是能夠prevent illness from happening的人。這與現代醫學的“治療”導嚮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健康的理解。我開始關注自身的體質,瞭解自己的弱項,並嘗試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書中的論述,並非簡單的指令,而是充滿瞭一種引導性的智慧,它鼓勵我去觀察、去體悟、去實踐。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激發我內在的覺知,讓我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和平共處,去尊重它、愛護它。書中的篇章,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層層遞進,相互呼應,形成瞭一個完整而精密的醫學體係。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神”的論述所吸引,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根本,而“形”是“神”的載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這種對生命本質的探討,超越瞭單純的生理層麵,觸及到瞭哲學和精神的領域,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體驗,猶如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早已遠去的聖賢進行心靈的交流。它讓我看到,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就已經對生命有著如此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書中關於“藏象學說”的精闢論述,讓我對人體的五髒六腑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器官的功能,而是將每個髒腑都賦予瞭生命活動、情緒、乃至與自然界的聯係。比如,肝主疏泄,與情誌相關,喜條達而惡抑鬱;心主神明,是精神活動的中心,喜悅則心氣充沛。這種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相聯係的方式,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同時,書中關於“脈象”的精細描述,更是讓我驚嘆於古人對人體細微變化的觀察能力。不同的脈象,能夠反映齣身體的不同狀況,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隻有懂得傾聽的人,纔能解讀。它讓我意識到,身體本身就隱藏著很多秘密,我們隻需要學會去感受和理解。讀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認識,從一種神秘的學說,轉變為一種基於觀察和實踐的智慧。它不再是簡單的“草藥”和“針灸”,而是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和生活智慧。它讓我明白,健康的追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精心的調養。它鼓勵我更加關注日常的養生之道,從飲食、起居、情誌等多個方麵來維護身體的健康。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是一部令人驚嘆的百科全書,它涵蓋瞭從生理、病理到養生、預防的方方麵麵,其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為,古籍都是枯燥乏味的,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時而如詩歌般優美,時而如哲學傢般深邃,讓我沉醉其中,欲罷不能。書中關於“體質”的論述,讓我對自身的身體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類型劃分,而是結閤瞭陰陽、五行等理論,來分析個體在生理、病理上的差異。這讓我明白,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為什麼同樣的方法,對不同的人效果也不同。它讓我認識到,個性化的健康管理,纔是最有效的。同時,書中關於“經絡循行”的詳細描述,更是讓我仿佛看到瞭身體內部的“能量高速公路”。這些看不見的通道,連接著身體的各個部位,一旦受阻,便會引發一係列問題。它讓我意識到,身體是一個互相聯係的整體,局部的問題,往往會影響到全身。讀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更加全麵地看待健康問題,不再局限於錶麵的癥狀。它鼓勵我去探究疾病發生的根源,去尋找身心失衡的原因。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是內在的和諧與外在的適應,是一種與世界融為一體的狀態。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黃帝內經(精版)》,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對生命、健康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初翻開這本書,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著一股古樸而莊嚴的氣息。然而,當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它並非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古籍,而是以一種詩意而又邏輯嚴謹的方式,闡述著人體的奧秘。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理念,讓我對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我總覺得人是孤立的個體,與外界的聯係僅限於感官的接收,但《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情緒變化,甚至疾病的發生,都與自然界的規律息息相關。日升日落、四季更迭,這些看似尋常的現象,在書中卻被賦予瞭深刻的醫學意義。比如,書中關於“春夏養陽,鞦鼕養陰”的論述,讓我對季節性養生的重要性有瞭切身的體會。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是否在不經意間違背瞭自然的節律,從而為身體埋下瞭隱患。同時,書中對於人體經絡、髒腑的描述,也讓我驚嘆於古人的觀察之細緻和總結之精闢。那些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看到氣血在體內川流不息,髒腑在有條不紊地工作。它教會我如何去傾聽身體的聲音,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現代醫學的外部乾預。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時而如哲理詩一般引人深思,時而又如醫者的諄諄教誨,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啓迪。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與古聖先賢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本源的探索。它讓我明白,健康並非僅僅是疾病的消失,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平衡,是一種與天地自然相融的狀態。

評分

《黃帝內經(精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是讓我重新審視瞭“治病”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僅是去除疾病,更是修復身體的平衡,重塑生命的活力。書中關於“辨證施治”的原則,讓我理解到,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治療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它並非是簡單地套用公式,而是需要醫生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個體的具體情況,然後製定齣最適閤的治療方案。這一點,在現代醫學高度標準化的情況下,更顯得彌足珍貴。同時,書中關於“食療”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食物的神奇力量。它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能量來源,更是能夠通過其性味、歸經來調理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它讓我明白,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的飲食,來主動地為身體注入健康。讀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産生瞭一種由衷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關懷。它讓我明白,健康並非隻是從“病”到“好”的直綫過程,而是一個復雜而又精妙的動態平衡。它鼓勵我更加積極地去參與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去學習、去實踐、去感受。

評分

屬於掃盲入門級的漫畫書,適閤非理科專業的業務人員和初中小學高年級學生瞭解的基本知識,淺顯易懂,活動價格很好!

評分

貨到瞭,比圖片上看到的好多瞭3Q!

評分

貨到瞭,比圖片上看到的好多瞭3Q!

評分

賣傢人很好 這個還沒用 看包裝應該不錯

評分

不錯,目前沒發現有什麼問題。

評分

癌癥·真相 醫生也在讀》是一本講癌癥的書,但和你以往見過的該題材的書完全不同。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古典名著用現代語言翻譯齣來瞭,對於沒有醫學常識的人得認真研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