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版)

黄帝内经(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飞松,于雅婷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黄帝内经
  • 经典
  • 医学
  • 健康
  • 古籍
  • 养生之道
  • 中医养生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34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1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解经典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20
字数:61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远古智慧,资深专家审定解读,窥视生命养生规律,轻松阅读,精妙图解,助力天人合一。

  1.内容丰富,原汁原味

  对内容的翻译力求尊重原文,多次修订,嵌入大量知识点,拓展阅读视角。

  2.大量图解,生动多变

  灵活运用多种图解形式全方位解读,方便阅读,易于理解。

  3.画风古朴,别具一格

  传统古法画风将具象与抽象结合起来,具有知识性,兼具艺术性、欣赏性。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了史上《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作者简介

  

陈飞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1993年获“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药科技之星”称号。一直担任《中国临床医生》《北京中医》等期刊编委。


  

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 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养生之道/2

人体生长规律/3

养生的四种境界/5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季养生规律/7

阴阳之道与养生/8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10

阳气的重要性/10

四季邪气的更替/13

过食五味对身体的伤害/1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风邪是百病之首/14

事物的阴和阳/15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及其应用/15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17

四时阴阳对人体的影响/19

用阴阳学说解释疾病/23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23

疾病的阴阳与疗法/25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变化的规律/26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26

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象的阴阳/29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29

从脉象看体内阴阳的变化/30

死阴、生阳、重阴和辟阴/30

邪气郁结与疾病/30

从脉象推测人的死亡日期/3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脏腑的功能/32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日月的运行规律/36

太过、不及与平气/37

五运之气、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38

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映/39

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40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与五味/41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41

五色、五味、五脏的对应关系/42

气血与健康/42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43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45

切寸口脉可以诊全身疾病的原理/46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不同地区疾病的治疗方法/4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49

色脉诊察法/49

诊治疾病的要领/51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52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52

五脏阳气被遏所引起的疾病与治疗/54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揆度》和《奇恒》/56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56

脉象与疾病/57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断疾病的关键/58

四季误刺导致的后果/58

针刺的一般原则/59

十二经脉经气败竭时身体的反应/60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诊脉的要点/61

从神色与面色看五脏精气/61

阴阳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63

从梦看人阴阳之气的变化/65

诊脉的原理/65

疾病的形成与演变/66

旧病和新病的判断/67

尺肤诊脉法/67

脉象与疾病/6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从脉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70

脉象与胃气的关系/70

寸口脉与疾病/72

真脏脉的死亡日期规律/74

逆四时的脉象/74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74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四季的脉象/77

脾脉的脉象/78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播/79

疾病的乘传/80

五脏的真脏脉/80

真脏脉主死的原因/82

脉象逆四时/83

五实与五虚/84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85

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86

脉象的冬阴夏阳/87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各种因素对疾病形成的影响/89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89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90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脏和四时、五行的关系/92

五脏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92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94

五脏、五色、五味/95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五气对人的影响/96

血气形志论篇·第二十四

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分布和表里关系/98

五脏腧穴的位置/98

形志疾病与针刺/98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治病之道/100

针刺的五个要领/100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针刺的方法和原则/102

虚邪和正邪/104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104

形和神/105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106

针刺补泻和候气/106

三部九候诊察疾病/109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气的虚实/111

疾病与预后/112

疾病的治疗/113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循行路线对疾病的影响

/115

脾的作用/1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阳明经脉的几种病变/117

热论篇·第三十一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118

伤寒病的治疗/119

表里经脉同时受寒邪的症状/120

刺热篇·第三十二

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122

热病的针刺方法/124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125

风厥/125

劳风/126

肾风/12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从症状看疾病/128

气逆病的表现和成因/130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病的成因/131

疟疾发作呈周期性的原因/131

风病和疟疾/133

寒疟、温疟和瘅疟/133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134

四季疟邪/136

刺疟篇·第三十六

六经疟疾/138

五脏疟疾/138

疟疾的针刺原则/13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寒邪在五脏的转移产生的病变/141

热邪在五脏转移产生的病变/141

咳论篇·第三十八

五脏咳/142

六腑咳/143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各种疼痛的区分/144

气机变化对身体的影响/146

腹中论篇·第四十

鼓胀病与治疗方法/147

血枯病与治疗方法/147

伏梁病与治疗方法/147

厥逆病与治疗方法/150

热病疼痛时用脉象定病位/15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六经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151

各脉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151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邪引起的疾病/153

风病的诊断/155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痹病的产生和分类/156

五脏六腑的痹病/156

营气、卫气与痹病158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158

痿论篇·第四十四

五脏与痿病的形成/160

各种痿病的辨别/161

治疗痿病应“独取阳明”/161

厥论篇·第四十五

寒厥、热厥/163

六经厥病/164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五脏脉象与疾病/173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174

脉解篇·第四十九

六经病变与成因/176

刺要论篇·第五十

针刺的要领/180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181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人体的禁刺部位/183

误刺的后果/18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身体的虚与实/185

针解篇·第五十四

针刺的虚实补泻/187

九针的原理/18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十二经脉上的络脉在皮肤的分布/193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19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络的色诊/19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的365个气穴/197

孙络和 谷/198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三阳经穴位分布/200

手三阳经穴位分布/201

督脉、任脉、冲脉穴位分布/201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邪致病的病证/203

主要经脉的循行路线/203

膝病的针刺/205

治疗水病的腧穴/205

灸治寒热病的方法/20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水肿病的成因/207

治疗水肿病的57个穴位/207

四季针刺部位选择的依据/208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211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有余和不足/212

神的有余和不足/212

气的有余和不足/213

血的有余和不足/214

形的有余和不足/214

志的有余和不足/215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216

虚证和实证的形成/217

虚证实证的补泻原则/218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缪刺/221

缪刺与巨刺的区别/221

缪刺时的取穴/222

尸厥病的形成与治疗/228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六经有余和不足的病证/229

四季脏腑气血的分布/230

违背四时针刺的后果/231

误刺五脏后病人的死亡时间/23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的标本属性与逆治、从治/233

脏腑疾病的传变规律/235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关系/237

五运主管四时/238

气的盛衰规律/238

天地之气的循环规律/239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配合/240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运气学说的创立/241

天地运行的动静规律/242

六气变化与万物的生成/244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六气的循环/247

六气主时的地理位置/248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249

一年中六气开始和终止的时间/250

六气的作用/252

六气的变化/254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运气化太过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255

五运气化不及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257

五运之气不及与四时的关系/261

五气变化与灾害的预测/262

五星的运转与善、恶/263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267

五运平气之年的表现/267

五运不及之年的表现/270

五运太过之年的表现/273

不同地区的发病规律与治疗原则/276

地势高低对人寿命的影响/277

司天之气如何影响五脏的变化/278

运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279

运气变化对生化的影响/281

六气的变化与疾病的治疗/282

服用药物时应遵循的原则/283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的变化规律/285

太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85

太阳司天之年养生原则/288

阳明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88

阳明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2

少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3

少阳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5

太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6

太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7

少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9

少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300

厥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301

厥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303

六气运行与相应、不相应的判断/305

在泉之气与五运的同化/306

时令与药性的选择/308

五运之气与主岁之年的常数/310

复气发作时的现象和征兆/317

四时之气时间和位置的测定/321

五运六气变化呈现出的物象/322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盈虚/324

用药的原则/325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六气主岁时的情况/327

风化的运行与疾病的治疗/328

在泉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329

司天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331

在泉之气不足和司天之气不足的治疗原

则/332

六气过盛导致的疾病与治疗方法/334

六气相复对人和自然界的影响/336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338

气的分属与人体的对应关系/338

胜气、复气的变动与疾病的发生/338

客主相胜时出现的疾病与治疗/339

用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来治病

/341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342

六气的变化对发病和治病的影响/343

胜气和复气的变化规律/344

六气变化对补泻的影响/345

六气致病的机理/346

药物的阴阳和配方原则/347

逆治、从治、反治/348

君药、臣药、使药/350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三阳相并/353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避免治病中的五种过失/356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359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361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362

病人死亡日期的推断/36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365

诊断疾病的“五度”/36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涕、泪的形成/368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郁气的预防和排除/370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371

刚柔失守对天运和人的影响/373

五疫的防治/374

真气的保全/375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气交异常的原理/378

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378

六气不迁正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82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82

刚柔更迭失位对天运的影响/383

神明失守导致死亡的原因/385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十二月和十天干与经脉的对应/549

十二月中针刺的规避/550

病传·第四十二

邪气在内脏的传变/552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性格对抵抗疾病能力的影响/580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经脉的标本所在/584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经脉跳动不止的原因/605

五味论·第六十三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痈疽的种类、形状和死亡日限/685

痈和疽的辨别/687

精彩书摘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整自身阴阳的变化;使用一些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过度地劳累。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即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人就不是这样了啊!他们把酒当做汤水贪饮不止,生活毫无规律,喝醉酒后行房,尽其所有的欲望,耗竭他的精气,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用不正当的嗜好将体内的真气耗散殆尽。不知道应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盈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贪图一时的快乐;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显得衰老了。

  远古时候的圣人教导人们说:必须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思想上要保持清心寡欲,人体真气才能正常运行,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像这样,病邪又怎么会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精气运行通顺,每个人都能根据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在饮食方面,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致的,人们都觉得味美可口;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很满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总是顺心的;对别人的一切都不羡慕,思想达到了淳朴境界。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或无能力的,都不会处心积虑地追求物质享受,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活到一百岁而仍然不显得衰老,就是因为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到保护而不受到危害的缘故。

  ……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传说是黄帝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典籍,是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千年圣典,也是一本蕴含中国生命哲学源头的大百科全书。让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惊讶不已的是,他们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等先进学科,在这部2500年前的医学圣典中已有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可见,《黄帝内经》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传承下去。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方面知识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要想解除这些困扰,确保人体的健康,就离不开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圣人的医学理论。但是,由于文字古奥,专业术语众多,人们很容易与《黄帝内经》这样的宝典擦肩而过。尽管近些年许多讲解《黄帝内经》的养生类畅销书不断涌现于市场,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但毋庸讳言的是,真正能够把这本医学巨著的养生理念准确无误地普及的图书仍然太少。这本传统中医圣典如一座蕴藏极为富有的金矿,等待我们去挖掘。

  本书参考了数千年来人们对《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编者还对内文中每一章、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提炼,使您一目了然,轻松把握每一章乃至每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您的阅读负担。

  本书不仅对经文的翻译力求尊重原文,而且图解部分别具一格的画风,将具象与抽象结合起来,使本书除了具有知识性外,还具有艺术性、欣赏性。总之,本书成功地用艺术的图解形式、生动的画面,使原书中艰深的哲学和中医原理,变得人人都能理解践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保证让您轻松读懂《黄帝内经》中的每一句对话,品味原汁原味的经典,并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医宗金鉴》:清代医籍的集大成者 《医宗金鉴》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吴谦、刘衡等御医奉敕编修。这部堪称“医家之圣经”,不仅是对历代医书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和方剂学的系统性阐述。它以其严谨的学术体系、精炼的语言和实用的价值,成为后世医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典籍。 结构宏伟,体系完备 《医宗金鉴》全书共九卷,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其编纂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的升华,也有实践的指导。 卷一《医理指掌论》:作为全书的开篇,系统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核心概念。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理解后续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卷二《运气要论》:聚焦于天人合一的医学思想,论述了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顺应四时之气来预防疾病。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深刻智慧。 卷三《四诊心法要诀》: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并对每种诊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通过对脉象、舌象、面色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询问病史、倾听声音等方法,指导医者如何准确地获取疾病信息。 卷四《辨证玉函》: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围绕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展开,将复杂的病情进行归类和分析。书中列举了大量病证,并依据八纲进行辨证,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卷五《各科治法》:系统地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主要科室的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法。涵盖了从感冒发热到疑难杂症,从妇人胎产到小儿惊啼等广泛的临床场景。 卷六《方剂解》:对历代经典方剂进行了详细的考释和解析,不仅阐述了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还深入探讨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加减变化以及临证化裁的要领。 卷七《金鉴启蒙》:特别为初学者设计,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表,解释中医基础知识,便于入门者理解和掌握。 卷八《伤寒明理论》:对《伤寒论》中的经典理论和辨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进一步巩固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疗体系。 卷九《金鉴杂病》:收录了许多非外感性疾病的论述,补充了前面各卷未尽之处,进一步丰富了《医宗金鉴》的临床指导意义。 语言精练,通俗易懂 《医宗金鉴》在语言风格上,力求精炼准确,同时又兼顾通俗易懂,避免了故弄玄虚的术语堆砌。在阐述复杂理论时,常常辅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医理不再高不可攀。对于方剂的讲解,更是清晰明了,药物的功效、君臣佐使的配伍意图,都一目了然。这种“言简意赅,寓繁于简”的风格,使其成为一部既适合专家研读,也便于初学掌握的医学宝典。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医宗金鉴》在编纂过程中,非常注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书中包含大量的插图,如经络循行图、穴位图、病理变化示意图等,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易理解性。这些图谱不仅有助于读者记忆和理解复杂的解剖生理知识,更能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穴位图来指导针灸操作,通过病理图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重,指导临床 《医宗金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度的临床指导意义。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而是将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其中,为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书中详细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方剂运用,以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详尽论述,都体现了编纂者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刻感悟。对于医者而言,《医宗金鉴》是一部可以随时翻阅、指导临证的“案头宝书”。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医宗金鉴》的问世,标志着清代医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医学的成就,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体系。在后世,它被广泛地传抄、研习,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数中医从业者从中汲取养分,掌握技艺,成为一代名医。即使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宗金鉴》所蕴含的医学思想和临床智慧,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总而言之,《医宗金鉴》是一部集大成、体系完备、论述精辟、指导性强的医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是中医学习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洗礼。我一直认为,医学只是关于疾病的治疗,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更关注的是生命的本质,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精神世界的相互关系。书中关于“阳气”的论述,让我对身体的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将阳气视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认为阳气的充盛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而阳气的衰微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种将“阳气”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注重对阳气的保护和培补。书中的一些生活起居的建议,比如“夜卧早起”,“慎起居”,都与保护阳气息息相关。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对身体的阳气造成损耗。同时,书中关于“经络”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对人体构造的精妙认知。那些看不见的脉络,承载着气血的运行,维系着脏腑的协调,一旦出现问题,便会引发全身的病变。它让我意识到,身体并非是孤立的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读这本书,让我更懂得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去感知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它鼓励我主动去探索身体的奥秘,去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药物或手术。它让我明白,健康的钥匙,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如何去善待和调养自己的身体。这种赋权感,让我觉得非常受益。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黄帝内经(精版)》,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健康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古朴而庄严的气息。然而,当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古籍,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又逻辑严谨的方式,阐述着人体的奥秘。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总觉得人是孤立的个体,与外界的联系仅限于感官的接收,但《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情绪变化,甚至疾病的发生,都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日升日落、四季更迭,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医学意义。比如,书中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述,让我对季节性养生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会。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是否在不经意间违背了自然的节律,从而为身体埋下了隐患。同时,书中对于人体经络、脏腑的描述,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观察之细致和总结之精辟。那些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气血在体内川流不息,脏腑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声音,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现代医学的外部干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哲理诗一般引人深思,时而又如医者的谆谆教诲,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它让我明白,健康并非仅仅是疾病的消失,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是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的状态。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是一次让我重拾对生命之美的敬畏之旅。它以一种极为精炼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体这个浩瀚而又精密的宇宙。我被书中关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乃至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它让我明白,身体的健康,在于阴阳的平衡,在于动静的适度,在于寒热的协调。同时,书中关于“气血”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动力源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着身体的正常运转。当气血充盈,身体便充满活力;当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便会引发各种疾病。它让我意识到,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健康。它不再是孤立的器官或症状,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和谐运作的结果。它鼓励我更加关注日常的养生之道,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去顺应自然的规律,去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它让我觉得,健康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创造。

评分

翻开《黄帝内经(精版)》,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古老智慧之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我原本以为,这部千古名著定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书中以一种极为精炼而又富于哲理的语言,描绘了人体这个精妙绝伦的“小宇宙”,以及它与宏大“大宇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形神合一”的深刻阐述。它不只是将人体视为一堆骨骼、肌肉和器官的集合,而是将“形体”与“精神”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了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过度关注身体的物质层面,而忽视精神世界的滋养时,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关于“形劳而不倦,神乐而不极”的养生原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身体和精神。它教会我,真正的健康,是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是内外兼修的平衡状态。此外,书中关于“天地之气”的论述,更是将医学的视野拓展到了宇宙的宏观层面。它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呼吸、消化还是情绪波动,都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时更替息息相关。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医学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源的追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健康,也必须融入自然的律动之中。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健康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健康观。我原本以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书中关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的论述,让我对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天气变化,而是指那些能够侵犯人体的外邪。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书中关于“形体肥瘦与疾病的关系”的探讨,也让我颇有启发。它并非简单地推崇瘦或者胖,而是强调体型的适度,以及体型与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这让我明白,身体的外在表现,往往反映了内在的健康状况。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它鼓励我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去探究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疾病的根源,可能隐藏在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惯、情绪波动,甚至是与自然的失联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它让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去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我之前一直认为中医是看病治病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它更侧重于养生和预防,强调的是身心合一的健康观。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让我深有体会。我开始意识到,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忧伤,并非只是心理上的波动,它们会实实在在地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重要。书中的建议,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同时,书中关于“饮食有节”的强调,也让我对日常饮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并非仅仅是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而是关于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如何根据季节、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物,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书中对于“辨味”的论述,让我明白,不同的味道对身体有不同的作用,过多的某一种味道,可能会导致身体失衡。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我的日常饮食中,比如少食辛辣,多吃甘味,结果发现身体确实有了积极的变化。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朴素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了生命的规律。它让我觉得,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它鼓励我主动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到来。它让我明白,健康是一个主动追求的过程,需要我们去用心经营。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犹如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早已远去的圣贤进行心灵的交流。它让我看到,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对生命有着如此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书中关于“藏象学说”的精辟论述,让我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器官的功能,而是将每个脏腑都赋予了生命活动、情绪、乃至与自然界的联系。比如,肝主疏泄,与情志相关,喜条达而恶抑郁;心主神明,是精神活动的中心,喜悦则心气充沛。这种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书中关于“脉象”的精细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对人体细微变化的观察能力。不同的脉象,能够反映出身体的不同状况,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有懂得倾听的人,才能解读。它让我意识到,身体本身就隐藏着很多秘密,我们只需要学会去感受和理解。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一种神秘的学说,转变为一种基于观察和实践的智慧。它不再是简单的“草药”和“针灸”,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生活智慧。它让我明白,健康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精心的调养。它鼓励我更加关注日常的养生之道,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个方面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评分

读《黄帝内经(精版)》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殿堂,每一字每一句都散发着悠远的历史气息。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并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关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的阐述,虽然初读时略显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它并非仅仅是形而上的理论,而是指导人们认识和调养身体的实用方法。比如,通过五行与五脏、五味、五色的对应关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食物对某些脏腑有益,为什么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不同的器官。这种联结,让我在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有了更科学的依据。书中对于“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最好的医生不是治好病的人,而是能够prevent illness from happening的人。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导向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我开始关注自身的体质,了解自己的弱项,并尝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的指令,而是充满了一种引导性的智慧,它鼓励我去观察、去体悟、去实践。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我内在的觉知,让我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平共处,去尊重它、爱护它。书中的篇章,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精密的医学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神”的论述所吸引,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而“形”是“神”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层面,触及到了哲学和精神的领域,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从生理、病理到养生、预防的方方面面,其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古籍都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如哲学家般深邃,让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书中关于“体质”的论述,让我对自身的身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类型划分,而是结合了阴阳、五行等理论,来分析个体在生理、病理上的差异。这让我明白,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人效果也不同。它让我认识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同时,书中关于“经络循行”的详细描述,更是让我仿佛看到了身体内部的“能量高速公路”。这些看不见的通道,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位,一旦受阻,便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它让我意识到,身体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局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全身。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全面地看待健康问题,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症状。它鼓励我去探究疾病发生的根源,去寻找身心失衡的原因。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是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适应,是一种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状态。

评分

《黄帝内经(精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让我重新审视了“治病”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去除疾病,更是修复身体的平衡,重塑生命的活力。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原则,让我理解到,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治疗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它并非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个体的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一点,在现代医学高度标准化的情况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书中关于“食疗”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食物的神奇力量。它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能够通过其性味、归经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它让我明白,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来主动地为身体注入健康。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关怀。它让我明白,健康并非只是从“病”到“好”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动态平衡。它鼓励我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感受。

评分

一直都想买一本本草纲目。最近有时间终于买了。包装特别的好,而且里面都是彩图,内容非常全,书的质量很棒。

评分

非常好的一部医书典籍 我要好好研究其中的奥妙

评分

正版图书多次购买了下次再来好好看看,五星级希望优惠劵多送

评分

货到了,比图片上看到的好多了3Q!

评分

中华瑰宝,要慢慢的看看!!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黄帝内经非常出名,好书我就忍不住研究收藏,就如有的人对美女念念不忘,想金屋藏娇,哈哈哈!

评分

终于买到这本书了,刚到,慢慢看。

评分

这不是一本“癌症生物学”,不会堆砌各种专业词汇,但会让你明白,什么是BRCA基因突变,为什么影星朱莉30多岁就主动切掉了乳房和卵巢。

评分

掌柜太善良了,真是干一行懂一行呀。在掌柜的指导下我都快变内行人士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