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甲骨文書法字帖:嘉言妙語》選取常用格言警句、詩詞名篇、楹聯條幅以及賀詞妙語等數十條,以甲骨文書體書寫,不僅方便讀者臨摹、練習,也是甲骨文書法愛好者極好的作品參考書。《甲骨文書法字帖:嘉言妙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實用性,希望能成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學書的良師益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甲骨文書法是一個完整的書法領域,書寫甲骨文書法應具備筆法、字法、章法與墨法等書法藝術的因素;書寫甲骨文必須具備一般書法基礎,提高書法藝術修養;甲骨文書法創作要嚮藝術境界發展,要走齣甲骨拓片法帖,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中國甲骨文書法高峰論壇紀要》
目錄
傢 吉 義 泉 藏 豐
虎 鞦 龍 暢 酒 風 雲
壽 寜 遊 舞 雪 智 心
竹 新 歸 夢 春 藝
祥 和 達 博 畫 樂
韆鞦 心逸 絲雨 傳承
追雲 樂和 厚德 福壽
弘藝 逐鹿 延壽 綠野
黃河 百祥 齣彩 樂眾
鹿鳴 尊賢 會通 捨得
無為 自在 追夢 聽雨
天行健 心如水 草木春 觀自在
遊於藝 謙受益 藝無涯 敏於行
仁者壽 金石壽 人長壽 龜鶴壽
壽而康 南山壽 智者安 彩雲歸
大吉祥 先得月 及時雨 傳則達
喜相逢 心無事 萬傢春 韆鞦雪
立新風 韆鞦月 淩雲竹 聽春雨
中國龍 淩雲飛 無盡藏 將進酒
文定吉祥 文定之喜 白首同心 百年好閤
百年偕老 鳳凰於飛 天作之閤 相敬如賓
珠聯璧閤 魚水和諧
萬壽無疆 酒介齊眉 酒祝齊眉 星光爭輝
祥徵鳳律 之子於歸 宜其傢室 宜其傢人
燕燕於飛 於歸大吉
於歸之喜 大德必壽 多福多壽 圖啓福壽
南極星輝 南山比壽 南之同壽 南山之壽
鶴壽韆歲 星輝南極
至德延年 祝無量壽 壽比南山 壽並河山
壽徵大德 壽如曰升 如南山壽 如日之升
曰麗中天 日月長明
壽域同登 日升月恒 曰月並明 人月同圓
德門生輝 啼齣英聲 天賜石麟 喜得寜馨
喜聽英聲 熊夢徵祥
雛鳳新聲 英聲驚天 小鳳新聲 彩鳳新雛
璧閤聯珠 珠璧聯輝 玉樹聯輝 慶衍龍孫
福蔭子孫 氣象更新
長發其祥 福國利民 大啓鴻圖 大啓鴻猷
大業韆鞦 大業永興 利濟民生 鴻圖永啓
鴻奠猷永 駿業肇興
駿業曰新 生財有道 財源恒足 萬商雲集
源遠流長 福邦之基 大業永昌 通商惠工
杏林之光 仁心良術
百疾迴春 名山事業 宣揚文化 左圖右史
文光射鬥 賓至如歸 賓主盡樂 眾賢畢至
健筆淩雲 金文玉句
筆走龍蛇 淩雲健筆 龍飛鳳舞 藝苑之光
良弓淩雲 發揚正論 一鳴驚人 邦傢之光
馬到成功 健身強國
健兒身手 身心並健 術德兼修 為國爭光
邦傢之光 民心所嚮 光孚眾望 光大憲政
具徵民意 鹹慶得人
憲政之光 眾望所歸 山鬥相望 桑梓福音
百年樹人 樂育美纔 嘉惠弟子 教育英纔
啓迪有方 杏壇之光 春風化雨 師德弗望
作育人纔 作育英纔 為國育纔 育纔一樂
德政可風 功在桑梓 政通人和 拯民水火
力行近仁 好古敏求 好學近智 學之有恒
學以緻用 學無止境 學問初基 知者通達
依仁遊藝 溫故知新 金玉之言 傳史之作
揚聲中外 達己達人 立己立人 積無量德
憂民之憂 山河如畫 山高水長 保國衛民
自強不息 言重九鼎 時雨春風 為國為民
忘身忘傢 樹人大業 一帆風順
前言/序言
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不僅要有實力,還要有魅力。中央提齣要提高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是軟實力。文化大發展的目標是民族復興,中華民族需要多的軟實力來實現我們民族的自覺、自強、自信。
甲骨文是三韆多年前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的結晶,是漢字的源頭,是最早的中國書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自信。甲骨文不僅是中國記憶,更是世界公認的永恒記憶。
甲骨文書寫的手法,是與甲骨文字係統本身閤為一體的。殷商時代的人們通過目識、心記、手寫、刀刻等活動,提取瞭當時文字係統中最典型、最突齣的特點,以客觀、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大方的章法,創造齣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甲骨文字和甲骨文書寫風格。
截至2012年,我國已齣土的甲骨大約有15萬片。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知識。
甲骨文科普工作者擔當著傳承中華民族文明,喚醒對甲骨文真善美的記憶和認知的重任。通過甲骨文知識的科學普及,我們希望化深奧為通俗,讓人們觀其“形”、知其“音”、明其“義”,化解大眾對甲骨文的神秘感,從而激發人們的興趣,讓甲骨文走齣“小眾化”的學術論壇,走嚮社會“大眾”。
當然,要想贏得“大眾”,就必須創作多“大眾”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甲骨文科普讀物、甲骨文科普講座、甲骨文書法和摹刻、甲骨文拓片題跋等都是很好的科普形式。
韓誌強先生幼承傢學,幾十年來始終緻力於甲骨文書法研究。傳承甲骨文化是韓誌強的中國夢。2011年,作為“甲骨文庫的組成部分——《跟韓誌強學甲骨文書法》-書齣版發行,引起瞭甲骨文愛好者的熱切關注。根據廣大讀者的建議,韓誌強先生近年又完成瞭”甲骨文書法係列叢書“和”甲骨文科學普及叢書“的編寫。其中”甲骨文書法係列叢書“包括:《甲骨文書法基本筆法》《甲骨文書法偏旁部首》《甲骨文書法間架結構》和《甲骨文書法章法解析》;”甲骨文科學普及叢書“包括:《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文版百傢姓之傢訓格言》。兩套書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淺齣的文字、生動豐富的作品嚮讀者普及瞭甲骨文的基本知識,展現甲骨文書法獨特的藝術魅力。
應廣大甲骨文書法愛好者的要求,韓誌強先生此次又精心書寫瞭”甲骨文書法字帖“係列叢書,包括:《甲骨文書法字帖——嘉言妙語》《甲骨文書法字帖——先哲名言》《甲骨文書法字帖——唐宋詩詞》《甲骨文書法字帖——古今楹聯》。字帖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實用性,希望能成為各位讀者學習甲骨文書法的良師益友。
《漢字演變:從甲骨到楷書》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漢字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旨在為研究者、書法愛好者及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入的導覽。我們不再專注於某一特定時期的書體風格,而是將目光投嚮整個漢字體係的宏大演進史——從遠古的刻畫符號,到成熟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篆書、隸書,最終過渡到我們今天使用的楷書體係。 第一部分:符號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第一章:遠古的圖畫與刻符 本章追溯漢字萌芽階段的文化背景。重點探討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刻符,例如賈湖刻符、半坡陶符等,分析這些符號在功能上與後世文字的關聯性與區彆。我們著重考察這些早期符號的錶意傾嚮,即它們是如何從純粹的寫實圖畫,逐漸嚮抽象化的錶意符號過渡的。通過對各地齣土文物的細緻比對,勾勒齣漢字誕生前夜的“前文字狀態”。 第二章:甲骨文的成熟與結構基礎 雖然本書不聚焦於甲骨文的“書法”層麵,但其作為成熟商代文字的地位不可動搖。本章詳述甲骨文的載體特徵(龜甲、獸骨)、書寫工具(刀刻、硃書、墨書)以及記錄內容(占蔔辭、祭祀記錄)。核心內容在於剖析甲骨文的造字法,詳細歸納“六書”理論在甲骨文中的早期體現,特彆是象形、指事、會意法的運用規律。我們引入最新的考古發現,修正傳統對部分甲骨文偏旁部首的定性,展示其在結構上的不規範性與極強的靈活性。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印記與規範的萌芽 第三章:金文的禮製化與地域差異 進入周代,文字載體轉嚮青銅器,即金文。金文的齣現標誌著漢字第一次大規模的製度化。本章深入分析瞭金文在內容上的變化——從早期的簡單記事,發展為冊命、賞賜、戰爭功績的記錄,體現瞭周代嚴格的宗法禮製。我們將金文劃分為早期金文(如毛公鼎前)與晚期金文(如鍾鼎銘文),對比兩者在筆畫粗細、字形肥瘦上的差異。同時,本書首次係統整理瞭不同地域(如周王室、齊國、楚國)金文的方言性變異,探討瞭早期漢字地域分化的現象。 第四章:春鞦戰國:文字的“戰國色彩” 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文字也呈現齣高度的多樣性與混亂性。本章聚焦於“戰國文字”,包括大篆(如石鼓文)、各國自鑄的貨幣文字、兵器銘文等。我們詳細對比瞭秦係文字(相對保守)與東方六國文字(裝飾性強,筆畫多麯摺)的風格分野。書中附有大量圖錶,直觀展示各國文字中對“龍”、“鳳”、“日”等常見符號的獨特寫法,強調瞭文字在政治宣傳和文化區隔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秦漢一統與隸變的革命 第五章:秦係文字的整理與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文字統一工作是鞏固中央集權的關鍵一步。本章詳細解讀瞭李斯主持的“書同文”政策,核心是推廣小篆。我們分析瞭小篆在結構上對戰國文字的簡化與規範過程,特彆是如何確立統一的筆畫順序和偏旁部首,使其更適閤在全國範圍內流通。本書特彆關注瞭小篆中蘊含的對稱美學與綫條的圓潤性。 第六章:隸變的發生與時代背景 隸變,被視為漢字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本章探究瞭隸書從篆書嚮成熟階段轉變的社會動因——書寫效率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秦漢低級官吏日常文牘往來中。我們詳細解析瞭隸變的關鍵技術特徵:圓轉筆畫的“方摺化”、綫條的“蠶頭燕尾”以及字形的“扁平化”。書中特彆設立一節,對比研究瞭秦代的古隸(接近篆書遺風)與漢代的成熟隸書(如《曹全碑》、《乙瑛碑》)在波磔處理上的成熟度。 第四部分:成熟的書體與後續影響 第七章:楷書的定型與實用化 漢代後期,隸書進一步簡化,最終孕育齣楷書(真書)。本章描述瞭楷書的齣現如何解決瞭隸書在規範化後依然存在的結構冗餘問題。楷書的特點在於筆畫的清晰化、結構的確立以及結構法則的嚴謹化。我們將考察早期楷書的代錶作,如鍾繇、王羲之的早期作品,分析他們如何奠定楷書的“法度”。 第八章:漢字流變對後世書體的影響 本書的總結部分,探討瞭從甲骨到楷書的整個演變鏈條如何為後世的行書、草書提供瞭結構藍本。我們強調,每一個階段的文字形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前一階段的“解決方案”對後一階段“新問題”的反饋。通過對比研究,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今天的漢字結構,是數韆年實用需求、政治統一與審美取嚮共同作用的結晶。 本書特點: 史料豐富: 引用瞭近年齣土的大量文字資料,修正傳統定論。 體係完整: 橫跨數韆年,展現漢字“一脈相承”的完整演變圖景。 注重結構: 強調文字在不同時期的結構邏輯和筆畫變化機製。 學術嚴謹: 語言平實,邏輯清晰,避免過度渲染或主觀評價,是研究漢字源流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