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4)

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德彰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研究
  • 术语翻译
  • 语言学
  • 文化传播
  • 中译外
  • 外译中
  • 文学翻译
  • 谭国强
  • 翻译理论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43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23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热词新语翻译谭(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翻译学习者

关注社会,理解中国,读新潮中文,品时尚英文,与时俱进学英语,轻松练成翻译达人。

内容简介

  《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4)》系“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之一,将热词新语翻译融入时评文章当中,观点犀利新潮,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4)》注重实用性和知识性,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有关的词汇,旨在让英语翻译学习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并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范本,供翻译工作者、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英语的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陈德彰,江苏盐城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北京市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荣誉顾问,现任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对比语言学、双语词典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翻译入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翻译辨误》、《恍然大悟——英汉翻译技巧》等,主要编著有《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英汉幽默词典》、《汉英词典》、《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等,主要译著有《沉浮》、《吾宅双门》、《哈佛世纪》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习近平论治国
2.四个全面
3.“强”比喻
4.新常态
5.获得感
6.八项规定
7.猎狐行动
8.天网行动
9.法官精英化
10.大学生村官
11.韬光养晦
12.软外交
13.一带一路
14.亚投行
15.高铁外交
16.世界头号经济体
17.人民币特快
18.第五化
19.第六产业
20.包容性增长
21.P2P
22.阿里巴巴三宝
23.股市过山车
24.弃房断供
25.APEC蓝
26.习大大
27.《习大大爱着彭麻麻》
28.清除不合格党员
29.“九字经”
30.铁帽子王
31.权力寻租
32.能人腐败
33.二号首长
34.官员独董
35.红顶商人
36.红顶中介
37.贪官的绰号
38.腐败铁三角
39.小官巨腐
40.通奸
41.ALS冰桶挑战
42.冰书挑战
43.封神称圣
44.过圣诞节
45.负资产
46.自拍
47.Emoji
48.虫洞
49.3D打印
50.智能穿戴
51.爱疯了
52.禁烟令和电子烟
53.B级人生
54.断舍离
55.水木坑爹女
56.天价培训班
57.扶还是不扶
58.金牌义工
59.学霸保安哥
60.锤钉兄弟
61.蜗牛哥
62.人肉沙包和最美地瓜妹
63.扫地僧院士
64.院士造假和造假院士
65.文艺的方向
66.余秀华和她的诗
67.川大三行体诗
68.神实主义
69.《北平无战事》
70.《平凡的世界》
71.《小苹果》
72.评一些娱乐新闻
73.“车展”还是“肉展”
74.时间都去哪儿了
75.萌萌哒
76.你家里人知道吗
77.你懂的
78.任性
79.也是醉了
80.淡定
81.不作不死
82.失联
83.(马)伊琍体
84.撑腰体
85.乌青体
86.舌尖体
87.高晓松体
88.《节操词典》
89.自黑
90.Duang
91.茶叶蛋
92.炸鸡和啤酒
93.出柜
94.暖男
95.单身狗之歌
96.“占中”闹剧
97.中日关系的走向
98.“伊斯兰国”
99.Real和True
100.爱美之心
101.风骚
102.话说足球
103.文化刍议——兼介绍一些文化方面的书籍
104.羊年说羊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聚焦于翻译理论、实践中的热点与创新,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名或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 --- 书名:《语际之桥:当代翻译实践中的理论前沿与技术革新》 内容简介 在信息全球化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不再仅仅是词语的简单替换,而成为了跨文化理解、知识传播乃至社会建构的核心媒介。本书《语际之桥:当代翻译实践中的理论前沿与技术革新》深度剖析了当前翻译领域面临的挑战、涌现的新范式以及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图景。我们旨在为翻译研究者、资深译者、语言服务提供商以及对跨文化交际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第一部分:翻译理论的演进与范式转换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翻译研究的经典理论基石,如功能对等、目的论以及文化转向等,并重点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符号学、人本主义等思潮对当代翻译思想的冲击与重塑。我们特别关注“译者主体性”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体现,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动态。 主体性与能动性: 探讨译者在文本生产中的角色,从“隐形”的再现者到具有明确文化立场和伦理考量的实践者。分析了译者如何通过翻译决策,影响目标文化对源语文化的认知。 文化语境与情境化翻译: 深入分析了翻译如何嵌入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情境。引入了“语境适应性”的概念,强调翻译文本必须与其目标受众的文化图景和即时需求相匹配,尤其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现象的弥补策略。 翻译伦理与责任: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等,本章审视了翻译工作者在忠实、准确、公平等传统伦理规范基础上的新责任,包括对敏感信息、意识形态偏见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处理。 第二部分:特定领域翻译的深度剖析与前沿实践 随着专业领域的细化,对译文的精确性和专业性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当前需求旺盛、技术迭代迅速的几个关键领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与操作指南。 法律与合规性翻译的严谨性: 分析了不同法系下的术语对等难题,探讨了合同、判例及国际公约翻译中,如何确保文本的法律效力与文本的自然流畅性之间的平衡。强调了“可执行性”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文献与概念传播: 探讨了如何快速准确地翻译新兴科学技术(如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中的复杂术语和高度抽象的概念。研究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对技术译者的要求,以及“概念地图”在保证译文一致性方面的重要性。 文学翻译的艺术与传承: 聚焦于诗歌、戏剧和长篇小说翻译的挑战。讨论了风格模仿、韵律再现、文化典故的本土化处理等高级翻译技巧。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翻译美学选择的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下的翻译生态重构 人工智能(AI)与机器翻译(MT)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整个翻译行业。本部分着眼于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探讨了翻译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潜在风险。 神经机器翻译(NMT)的局限与潜力: 详尽评估了当前主流NMT系统的性能,分析其在处理长句、专有领域文本以及高语境依赖性内容时的固有弱点,并提出了后编辑(Post-Editing)的优化策略。 术语管理与知识库构建: 强调在数字化翻译流程中,建立标准化、可复用、跨平台兼容的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TM)的必要性。探讨了知识图谱技术在辅助翻译决策中的应用前景。 翻译流程的自动化与项目管理: 介绍了CAT工具(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高级功能应用,包括质量保证(QA)模块的集成、语料库的动态反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提升项目效率与译文一致性。 第四部分: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探讨了未来翻译人才所需具备的复合型能力。我们认为,未来的优秀译者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数据素养、技术操作能力和跨文化项目管理能力。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战案例,力求构建一座连接翻译理论与当代实践的坚实桥梁。它不仅是对当前翻译现象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跨文化交流模式的积极探索。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翻译领域的脉搏,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与理论视野。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你立刻就能背诵出几段引文的书,而更像是一剂慢性的“思维催化剂”。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和思考中,会不自觉地调用书中的某些分析模型和视角来审视问题。比如,对于一些信息源的筛选,我开始变得更加挑剔和审慎;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我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同理心。这种“内化”的过程,是阅读价值的最高体现。我期待着能够与更多人分享阅读此书的体验,因为它确实重塑了我处理某些复杂信息时的基础认知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绝对是书架上的一道风景线。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长时间沉浸其中也感觉非常舒适。作者对于章节结构的梳理也看得出是下了苦功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即使是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层次划分,让人迅速抓住重点。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体验和阅读友好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探索里面的知识宝藏。

评分

初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搜集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涉猎了非常多跨领域的文本,将看似不相干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知识网络。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观点时,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不断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灵动的思辨色彩。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严肃的探讨变得妙趣横生,时不时冒出一些精妙的比喻和反问,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陷入更深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某些传统观点的挑战和反思,那种不盲从权威、勇于发掘新知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作为读者的我。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反复咀嚼其中的几句话,那种被击中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为珍贵的瞬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进行的深入、愉快的对话。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对于任何一个被提及的概念或现象,作者都力求提供详实的背景铺垫和充分的论证支撑,绝不浮于表面地抛出一个结论就草草了事。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强大的信赖感。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新兴或快速变化的领域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和前瞻性,似乎总能提前预判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洞察融入到现有的分析框架之中。可以说,这是一本不仅教你“是什么”,更教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怎样”的深度之作,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并重。

评分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者、译者、对外汉语师生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评分

老师写的书,送给一个同样爱英语的朋友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购买。读起来非常有用

评分

不错的书,还会购买,很便宜。

评分

一直买这个系列图书,受益良多!

评分

陈教授的书都值得拿来一看,内容非常丰富,这本书的尺度非常大哦?“草他妈”“屌丝”“卧槽”这种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词汇本书都谈到了,感觉北外陈教授也是很接地气的,个人觉得此书适合备考catti,也可以拓展词汇

评分

不错的书,还会购买,很便宜。

评分

对于学翻译的孩子来说,这本书属于一个大惊喜

评分

多年来一直信任京东这个牌子,买过好些产品,一直用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