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良知學的展開 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增訂版)》首先以中晚明陽明學的核心人物王龍溪為取樣,全麵、徹底地考察其哲學思想,進而擴展到中晚明陽明學的整體脈絡,探討其思想內涵與發展綫索,既進行專精深細的個案研究,又以問題為中心條分縷析地把握階段哲學思想史的發展,並使二者彼此支持、有機結閤,從而使中晚明陽明學豐富的思想內容獲得瞭深入清晰的展示。《良知學的展開 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增訂版)》資料詳實,尤為突齣的特點是思想討論的深入,理論分析能發前人所未發。在所處理的課題範圍內,《良知學的展開 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增訂版)》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都給人以深刻印象。
作者簡介
彭國翔,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ISCWP)副會長。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曾獲得“FriedrichWilhelmBesselResearchAward”、“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奬”,以及中國哲學史學會首屆“學會論文奬”一等奬等。除本書外,還著有《儒傢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2007)、《儒傢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迴顧與前瞻》(2009)、《儒傢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2012)、《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鈎沉》(2013)、《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2013),以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
目錄
增訂版序
序
第1章 導論
一 意義與對象
二 目標與取徑
三 綫索與脈絡
第2章 王龍溪的良知觀
一 思想淵源
二 良知之“無”與“有”
三 良知與知識
四 見在良知
五 作為信仰對象的良知
第3章 王龍溪的緻良知工夫論
一 陽明工夫論的重點與問題
二 先天正心之學
三 一念工夫
四 先天工夫的評價
第4章 王龍溪的四無論
一 四無論的提齣
二 四無論的涵義
三 四無論的定位
第5章 王龍溪與佛道二教
一 龍溪與佛道二教的因緣
二 龍溪的三教觀與自我認同
三 道教思想的判攝與融通
四 佛教思想的判攝與融通
第6章 中晚明陽明學的本體與工夫之辨
一 良知異見
二 究竟工夫
三 知識之辨
四 現成良知之辨
五 無善無惡之辨
六 格物工夫之辨
第7章 中晚明的陽明學與三教融閤
一 三教融閤
二 有無之境
三 生死關切
四 正統與異端
五 儒學的民間化與宗教化
附錄一 王龍溪先生年譜
附錄二 明刊《龍溪會語》及王龍溪文集佚文——王龍溪文集明刊本略考
後記
增訂版後記
徵引與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陳來,1991年春,我到日本東京女子大學開會,會後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分彆作瞭硃子、湛甘泉的報告。當時,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著作《有無之境》剛剛齣版不久,所以我也很留意日本學者在陽明學領域的研究狀況。1994年春,我又到日本宋明理學研究的重鎮九州大學參加會議,通過岡田武彥、荒木見悟和他們的學生,對日本的陽明學研究狀況有瞭進一步瞭解。在九十年代初期的這兩次訪日交流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日本學者對王陽明本人思想的研究,應該說九十年代初我們的王陽明哲學研究已經開始超邁日本的研究,而是日本學界對陽明後學,即對整個陽明學所作研究的廣泛性。我在日本的《陽明學》雜誌封底看到日本的陽明學研究書目的廣告,涉及陽明後學的既多且廣,引起我的關注,感到在整個陽明學的研究領域,我們當時和日本學界的研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在五十年代以後,至少被各種政治運動耽誤瞭三十年之久。
由於我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也是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而北京大學是全國人文學術研究的中心,這使得北大學者往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有一種自覺站在全國學術角度考慮問題的學術意識,於是在我的觀念中便對學界陽明學研究的布局有所考慮。在這個時期,我在北京、寜波等幾次學術會議上談到我們在陽明學研究領域與日本的比較,提齣應重視陽明後學的研究。雖然我自己在我的《宋明理學》一書中也對陽明後學王龍溪、王心齋、羅近溪等做過一般論述,但我想推動的主要是加強對陽明弟子及後學專人專書的專題研究。然而,我自己卻並沒有因此投入這一研究領域,照理說我在王陽明哲學研究結束之後轉嚮陽明後學的專門研究,本來是順風順手的。其原因是,《有無之境》齣版後一年,一位同事找我談,說他想研究王陽明之後的明代哲學,我明白他的意思,當即說你研究陽明後學吧,我不研究瞭。如大傢所知道的,此後一個時期我就轉嚮古代宗教與倫理的研究瞭。
因此,對於我個人來說,此後推動陽明學研究的努力,並不是由我帶頭操刀下手,除瞭在學術界的呼籲外,更多是體現在我指導博士生的方嚮。1995年國翔考入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的研究生班,選定王門高弟王龍溪為研究方嚮,1998年他又考取瞭北大中國哲學博士班,繼續進行王龍溪思想的研究,都得到我的贊許。本書全麵體現瞭他在這一時期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成果,此一成果的完成超邁瞭當時日本與海外已有的王龍溪研究,故他的研究與成果可以說是我國學界開始重視、深入陽明後學專題研究的一個標誌。從國翔開始,我指導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報告,涉及明代的有:湛若水、王龍溪、鄒守益、羅近溪、焦竑、顧憲成、高攀龍、黃道周、劉宗周、黃宗羲、李二麯等。在同一時期,我國南方如上海、浙江的學者也都因與日本學界的接觸而逐步開始加強陽明後學的研究,而且發展較快。如21世紀開始,在國翔博士論文完成的同時,浙江省確立瞭“陽明後學研究資料叢刊”和“王陽明與陽明學派係列研究”的課題,作為這兩個課題的結果,2006年到2009年,《陽明後學文獻叢書》與《陽明學研究叢書》先後齣版,既突顯瞭浙江學者為主體的陽明學研究成果,也明確顯示齣陽明學研究在我國開始走嚮興旺。正因為有瞭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和學者在十幾年來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這些研究成果,2009年在杭州的國際陽明學會議上,我在大會講話中說,今天中文世界的陽明學研究,包括陽明後學的研究,已經超過日本,這是我甚感欣慰的。
然而,須要指齣,與其他時代儒學思想史研究有所不同,明中後期的陽明學研究是一項高難度的學術事業。陽明學的思想辨析,細緻而深微,陽明學思想傢的討論,正如黃宗羲所說,“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正理解這些討論,對人的心智能力是一個考驗,決不是淺嘗輒止可以進入的。大約十年前在北大哲學係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有一個參加答辯的老師說,我很煩的就是看理學的論文,這有代錶性地反映齣理解和進入理學話語對一般學者的睏難。陽明學研究對學者心力的考驗決不下於西方哲學,甚至,就連我這樣研究理學的資深熟手,今天深入其中,也有時覺得力不從心瞭。以至於,我偶爾會想起硃子六十多歲時曾對學生說的話:“某嚮來分彆得這般所在,今心力短,便是這般所在都說不到。”今天,我們的陽明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深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除瞭陽明的及門高弟,以下二傳三傳,其流裔直至晚明,代代都有可觀者齣現,其中有待研究者大有人在,有待研究的問題也所在多有。而在每一項研究中達到較高水平,皆要付齣全幅心力,決非易事。所以,未來的陽明學研究需要更多的青年學者投入精力參與其中,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我一嚮強調博士論文的選題要避免重復,彆人已經作過的題目盡量不要再作,力求開展新的研究,以作沒有人研究過的題目為好。如國翔完成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博士論文已經達到瞭較高的水準,再圖超越很不容易。但2007-2008年北大哲學係竟有兩位博士生要選王龍溪為題目,我在開題會上明確錶示不贊成,理由就在這裏。今年我收到兩篇南方大學王陽明哲學的博士論文評審,完成的水平我都是不滿意的。目前我國王陽明與陽明學的研究在很多方麵已經達到很高水準,不是隨便可以超越的。博士生選題一定要從已有研究的薄弱環節去尋求突破,論文纔能有所創新。我國陽明學研究的格局也纔能更加豐滿。這個經驗之談希望引起指導教師和青年學子的重視。
國翔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研究,如前所說,是我國陽明後學專人專書研究的先鋒,其著作《良知學的展開》不僅達到瞭較高的水平,而且該書的齣版在這個領域起瞭一定的帶動作用。國翔此項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研究注重與颱灣學界的交流,他在碩士階段做的研究即在颱灣學術刊物上發錶,他的博士論文也是先在颱灣印行,他在博士生期間還曾赴颱灣訪學,這使得他的研究不僅能夠吸收颱灣學界的相關成果,也使得他的研究在颱灣學界廣被認可和重視。近二十年來,颱灣中國哲學研究的發展自有其限製,但我常常說,與國外漢學不同,颱灣學界研究的平均水平較好,是我們研究的較好“他者”,與意識形態無關的文史哲類研究,若不能在颱灣學界得到相應的評價和肯定,便值得認真反省。
國翔的這部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書當初印行是在2003年,相比於我的關於王陽明哲學研究的書,不過相差十二年,但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各自代錶瞭兩個世代。我的書完成瞭我的世代賦予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使命,而國翔的書則承擔瞭他的世代開啓陽明後學研究並使之發展的使命,故他此書的齣版也標誌瞭我國陽明學研究的世代交替。我也期待,他在這個領域取得更多的創獲、做齣更多的成果。
國翔的書要齣增訂新版,我就拉雜地寫瞭上麵這些話,以為新序。
2015年7月8日於清華學堂
,1991年春,我到日本東京女子大學開會,會後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分彆作瞭硃子、湛甘泉的報告。當時,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著作《有無之境》剛剛齣版不久,所以我也很留意日本學者在陽明學領域的研究狀況。1994年春,我又到日本宋明理學研究的重鎮九州大學參加會議,通過岡田武彥、荒木見悟和他們的學生,對日本的陽明學研究狀況有瞭進一步瞭解。在九十年代初期的這兩次訪日交流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日本學者對王陽明本人思想的研究,應該說九十年代初我們的王陽明哲學研究已經開始超邁日本的研究,而是日本學界對陽明後學,即對整個陽明學所作研究的廣泛性。我在日本的《陽明學》雜誌封底看到日本的陽明學研究書目的廣告,涉及陽明後學的既多且廣,引起我的關注,感到在整個陽明學的研究領域,我們當時和日本學界的研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在五十年代以後,至少被各種政治運動耽誤瞭三十年之久。
由於我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也是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而北京大學是全國人文學術研究的中心,這使得北大學者往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有一種自覺站在全國學術角度考慮問題的學術意識,於是在我的觀念中便對學界陽明學研究的布局有所考慮。在這個時期,我在北京、寜波等幾次學術會議上談到我們在陽明學研究領域與日本的比較,提齣應重視陽明後學的研究。雖然我自己在我的《宋明理學》一書中也對陽明後學王龍溪、王心齋、羅近溪等做過一般論述,但我想推動的主要是加強對陽明弟子及後學專人專書的專題研究。然而,我自己卻並沒有因此投入這一研究領域,照理說我在王陽明哲學研究結束之後轉嚮陽明後學的專門研究,本來是順風順手的。其原因是,《有無之境》齣版後一年,一位同事找我談,說他想研究王陽明之後的明代哲學,我明白他的意思,當即說你研究陽明後學吧,我不研究瞭。如大傢所知道的,此後一個時期我就轉嚮古代宗教與倫理的研究瞭。
因此,對於我個人來說,此後推動陽明學研究的努力,並不是由我帶頭操刀下手,除瞭在學術界的呼籲外,更多是體現在我指導博士生的方嚮。1995年國翔考入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的研究生班,選定王門高弟王龍溪為研究方嚮,1998年他又考取瞭北大中國哲學博士班,繼續進行王龍溪思想的研究,都得到我的贊許。本書全麵體現瞭他在這一時期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成果,此一成果的完成超邁瞭當時日本與海外已有的王龍溪研究,故他的研究與成果可以說是我國學界開始重視、深入陽明後學專題研究的一個標誌。從國翔開始,我指導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報告,涉及明代的有:湛若水、王龍溪、鄒守益、羅近溪、焦竑、顧憲成、高攀龍、黃道周、劉宗周、黃宗羲、李二麯等。在同一時期,我國南方如上海、浙江的學者也都因與日本學界的接觸而逐步開始加強陽明後學的研究,而且發展較快。如21世紀開始,在國翔博士論文完成的同時,浙江省確立瞭“陽明後學研究資料叢刊”和“王陽明與陽明學派係列研究”的課題,作為這兩個課題的結果,2006年到2009年,《陽明後學文獻叢書》與《陽明學研究叢書》先後齣版,既突顯瞭浙江學者為主體的陽明學研究成果,也明確顯示齣陽明學研究在我國開始走嚮興旺。正因為有瞭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和學者在十幾年來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這些研究成果,2009年在杭州的國際陽明學會議上,我在大會講話中說,今天中文世界的陽明學研究,包括陽明後學的研究,已經超過日本,這是我甚感欣慰的。
然而,須要指齣,與其他時代儒學思想史研究有所不同,明中後期的陽明學研究是一項高難度的學術事業。陽明學的思想辨析,細緻而深微,陽明學思想傢的討論,正如黃宗羲所說,“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正理解這些討論,對人的心智能力是一個考驗,決不是淺嘗輒止可以進入的。大約十年前在北大哲學係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有一個參加答辯的老師說,我很煩的就是看理學的論文,這有代錶性地反映齣理解和進入理學話語對一般學者的睏難。陽明學研究對學者心力的考驗決不下於西方哲學,甚至,就連我這樣研究理學的資深熟手,今天深入其中,也有時覺得力不從心瞭。以至於,我偶爾會想起硃子六十多歲時曾對學生說的話:“某嚮來分彆得這般所在,今心力短,便是這般所在都說不到。”今天,我們的陽明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深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除瞭陽明的及門高弟,以下二傳三傳,其流裔直至晚明,代代都有可觀者齣現,其中有待研究者大有人在,有待研究的問題也所在多有。而在每一項研究中達到較高水平,皆要付齣全幅心力,決非易事。所以,未來的陽明學研究需要更多的青年學者投入精力參與其中,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我一嚮強調博士論文的選題要避免重復,彆人已經作過的題目盡量不要再作,力求開展新的研究,以作沒有人研究過的題目為好。如國翔完成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博士論文已經達到瞭較高的水準,再圖超越很不容易。但2007-2008年北大哲學係竟有兩位博士生要選王龍溪為題目,我在開題會上明確錶示不贊成,理由就在這裏。今年我收到兩篇南方大學王陽明哲學的博士論文評審,完成的水平我都是不滿意的。目前我國王陽明與陽明學的研究在很多方麵已經達到很高水準,不是隨便可以超越的。博士生選題一定要從已有研究的薄弱環節去尋求突破,論文纔能有所創新。我國陽明學研究的格局也纔能更加豐滿。這個經驗之談希望引起指導教師和青年學子的重視。
國翔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研究,如前所說,是我國陽明後學專人專書研究的先鋒,其著作《良知學的展開》不僅達到瞭較高的水平,而且該書的齣版在這個領域起瞭一定的帶動作用。國翔此項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研究注重與颱灣學界的交流,他在碩士階段做的研究即在颱灣學術刊物上發錶,他的博士論文也是先在颱灣印行,他在博士生期間還曾赴颱灣訪學,這使得他的研究不僅能夠吸收颱灣學界的相關成果,也使得他的研究在颱灣學界廣被認可和重視。近二十年來,颱灣中國哲學研究的發展自有其限製,但我常常說,與國外漢學不同,颱灣學界研究的平均水平較好,是我們研究的較好“他者”,與意識形態無關的文史哲類研究,若不能在颱灣學界得到相應的評價和肯定,便值得認真反省。
國翔的這部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書當初印行是在2003年,相比於我的關於王陽明哲學研究的書,不過相差十二年,但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各自代錶瞭兩個世代。我的書完成瞭我的世代賦予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使命,而國翔的書則承擔瞭他的世代開啓陽明後學研究並使之發展的使命,故他此書的齣版也標誌瞭我國陽明學研究的世代交替。我也期待,他在這個領域取得更多的創獲、做齣更多的成果。
國翔的書要齣增訂新版,我就拉雜地寫瞭上麵這些話,以為新序。
2015年7月8日於清華學堂
1991年春,我到日本東京女子大學開會,會後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分彆作瞭硃子、湛甘泉的報告。當時,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著作《有無之境》剛剛齣版不久,所以我也很留意日本學者在陽明學領域的研究狀況。1994年春,我又到日本宋明理學研究的重鎮九州大學參加會議,通過岡田武彥、荒木見悟和他們的學生,對日本的陽明學研究狀況有瞭進一步瞭解。在九十年代初期的這兩次訪日交流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日本學者對王陽明本人思想的研究,應該說九十年代初我們的王陽明哲學研究已經開始超邁日本的研究,而是日本學界對陽明後學,即對整個陽明學所作研究的廣泛性。我在日本的《陽明學》雜誌封底看到日本的陽明學研究書目的廣告,涉及陽明後學的既多且廣,引起我的關注,感到在整個陽明學的研究領域,我們當時和日本學界的研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在五十年代以後,至少被各種政治運動耽誤瞭三十年之久。
由於我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也是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而北京大學是全國人文學術研究的中心,這使得北大學者往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有一種自覺站在全國學術角度考慮問題的學術意識,於是在我的觀念中便對學界陽明學研究的布局有所考慮。在這個時期,我在北京、寜波等幾次學術會議上談到我們在陽明學研究領域與日本的比較,提齣應重視陽明後學的研究。雖然我自己在我的《宋明理學》一書中也對陽明後學王龍溪、王心齋、羅近溪等做過一般論述,但我想推動的主要是加強對陽明弟子及後學專人專書的專題研究。然而,我自己卻並沒有因此投入這一研究領域,照理說我在王陽明哲學研究結束之後轉嚮陽明後學的專門研究,本來是順風順手的。其原因是,《有無之境》齣版後一年,一位同事找我談,說他想研究王陽明之後的明代哲學,我明白他的意思,當即說你研究陽明後學吧,我不研究瞭。如大傢所知道的,此後一個時期我就轉嚮古代宗教與倫理的研究瞭。
因此,對於我個人來說,此後推動陽明學研究的努力,並不是由我帶頭操刀下手,除瞭在學術界的呼籲外,更多是體現在我指導博士生的方嚮。1995年國翔考入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的研究生班,選定王門高弟王龍溪為研究方嚮,1998年他又考取瞭北大中國哲學博士班,繼續進行王龍溪思想的研究,都得到我的贊許。本書全麵體現瞭他在這一時期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成果,此一成果的完成超邁瞭當時日本與海外已有的王龍溪研究,故他的研究與成果可以說是我國學界開始重視、深入陽明後學專題研究的一個標誌。從國翔開始,我指導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報告,涉及明代的有:湛若水、王龍溪、鄒守益、羅近溪、焦竑、顧憲成、高攀龍、黃道周、劉宗周、黃宗羲、李二麯等。在同一時期,我國南方如上海、浙江的學者也都因與日本學界的接觸而逐步開始加強陽明後學的研究,而且發展較快。如21世紀開始,在國翔博士論文完成的同時,浙江省確立瞭“陽明後學研究資料叢刊”和“王陽明與陽明學派係列研究”的課題,作為這兩個課題的結果,2006年到2009年,《陽明後學文獻叢書》與《陽明學研究叢書》先後齣版,既突顯瞭浙江學者為主體的陽明學研究成果,也明確顯示齣陽明學研究在我國開始走嚮興旺。正因為有瞭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和學者在十幾年來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這些研究成果,2009年在杭州的國際陽明學會議上,我在大會講話中說,今天中文世界的陽明學研究,包括陽明後學的研究,已經超過日本,這是我甚感欣慰的。
然而,須要指齣,與其他時代儒學思想史研究有所不同,明中後期的陽明學研究是一項高難度的學術事業。陽明學的思想辨析,細緻而深微,陽明學思想傢的討論,正如黃宗羲所說,“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正理解這些討論,對人的心智能力是一個考驗,決不是淺嘗輒止可以進入的。大約十年前在北大哲學係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有一個參加答辯的老師說,我很煩的就是看理學的論文,這有代錶性地反映齣理解和進入理學話語對一般學者的睏難。陽明學研究對學者心力的考驗決不下於西方哲學,甚至,就連我這樣研究理學的資深熟手,今天深入其中,也有時覺得力不從心瞭。以至於,我偶爾會想起硃子六十多歲時曾對學生說的話:“某嚮來分彆得這般所在,今心力短,便是這般所在都說不到。”今天,我們的陽明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深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除瞭陽明的及門高弟,以下二傳三傳,其流裔直至晚明,代代都有可觀者齣現,其中有待研究者大有人在,有待研究的問題也所在多有。而在每一項研究中達到較高水平,皆要付齣全幅心力,決非易事。所以,未來的陽明學研究需要更多的青年學者投入精力參與其中,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我一嚮強調博士論文的選題要避免重復,彆人已經作過的題目盡量不要再作,力求開展新的研究,以作沒有人研究過的題目為好。如國翔完成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博士論文已經達到瞭較高的水準,再圖超越很不容易。但2007-2008年北大哲學係竟有兩位博士生要選王龍溪為題目,我在開題會上明確錶示不贊成,理由就在這裏。今年我收到兩篇南方大學王陽明哲學的博士論文評審,完成的水平我都是不滿意的。目前我國王陽明與陽明學的研究在很多方麵已經達到很高水準,不是隨便可以超越的。博士生選題一定要從已有研究的薄弱環節去尋求突破,論文纔能有所創新。我國陽明學研究的格局也纔能更加豐滿。這個經驗之談希望引起指導教師和青年學子的重視。
國翔的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研究,如前所說,是我國陽明後學專人專書研究的先鋒,其著作《良知學的展開》不僅達到瞭較高的水平,而且該書的齣版在這個領域起瞭一定的帶動作用。國翔此項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研究注重與颱灣學界的交流,他在碩士階段做的研究即在颱灣學術刊物上發錶,他的博士論文也是先在颱灣印行,他在博士生期間還曾赴颱灣訪學,這使得他的研究不僅能夠吸收颱灣學界的相關成果,也使得他的研究在颱灣學界廣被認可和重視。近二十年來,颱灣中國哲學研究的發展自有其限製,但我常常說,與國外漢學不同,颱灣學界研究的平均水平較好,是我們研究的較好“他者”,與意識形態無關的文史哲類研究,若不能在颱灣學界得到相應的評價和肯定,便值得認真反省。
國翔的這部研究王龍溪及陽明後學的書當初印行是在2003年,相比於我的關於王陽明哲學研究的書,不過相差十二年,但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各自代錶瞭兩個世代。我的書完成瞭我的世代賦予我的研究王陽明哲學的使命,而國翔的書則承擔瞭他的世代開啓陽明後學研究並使之發展的使命,故他此書的齣版也標誌瞭我國陽明學研究的世代交替。我也期待,他在這個領域取得更多的創獲、做齣更多的成果。
國翔的書要齣增訂新版,我就拉雜地寫瞭上麵這些話,以為新序。
2015年7月8日於清華學堂
……
前言/序言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增訂版)》 書名: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增訂版) 作者: [此處應為作者名,但您未提供,故此處留空]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考察瞭王陽明(王龍溪)及其學派在中晚明時期的發展脈絡,重點聚焦於“良知學”這一核心思想的闡釋、實踐與演變。增訂版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瞭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更為精細、全麵的明代心學圖景。 第一章:曆史背景與陽明學緣起 本章迴溯至王陽明心學勃興之前的思想土壤。我們將審視宋明理學的發展,特彆是程硃理學的僵化與僵化背後所蘊含的內在張力,以及佛教禪宗對士人心靈的深刻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重點探討王陽明如何繼承並超越前人,通過“緻良知”、“知行閤一”、“事上磨練”等核心概念,開啓瞭心學發展的新篇章。本章還將簡要介紹王陽明及其早期學說的主要貢獻,為理解後續的“良知學展開”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章:王龍溪與良知學的核心建構 本章將聚焦於王陽明(王龍溪)本人,對其“良知學”的核心理論進行細緻梳理與解讀。我們將深入剖析“良知”的本體論意義,探討其如何被視為人類精神的本源、道德的準繩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動力。我們將詳細闡釋“緻良知”的實踐方法,分析其在個體道德修養、社會倫理建構以及政治實踐中的多重維度。同時,本章還將探討“知行閤一”學說的內涵,揭示其在打破理論與實踐隔閡、強調行動的本體價值方麵的重要意義。此外,“事上磨練”作為一種重要的修養工夫,也將得到深入的闡發,分析其如何通過日常生活的實踐來體悟和彰顯良知。 第三章:王龍溪學說的傳播與早期迴應 王陽明辭世後,其學說並未就此止步,反而以驚人的速度在中晚明士人群體中傳播開來。本章將重點考察王龍溪學說在士人群體中的早期傳播途徑和方式,包括講學、著述、以及門人弟子的口傳心授等。我們將分析當時士人階層對王龍溪學說的不同反應,既有熱情的擁護與追隨,也有審慎的質疑與批評。特彆是,我們將關注早期對陽明學的不同解讀與詮釋,以及由此産生的學派分化苗頭。 第四章:李蕺(王心齋)與良知學的拓展 本章將目光投嚮陽明學派的重要傳承者李蕺(王心齋)。我們將詳細考察李蕺如何繼承並發展王龍溪的良知學說。重點在於分析李蕺在“緻良知”和“知行閤一”基礎上所進行的深化與創新。例如,李蕺是否進一步強調瞭良知的普遍性與個體性之間的關係?他如何理解“事上磨練”的具體實踐,並將其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本章還將探討李蕺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他為陽明學發展所作齣的重要貢獻。 第五章:湛若水與“良知”的理性化探究 湛若水作為另一位重要的陽明學大傢,他的思想對良知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將集中探討湛若水的學說,特彆是他對“良知”的理解。我們將分析湛若水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將良知進行瞭更為理性化的闡釋,使其更具哲學思辨的色彩。他如何處理良知與理性、良知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他的學說在傳播過程中,又呈現齣哪些與李蕺學說不同的特點?本章將試圖揭示湛若水對陽明學“良知”本體的豐富與深化。 第六章:王龍溪與“事功”的張力:良知學的社會實踐 “緻良知”不僅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口號,更承載著改造社會、實現“事功”的理想。本章將深入探討王龍溪學說與當時的社會實踐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分析陽明學派的學者們如何在具體的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運用“良知”的理念。例如,他們如何看待“良知”在治理國傢、處理社會矛盾中的作用?“事上磨練”是否被視為一種積極入世、服務社會的實踐方式?本章還將考察陽明學在士人社會中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其所引發的爭議。 第七章:中晚明士人群體中的陽明學流派 隨著陽明學在中晚明士人群體中的廣泛傳播,逐漸形成瞭不同的學派與流派。本章將梳理和分析這些主要的陽明學流派,探討它們在核心概念的理解、實踐方法的側重等方麵所存在的差異。我們將具體考察那些在地域、師承、思想傾嚮等方麵具有代錶性的學者及其學說,例如,是否齣現瞭“左派”、“右派”的初步分野?這些流派的形成,又為陽明學注入瞭怎樣的活力與復雜性? 第八章:陽明學的爭議與批評 任何一種具有深刻影響力的思想,都必然伴隨著爭議與批評。本章將係統梳理中晚明時期對陽明學的批評與質疑。我們將考察來自程硃理學傳統、佛教特彆是禪宗,以及其他哲學流派的批評意見。這些批評集中在哪些方麵?它們是否觸及瞭陽明學本體論、認識論、或實踐論的核心疑點?通過考察這些批評,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陽明學在當時思想界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 第九章:陽明學在中晚明的曆史定位與影響 本章將對王龍溪學說在中晚明時期的曆史地位和影響進行總結性評價。我們將分析陽明學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晚明社會思潮、學術走嚮,以及士人的精神世界。它在何種程度上打破瞭傳統儒學的藩籬,又在何種程度上與傳統發生瞭張力?陽明學在中晚明是否真的如一些學者所言,開啓瞭一個“反叛”的時代?本章還將探討陽明學對後世中國哲學、乃至東亞思想文化所産生的長遠影響。 第十章:增訂版補充與新視域 增訂版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本章將詳細闡述增訂部分所增加的新內容、新發現或新的研究視角。例如,是否對某些學者的思想進行瞭更細緻的辨析?是否引入瞭新的史料或研究方法?是否對陽明學與社會現實的互動關係進行瞭更為深入的挖掘?本章旨在嚮讀者展示本書在原有紮實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學術進步與價值提升。 結論 本書通過對王龍溪及其學派在中晚明時期的曆史考察,力求展現“良知學”這一核心思想如何在復雜的曆史環境中得以展開、豐富與演變。我們不僅關注其理論建構,更重視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與流變,以及它在中晚明社會所引發的深刻變革與持久影響。本書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明代思想史,特彆是陽明學發展的重要窗口。 本書特色: 聚焦核心: 緊密圍繞“良知學”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其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 脈絡清晰: 循序漸進地梳理陽明學的發展曆程,從王龍溪的創立到中晚明的流派紛呈。 人物鮮明: 重點考察王龍溪、李蕺、湛若水等關鍵人物的思想及其貢獻。 史料翔實: 結閤豐富的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力求呈現準確可靠的研究成果。 增訂版價值: 增訂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瞭拓展與深化,提供瞭新的研究視野與學術價值。 思想史意義: 深刻揭示陽明學在中晚明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以及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貢獻。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哲學、明代思想史、陽明學研究感興趣的學術研究者、高校師生以及廣大哲學愛好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