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提供备考方案,设计创意新题。
举重若轻,一本书即可备考传统文化试题。
《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覆盖了高中生应知的传统文化的全部知识点,包括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梳理、儒道经典著作研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解读、经典文论精粹例谈、传统文化散文专题阅读和传统文化写作素材积累六个部分。依据《考试说明》能力考查的不同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简介和专题论述等不同方式的解读,并设置了备考方案、创新题型等板块,帮助考生有针对性的备考高考传统文化类试题。适合从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使用。
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梳理
人文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儒家基本思想及其演变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老子/庄子/《淮南子》)
道家基本思想及其演变分派
其他重要学说及其代表作(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
官职典制(官职制度/皇室官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武官官职)
古代礼仪(政治礼仪/生活礼仪/姓名称谓)
教育科举(政策/学校/教师/学生/教材/考试)
历史
史书基本概念
特色史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汉字(六书/成语/谚语/歇后语/谜语/对联)
文学
诗歌(《诗经》《楚辞》《乐府诗集》)
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世说新语》)
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艺术(书法/国画/音乐/戏剧/建筑)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
地理
服饰器物(服饰/家具器物)
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炊具食器)
交通出行(交通工具/游玩出行)
儒道经典著作研读
《论语》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高考真题/创意新题
《孟子》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高考真题/创意新题
《大学》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创意新题
《中庸》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创意新题
《老子》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创意新题
《庄子》
思想主张/热点探究/备考方案/高考真题/创意新题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解读
富强:自立自足自强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民主:天下之公理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文明:造就有修养的人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和谐:平衡协调的力量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自由:使自己变得更好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平等:不言而喻的真理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公正:比阳光更光辉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法治:人类的理性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爱国:像呼吸一样自然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敬业:从职业到事业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诚信: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友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名句解读/创意新题
经典文论精粹例谈
《 典论·论文》:“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文赋》:“缘情绮靡”的文学宣言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 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的文论经典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诗品》:“百代诗话之祖”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 沧浪诗话》: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闲情偶寄》:明清曲论集大成之作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 随园诗话》: 倡导“性灵”的诗话巨著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人间词话》:中国近代词学的开山之作
初识经典/深入品评/精华选读/探究空间/创意新题
传统文化散文专题阅读
食物在孕育礼俗中的作用
古代婚礼文书
古代汉族成年礼
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
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
意象与情感
诗的意境
古代小说的民间信仰经卷功能
虚和实
道德,“发生”还是“诞生”
丹书铁券
远去的邮驿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古代俗文学
姓氏中的历史密码
传统文化写作素材积累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阳货劝孔子
孔子因材施教
孟子与公孙丑
君子不素餐兮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预言
晏子宴上挫晋使
宣王好射
卞庄子刺虎
优孟衣冠
鸡鸣狗盗
信陵君与平原君
公孙穆与吴裕
鲁班刻凤
欧阳询读碑
范纯仁: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常羊学射
客套误事
阎百诗:勤奋成就学业的励志典范
曾国藩:受得了委屈,成得了大器
贪喝美酒与拒赏碑帖
孝子刘平与挚友荀巨伯
参考答案
儒家基本思想及其演变
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生发提出若干关于为政和修身的思想。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强调“德治”“仁政”“内圣外王”,重视伦常、忠孝。
1.“ 礼”“乐”与“伦常”
儒家思想中的“礼”就是指社会应有的道德秩序。在孔子看来,东周以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强调礼、乐、伦常,表面看是维护周礼,实则是希望君民各守其位,稳定社会秩序。强调“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等“伦常”关系,强调各种仪礼制度等,都是在通过“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认识和定位。所以,礼、乐、伦常看似有崇尚等级制度不平等的弊端,但实则是封建社会稳定社会的重要方式。
2.“仁”与“仁政”
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爱人。“仁”的提出,主要不是对百姓的要求,而是对统治者的希望,希望君王能够怀仁而爱民,所以,也就成为了“仁政”思想,强调君王应该顺应民意,以德治国,以仁为政,通过内圣而达到外王,而非通过武力而达成霸业。所以,仁政的提出,看起来是服务于君王治国得天下的利益,实则是为了达到稳定社会、利于百姓的宏大理想。
3.“义”与“忠孝”
在伦常的基础上,做符合道义的事,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道义约束,对君王要忠心,对长辈要孝敬,对丈夫要顺从,对兄弟要尊重,对朋友要诚信,为官要清廉,等等。以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稳定的社会状态。
4.“ 中庸”与“忠恕”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观点,主张治学、为人、处事都要不偏不倚、合乎节制、中正中和、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具体要求有德之人需要“三达德”(即智、仁、勇这三大品行),“五达道”(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行九经”(用中庸之道治理天下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崇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才能达到“中庸”境界。其实,在为人处事方面,“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人际关系达到和谐亲密,自身修养达到至诚至善。
思想演变
1. 春秋时期。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提出“仁”这一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主张“礼”,期望维护周礼,达到社会稳定。“仁”与“礼”的提出,奠定了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奠定了儒家正统的地位。
2.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 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家经典毁于一旦,无形的儒家思想虽然不可消除,但儒家跌入谷底,仅存埋藏的微弱生命等待复苏。
4.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苏了儒家思想的同时,又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5. 唐朝。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思想的盛行,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到唐朝中期,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促成了儒家思想的复兴。
6. 宋元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程”是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朱”是南宋哲学家朱熹。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继承了二程思想,完善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 明朝中期。一代大儒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
8. 明朝后期。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儒家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驱,也是促使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的人。
9. 明末清初。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撼动了传统儒学的地位;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批判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指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理相依”的唯物主义观点。儒家思想既是被打压,也是被发展完善。
……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学生,我最关心的是《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的备考实用性。在这方面,这本书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它不仅梳理了重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书中有很多精选的例题,并且对这些例题进行了详尽的解析,让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考试中。它还特别强调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遗忘和混淆。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章节后面设置的“考点聚焦”和“易错点提醒”栏目,这些都像是指南针一样,帮助我精准定位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最怕的就是枯燥和乏味,《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那些之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它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举个例子,在介绍古代的节日习俗时,它不仅仅是列出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还会描绘出当时人们庆祝节日的场景,讲述与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甚至还会探讨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完全没有一般备考书籍那种压抑和机械的感觉。
评分在阅读《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文化背后的意义,去感受文化的温度。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时,它不仅仅会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手法,还会探讨这些诗词所承载的时代情感和人生哲思。它引导我不仅仅是记住那些优美的句子,更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古人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
评分《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存。它并没有因为是高考备考书籍而牺牲内容的深度,相反,它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会深入探讨一些更具思辨性的内容。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它会涉及到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这本书的广度也非常令人称道,它不仅涵盖了主流的儒释道思想,还涉及了诸子百家、医学、天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卷。
评分阅读《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的过程,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递,更是关于价值的熏陶。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在学习“孝道”时,我更加理解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诚信”时,我更加坚定了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评分《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在知识点的梳理上,做到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它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内容,分解为易于理解的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在介绍完某个主题后,它还会通过小结、归纳等方式,帮助读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会进行清晰的辨析和对比,例如,在区分“仁”与“爱”时,它会详细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减少了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让我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
评分初次翻阅《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其内容的翔实度和体系化的构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但往往碎片化、不成体系,读起来像是零散的珍珠,难以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项链。而这本书,则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蓝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分支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网络。它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的教材,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你理解文化的脉络和精髓。比如,在讲解儒家思想时,它不会仅仅罗列“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演变和影响,甚至还会联系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让你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陈旧古板,而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学习资料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排版设计精美,图文并茂,阅读体验非常好。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插图、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物照片,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这些视觉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版面,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比如,在介绍古代建筑时,书中会配上精美的建筑图片;在讲解书法艺术时,则会展示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拿到《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的“性价比”。作为一本高考备考书籍,它不仅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而且价格也非常合理。市面上有很多备考资料,价格高昂,但内容却不尽如人意。而这本书,则用实在的内容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我的认可。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学习伙伴,它陪伴我度过了备考的时光,给予我知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它让我觉得,即使是在备考的压力下,我也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尤其是临近高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这块内容,着实让我犯了难。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高考版)》时,心里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直接点明了其功能性,让我觉得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迫不及待地买回家后,我便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探索之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有条理的方式,将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思想道德、哲学智慧,到文学艺术、历史进程,再到民俗风情,几乎涵盖了高考所需的各个方面。它的内容组织方式,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着我们认识和理解。
评分正版,好书,对于高中生语文学习有帮助。
评分喜欢京东买书,发货也快,包装完好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不错。值得信赖。
评分还是不错滴,起码知道高中生大概的知识范围是什么,从小学就开始补。
评分物流真没得说,订单到收货不到24小时,太便捷了。
评分一直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书,这本适合高中生,拓宽知识面很有必要。
评分轻型纸,古代文化常识,有点浅
评分书很好,分类清晰,内容翔实,出版社值得信赖。高三学生需要阅读积累。
评分宝贝收到了,真的你错,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