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严 著
图书标签:
  • 印严
  • 禅诗
  • 诗画
  • 佛教艺术
  • 中国画
  • 书法
  • 菩提
  • 艺术
  • 文化
  • 心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18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7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选择50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僧侣诗人,辑其诗入画。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的出版形式,是有诗有画,诗是印严选出的诗,而画则是印严的画,一首诗一幅画,都是印严揣摩诗意而借用水墨做出的诠释。

目录

我昔未生时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壁上诗
一住寒山
终不逐时情
竹里馆
听蜀僧浚弹琴
示法诗
送童子下山
题张僧繇醉僧
沩山牛
题僧院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归湘南作
几度逢春
小雪
题鹤林寺僧舍
月夜泛舟
鱼鼓颂
宿山寺
示法偈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山居诗
击竹悟道偈
尘劳迥却偈
空门不肯出
过水偈
滔滔不持戒
忆住一师
船居寓意
野居偶作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焰里寒冰结
示寂偈
家在闽山
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
精舍遇雨
片云
金屑眼中翳
见花悟道偈
示徒颂
清风楼上
幽鸟语如篁
开悟诗
闲居
感怀诗
有省偈
杂诗门
自题月轩
送僧
书惠崇师房
秋径
泛若邪、溪
夜感
吊长禅师
书林逸人壁
幽居即事
寺居寄简长
留题云门寺
西来意颂诗
酬伉上人
山中
山中
自叹
古意
上仁宗皇帝乞还山
题逆旅壁
早梅
送王山人归千峰
闲田地
山居
赞师偈
退黄龙院作
题西林壁
水出昆仑
临平道中
绝句
题西湖僧舍壁
绝句
白云庵
天开岩
投机偈
终日看天
槿花
寄无垢居士
绝句
静林寺古松
晚春
偶然
春有百花
天目山
病中示诸子
自赞
妙峰即景·梦庵
祝发偈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原韵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虚云
吟茶诗
后记

精彩书摘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
  在诗中作者对天命观即畏天命的大胆质问及挑战。“天公没生我的时候,我还没有知与所知等烦恼业障,是清静无为的自性。你既然强生了我,我要问你,生我是为什么?”虽然诗人知道是业力轮回所作,其实是代迷失的人在作一个假问而已。诗人又进一步质问天公:“你生了我,又让我衣不蔽体,感受到身体的寒冷痛苦,又让我无食而饥饿其体,是为什么?”其实,诗人是通过这一质问,让众生感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反思。那怎样回头呢?诗人再次提出:“天公呀!天公!把我还给你,让你还回未生时的我。”来教知“我们只有回归本性,才能摆脱天公生我,让我受寒受饥的境界”。
  在学佛修禅的角度去看待它时,它只是跟我们讲了一个真理,自性本清净,只因业力的染着,让我们迷失而再轮回,既然在轮回的生命中,也就身不由己,感受着肉身受天气、饥饿的考验。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要恢复自性的清净,回到轮回前的法身境界。
  身是菩提树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奠使惹尘埃。
  【作者】 神秀(约606—706),唐初湖北蕲州东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拜弘忍为师。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为唐中宗、唐睿宗所尊崇,时称“三帝国师”。卒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
  【赏析】 这是一首宣扬禅理的示法诗,是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在承担佛祖心印心法的见地上呈现的一首证道的禅诗,也是禅宗分南北、渐顿的寂、义福等的一首代表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神秀大师是禅宗北派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与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只有借助人身才能修行,也是从人身的心上入手,于世间上行持,从中才能产生智慧,成就佛身。心性是观照的体,它如明镜台一样显出它的光明,才能看到它表面的净与尘。同样的,我们只有借助于人身在世间的对待,才能通过智慧反观,看到它本具有的清净。因为将身与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有违佛说的空性之理。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被世间的尘垢所染蔽,这也是众业自造的业力因果所为,所以要时常拂拭,观照它的觉性,使它不被外境所转,不要让它沾上世尘,以保持它本性的纯净,这个清净的觉性就是佛性。又时时勤拂拭,即有为而修,是次递修持,所以与南宗的顿悟相去甚远,也是南北宗之别,在理在法上的差异。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不具备上上根之器时,在见道悟禅的过程中,它是需要资粮的,也是诸缘具备才能见道。心性虽然是清净的,但业力在左右我们的色身时,它也就迷失了,只有清除业力,才能恢复,在清扫的同时,也要做到不再造业,才没有新的因果业缘来障碍心性。
  菩提本无树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禅宗第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生于南海新兴。投蕲州参见弘忍,被选为法嗣,密授法衣。他的说教由门下弟子汇成《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徒作品中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
  【赏析】 唐龙朔初年(661年),慧能慕名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在碓房舂米。数月后,弘忍命弟子各作偈,以便从中遴选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慧能则针对神秀之偈复作此偈。弘忍对神秀的偈不甚满意,对慧能则倍加赞赏,秘密地把衣钵传授给他。
  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佛禅哲理诗,也是禅门南北的宣言书,为南北分野最重要、最典型的代表偈。这首偈中,否定了菩提树与明镜台等物质的本体存在,表明诸相皆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诸相的本体,人性中本来具有佛性,只需明白佛性即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而一切诸相均非实有,本自虚无,又何来的菩提树与明镜台呢!而偈中的“无”与“非”二字用得正妙,正是佛性常在,本自清净,本来无物,哪来的尘埃?当明白时,便可当下成佛。
  慧能大师承先启后,为中国禅宗从理论、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凡脱俗的成佛捷径,开辟了一代禅风,是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人。
  ……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 一、 缘起:禅意之花的绽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绘画与诗歌一直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形式。而当它们遇上禅宗的智慧,便诞生出一种独具深邃意境的艺术表达——禅画与禅诗。这种艺术形式,并非单纯的绘画技巧或文学辞藻的堆砌,而是艺术家内心对宇宙人生、佛法真谛的感悟与体悟,通过笔墨与文字,以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方式呈现出来。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正是这样一本凝聚了艺术家印严先生多年禅思与笔墨精粹的作品集。本书精选了印严先生创作的百余幅禅画,并为每一幅画都配以一首精心构思的禅诗。这并非简单的图文对照,而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二者相互渗透,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富有启示的禅境。 本书的缘起,源于印严先生对禅宗“以心传心”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禅意,往往超越了语言的限制,需要一种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来传达。绘画的视觉冲击力,与禅诗的言外之意,恰好能够弥补彼此的不足,共同触及观者的心灵深处,引发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印严先生希望通过这本画册,将他在修行路上所体悟到的点滴感悟,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式,与同道者乃至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精神富足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 构成:诗情画意的交融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并非一本简单的画集或诗集,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呈现。本书的构成,围绕着“禅”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多层次的艺术表达。 1. 绘画:笔墨间的静谧与禅机 印严先生的画风,以写意为主,讲究意境的营造。他的笔墨,或疏淡写意,勾勒出山水一角,或浓墨重彩,描绘出枯木寒鸦。然而,无论笔触如何变化,画面始终弥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他笔下的山水,并非追求形似的逼真,而是捕捉其精神气质。一抹远山,几点飞白,便勾勒出云雾缭绕的空灵;一株古树,几笔虬枝,便展现出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韧性。 在人物画方面,印严先生擅长描绘古代高僧的形象,如达摩、慧能等,或是在山林间参禅悟道的隐士。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神态安详,目光深邃,仿佛洞悉世事,又超然物外。即使是寥寥数笔,也能将人物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 动物的描绘,也是印严先生画作中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松鼠、猿猴、猫咪等,不再是简单的动物写生,而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情感和禅意。一只静卧的猫,眼神中透露着懒散与智慧;一只攀爬的猿猴,动作间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野趣。这些生灵,在印严先生的笔下,仿佛也成为了参悟禅法的生动注脚。 印严先生的绘画,尤其注重留白的运用。他认为,“白”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空”的象征,也是禅宗“空性”思想的体现。画面中的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在静默中体悟画面的深层意蕴。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正是禅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思想的生动写照。 2. 诗歌:字里行间的禅意流淌 与绘画相得益彰的是印严先生创作的百首禅诗。这些诗歌,字数不一,形式不拘,或五言,或七言,或自由体,但都紧紧围绕着画面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诗歌并非对画面的简单描述,而是对画面背后禅意的进一步阐释和升华。 印严先生的禅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意蕴深远。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佛法道理,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之中。例如,画面中描绘一轮明月,诗中或许会写道:“清辉满空界,万物皆寂然。心似明月皎,不染一丝尘。”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月夜的景象,更借明月喻示心的清净无染,将禅宗的“净心”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禅宗色彩的词语,如“空”、“无”、“自性”、“菩提”、“涅槃”等,但并非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诗句之中,与画面意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这些诗歌,如同点睛之笔,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让观者在品读诗句的同时,进一步领略画面的禅机。 3. 画禅合璧:无声的对话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画与诗的完美结合。每一幅画都经过印严先生精心构思,力求在画面中蕴含禅意;每一首诗,也都是在观赏其画作后,由印严先生提笔写就,力求捕捉画面的精髓,并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延伸。 观赏本书,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看画,再品诗。在欣赏完一幅画后,再阅读配诗,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诗歌为画面注入了灵魂。另一种方式是先读诗,再看画。在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后,再去看画,会发现画面与诗歌中的意境丝毫不差,甚至在某些细节上,给予了诗歌更直观的补充。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弦外之音”的艺术魅力。画与诗,如同两位对话者,用各自的语言,共同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觉悟的故事。它们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禅意与智慧的艺术空间。 三、 内容: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洗涤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宗教的范畴,而是触及了人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与追求。本书所传达的禅意,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是对个体存在的反思。 1. 对生命无常的体悟 禅宗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无常是生命的本质。印严先生的画作与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命短暂与变迁的感悟。例如,一幅描绘落叶的画,配以“秋风吹落叶,片片入泥尘。悟得生灭法,无常亦是真。”的诗句,便将生命的流逝与轮回之理,表达得既有诗意,又富哲理。 2.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本书通过描绘宁静的山水、安详的人物、悠然的生灵,以及富有哲理的诗句,引导观者关注内心的平静。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禅境,身心得到放松与净化。 3. 对个体存在的反思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关注个体的觉醒与自我认知。本书中的许多作品,都鼓励观者向内观照,反思自身的念头、欲望与执着。例如,一幅描绘空 vase 的画,配以“ vase 空却未,心空方是真。莫执手中物,放下即光明。”的诗句,便启示观者,真正的“空”并非物质的虚无,而是内心的解脱。 4. 对生活美学的展现 本书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印严先生的画作,简约而不简单,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其诗歌,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书不仅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启迪,也能够提升观者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 四、 价值:艺术的瑰宝与心灵的指南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不仅是一本精美的艺术画册,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1. 艺术价值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本书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在当代的一种创新性融合。印严先生的绘画功底扎实,意境营造独具特色,而其诗歌创作,也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禅思。本书为研究当代禅画、禅诗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 2. 哲学价值 本书所蕴含的禅宗智慧,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本书能够帮助人们减缓脚步,反思人生,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它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将深刻的哲学思想,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3. 教育价值 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禅宗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一本极佳的学习材料。通过欣赏画作,品读诗歌,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禅宗的理念,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4. 收藏价值 作为一本集绘画、诗歌、禅思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本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它不仅能够为观者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更是一件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五、 结语:静心观照,感悟人生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是一次静心的邀请,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翻开这本书,请放慢您的脚步,让目光在画作中游走,让思绪在诗句里沉潜。您将不仅仅看到一幅幅精美的画,读到一首首优美的诗,更会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一种触及灵魂的启迪。 在印严先生的笔墨与文字之间,愿您能找到内心的宁静,感悟生命的真谛,体验“菩提”的清凉,品味“禅诗”的妙趣。愿这本书,成为您在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您走向更开阔的心灵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沉静而睿智的语言,与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初次翻阅,就被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素雅的画风所吸引。印严法师的画,用笔极其简练,却总能在寥寥数笔之间勾勒出深远的意境。我尤为喜欢他画的“竹”,那遒劲的竹竿,那摇曳的竹叶,仿佛带着风的气息,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与之相配的禅诗,更是如同为画面注入了灵魂。它们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书中有一首诗,描绘的是“枯木逢春”。配上的画,可能只是一株看似枯萎的老树,但枝头却悄然冒出了几抹新绿。诗句则写道:“落尽残华,自有新芽。莫愁前路,皆是繁花。”这句话,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即使经历了艰难困苦,也终将迎来新的生机。法师的画作,大多以水墨为主,留白之处更是巧妙,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他的禅诗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常常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只伸出爪子的猫,旁边配诗:“收放自如,何尝不是一种智慧。”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过于执着于“得”与“失”,而忽略了“收”与“放”的智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智慧并非总是深奥难懂的,它就藏匿在日常的山水草木,藏匿在最简单的笔墨诗句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得以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印严法师的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画中的山水,不追求形似,而更注重神似,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山峦的巍峨、溪流的灵动。我特别喜欢他画的“孤舟”,一叶扁舟,漂荡在水面上,画面简洁而意味深长,仿佛诉说着人生的孤旅和随波逐流的命运。而与之相伴的禅诗,更是如同画中的点睛之笔,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我记得有一首诗,写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配上的画,可能只是一片飘落的叶子,画面极简,却能引发我对宇宙宏大的思考。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让我惊叹于法师的智慧。法师的画,多以水墨为主,色彩运用极为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赋予了画面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白之处,更是巧妙,让观者得以在其中驰骋思绪。这与他的禅诗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追求一种“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境界。我常常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泓清泉,旁边配诗:“心净则国土净。”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内心的平静,是否真的能够影响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匿在日常的山水草木,藏匿在最简单的笔墨诗句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尤其适合在某个寂静的午后,或是宁静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翻阅。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素雅的封面,传递出一种内敛而沉静的气息。翻开书页,印严法师的笔墨与诗句便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他的画,用笔简练到极致,却能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无限的意境。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山水景物的画作,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云雾缭绕的山峦,或是水墨淋漓的远山。这些画并非追求写实,而是注重意境的传达,仿佛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法师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而与之相配的禅诗,更是如同为画面注入了灵魂。它们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只孤鸟在枯枝上休憩,画面极其简洁,却传递出一种孤独而坚韧的意境。配诗:“孤影独立枝,风雨亦有时。静待春风暖,自有归巢时。”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一只鸟的描绘,更是对人生际遇的一种写照。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希望。法师的诗画,最打动我的是它们朴实无华的风格。没有刻意的卖弄,没有故作高深,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他似乎是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将对人生的思考,都融入到了这些诗画之中。我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描绘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境,配上一幅极简的花瓣画,便让我领悟到,宏大的事物往往蕴含在微小的细节之中。这种视角,极大地改变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导师,用最温柔的方式,引导我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它不强求我去做什么,只是让我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力量的源泉。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忙碌生活中,渴望找到一丝宁静与智慧的人。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我真的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第一次翻开,就被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质感吸引住了。印严法师的画,用笔极其简练,但又恰到好处,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山水意境,或者动物的神态。我最喜欢的一幅画,画的是一潭秋水,水边几株芦苇,几片落叶,画面异常干净,却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水底的深邃。配上的禅诗更是点睛之笔,简短的几句,却意味深长。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史诗感,也没有那些矫揉造作的抒情,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对内心状态的描摹。比如,有一首诗写的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是大家熟知的诗句,但配上法师一幅素雅的窗棂画,竟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我开始思考,这句诗不仅仅是对月光的描写,更是对孤独,对思念,甚至是对人生迷茫的一种隐喻。法师的诗画结合,不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画是诗的意境延伸,诗是画的灵魂升华。我发现,许多画作并没有明确的色彩,多以水墨为主,但这反而更能激发我的想象力。我会根据画面的留白,去想象那片天空的颜色,那棵树的枝干有多粗壮,那条河的水流有多急。而诗句,则引导着我去体会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有时候,我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久久不能回神。我会反复思考法师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他似乎并不想给我们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这些诗画,引导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与法师的“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是通过他的作品进行的。书中有很多关于“放下”、“随缘”、“无我”的思想,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起来很遥远,但法师通过这些朴实无华的诗画,将它们融入到最寻常的景物和事件中。比如,画一只即将凋零的花朵,配诗“春风吹又生,何必苦执着”。这句话,让我一下子从对失去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开始思考生命的循环和更新。这本书,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或者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宁静的,是智慧的,也是充满力量的。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净土的人。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意境”。它不是一本你可以快速浏览的书,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香茗。印严法师的画,笔触极其简练,却总能捕捉到事物最本质的神韵。我特别喜欢他画的“一叶知秋”,枯黄的叶子,在空中飘零,画面干净得只剩下那片叶子和它背后的留白,却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生命的无常。而这幅画所配的禅诗,更是将这份意境推向了极致。诗句简短,却字字珠玑,仿佛是从大自然的呼吸中提炼出来的。我记得有一首诗,写的是“山静鸟飞绝,不见有人迹”。配上的画,可能只是几抹淡墨勾勒的山峦,空旷而幽远。读到这里,我不再仅仅是看到一幅画,而是仿佛置身于那片空寂的山林之中,体会那种“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静谧。法师的画,很少有复杂的构图,他似乎更擅长于捕捉瞬间的灵感,将大自然的微妙之处,将内心的某种感触,用最纯粹的笔墨表达出来。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手法,与他的禅诗风格完美契合。禅诗同样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哲理。我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只伸出爪子的猫,旁边配诗:“收放自如,何尝不是一种智慧。”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过于执着于“得”与“失”,而忽略了“收”与“放”的智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智慧并非总是深奥难懂的,它就藏匿在日常的山水草木,藏匿在最简单的笔墨诗句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简直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从未触及的内心世界。最初翻开它,我只是被扉页那幅意境悠远的画吸引,画面中淡墨晕染的山水,几笔勾勒的松柏,传递出一种沉静而疏朗的美。紧接着,印严法师的笔触随着诗句一同流淌,每一幅画都仿佛是为眼前的禅诗量身定做的注脚,又像是诗句凝固成视觉的载体。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画作,枯藤老树,孤舟独钓,或是山间薄雾缭绕,都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这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的华丽,而是近乎孩童般的纯粹,笔墨间没有一丝造作,仿佛是心随手走,随性而发。而那些诗句,初读时可能觉得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法师并未直接宣讲佛法,而是将生活中的点滴、自然的感悟,通过简练的语言提炼出来,如同禅宗公案,引人深思。比如某一首诗,描绘的是“一叶落,知秋意”,配图是一片孤零零飘落的黄叶,画面干净得只剩下这片叶子和它背后的虚空。读到这里,我不再仅仅看到一片叶子,而是联想到生命的无常,岁月的流转,季节的更替,以及这背后所包含的宇宙规律。这种由表及里的触动,远比冗长的说教来得有力。书中的禅诗,许多都围绕着“空”与“有”、“动”与“静”、“色”与“空”这些经典的佛教哲学概念展开,但法师的表达方式却异常灵活,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例如,他会描绘“扫地僧”的身影,配上一幅极其简朴的庭院扫地图,诗句却点明“一扫尘埃,心亦净”的意境。这种将高深的佛法与日常劳作相结合,让我觉得禅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而那些画作,更是将这种意境具象化,它们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传达一种心境,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有时候,我会在读完一首诗后,反复端详配图,试图从中捕捉到法师在创作时的那一刹那的灵感,那种对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那份从容不迫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禅林,在墨香与诗韵中,慢慢地与自己对话,与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平静的自己和解。它不适合快餐式的阅读,需要你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画册,不如说是一本通往内心深处的地图。第一次翻开,就被那股淡雅的墨香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印严法师的画,总是带着一种“减法”的美学。他用最少的笔墨,去勾勒最动人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他画的“枯藤”,寥寥几笔,却仿佛能感受到藤蔓的遒劲和生命的顽强。而与之搭配的禅诗,更是如同画的点睛之笔,简短却意味深长。例如,书中有一首诗写道:“世事如浮云,聚散皆是缘。”配上的画,可能只是几抹淡墨晕染的云,飘渺而虚无。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聚散离合,体会到了“缘起缘灭”的无常。这种意境,不是用言语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极简的画面和诗句,直接触及我的心灵。我发现,法师的画作,很少有浓墨重彩,多以水墨为主,留白之处更是巧妙,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他的禅诗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曾在某个失眠的夜晚,随手翻开这本书,看到一幅画,描绘的是一盏孤灯,旁边的诗句是:“长夜漫漫,心灯不灭。”那一刻,我心中的焦虑和不安,似乎都被这句诗和这幅画所抚慰。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黑暗,内心的光明也能够指引方向。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发现,我曾经执着于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法师的诗画,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杂念,也指引了我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我并没有追求要成为一个“得道高僧”,但我渴望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它教会我用一种更超然、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满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放下多少。我向所有渴望在纷扰生活中,找到一丝清凉与智慧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旅行。印严法师的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他用最朴素的笔墨,勾勒出最动人的意境。我最喜欢他画的“老僧”,一个佝偻的身影,坐在蒲团上,画面极为简洁,却传递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智慧和安详。而与之相伴的禅诗,更是如同为画面注入了灵魂。它们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书中有一首诗,写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配上的画,可能只是几笔勾勒的刀和佛像,画面极简,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内心的执念,是否是我们最大的束缚。法师的画,多以水墨为主,留白之处更是巧妙,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他的禅诗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常常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株枯萎的梅花,旁边配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是否在于其过程,而非结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智慧并非总是深奥难懂的,它就藏匿在日常的山水草木,藏匿在最简单的笔墨诗句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悄无声息、却深入骨髓的。我并非一个对禅宗有深入研究的人,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和、极其艺术化的方式,将禅的智慧展现在我眼前。印严法师的画,总是带着一种“不着一字”的高妙。画面简洁到极致,但又充盈着无限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竹”,寥寥几笔,几竿翠竹,在风中摇曳,仿佛能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也能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随之而来的禅诗,也同样如此,短小精悍,却往往蕴含着极深的哲理。例如,有一首诗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句诗,本身就极富禅意,而法师配上的画,可能只是几抹淡墨勾勒的山峦,空旷而幽远,更增添了这份“空山”的氛围。读这首诗,我不再是单纯地听到声音,而是开始体会那种“声在林,人不在”的境界,体会那种了了分明却又无处追寻的感觉。法师的画,似乎总是在捕捉大自然中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瞬间。一轮残月,一只栖息的鸟,一处蜿蜒的小溪,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灵性。而这些画面,与他的禅诗结合,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的心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些曾经让我烦恼不已的事情,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并不是说我变得麻木不仁,而是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一些虚幻的东西,放不下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法师的诗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杂念,也指引了我通往平静的道路。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描绘的“禅茶一味”的意境。画面上,一只粗陶茶碗,袅袅升起的热气,旁边一两片茶叶。诗句则是“一盏清茶,涤尽凡尘”。这种简单的画面,却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爱,对简单纯粹的向往。它告诉我,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匿在这些细微之处。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悟”的。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你的心去感受,去体会。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和艺术,指引你走向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

评分

《菩提诗画 印严绘画百首禅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静谧与思考。印严法师的画,用笔极其简练,却能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无限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他画的“山居图”,几间茅屋,掩映在苍翠的山林之中,画面宁静而悠远,仿佛能听到鸟儿的鸣叫,闻到泥土的芬芳。而与之相伴的禅诗,更是如同为画面注入了灵魂。它们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书中有一首诗,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配上的画,可能只是几笔勾勒的竹林,清幽而雅致。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回响,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做到了“时时勤拂拭”。法师的画,多以水墨为主,留白之处更是巧妙,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与他的禅诗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常常会在读完一首诗,看完一幅画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书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一轮残月,旁边配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无常,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智慧并非总是深奥难懂的,它就藏匿在日常的山水草木,藏匿在最简单的笔墨诗句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体悟。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对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也似乎有了更从容的应对之道。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绝佳途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人生智慧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