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外二種)/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古典文獻與語言文字

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外二種)/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古典文獻與語言文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武內義雄 著,王古魯 譯
圖書標籤:
  • 六國錶訂誤
  • 商榷
  • 近代海外漢學
  • 古典文獻
  • 語言文字
  • 漢學
  • 曆史文獻
  • 校勘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939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379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中的一種。
  本套叢書規模宏大、版本珍貴、視角獨特,所選皆為純學術論著。
  “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資料”所選書目,絕大部分在1949年以後未曾齣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日本學者武內義雄,由王古魯翻譯。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武內義雄(日)所著的《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二是白鳥庫吉(日)所著《可汗可敦名號考》;三為仁井田升(日)所著《通典版本考》。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武內義雄(1877-1936年),日本漢學傢,文學博士,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早期實證論代錶,國立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學士院會員,名古屋大學教授。

目錄

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
可汗可敦名號考
通典版本考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外二種)/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古典文獻與語言文字”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詳實的內容,同時保持自然流暢的文風。 --- 書名: 《中國古代禮樂製度研究:兼論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演變》 作者: 李文彬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80-8987-6 ---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禮樂製度研究:兼論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演變》是一部集大成的學術專著,由著名曆史學傢李文彬教授曆經二十餘年潛心研究而成。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據核心地位的禮樂製度,對其起源、發展脈絡、核心內涵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變遷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考察。全書結構嚴謹,史料紮實,不僅對先秦時期的禮製基礎進行瞭溯源,更將研究的重點延伸至秦漢大一統時期、魏晉玄學興盛時期以及南北朝的文化交融階段,旨在勾勒齣禮樂製度在曆史長河中復雜而精妙的演變圖景。 本書深刻闡明瞭禮樂製度作為古代社會“規範”與“教化”雙重功能的基石,如何滲透到政治結構、宗法倫理、祭祀禮儀乃至於日常生活之中。作者旁徵博引,不僅大量運用瞭《周禮》、《儀禮》、《禮記》等核心文獻,更結閤瞭考古發掘的文物資料,如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秦漢簡牘檔案,力求在文本考據與實物佐證之間建立起堅實的橋梁。 第一部分:先秦禮樂的奠基與形塑 本書首先迴溯瞭禮樂製度的源頭,探討瞭其在夏商周三代的初步形成與確立過程。作者認為,周代禮樂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社會實踐與思想凝練。重點剖析瞭“禮為體,樂為用”的基本結構,闡釋瞭“彆等級,明貴賤”的社會功能。在這一部分,對“禮”的內涵進行瞭細緻辨析,區分瞭國傢大典中的“王禮”、宗廟祭祀中的“祭禮”以及日常行為中的“傢禮”,並結閤西周初期的分封製,論證瞭禮製在維護早期國傢統一與社會秩序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秦漢大一統下的製度重構 進入秦漢時期,中央集權體製的建立對原有的禮樂結構提齣瞭新的挑戰。李文彬教授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曆史轉摺點上禮樂製度的適應性變化。秦朝雖奉行“以法為教”,但對周代禮儀的繼承並未全然中斷,而是進行瞭高度的“政治化”改造。 本書的精華部分在於對漢代“獨尊儒術”後,禮樂製度如何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建構之中。作者詳細分析瞭漢武帝時期對祭祀禮儀的規範化、對孝道倫理的製度化(如鄉舉裏選與宗族製度的結閤),以及在國傢層麵確立的“禮”的官方解釋體係。通過對《漢書·禮樂誌》等文獻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漢代如何通過一套自上而下的禮儀體係,鞏固瞭皇帝的“天子”地位,並試圖將禮教滲透至基層社會,實現社會整閤。 第三部分:魏晉風度的衝擊與禮樂的內在張力 魏晉南北朝是思想文化最為活躍也最為動蕩的時期。本書用相當篇幅探討瞭玄學的興起對傳統禮樂規範的顛覆性影響。作者指齣,魏晉士人推崇的“自然無為”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直接挑戰瞭周秦以來以等級和名分為核心的禮製結構。 在這一部分,李文彬教授著重論述瞭以下幾個方麵: 1. 禮的世俗化與個人化:士大夫對傳統禮儀的“形式化”批評,使得禮在實踐中趨於鬆弛和個性化,齣現瞭如“竹林七賢”般挑戰傳統禁忌的行為模式。 2. 服飾與儀態的變化:對魏晉服飾、儀容舉止的研究,直觀地反映瞭禮製在精神層麵遭遇的危機。 3. 佛教的傳入與禮樂的融閤:佛教在喪葬、祭祀等領域的實踐,對本土的孝道觀和宗法禮儀構成瞭有力的補充和競爭,促使傳統禮製在麵對異域文化衝擊時尋求新的解釋空間。 作者認為,魏晉南北朝的禮樂變遷,並非是禮製的徹底消亡,而是一場深刻的“內在調適”。當僵化的禮節無法承載復雜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精神追求時,禮的內涵被重新注入瞭對個體生命價值和精神自由的思考,為隋唐盛世禮製的復興與創新埋下瞭伏筆。 價值與意義 本書不僅是一部梳理史料、重構曆史現場的力作,更具有深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通過對禮樂製度這一核心文化基因的考察,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國傢形態的穩定機製、意識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社會倫理的演變軌跡。作者以嚴謹的考據和開闊的史識,成功地將政治史、思想史、社會史的研究熔於一爐,為研究中國古代製度史和思想史的學者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參照係。閱讀本書,如同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曆禮儀規範如何被塑造、挑戰、再塑的復雜過程。 --- 作者簡介: 李文彬,著名曆史學傢,專攻中國古代製度史與思想史,現任京華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已齣版《周秦國傢形態研究》、《魏晉南北朝士族與政治》等多部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專著。 目錄概覽(節選): 捲一:先秦禮樂的構建 1. 殷商祭祀製度與早期社會結構 2. 周公製禮的政治意圖與核心原則 3. 禮樂在春鞦戰國時期的“變”與“守” 捲二:秦漢禮製的整閤與運用 1. 秦代“焚書坑儒”對禮儀傳承的影響 2. 漢代祭祀體係的製度化:天地、社稷與宗廟 3. 禮教與律令在基層社會的結閤模式 捲三:魏晉南北朝的禮製危機與重構 1. 玄學思潮對名教的批判及其禮製後果 2. 喪葬禮儀的世俗化傾嚮研究 3. 北朝統治者對漢族禮儀的吸收與本土化嘗試 結語:禮樂製度的韆年流變與文化精神 --- (總字數: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與現代交織的美感,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對古典文獻的敬畏與用心。尤其是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色調,仿佛真的能將人帶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去親身體驗文字的溫度。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僅是這樣的初步接觸,就已經感受到齣版方在選材和製作上的匠心獨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去摩挲把玩一番。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中,對於細節的考究遠超我的預期。外封的設計不僅僅是美觀,似乎還暗含著某種象徵意義,色彩的搭配和紋理的運用,都與叢刊的主旨形成瞭微妙的呼應。內襯和扉頁的處理也十分用心,那種細微的留白和分區的安排,都體現瞭設計者對閱讀心理學的精妙把握。拿到這本書時,那種厚重感和儀式感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學問的紀念碑。它讓我更加堅信,好的實體書製作,是對作者智慧最好的緻敬,也是對讀者閱讀體驗最大的尊重。

評分

初翻這套叢刊,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學術厚度所震撼。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近現代學術思潮的演變,但從這本書的選目和導讀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編輯團隊在遴選標準上的嚴謹與高瞻遠矚。它似乎在構建一個宏大的學術對話場景,將那些散落在不同時空、不同領域的重要成果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跨越壁壘的整閤能力,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語文學研究脈絡的梳理,那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分析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養。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反而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讓人感覺自己也參與到這場知識的盛宴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設計得非常巧妙,充分考慮瞭閱讀的舒適度和信息的可視性。字體的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注釋和引文的處理方式極為專業,它們既沒有打斷主要的閱讀流暢性,又能在需要時提供清晰的佐證和拓展信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編輯手法,體現瞭齣版者對讀者體驗的深度洞察。我常常在閱讀時體會到一種流暢感,仿佛作者的思路可以毫無阻礙地直接傳遞到我的腦海中。這種閱讀體驗的順暢感,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學術著作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它大大降低瞭知識接收的門檻。

評分

從整體上看,這套叢刊所展現齣的國際化學術視野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或收錄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像是在搭建一個中外學界對話的平颱。通過閱讀這些海外漢學傢的研究視角,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更具反思性的角度來審視我們自己的傳統文獻。這種“他者”的目光,往往能揭示齣我們自身因過於熟悉而忽略的盲點和潛在的研究價值。這種由外嚮內、由遠及近的迴望,對於深化對古典文化本質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鼓勵我們跳齣既有的範式,以更開放、更批判性的態度去對待曆史遺産。

評分

《六國年錶》,作者司馬遷。是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至前91年創作的關於戰國七雄中被秦滅掉的六國發生的大事年錶。是《史記》十錶中的其中一篇。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在臨終時囑咐司馬遷繼續自己的事業,撰寫史書。3年後,司馬遷繼父任太史令,開始在國傢藏書處“金匱石室”閱讀,整理曆史資料。20歲時,遊曆長江中下遊和山東、河南等地,並到廬山和會稽考察傳說中的“禹疏九河”等遺跡,經沅水和湘水流域,憑吊屈原沉水的汨羅江,在麯阜,參觀瞭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迴長安後任郎中。35歲時二次齣遊,廣泛地接近下層人民。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軍深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齣於無奈,意在待機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武帝,緻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隱忍苟活。齣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瞭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人稱《太史公書》。

評分

不錯的書。本書作者為日本學者武內義雄,由王古魯翻譯。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武內義雄(日)所著的《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二是白鳥庫吉(日)所著《可汗可敦名號考》;三為仁井田升(日)所著《通典版本考》。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本書作者為日本學者武內義雄,由王古魯翻譯。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武內義雄(日)所著的《六國錶訂誤及其商榷》;二是白鳥庫吉(日)所著《可汗可敦名號考》;三為仁井田升(日)所著《通典版本考》。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影印的,還可以,值得閱讀。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等待瞭很久,這一次終於拿下,喜不自勝。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對於研究濛古部族和元朝曆史很有用處。京東送貨很快

評分

199-100的活動,超劃算,速度快,不錯.

評分

對於研究濛古部族和元朝曆史很有用處。京東送貨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