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光学(第3版)

傅里叶光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乃光 著
图书标签:
  • 傅里叶光学
  • 光学
  • 傅里叶变换
  • 衍射
  • 干涉
  • 成像
  • 光波
  • 光学工程
  • 物理光学
  • 图像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9941
版次:3
商品编码:1190560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傅里叶光学即信息光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应用。全书共10章。第1、2章为傅里叶分析和二维线性系统。第3~6章运用线性系统理论讨论光的传播、衍射、经透镜的傅里叶变换、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和部分相干理论。第7~10章是全息术、光学信息处理、散斑测量术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其他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基本概念和物理图像清晰,注重基本物理思想及分析方法的讨论。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各章精选了习题,便于教学和自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保持了原书的精华和特色,根据学科发展,重点补充了数字全息术、光学信息处理、散斑测量术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类、仪器类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3版前言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绪论第1章傅里叶分析1.1一些常用函数1.2脉冲函数1.2.1δ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2.2梳状函数1.3卷积1.3.1卷积的定义1.3.2卷积运算定律1.3.3包含脉冲函数的卷积1.4相关1.4.1互相关1.4.2自相关1.4.3有限功率函数的相关1.5正交矢量空间和正交函数系1.5.1正交矢量空间1.5.2正交函数系1.6傅里叶级数1.6.1三角傅里叶级数1.6.2指数傅里叶级数1.7傅里叶变换1.7.1傅里叶变换定义及存在条件1.7.2广义傅里叶变换1.7.3虚、实、奇、偶函数傅里叶变换的性质1.7.4傅里叶变换定理1.7.5可分离变量函数的变换1.7.6傅里叶�脖慈�尔变换1.7.7周期函数的变换1.7.8一些常用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式习题第2章二维线性系统2.1线性系统2.1.1用数学算符表示系统2.1.2线性系统的定义2.1.3脉冲响应2.2线性不变系统2.2.1线性不变系统的定义2.2.2线性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2.2.3线性不变系统的本征函数2.2.4线性不变系统作为滤波器2.2.5级联系统2.2.6线响应和直边响应2.3抽样定理2.3.1函数的抽样2.3.2函数的还原2.3.3空间带宽积习题第3章标量衍射理论3.1光波的数学描述3.1.1单色光波场的复振幅表示3.1.2球面波3.1.3平面波3.1.4平面波的空间频率3.1.5局部空间频率3.1.6复振幅分布的空间频谱(角谱)3.2基尔霍夫衍射理论3.2.1惠更斯�卜颇�耳原理3.2.2亥姆霍兹方程3.2.3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积分定理3.2.4基尔霍夫衍射公式3.2.5光波传播的线性性质3.3衍射的角谱理论3.3.1角谱的传播3.3.2孔径对角谱的影响3.4菲涅耳衍射3.4.1菲涅耳衍射公式3.4.2菲涅耳衍射的例子——泰伯效应3.5夫琅禾费衍射3.5.1夫琅禾费衍射公式3.5.2一些简单孔径的夫琅禾费衍射3.6衍射的巴比涅原理3.7衍射光栅3.7.1列阵定理3.7.2线光栅3.7.3余弦型振幅光栅3.7.4正弦型位相光栅3.7.5矩形位相光栅3.8菲涅耳衍射和分数傅里叶变换3.8.1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3.8.2用菲涅耳衍射实现分数傅里叶变换习题第4章透镜的位相调制和傅里叶变换性质4.1透镜的位相调制作用4.1.1透镜对于入射波前的作用4.1.2透镜的厚度函数4.1.3透镜的复振幅透过率4.2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4.2.1物体紧靠透镜放置4.2.2物体放置在透镜前方4.2.3物体放置在透镜后方4.2.4透镜孔径的影响4.3光学频谱分析系统4.3.1系统4.3.2应用习题第5章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5.1透镜的成像性质5.2成像系统的一般分析5.2.1成像系统的普遍模型5.2.2阿贝成像理论5.2.3单色光照明的衍射受限系统5.2.4非单色光照明5.3衍射受限的相干成像系统的频率响应5.3.1相干传递函数5.3.2相干传递函数计算和运用实例5.3.3相干传递函数的角谱解释5.3.4相干线响应函数和直边响应函数5.4衍射受限的非相干成像系统的频率响应5.4.1非相干照明时的物像关系式5.4.2光强的空间频谱5.4.3光学传递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5.4.4OTF与CTF的联系5.4.5衍射受限系统的OTF5.4.6衍射受限系统的OTF计算和运用实例5.4.7非相干线响应和直边响应函数5.5像差对成像系统传递函数的影响5.5.1广义光瞳函数5.5.2像差对CTF的影响5.5.3像差对OTF的影响5.5.4离焦系统的OTF分析5.6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5.7相干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的比较5.7.1截止频率5.7.2两点的分辨率5.7.3相干噪声5.7.4空间带宽积和自由度5.8光学链5.8.1光学链及其频率响应5.8.2一些典型环节和器件的传递函数习题第6章部分相干理论6.1实多色场的复值表示6.2光场相干性的一般概念6.2.1时间相干性6.2.2空间相干性6.3互相干函数6.3.1互相干函数和复相干度6.3.2互相干函数的谱表示6.4相干度的测量6.4.1干涉条纹对比度与复相干度的关系6.4.2时间相干性测量6.4.3空间相干性测量6.5傅里叶变换光谱学6.5.1傅里叶变换光谱学原理6.5.2相干时间与有效谱宽6.6准单色光的干涉6.7准单色光的传播和衍射6.7.1互强度的传播6.7.2薄透明物体对互强度的影响6.7.3部分相干光的衍射6.7.4传播现象的空间频率域分析6.8范西特�苍竽峥硕ɡ�6.8.1范西特�苍竽峥�(Van Cittert�瞆ernike)定理的推导6.8.2均匀圆形光源的例子6.8.3迈克尔逊测星干涉仪6.9部分相干场中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6.10部分相干光成像6.10.1物像平面互强度的关系6.10.2相干成像与非相干成像的极端情况6.10.3系统的频率响应习题第7章全息术7.1引言7.2波前记录与重建7.2.1波前记录7.2.2波前重建7.3同轴全息图和离轴全息图7.3.1同轴全息图7.3.2离轴全息图7.4基元全息图分析7.4.1基元光栅7.4.2基元波带片点源全息图7.5几种不同类型的全息图7.5.1菲涅耳全息图和夫琅禾费全息图像全息图7.5.2傅里叶变换全息图7.5.3彩虹全息图7.5.4位相全息图7.5.5模压全息图7.5.6合成全息图7.5.7彩色全息图7.6平面全息图的衍射效率7.6.1振幅全息图的衍射效率7.6.2位相全息图的衍射效率7.7体积全息图7.7.1体全息光栅7.7.2透射体积全息图7.7.3反射体积全息图7.7.4耦合波理论7.7.5相位型体光栅的衍射效率7.8计算全息图7.8.1概述7.8.2抽样、计算和编码7.8.3迂回位相全息图7.8.4改进的离轴计算全息图7.8.5计算全息干涉图7.8.6相息图7.9二元光学7.9.1衍射光学元件7.9.2二元光学元件7.9.3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7.10记录介质7.10.1卤化银乳胶7.10.2重铬酸盐明胶(DCG)7.10.3光致抗蚀剂7.10.4光致聚合物7.10.5光折变材料7.10.6光导热塑料7.11全息术的应用7.11.1全息干涉计量7.11.2全息光学元件7.11.3全息显微术7.11.4全息信息存储7.12数字全息术7.12.1引言7.12.2数字全息术的基本原理7.12.3各种数字全息术7.12.4数字全息干涉术习题第8章光学信息处理8.1引言8.1.1什么是光学信息处理8.1.2简要历史8.1.3光学处理与数字处理的比较8.2相干滤波的基本原理8.2.1阿贝�膊ㄌ厥笛�8.2.2空间滤波的傅里叶分析8.2.3相干滤波的基本原理和运算8.2.4系统和滤波器8.3简单振幅滤波的例子8.3.1低通滤波——消除图像上周期性网格8.3.2高通滤波——用于边缘增强8.3.3带通或方向滤波——用于信号或缺陷检测8.4位相滤波——泽尼克相衬法8.5光栅滤波器的应用——图像加减和微分8.5.1光栅滤波器——用于图像加减8.5.2复合光栅滤波器——用于图像微分8.6光学图像识别8.6.1全息滤波器的制作和工作原理8.6.2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8.6.3体全息相关识别8.6.4联合变换相关器(Joint Transform Correlator)8.6.5光电混合图像识别系统8.6.6实现空间不变的图像识别的方法8.7图像复原8.7.1补偿滤波器8.7.2逆滤波器(Inverse Filter)8.7.3维纳滤波器(Wiener Filter)8.8非相干光处理8.8.1相干与非相干光处理的比较8.8.2基于衍射的非相干空间滤波——OTF或PSF综合8.8.3基于几何光学的非相干处理8.9白光信息处理8.9.1白光处理系统及其工作原理8.9.2假彩色编码8.9.3θ调制8.10光学小波变换8.10.1小波变换的定义8.10.2几种常用的小波函数8.10.3光学小波变换的实现8.10.4小波变换在光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8.11光学矩阵运算8.11.1非相干矩阵�彩噶砍朔ㄆ�8.11.2矩阵�簿卣蟪朔ㄆ�8.11.3处理双极性信号和复数数据习题第9章散斑测量术9.1散斑现象及其分类9.2散斑照相术9.2.1散斑照相术原理9.2.2数字散斑照相术9.2.3数字散斑相关术9.2.4白光散斑照相术9.3散斑干涉术9.3.1双照明散斑干涉成像系统9.3.2电子散斑干涉术数字散斑干涉术9.3.3剪切散斑干涉术9.3.4相移散斑干涉术9.3.5散斑测量振动习题第10章傅里叶光学的其他应用10.1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10.1.1相位测量轮廓术10.1.2傅里叶变换轮廓术10.2布拉格光纤光栅附录贝塞尔函数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傅里叶光学也称为信息光学,它采用信息和通信理论中的方法,即傅里叶分析和线性系统理论分析光波携带信息的传播、衍射、成像和变换等,是研究光信息调制、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光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曾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几十所大学相关学科专业选作教材或参考书。自本书第1版发行以来,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本书理论体系严谨,物理图像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学和学生自学;注重物理思想和分析方法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本书第3版增补的内容主要包括: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耦合波理论、相位型体光栅的衍射效率、数字全息术,扩充了计算全息图、体全息相关识别、光电混合图像识别等内容。重写了第9章散斑测量术,重点补充了数字散斑照相、数字散斑相关和数字散斑干涉技术等内容。增加的第10章为傅里叶光学的其他应用,其中包括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和布拉格光纤光栅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类、仪器类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对于本科教学,第1~5章是基础内容(其中第1章对于熟悉傅里叶分析的学生可以从简),第6章部分相干理论可以不列入教学,也可以选讲部分内容,略去准单色光传播和衍射、部分相干场中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和部分相干光成像等内容,第7~10章各章节可根据情况选讲。  《傅里叶光学—概念题解》(吕乃光,周哲海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对各章的习题做了分析解答,可作为本书的配套参考教材。  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华中理工大学,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怀揣对傅里叶光学新的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和陈家璧共同学习J�盬�盙oodman的《Introduction to Fourier Optics》,讨论切磋,合作出版了第1本书:《傅里叶光学(基本概念和习题)》(科学出版社,1985年),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本书第1版的撰写,期望有一本凝聚自己体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书,本书经投标获得出版机会。书的主审是苏显渝,这是我们清华同班3个同学早期合作的经历。记得当年天津大学张以谟教授精心审阅了全书,并主持了审稿会。每念及此,内心充满感激。生活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往事渐远,但与许多同事共同创办新专业结成的友谊却日久弥新。  感谢使用本书的教师,是你们和作者共同赋予了本书生命。一本教材的出版仅仅是生命的开端,你们的教学研究实践才使本书的生命得以延续。每每遇到兄弟院校使用本书的教师,交流中不仅有相遇知音的快乐,还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谢。  本书由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四川大学苏显渝教授主审,就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自本书第1版(1988年)以来一以贯之给与的鼎力支持。吉玲编辑以及王康、刘丽敏编辑热情和精心的工作,才使本书第3版得以高质量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在此深表感谢。  编著者傅里叶光学第3版目录第2版前言傅里叶光学是近代光学新的学科分支。它采用傅里叶分析和线性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光学问题,包括光的传播、衍射、成像和变换等。光学系统本质上是传输和采集信息的系统,傅里叶光学采用通信和信息理论中的方法,在二维空间域及其空间频率域讨论光学系统特性,即空间脉冲响应和传递函数。通常认为它是信息光学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自本书第1版出版以来,已历经16年,期间多次重印,被许多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选作教材或参考书,历久不衰。本书曾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本书确有如下特色:理论体系严谨,物理图像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讨论和图解方法结合,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自学;注重物理思想和分析方法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书中多处注入了作者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成果。  全书共9章。第1、2章是傅里叶分析和线性系统理论,为在光学中借鉴通信理论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必要的数学基础。第3~5章运用空间域和频率域方法讨论了光波携带信息在自由空间或经过光学系统的传播问题,以及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第6章为部分相干理论,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光场相干性质对干涉、衍射、成像的影响。上述四章可看作是傅里叶光学的物理基础。第7~9章介绍了全息、光学信息处理、激光散斑技术,这些属于傅里叶光学的应用。各章编选了较多习题,解答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而且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本书第2版增补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傅里叶变换和菲涅耳衍射,几种不同类型的全息图(彩虹全息图、模压全息图、合成全息图、彩色全息图)和二元光学,扩充了计算全息图和记录介质两节的内容,以及联合变换相关器,实现空间不变的图像识别方法,维纳滤波器,光学小波变换,光学矩阵运算和散斑剪切干涉等。补充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傅里叶光学应用的后面三章。  本书可作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学、光电子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学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对于本科教学,第1~5章是基础内容(其中第1章对于熟悉傅里叶分析的学生可以从简),第6~9章各章节可根据情况选讲。  从《傅里叶光学(基本概念和习题)》一书(吕乃光,陈家璧,毛信强编著。科学出版社,1985)出版算起,笔者从事信息光学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在本书即将完稿时,我不禁衷心感激母校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夏学江教授。当年正是聆听他们精彩的讲课,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使我加深了对傅里叶光学和现代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解和认识。我也要表达对上海理工大学顾去吾教授的缅怀之情,他的勉励曾使我坚定了修订本书的想法。  本书由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四川大学苏显渝教授主审,使作者受益匪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我曾工作过二十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对本书给予的支持;感谢本书第2版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基金的资助。感谢周哲海同志协助编写本书电子教案,感谢郎晓萍同志打印部分手稿。  吕乃光第1版前言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光学仪器专业和光学专业《傅里叶光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全书共九章。第一、二章是傅里叶分析和线性系统理论,为在光学中借鉴通信理论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必要的数学基础。第三、四、五章运用空间域和频率域方法讨论了光波携带信息在自由空间或经过光学系统的传播问题,以及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第六章为部分相干理论,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光场相干性质对干涉、衍射、成像的影响。安排教学时,这一章可作为选讲内容。上述四章可看作傅里叶光学的物理基础。第七、八、九章介绍了全息、光学信息处理、激光散斑技术,这些属于傅里叶光学的应用。  本书既注意了和经典物理光学的区别和联系,又注意引用通信理论中一些普遍的概念和思想来解释光学现象,以便突出傅里叶光学是光学和通信理论相结合的这一学科特点。尤其强调基本的物理思想以及分析方法,希望使读者能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在阐述方式上注意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讨论与图解方法结合,以便于自学。各章习题与正文密切配合,解答这些习题不但有助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而且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学仪器和光学专业“傅里叶光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现代光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光学仪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四川大学苏显渝副教授主审,他的热忱帮助无疑使本书增色不少。天津大学张以谟教授审阅了全书。参加审稿会的还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朱光世、北京工业学院刘培森、清华大学严瑛白、上海机械学院顾坚保、浙江大学项秉琳等同志。他们为本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同时还要感谢华中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教师和研究生所给予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雷动天同志冲洗了全书的照片。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会有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1987年2月于华中理工大学
《傅里叶光学(第3版)》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傅里叶光学核心原理与应用的高级教科书,专为物理学、光学工程、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设计。本书在保留前版本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年来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内容更加全面、深刻,且紧贴学术前沿。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傅里叶光学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光波传播、衍射和成像现象的强大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利用傅里叶变换将复杂的空间域问题转化为更易于分析的频率域问题。 第一部分:数学基础与波动光学回顾 傅里叶分析基础: 详细介绍了一维和多维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卷积定理、相关定理以及它们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确保读者具备必要的数学工具。 波动光学回顾: 简要回顾了惠更斯原理、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等经典波动光学概念,并将它们与傅里叶分析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傅里叶光学方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傅里叶光学核心理论 衍射的傅里叶分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讲解了如何将衍射视为一种线性系统,并利用傅里叶变换来描述夫琅和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特别强调了光瞳函数和物体的傅里叶变换与远场衍射图样的关系。 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光学分析: 将光学成像系统(如透镜、显微镜、望远镜)建模为线性、移不变系统。引入了光学传递函数(OTF)和调制传递函数(MTF)的概念,用于表征系统的空间频率响应,分析其分辨率和失真。 相干光与非相干光: 深入探讨了相干光和非相干光在衍射和成像过程中的不同行为,以及如何使用傅里叶光学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它们。 第三部分:高级主题与现代应用 全息术(Holography): 详细介绍了全息术的原理,包括全息图的记录、再现过程,以及不同类型全息图(如菲涅耳全息图、夫琅和费全息图、相移全息图)的傅里叶光学解释。 空间滤波(Spatial Filtering): 探讨了如何利用傅里叶光学原理设计空间滤波器,以增强或抑制图像的特定空间频率成分,实现图像修复、去噪、模式识别等功能。 计算机全息图(Computer-Generated Holography, CGH): 介绍了利用计算机生成全息图的方法,这在显示技术、光学存储和精密光学制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波前整形与自适应光学(Wavefront Shaping and Adaptive Optics): 讨论了如何利用傅里叶光学知识来理解和控制光波前,以及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如何补偿由介质引起的波前畸变。 光学信息处理: 介绍了傅里叶光学在光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包括光学模式识别、光学相关器等。 本书的特点: 理论严谨与应用并重: 本书在深入阐述傅里叶光学理论的同时,充分结合了实际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使得读者能够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 清晰的数学推导: 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细致的数学推导,帮助读者理解公式的由来和物理意义。 丰富的实例与图示: 大量运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光学现象,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和效率。 先进的研究视角: 第三版特别增加了对新兴技术和前沿研究方向的介绍,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设计、新型光学材料在傅里叶光学中的应用等。 章节间的逻辑性强: 各章节内容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傅里叶光学知识体系。 学习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傅里叶变换在光学分析中的核心作用。 掌握使用傅里叶光学方法分析和解决衍射、成像等光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光学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掌握全息术、空间滤波、计算机全息图等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光学、光电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对于任何希望在光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读者“领悟”傅里叶光学精髓的著作。我不是科班出身,之前自学光学时,常常被各种公式和概念搞得晕头转向,总觉得它们之间缺乏联系。而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非常注重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义的阐述。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强迫读者去记忆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引入傅里叶变换作为一种“视角”来分析光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工具与具体的物理现象紧密结合。例如,当介绍傅里叶变换在空间域和频率域之间的转换时,作者会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一个复杂的波形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正弦波,就像将一首交响乐分解成不同的音符一样。这种类比和可视化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衍射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简单地给出衍射公式,而是从波的传播和叠加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衍射图案的形成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相干性”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衍射现象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此外,书中对于光学滤波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傅里叶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威力,比如如何通过空间滤波来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或者增强图像的特定特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感觉很轻松,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启发。我一直认为傅里叶光学是光学领域中一个相对“高阶”的课题,通常只在深入研究时才会接触。然而,这本书的编写风格,却将这个看似复杂的领域变得格外平易近人。作者的讲解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性,从最基础的光波方程出发,逐步引入傅里叶变换的概念,然后将其应用于各种光学现象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空间滤波”的章节。它向我展示了如何利用光学系统,对光波携带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就像在处理电信号一样。通过引入各种滤波器,我们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增强图像的对比度,甚至实现一些复杂的图像处理功能。这让我看到了傅里叶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潜力,尤其是在图像处理、光通信等领域。书中还对“全息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全息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傅里叶光学来理解和设计全息系统。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光学知识,也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思路。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数学推导的严谨性和清晰性。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始终不忘解释公式的物理意义,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数学背后的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光学成像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来,《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就一直是我案头的常备读物。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数学表述,为我提供了理解复杂光学现象的强大工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间频率域”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将光学成像过程比作一种信号的变换,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时间和空间域的光场信息转换到频率域进行分析。这种视角极大地简化了许多原本复杂的计算,并使得我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光学系统的性能。例如,通过分析一个光学系统的频率响应,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它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细节信息的保留程度,这对于设计高分辨率成像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关于“光学滤波器”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空间滤波器,如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以及它们在图像增强、噪声抑制和特征提取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滤波器就像是给光信号施加的“滤网”,能够有选择性地保留或去除特定频率成分的光波,从而达到期望的成像效果。例如,利用低通滤波器去除图像中的高频噪声,可以得到更平滑的图像;而利用高通滤波器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可以用于目标检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样一直在光学领域摸索的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光的波动性和干涉衍射现象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公式推导跳跃太快,让我望而却步。拿到《傅里叶光学(第3版)》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却惊喜连连。作者的讲解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波动方程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傅里叶变换在光学中的应用。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工具,而是循序渐进,先用一些直观的例子,比如光波通过狭缝的衍射,来建立读者对空间频率和傅里叶变换的感性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傅里叶光学”这个概念的引入,它将抽象的数学工具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不再觉得傅里叶变换只是一个生硬的数学运算,而是理解光传播和成像的强大工具。书中对各种光学元件,如透镜、滤波器等的傅里叶变换表示也做了详细阐述,并且还配有很多示意图,这些图示对我理解概念至关重要,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光场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大大减少了阅读的难度。即便是我在某些章节遇到一些相对复杂的推导,比如卷积定理在成像中的应用,书中的讲解也足够细致,每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说明,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完成推导,而不是感到一头雾水。这本书真的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光学基础,让我对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在我进行精密光学设计工作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曾多次面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约束条件下,设计出高性能的光学系统的挑战。在阅读《傅里叶光学(第3版)》之前,我主要依靠经验和一些基础的光学理论。《傅里叶光学(第3版)》的出现,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框架。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光学传递函数”(OTF)的详细论述。OTF作为描述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关键参数,在实际设计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书中不仅给出了OTF的数学定义和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系统的点扩散函数(PSF)来计算OTF,以及如何利用OTF来预测系统的分辨率、对比度和其他重要成像特性。这些知识对于我优化镜头设计、选择合适的光学元件、以及评估最终成像效果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书中还讨论了多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比如菲涅尔衍射片和全息透镜。这些元件在现代光学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其设计方法对于提升系统性能、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关于相干光学和非相干光学成像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中的侧重点,也让我对光学系统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参考手册,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经常会翻阅其中的章节,从中获取灵感和解决方案。

评分

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光学往往是一门望而生畏的学科,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且善于引导的导师,用清晰、简洁、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这个看似复杂的领域变得触手可及。我个人尤其欣赏书中对“傅里叶光学”这一概念的引入方式。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分析光波的传播,引入空间频率的概念,并逐步引出傅里叶变换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这种从物理现象出发,再引入数学工具的方法,大大降低了读者的学习门槛。书中大量的图示,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些清晰的示意图,将抽象的光学原理可视化,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光场的分布、衍射图案的形成,以及光学系统对光信号的处理过程。例如,在讲解透镜的成像原理时,书中用图形展示了光波通过透镜后是如何发生傅里叶变换,并最终在像平面形成清晰图像的。这种“看得见”的讲解,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有效得多。此外,书中对于衍射和干涉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将这些基本的光学现象与傅里叶变换联系起来,让我能够从一个更统一的框架来理解它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读起来没有丝毫的压迫感,仿佛是在与一位朋友交流。

评分

在接触《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感到有些困惑,总觉得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够清晰,而且涉及的数学公式也比较抽象。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傅里叶变换作为核心工具,贯穿于整个光学衍射和干涉的理论讲解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夫琅琅琅衍射”的阐述。作者通过引入傅里叶变换,将复杂的衍射积分简化为在无穷远处的傅里叶变换,这种简洁而强大的数学工具,让我对衍射图案的形成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书中还用大量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形状的孔径(如狭缝、圆孔、矩形孔)经过傅里叶变换后所产生的衍射图样。这些图示极大地加深了我对概念的理解,让我能够“看见”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此外,书中关于“相干性”的讨论,也让我对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当光源具有足够的相干性时,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书中通过分析光波的自相关函数,来定量地描述相干性,并将其与干涉条纹的清晰度联系起来。这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可见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让我对光学理论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光学仪器研发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一道常常难以跨越的鸿沟。《傅里叶光学(第3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很好地架起了这座桥梁。它不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和分析紧密联系起来,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成像质量评价的深入探讨。传统的光学设计往往侧重于像差的校正,而这本书则引入了傅里叶光学中的关键概念,如调制传递函数(MTF),来更全面地评估成像系统的性能。理解MTF对于我设计高分辨率光学镜头至关重要,它能够定量地描述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响应能力,从而预测系统在实际成像中的表现。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和测量MTF来优化镜头设计,并给出了许多实际案例。此外,书中关于光学信息处理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如何利用傅里叶光学原理设计全息记录和再现系统,如何实现光学傅里叶变换以加速某些信号处理任务。这些内容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提供了解决具体工程挑战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很多章节的推导过程都十分详尽,逻辑严密,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公式的来源和物理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黑箱”。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对其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一直觉得光学是一个非常“物理”的学科,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描述。然而,《傅里叶光学(第3版)》却让我看到了数学在其中扮演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一种强大的分析和建模工具。在阅读之前,我对傅里叶变换的理解仅限于信号处理领域,将其应用于光学成像,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的讲解,就像一个精巧的设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光的传播、衍射和成像的理解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像差”的描述,它不再仅仅是几何光学中的一个名词,而是可以通过傅里叶光学中的概念来量化和分析。例如,通过分析一个光学系统的相位偏差,我们可以预测它对图像锐度的影响。书中关于“衍射受限”的讨论,也让我对光学系统的极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理论上能够实现完美成像,实际的成像质量仍然会受到衍射效应的限制。这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入挖掘,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相干光学的概念,比如相干度,这对于理解激光成像和光学测量等领域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数学和物理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揭示更深层次的科学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光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曾经接触过不少关于傅里叶光学的教材,但《傅里叶光学(第3版)》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我一直认为,一门学科的深度往往体现在其核心理论的严谨性和前沿应用的广泛性上,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在理论层面,作者对光波传播、成像原理、衍射理论等关键概念的阐述,既保持了物理学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现代数学的视角,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深刻。他对于电磁波方程的推导,以及基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衍射积分的理解,都做得非常透彻,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和巩固了许多基础概念。书中对于卷积定理和线性系统理论在成像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理解现代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限制和设计优化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成像系统”的描述,他将其看作一个线性和移不变的系统,通过分析其传递函数,可以预测系统的成像质量。这其中的数学工具,如点扩散函数(PSF)和傅里叶传递函数(OTF),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推导,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高阶的主题,例如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在相干光学中的应用,以及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这些内容对我当前的研究方向非常有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宏观和系统化的视角来理解傅里叶光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

教科书看看,书品很好,速度也很快

评分

教科书看看,书品很好,速度也很快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傅立叶光学的首选参考书,很好,印刷业不错,赞

评分

很不错 原版书

评分

金典教材,内容详细,推荐购买

评分

傅立叶光学的首选参考书,很好,印刷业不错,赞

评分

金典教材,内容详细,推荐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